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高电网继电保护正确动作率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漆炜之,崔玉,王业,王艺霖,胡永昌,龚庆武,乔卉[1](2022)在《特高压直流保护高仿真度建模和动作行为评价》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特高压直流线路保护动作评价,可以帮助运行人员快速处理故障,防止故障范围进一步扩大,对于提高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具有重要作用。为了准确地模拟特高压直流线路保护动作行为,基于PSCAD/EMTDC仿真平台搭建了±800 kV特高压直流输电系统高仿真精度模型。整个模型主要由2大部分组成,即一次系统模型和二次控制保护模型。一次系统模型参数完全采用工程设计参数,使其外部特性与特高压直流换流站一次设备高度一致。通过移植并转换现场运行的控制保护装置的程序源码,实现了直流二次控制保护的高仿真度建模。仿真和试验的结果表明该模型的二次控保逻辑与实际现场完全一致,可准确模拟导致控保系统异常动作的因素。使用该模型仿真了多种故障情况下的直流线路保护动作行为,并评价了线路保护动作行为。
高海龙[2](2021)在《基于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装置检修的管理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对于智能站继电保护技术而言,存在诸多不稳定因素,同时具不确定性。面对通用保护装置,这种技术面临较大的变化性,在运维方式上也有别于常规装置类型。本文以智能站中的继电保护装置为研究背景,选择了状态检修作为目标,探讨了其发展策略,将威布尔比例失效模型作为研究的理论根据,充分发挥实例分析在研究中的价值。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结合智能站二次系统的特点及结构,对包括光纤通信系统、继电保护装置及交换机故障在内的异常运行工况做出分析研究,并提出对应的检修策略。(2)以威布尔比例失效模型为研究的理论基础以及实践前提,将其作为状态检修策略构建的支撑。选择特定时刻t,一般模型构建条件都具备,表明设备运行处于不正常状态,需要对其进行检修,若未满足,则设备状况正常;改进了参数估计算法在威布尔比例失效模型中的应用,提出了分开估计算法,采用最大可用度法。该策略的优点在于使得设备的状态更易掌握,从而使维护更有针对性。(3)对智能站保护装置相关数据进行计算,尤其关注历史、实时运行状态指标,将相关运行标准与原则作为重点,获取相应评价模式,从而获取状态检修的整个环节与流程,以比例失效模型为对象,形成检修策略。同时,其优势是保证评价结果与保护装置的契合性,整个检修策略更加科学与合理。(4)PCS-931保护装置为代表,以历史、实时运行为研究方向,关注其相关指标,依托分开估算手段,获取威布尔比例失效模型的各种参数值,借助最大可用度法,得到了维修阈值函数。根据函数,结合实际工况,对检修策略进一步优化,提高了检修效率。实例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庄秋昱[3](2021)在《继电保护设备状态检修系统的研究与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杨晓昕[4](2021)在《基于云模型的智能变电站二次设备状态评估》文中指出智能变电站是智能电网的关键部分,而保护二次系统是智能变电站的核心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整个变电站乃至电力系统能否安全可靠运行。如何对变电站保护系统进行准确的状态评估,从而确保日常运维与管理的有效性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基于云模型基本理论,配合层次分析法、熵权法,对变电站保护系统运行情况进行综合分析,构建了保护系统二次设备的评价指标体系,针对主要评价指标进行重要度计算。以某智能变电站为研究对象,采用基于云模型状态评估方法对评价指标进行实验评估,实验结果证实了该评估方法的有效性。