中国女性教育的心理阻碍及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对策论文,心理论文,女性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分类号 B84
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妇女的社会地位得到显著提高,作为文明程度的一个重要方面——受教育程度也得到提高,正如恩格斯所说:妇女的解放程度,是社会文明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在世界范围内是如此,在我国尤其是解放以来更是如此。但是毋庸讳言,上述妇女地位的提高以及作为重要标志的妇女受教育程度的提高,是相对于以往妇女社会地位的低下和受教育程度的低下而言的,比照于妇女应有的地位和应接受教育的程度、比照于现实中妇女所蕴藏的潜力和已有的贡献,上述地位和受教育程度都是远远不够的。本人拟就从女性教育角度出发,探讨影响我国女性教育的心理阻碍及其形成原因、机制,提出消除这些阻碍的建议和对策。
一、影响中国女性教育的心理阻碍
在当今社会,已经不会有人公开反对女性教育或公然设置阻碍来反对女性教育了,但是在心理深层,不完全自觉地隐蔽地,没有公开承认却又根深蒂固地存在着对女性从而对女性教育的消极的、片面的看法,以这些看法为基础,在态度上、行为上自然产生了对女性教育的不利影响,这便是影响中国女性教育的心理阻碍,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男尊女卑
男尊女卑思想尽管在理论上已没有生存的市场,但在生活中又现实地存在着,表现在:
1.社会地位。女性几乎不能占据社会统治地位,这是因为女性要进入政治、经济等社会决定性、主导性的活动相当困难,必须付出较之男性更多的努力,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之一便是男尊女卑的观念,这种观念导致人们更乐意崇拜、接受男性作为社会强势力量、主导力量的代表,如果不是男性,人们往往用挑剔得多的眼光,苛责得多的标准来加以评价、议论,从而增大了许多女性进入这些领域的难度,这种人为的难度与其他原因一样,限制了女性参与社会决定性、主导性活动的深度和广度,这一事实本身又增强了人们对他们既有观念的信念,如此恶性循环,结果增加了男性的优越感和女性的自卑感,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男尊女卑便是男尊女卑的原因和结果。在教育上,表现为女性文盲率远远高于男性,各级教育入学率都低于男性,一项调查结果表明,1990年中国文盲性别比为男性13.0,女性31.9。几乎成人女性的1/3是文盲,而各级教育入学率男女比率则分别为初等教育130∶114 , 中等教育为54∶38,高等教育0.7∶0.4,说明性别差距是明显存在的,女性处于教育上处境不利的状况。〔1〕
2.角色定位与关系方式。由于男尊女卑观念的作祟,人们在角色定位及处理男女关系(包括工作、恋爱、婚姻关系)时,就已经对号入座。一般来说,男性总把自己设定于“强者”、“成功者”、“创造者”的位置,女性总把自己设定于“弱者”、“享受者”、“辅助者”的位置,如果是这种格局的男女关系,人们会以“郎才女貌”、“珠联壁合”、“天作之合”等溢美之辞予以褒奖;如果不是这样,人们会以许多微辞甚至侮辱性议论予以评论,置当事人于非常难堪之境地。在日常生活中,女性自觉地处于辅助地位则在整个社会看来是天经地义的事情,社会文化中早就储备了大量的现成说辞,如妇德贤淑、贤妻良母、夫贵妻荣等,仿佛相夫教子是妇女的天职。而对于男人,只能是经天纬地,文韬武略,建功立业,叱咤风云,在汉语中甚至很难找出专门用于男性的对等于女性“温柔”、“贤淑”、“相夫教子”一类的词,大体上,除了表现极端男性化的反义对等词外,或者是“惜香怜玉”这类带有明显优越感具有恩赐意味的词,或者是“马大嫂”(买汰浇)、“妻管严”等这类带有明显贬义的词。凡此种种,在教育上直接影响家长在家庭中的教育决策,往往导致干预、侵犯以至剥夺妇女受教育的权力,在另一方面,又影响妇女争取受教育权力的觉悟和勇气。1993年的一项报告指出我国女童的辍学率显著高于男童,在未能(继续)入学的学龄儿童中,83%是女童。
3.陋俗。在一些落后地区特别是农村落后地区,男尊女卑已物化成为一些陋俗,表现为对女性的公开歧视,譬如吃饭女人不能入席,必须等男人吃完后才能用餐。譬如为了生养儿子,在孩子未出生前, 通过B超或占卜手法判断胎儿性别从而决定胎儿的去留,甚至将出生的女婴遗弃。在中国农村,至今还存在着大量女童辍学现象,都是男尊女卑这种陋俗的丑恶表现。
4.集体无意识。男尊女卑还以集体无意识方式存在于极其普通的日常生活中。先看称呼,对男性尊称先生,对女性尊称为女士、小姐,而小姐的称谓从其来源考证是有歧视性的。第三人称“他”,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前也是男人的专属,女性拥有自己的“她”的历史不过仅80年而已。在家庭中,女性往往以“当家的”、“掌柜的”作为丈夫的代名词,男性则以“家里的”、“拙荆”等词作为妻子的别称。再看国骂或很多污言秽语,大多以女性为辱骂对象,可以肯定,这些语言绝对不可能产生于母系社会,完全是一种轻视、亵渎妇女的表现。
(二)男体女用
男体女用基于这样一个基本假设:儿子是自己的,长大是要娶媳妇回家,生了孩子也随自己姓,可能确保香火延续,换言之,儿子是自我生命的延续,因此儿子和自己是一体,是本体的一种延续性表现,女儿则是别人的,长大以后是要嫁人的,既嫁了人就是别人的儿媳、别人的媳妇,生了孩子也是姓别人的姓,别人的孙子;因此女儿充其量只是人生历程中天伦之乐中的一部分,随着生命的结束女儿也就失去了意义,不能够延续生命,是本体的一种附属形式,由此在行为上有如下表现:
1.心理准备程度不同。对待男孩或儿子便是以未来成功者、成大业者来迎接的。总是对儿子寄与无限希望,希望或幻想儿子能够完成自己未完成的事业,希望儿子能守住自己创造的家业。从皇帝的传嫡不传庶,传长不传幼到民间各种技艺传子不传女,实际上都是男性的事情,与女性无关。先贤有训: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里的后是以有无儿子为标准的,所谓断子绝孙便是无后,即使有五朵金花,在庄严的列宗列祖面前都愧不敢称其为后。即使在当今中国,人们对儿子寄望无限,对女儿“差不多就行了”也是普遍心态。
2.心理接受程度不同。在中国历史上,对儿子的教育基本上是严格训练,刻意培养,引导儿子“修齐治平”、“学而优则仕”从而光宗耀祖,这样一条道路是普遍可以被接受、认可的;女儿则充其量在学习女红、礼仪的同时接受一点文化熏陶而已,否则便是本末倒置、阴阳颠倒,为人们所不解以至嘲讽、讥笑。
由于观念上的男体女用导致家长心理准备程度不同和整个社会心理接受程度不同,因此,无论是在家长那里拟或在社会那里,有关教育的选择、决策总是更有利于男性。
(三)男女等同
男女等同是一种历史的误会,它把人们渴望男女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地位上等同的愿望直接逼到了极端从而荒谬的境地,它的全部根据就是毛泽东一段著名的论述:时代不同了,男女都一样,男同志能办到的事,女同志也一样办得到。但它又机械、可悲、庸俗地图解了这个论述。在这种观念和心态的指导下,男女已经不存在什么差异,或者即使有什么自然差异的话,也一定要通过后天努力抹平它,至少要在典型意义上证明可以抹平它,否则似乎无法证明男女可以平等。于是男人可以上天,女人也可以;男人可以潜海,女人也可以;男人可以抡十八磅锤头开山劈石,女人也可以;男人可以承受炼钢炉前的高温钢花、可以承受化学工厂的污染、可以承受野外工作的风餐露宿,女人统统都可以!然而,仅仅是为了证明也就罢了,证明完后又将怎样?能够改变男女生理结构及心理活动特点的差异吗?恰恰相反,男女平等必须建立在充分承认男女差别的基础之上,因为有差别,才互有优劣,才有不同方式,抹杀差别实际上是害怕差别,内心缺乏自信、自尊、自爱的表现。男女等同的观念对于女性教育亦十分有害,抹杀事实上存在而又不可能消除的差别,等于纵容双方在肯定事实上存在的差别的同时,进而肯定甚至扩大事实上不存在的差别。
二、心理阻碍形成原因的分析探讨
上述心理阻碍所以对女性社会地位和受教育程度有所影响是因为:(1)对女性看法或抑或扬,以贬抑为主, 不能客观公正地反映女性的社会地位及状况;(2 )对女性看法的混乱与不一致导致女性自我意识的混乱,自我内心价值标准的矛盾、冲突,产生同一性危机,从而迷失正确争取自己应有权利与地位的目标;(3 )对女性看法的混乱与不一致导致社会对女性行为的评价缺乏明确标准。
心理阻碍的形成经过以下几个阶段或环节:
(一)社会舆论