主要工作内容如下:(1)针对以往状态评估仅仅针对单台设备,无法反映系统整体运行状态的问题,本文从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装置、合并单元、智能终端以及交换机在检修状态和运行状态下的特点着手,对这些保护二次设备状态评估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并通过主观评价和运行数据对所选指标进行筛选,使得评价指标满足可监测性和有效性的要求,也能满足全局性的要求。(2)针对现有状态评估方法中权重计算主观性过强,评价指标权重分配不合理的状况,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相结合的权重计算方法,引入变权理论对指标权重进行修改以适应实际运行状况,以期解决评价指标权重过小不能正确反映实际运行状况的问题。(3)考虑到实际运行中采集的数据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不确定性和随机性,本文采用基于云模型的状态评估方法,将评价指标样本数据的不确定性和随机性通过定量数值的方式加以呈现,结合各评价指标的权重,计算得出继电保护装置、合并单元、智能终端和交换机四个一级指标评估云的数字特征,并通过python软件进行模拟仿真,绘制出智能变电站实际运行状况评估云图,将实际运行状态评估云与基于黄金分割准则构成的风险评价云相比较,确定各设备所处运行状态,标识该变电站保护二次系统运行的风险状态。
陈乾[5](2021)在《数据驱动的交流电力系统保护装置缺陷诊断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继电保护系统是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第一道防线,继电保护系统能否可靠运行,各类继电保护装置的缺陷管理工作十分关键和重要。继电保护快速性、选择性和灵敏性均可通过整定计算工作保障,但可靠性与保护装置本身的缺陷情况息息相关,即使动作定值、时间整定和设备配套方案设置合理,装置自身缺陷所引起的二次系统功能缺失会使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失去保障,从而导致故障范围扩大、负荷大面积损失等不利情况。因此,继电保护装置可靠性是保证继电保护“本质安全”的重要关卡。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在电力行业普及,在继电保护装置缺陷管理业务中引入人工智能技术手段毋庸置疑。目前缺陷管理过程中积累的大量数据及先进数据挖掘技术为继保装置缺陷诊断创造了有利条件。有鉴于此,本文开展了基于实际数据的交流继保装置缺陷诊断工作,论文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四点:(1)以获取缺陷数据统计学特征为目标,首先介绍了缺陷数据结构并从缺陷分布、缺陷原因及缺陷部位等角度对缺陷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之后基于数据统计学特征明确数据分析目标并匹配人工智能算法;(2)以装置缺陷对继电保护系统不正确动作行为影响分析为目标,结合缺陷数据与不正确动作行为数据,基于故障树算法构建了不正确动作行为分析模型,应用于不正确动作行为责任部门分析并提出缺陷管理建议;(3)以缺陷定级辅助决策为目标,基于结构化数据和决策树,提出了一种适用于不同厂商同系列继电保护装置的缺陷定级模型。首先对继保装置缺陷数据进行筛选与分堆,其次运用决策树ID3算法对结构化数据进行挖掘,构建适用于不同厂商同系列继电保护装置的缺陷定级模型,最后结合实例进行系列装置缺陷定级规则分析;(4)以缺陷日志分析为目标,基于非结构化文本数据和自然语言处理算法,提出了一种继保领域专业词典构建方法并构建缺陷定级模型。首先对文本挖掘技术适用性进行分析,随后提出适用于二次系统文本挖掘的专业词典构建方法并应用,进一步,基于支持向量机(SVM)分类技术构建了缺陷文本分类模型,可用于缺陷定级辅助决策研究。
田铭威[6](2021)在《某区域大电网高压继电保护文本缺陷数据分析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电网规模日趋庞大,继电保护装置数量也发生了跨越式的增长。继电保护装置缺陷管理工作完成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继电保护系统能否维持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如何在现有人员配置的情况下,解决“设备多,人少”的矛盾,满足运维工作的及时高效,从而保障电网安全,成为困扰各大电力企业的难题。得益于智能化继电保护信息平台的建设,继电保护装置在日常运行中产生的数据可以被快速存储。其中,继电保护文本缺陷数据可以直接反应继电保护装置状态及可靠性水平,因此针对此类数据进行挖掘和分析,将对提升继电保护运维和管控水平有着重要意义。然而,传统的数学统计分析方法很难满足文本缺陷数据特征提取及有效信息挖掘的要求,亟待找到新的数据挖掘方法。随着人工智能、自然语言等新兴技术与电力系统的物理规律、专业知识的融合,“电力人工智能”应运而生,这为开展缺陷文本数据的深入挖掘及应用创造了有利条件。本文针对某区域高压继电保护缺陷文本数据进行了分析及应用研究,论文的主要内容包括如下四点:(1)分析了继电保护规范型缺陷数据统计学特征。结合某区域电网整体规范型缺陷数据,从缺陷分布、缺陷原因、缺陷部位三个角度进行统计分析,得到了继保装置缺陷集中分布情况、缺陷发生的主要因素及缺陷频发的部位。进一步,开展了不同厂商规范型缺陷数据的分析,比较分析了厂商缺陷率的差异。(2)基于Apriori算法挖掘得到继电保护规范型数据间的关联规则。结合某区域电网整体缺陷数据,分析了继电保护装置的共性缺陷特征;结合主要厂商缺陷数据,分析了继电保护装置的家族性缺陷特征。进一步,应用FP-Growth算法提升了规则挖掘效率。最后依据缺陷特征,提出了适用于继电保护装置可靠性评估的指标。(3)基于某区域电网继电保护非规范型数据(缺陷日志),构建了短文本预处理模型,生成了词典。具体地,采用正则表达式建立了停用词表,运用结巴分词对缺陷日志进行了词语划分,得到了继电保护装置领域词典;同时分析了继保词汇的语言特性与通用文本语料库语言特征的异同。(4)分别构建了基于KNN算法和朴素贝叶斯算法的继电保护缺陷定级模型。结合文本向量化表达的思想,对继保装置领域词典词汇进行了词袋模型的构建,通过实际算例,比较分析了上述两种算法在继电保护缺陷定级的适用性。
于溯[7](2021)在《交直流系统不同碰线故障下继电保护适应性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高压直流输电技术快速发展,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交直流混联电网。然而,受输电走廊限制,不同系统输电线路近距离架设的现象不可避免,导致线路间电气距离较近处存在较大的碰线故障风险。不同系统线路间发生碰线故障后,各故障系统的电气量通过故障点交互影响,呈现出区别于单系统线路故障的特征,对继电保护性能造成了严峻挑战。本文以同塔架设的不同交流系统间易发生的交-交流碰线故障、交流与直流线路交叉跨越处易发生的交-直流碰线故障为研究对象,围绕碰线故障特性、相关继电保护适应性及对策开展研究。首先,详细分析了交-交流碰线故障与交-直流碰线故障的故障特性。针对交-交流碰线故障,考虑同塔架设线路间的强磁耦合影响,分析了各类故障下的序电流和相电流特性及其影响因素;针对交-直流碰线故障,分别分析了故障点直流侧和交流侧的故障特性,对于换流器非线性难题,基于换流器导通基本原理分析了不同保护动作时序下工频电气量在换流器处的流通特性。其次,详细分析了各类交-交流碰线故障下电流选相元件的适应性,并提出了故障选相新方案。基于相量法对电流选相元件的适应性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单系统多相同时发生碰线故障时,电流选相元件适应性不足;为解决该问题,依据故障相电流波形的基本变化规律,提出了基于皮尔逊信号相关性的相电流波形自相关系数和改进自相关系数的故障选相方案,并配备序分量辅助选相判据以实现强磁耦合影响下的正确选相。再次,分析了交-直流碰线故障下直流线路交-直流碰线保护的适应性,并提出了保护改进判据。针对换流器的非线性使得故障电气量计算困难的问题,提出换流器工频等值阻抗分段线性化的分析方法,通过对比分析线路主保护移相指令前后保护处工频电气量解析表达,探究线路控保移相动作对交-直流碰线保护适应性的影响。针对移相动作后交-直流碰线保护无法迅速闭锁故障极的问题,综合考虑保护处工频电压和极波变化特征,提出了保护改进新判据。最后,探究了不同类型交-直流碰线故障时现有保护动作存在的风险,并提出了保护动作新方案。综合考虑交-直流碰线故障后交直流两系统相关保护间的配合关系,指出交-直流碰线故障下直流线路无法实现自适应重启、交流系统存在带故障运行的风险;为此建议在交流侧新增交-直流碰线保护判据,并提出了一种基于交直流两系统保护协调配合的新型交-直流碰线故障保护方案。