社会舆论是社会文化、社会成员中普遍流行的意见、见解与看法,这些意见、见解与看法通过民间的议论、时尚、传播等形式存在,或通过官方正式的舆论工具如新闻媒体、教材、敕令等存在,通过社会舆论,造成一种强大的社会——心理压力,改变、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
在中国历史传统中,关于女性的社会舆论极多极盛,归结来看,无非是贬损而已。如孔夫子云“唯女子与小儿为难养也”,如董仲舒宣扬的“三纲五常”,如古代推崇的“从一而终”,如“礼记”中规定的“七出”之法,如称谓上“贱内”、“家里的”,封建卫道士鼓吹的“女德”,旧中国盛行的妻妾制度等等,不一而足。
社会舆论一旦形成,一方面在现实生活中发挥着规范人们行为的作用;如道德就是通过社会舆论来发挥作用的。另一方面,经过反复强化,逐渐提炼明晰成为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念。
(二)价值观念
价值是社会、人们关于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产生的评价系统,是社会与人们衡量客观事物真善美的重要尺度。
在中国历史传统中,关于女性最重要的价值尺度有两个,一是从属;二是无才。
1 从属。所谓从属,即在两性中,女性应自然地处于次要地位,这几乎是绝对的无条件的,于社会如此,于个体亦如此,因而,“从父、从夫、从子”这是女性基本的生活轨迹和生活历程。因为从属,所以女性必须谦恭、温良、体贴;因为从属,女性必须美艳、妖娆、有姿有色;因为从属,女性必须贞洁如玉,从一而终;因为从属,女性必须容忍其余妻妾,善待非己生子女,并且要视若己出;因为从属,女性必须小心服侍公婆,做饭“先遣小姑尝”;因为从属,所以女性最高境界便是“相夫教子”,女性一生最大错误便是“嫁错郎”,女性最大的不孝是无后(无子);因为从属,所以女性在家庭中没有合法继承的权利;因为从属,所以连孩子也只能叫母亲的父母为“外爷、外婆”;因为从属,妇女根本没有接受教育的必要,懂得红袖添香、研墨铺纸就已经满身书香了。所以历史上人们推崇的女性榜样,不是苦守寒窑的王宝钏,便是千里寻夫哭倒长城的孟姜女,难免有个别的不甘于从属或实在不愿也无法相从的,在社会判断上轻则“河东狮吼”、“醋葫芦”,重则淫妇荡女潘金莲,让全社会无情地唾弃她们。
2 无才。因为从属,女性就无所谓才,便不能有才,因为有才便不能从。为此,在中国历史传统上“女子无才便是德”,男子要出将入相,才高八斗才好,女子则相夫教子,无才最好。女性要有才,最多也是用于取悦男性,如歌妓舞女,青楼粉巷,吟诗弄琴,下棋做画,这些是烟花女子的看家本领,为良家妇女所不齿,所以历史上才女,许多是青楼身份,如李香君、杜十娘、董小宛,而在舆论上真正褒奖的,几乎没有一个是才女,你可以是一个才女,但并不一定是好女人,每个父母都希望女儿是好女人并不一定希望她是才女。
由于女德远重于女才,所以旧中国女性受教育机会被剥夺殆尽,即使在今天的中国,女童失学率也远远高于同龄男童。
(三)制度
上述观念导致社会逐渐形成一些与此相适应的制度,举隅如下:
(1)科举制度是旧中国选拔官员的重要渠道和方式, 这种制度完全排斥了女性的参与。
(2)姓氏制度,随男姓不随女性,甚至女性婚后还要随夫姓, 在旧中国,许多女性无名,父姓加夫姓即为己名。
(3)继承制度,女子没有继承权,于国如此,于家亦如此。
(4)婚姻制度,男性可以娶妻纳妾,女性只能嫁一次, 且有“七出”大法对女性进行全面制约。
(5)户籍制度,只有男性才有资格作为户主。
(6)经济制度,只有男性才为丁, 才有资格享受政府按人口分配的土地、财产等。
以上制度以合法的、貌似公正的方式对女性实行公开的、规范的歧视,并得到国家机器的有力保护和全社会广泛的认同。自此,女性的社会地位全面地沦丧了,自然地,女性的受教育机会被“合理”地剥夺了,心理上对女性的歧视在经过社会舆论的酝酿、价值观念的嬗变最后找到了一个“合理”的外表,肆无忌禅地呈其威风。
(四)认同
以形成看,心理阻碍经历了舆论→价值观念→制度的过程,以消除和破坏这个过程而言,则要经历制度→价值观念→社会舆论这样一个逆过程。换言之,在现代社会,可以轻易地打破歧视女性的某些或全部制度,但无法迅速消除人们头脑中某些价值观念,更无法很快随意控制社会舆论,尤其是历史文化传统遗留下来的社会舆论,这是一个重要前提,也是一个重要的现实,就过程而言,心理阻碍影响女性的主要机制便是认同。认知发展理论的认知合谐观点认为女性自觉地与价值观念中、社会舆论中的某些东西相一致、相吻合,形成一个评价系统,并以此塑造自我,推动她从事与性别相一致的行动,〔2 〕从而使某些心理阻碍成功地阻碍了女性的发展和提高,表现为三个方面。
1.社会教育。现代意义上的教育,是以多维度、多层面、多渠道来影响人的。它借助于各种媒介、娱乐方式、参与社会方式等影响和改变着人的行为。社会教育最重要的功能是规定活动范围与树立模仿样板,以此初步为女性的认同确定目标。
(1)规定活动范围,社会教育不是有目的、 有计划的严格遵循一定规范进行,它往往采用较松散随意的方式初步规定女性活动范围。
首先是媒体。媒体在两性问题上一般是中立的,但各种媒体往往都有专门的篇幅、栏目、时间来为女性服务,这些专门服务无外乎美容、服饰、烹饪、保健、教育子女、编织等,一方面刻意迎合女性对美的特别追求向往,一方面不经意间规定了真正属于女性的活动范围,似乎只有谈论它们、关心它们、实践它们才是名符其实的女人。
其次是娱乐方式。许多娱乐休闲方式已不再有性别差异,但总有些传统领域难以打破男性独霸的传统,既使打破了性别差别的娱乐休闲方式也是许多勇敢的女性经过了长时间的斗争奋斗的结果,如女子足球、女子拳击都是近十几年女性争取的结果,而橄榄球、台球、相扑等力量型、技击型的运动至今未有女性涉足,女子名扬天下的则是以艺术体操、水上芭蕾等观赏性较强的运动。这一方面体现了男女性的生理差别,另一方面实际上划分了两性不同的活动范围。
再者是参与社会方式。在许多社会领域都是传统意义上的男性领域,如政治、企业、金融、科技等,女性的参与都是极有限的,或者是凤毛麟角,或者是点缀性的。
(2)树立模仿样板。社会教育既规定了女性的活动范围, 便进一步地给女性树立了模仿样板。女明星、女模特、贤妻良母等等极富女性特点、又特别适宜女性模仿的样板便成了女性的学习榜样,自觉不自觉地追随她们,从化妆用品的选择,到服装头饰的搭配,再到喜怒哀乐、思想观念无不倾慕。
2.家庭教育。以家庭为主要环境,父母为主要教育者的家庭教育中,对女性的性别认同、自我认同影响也是很大的。
(1)刻板印象。通过无意识的观察及实际行为, 儿童很早在家庭中就获得了两性性别差异的知识,研究发现到4 岁时儿童达到高水平的性别模式分类。威廉姆斯(Villams)和本斯特(Best)1982 年在一项研究中发现,各种文化和社会普遍认为男性特性有支配、控制、自主、侵犯性、表现欲、成就、忍耐性等,女性的主要特性有谦卑、顺从、求助、修养、依附等等。〔3〕
(2)早期教育。在学龄前儿童的早期教育中, 便有了鲜明的性别差异。不论在玩具选择上,或是在游戏类型上对于男、女孩的要求、引导都是很不相同的。有研究发现学前女孩还通过童话故事等无意识产生性别意识,例如无论东西方,《白雪公主》这一著名童话在3~6岁孩子中已流行甚广,美丽、可爱的白雪公主的形象已深深印入了孩子的脑海中,成为很小的女孩子喜欢的形象,幼儿园老师或家长都可能更多地要求女孩子听话、乖才可爱,这可能无意识地反映出女性“可爱”是最重要的,反映出女性的被动、依赖和次要地位。〔4〕
(3)期望值。家长对不同性别的儿童期待是不一样的, 依中国传统观念,一般希望男孩子长大后有所作为,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最起码要有一定成就,对于女孩在成就上则非常宽容,希望一生平安,生活幸福即可。
3.学校教育。作为系统的、有规律的、有计划的教育,学校教育最终完成了女性的自我认同。
(1)教材。现有的教材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工具, 教材内容反映了一种社会倾向。一项调查表明,现行某些教材编写组成员几乎没有女性,现行中小学语文、历史教材及参考资料中无论插图还是课文中主人公及课文作者,从性别比例上看,女性远低于男性,而且女性形象大多是比较传统的。
(2)教师教学方式。同样一项研究也发现, 男生在课堂上通常较主动积极,也易不守纪律,女生则明显被动、腼腆、怕丢面子。男性倾向于回答较有难度、有挑战性问题,不太在乎答案是否与教师一致,是否标准,女生则倾向于回答有把握的难度不大的、有明确答案的问题。此外,调查中还发现,女生普遍比男生更守纪律,即使有不守纪律现象,也多是上课走神、思想开小差等不易被发现的情形。而男生不守纪律的比例高于女生,不守纪律多是讲话,身体扭动幅度大、打扰他人等外显行为,较易引起注意。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男生的关注一般多于女生,原因一是教师更倾向于叫男生回答更富挑战性的问题。二是教师用更多的精力、注意力来引导男生的听讲,三是一般人们会认为男性在抽象思维方面优于女性,所以教师在一些需要抽象思维的课程中更注意男生的反应。