刘泽鹏[8](2021)在《基于经验模态分解和优化概率神经网络的变压器励磁涌流识别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由于经济持续发展,我国对能源的需求不断增加,对继电保护的要求日益严格。电力变压器作为电力系统中最重要且最昂贵的电气设备之一,担负着电能的传输和电压变换的作用,它的安全运行与否直接关系到整个电力系统能否连续安全稳定的工作。励磁涌流会导致差动保护发生误动,使得变压器保护的正确动作率低于交流电网平均正确动作率,所以励磁涌流的识别问题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课题。本文在研究和分析了变压器的各种励磁涌流的形成机理和特征的基础上,利用PSCAD/EMTDC软件搭建了某实际系统的三相三绕组变压器发生励磁涌流、内部故障以及空投内部故障变压器的仿真模型,并得到相应的仿真波形;同时根据实际录波软件得到多种情况的实际波形,分析和比较了多种情况的异同,求出各个样本的传统特征量。其次,目前的一些特殊工况会造成差动保护的误动和拒动,这些工况用传统特征量难以识别。针对以上特征量的缺陷,本文引入基于经验模态分解(EMD)和EMD阈值去噪的特征量,该特征量可以很好的描述样本波形。同时引入基于BP神经网络的平均影响值法(MIV)的方法降低特征量维数,降低特征量冗余度,防止模型过拟合。经过四种人工智能分类算法仿真实验表明,EMD特征量可以用来识别励磁涌流。最后,针对常规的人工智能算法难以准确的识别出空投内部故障变压器样本的缺陷,提出了优化概率神经网络算法识别励磁涌流的方法。概率神经网络样本追加能力强、容错性较高、训练速度快,基于概率神经网络的识别结果,有针对性地添加样本,并用具有全局搜索能力的粒子群优化算法优化平滑因子值。仿真实验表明,通过优化,该算法的识别效果有较大提升,可以将该方法用在实际中。
吕鹏[9](2021)在《基于阻抗特征的微电网继电保护技术》文中认为微电网中含有多个分布式电源(Distributed Generation,DG),不同于传统配电网的单电源辐射型的结构,微电网已成为复杂的多电源系统,正常运行的潮流分布、短路时短路电流的大小与方向均发生了变化。分布式电源接入微电网后,引起传统电流保护拒动,保护易失去选择性。而现有的微电网保护不完全适应微电网的复杂结构和控制策略。为保证保护不误动、提高保护选择性,提出了一种基于阻抗特征的微电网保护。微电网中的分布式电源多数为逆变型分布式电源,且逆变型分布式电源受控制策略的影响特性较复杂,因此研究了含逆变型分布式电源的微电网。首先,分析了逆变型分布式电源的阻抗特性,得出了逆变型分布式电源的阻抗相角在0°~360°变化的结论,得出了逆变型分布式电源的阻抗幅值的具体范围。并且分析了逆变型分布式电源的阻抗幅值与系统侧电源幅值的关系。然后,结合阻抗受运行方式影响小、故障分量受负荷电流和过渡电阻影响小的特点,分析了区内外故障时被保护线路两侧测量阻抗的相角和幅值特点,提出了基于阻抗特征的微电网保护原理并设计了完整的实现方案。理论分析了数据不同步对所提保护原理的影响,通过整定两侧保护未启动时向对侧发送的离线阻抗值,确保在数据不同步情况下保护正常工作。理论分析了所提保护原理不受微电网中DG接入位置和渗透率的影响。在PSCAD中搭建了典型微电网的仿真模型,仿真验证了保护方案的有效性。仿真结果表明,所提保护方案在两侧数据不同步情况下实现了区外故障不误动、区内故障可靠动作,而且保护性能不受微电网DG渗透率、被保护线路长度、DG故障电流限幅值和过渡电阻的影响。最后,设计了基于阻抗特征的微电网保护装置的硬件平台,在该硬件平台的基础上完成了基于阻抗特征的微电网保护的软件设计,其中包括模拟量数据采集与采样值传输、序分量分解设计、保护启动设计、故障分量阻抗计算的设计在内的软件流程设计。同时,完成了基于阻抗特征的微电网保护的通讯设计。本文研究的基于阻抗特征的微电网保护方案,能实现微电网线路故障的准确定位,有较重要的工程实用价值,有利于提高微电网继电保护技术水平。