(3)校方期待。校方的期待也即社会的期待, 校方的期待即以家庭教育为基础,以社会教育为背景,在学校系统实施教育的过程中最终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了对自我性别的期待。至此,女性的自我认同过程完成了。一项调查表明,我国中学生所偏好的男性形象前5 位依次为“有事业心”、“学历高、有知识”、“独立自主”、“有领导能力”、“大胆勇为”,其中男生更看重男性的“独立自主”、“大胆勇为”、“有领导能力”、“能挣钱”,女生比男生更偏重“学历知识”、“温柔体贴”和“漂亮善良”等项。学生所偏好的女性形象前5 位特征依次为“漂亮善良”、“温柔体贴”、“有事业心”、“独立自主”和“学历高、有知识”,最不看重的是“大胆勇为”和“能挣钱”,男生比女生更看重女性的“顺从有礼貌”、“温柔体贴”、“丰满有气质”等品质,女性则比男性更偏好女性形象中的“事业心”、“独立自主”、“学历高有知识”等特征〔5〕。
三、消除心理阻碍的对策
对女性教育的心理阻碍的消除正如其产生过程一样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这一过程的发生的前提是社会经济文化水平的全面的提高。如威廉姆斯(Willams)1989 年研究发达国家中妇女问题时就发现在这些国家中男性和女性以更为相同的方式来认识他们自己。随着工业化的发展,性别平等的观念广为传播,两性的行为差异也在缩小。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郑新蓉、史静寰主持的一项调查中也发现,在北京这类大城市,由于大多数家庭是独生子女,家长对其子女在就业、升学等方面的期盼并无明显的性别差异。那么在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水平较高的今天,如何更有效地、彻底地消除女性教育的心理阻碍,促进女性进一步发展,我们根据上述的相关分析探讨认为应从社会、教育及女性自身等诸方面采取必要的对策。
(一)在今天已有了男女平等的社会制度为保障的基础上,还应重视从价值观念、社会舆论上彻底消除歧视妇女的现象。要充分地利用各种新闻媒介在全社会树立一种既在地位上、人格上与男性平等,又不失女性自身特点和优势的妇女形象,倡导与上述形象相吻合的妇女行为规范。有关部门应通过制定政策导向,让这一指导思想渗透到广播、电影、电视、书刊、报纸、广告等各个领域中去。香港新妇女协进会曾举行过多次评选歧视妇女广告的活动,评选内容为:广告中女性与售卖商品无关,女性从属角色、男女定型,误导儿童理解两性角色,女性就业不利等,这一活动在新闻界引起不小的反响,促进了社会对这一问题的重视。但是必须认识到这将是一个漫长的历程,所以应做长期的社会舆论、价值观念方面宣传工作的规划。
(二)从性别教育入手,把适当的、正确的性别教育渗透到各个年龄的、普遍教育中,帮助两性,尤其是女性客观的认识自己,评价自己,建立更全面、正确的性别认同。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性别认同的发展也有不同的特点和任务,所以我们的教育应有针对性。在对学龄前儿童的教育中,应有意识地避免传统观念中两性刻板印象中的消极因素的影响,引导鼓励男女某些适应性特点的共同发展,如通过教师的语言、父母的期待、游戏活动等发展男、女孩的创造性、独立性、操作性等特性,发展任务以个性特征的充分发展为主。在小学、中学阶段,通过教师的课堂教学,让学生在正确认识两性差异的基础上,力求培养女生学习和适应能力以及自信、自立、自强、自尊的“四自”精神。让她们既有能力和知识储备,又有不断追求的内部动力的源泉和竞争、自信、决策的力量。当然,这些都是以正确、适当的性别观为基础的。具体的方法可渗透在教材、教法、校方期待等中间。比如对中学生特别是女生正确的归因训练就利于她们形成正确的自我认识,对其进一步发展进步有促进意义。对于大学生可以采取讲座、报告及相关课程等多种形式进行专门的女性觉醒与参与意识的教育。在一些高等学府,面对女大学生分配难及女大学生接受了高等教育,又在精神上存在传统文化的束缚等许多现实问题,人们已开始从女性自身着手做了许多努力。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就从1995年起开设《妇女与教育》选修课,这门课的主要内容是把“女性教育”作为前沿性学科介绍给学生;以社会性别公平为基本教育原则和理念,以客观的、科学的方法分析教育中性别差异的真实原因,以及用女性的眼睛看教育。在课堂上帮助学生把过去认为理所当然或自然的性别差异和分化重新作为问题来认识,从自然的、生物的、社会的角度来认识它,帮助女学生认识到双重的社会标准引起的困惑和压抑,努力提高女性意识,把个人的、下意识的、感性和经验的性别意识的漫长而痛苦的个体体验与群体意识相结合,通过这种感性与理性、经验与理论相结合的方式启发了学生的性别意识,传播了教育民主化、社会性别公平的理念,最终可以促使教育成为两性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重要途径,而且今天的师范生是明天的教师,其性别意识和观念,是未来教育影响下一代的重要因素。相信针对不同的年龄阶段,进行适宜的性别教育将是极为重要的。
(三)结合中国的实际国情,从女性自身出发,帮助女性克服已有的心理阻碍。在心理阻碍对人的影响不会立即消失的现实中,女性可能面临着既有觉醒、渴望独立的一面,又不能摆脱几千年传统文化习俗的影子的矛盾。为此应采取措施重视女性自身的认识、调节、适应能力,尽可能寻找缓解紧张、解决矛盾的办法。首先让女性认识自我,认识到女性在社会、生活中的价值和地位,产生广泛地参与意识,这样可以帮助女性主动消除已渗透到人们意识深层中的某些传统观念。其次,尽量创设一个利于女性内心和谐的环境。如把两性平等观念看成整个人类共同的问题,对男性进行有关观念的恰当的宣传,以助于缓和女性内心的冲突。在新的时代有新的女性形象,也应该有新的男性形象。提倡两性合谐的、共同的发展,而不是把两性对立起来。帮助女性认识到已有的性别优势,自信的发挥它。现代社会既需要竞争、创造,也需要关心、理解、宽容与合作,这是一种通达的智慧,这正是女性发挥自己优势,全面发展自己的潜能,促进内心和谐的重要方式。最后,从女性心理健康入手,可通过心理卫生知识的传播、普及,社会救助系统的建立和完善及通过教育提高女性自身文化素质来扩大女性视野,形成正确的认知系统及情绪自控、心理承受能力,让女性在有一个正确自我认识、健康和谐心理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发展。
相信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女性将走出困惑与矛盾,逐渐摆脱心理阻碍,形成稳固的、适当的性别认同和较强的自我适应能力,在社会普遍认同中,充分的实现自我、发展自我。
注释:
〔1〕强海燕:《东亚发展中国家的妇女教育与发展》,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6年第3期。
〔2〕Carol R.Ember.:Handbook of Cross- Cultural HumanDevelopment- Development
of
Gender
in
Cross- CulturalPerspcctive.1994.Sandra Lipsitz Bem :"Androgyny and GenderSchema Theory:A Conceptual and Empirical Integration."
〔3〕万明钢:《关于性别与性别角度差异的一些跨文化研究》,《心理学动态》1993年第4期。
〔4〕Carol R.Ember.:Handbook of Cross- Cultural HumanDevelopment- Development
of
Gender
in
Cross- CulturalPerspective.spring 1994.Catherine S.Farris:"Snow white inTaiwan ;Preschool Girls Discursively Produce Gendered Selvesthrough Fairy Tale Play".(1992)
〔5 〕陈枚:《对青少年学生性别角色心理社会化发展特点的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1989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