宋海根[10](2021)在《高压直流输电系统连续换相失败抑制方法及保护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由于经济发展和一次能源分布的不平衡性,使得现阶段国内“荷源分离”的现象愈加突出,这对电能的大容量、远距离传输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高压直流输电技术由于其在电能的远距离、大容量的传输方面具有显着优势,因而得到快速发展。换相失败是LCC-HVDC输电系统中常见的故障之一,特别是连续换相失败可能会造成直流系统闭锁,对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产生巨大的威胁。换相失败对直流系统继电保护的动作特性产生不利影响,直流系统发生换相失败后,构成换流器桥差保护和阀差保护的动作判据的电流特征量将会产生无规律畸变,这将导致直流系统换流器保护的不正确动作。直流系统对逆变侧交流系统将会呈现出复故障特征,对逆变侧交流线路的差动保护及距离保护的正确动作造成不利影响。因此,对直流输电系统连续换相失败的抑制以及交直流输电系统相互间继电保护的影响等方面展开深入研究,对于有效提升系统运行的稳定性、供电的可靠性等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的主要工作包括:(1)高压直流输电系统连续换相失败及其抑制方法研究。本文分析了换相失败的产生原因、作用机理,并对直流电流、换相电抗、换相电压、延迟触发角和换相电压过零点相位移φ角等因素对换相失败的影响展开研究。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虚拟电容效应的控制方法来抑制连续换相失败的发生,该方法利用电容特性感应直流电压的变化,与低压限流控制环节共同作用来降低电流指令值,增大换相裕度,达到抑制连续换相失败的目的。同时,对基于虚拟电容的控制方法做出了进一步改进,通过直接补偿直流电压,而不再依靠降低电流指令值来增大换相裕度,消除故障后导致直流电压下降的因素,可更为有效地抑制连续换相失败并加速故障后系统的恢复。通过PSCAD/EMTDC建立的直流系统电磁暂态模型进行仿真分析,验证了所提方法具有良好的有效性。(2)对于直流输电系统中,逆变侧交流系统故障引发的换相失败导致直流系统换流器保护动作不正确的问题。本文分析了导致换流器桥差保护及阀差动保护不正确动作的具体原因,并采用所提出的基于虚拟电容的控制方法来改善保护的动作环境,提高保护动作的正确性。(3)对直流输电系统逆变侧交流线路差动保护和距离保护在故障情况下的动作特性进行了详细分析。针对逆变侧交流线路差动保护在发生区内故障时存在拒动的问题,提出了一种电压幅值判据来辨识差动保护的区内外故障,有效解决保护区内故障拒动的问题。通过PSCAD/EMTDC仿真,验证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
二、提高电网继电保护正确动作率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提高电网继电保护正确动作率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特高压直流保护高仿真度建模和动作行为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特高压直流线路继电保护动作行为及其评价 |
1.1 保护的组成及动作行为 |
1.2 影响保护动作的因素分析 |
1.3 保护动作行为评价 |
2 特高压直流保护和故障的高仿真度建模 |
2.1 直流场建模和交流等值系统 |
2.2 二次控制保护的高精度建模 |
3 仿真校验 |
4 特高压直流线路保护动作行为仿真和评价 |
4.1 保护动作行为仿真 |
4.2 保护动作行为评价 |
5 结论 |
(2)基于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装置检修的管理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及发展 |
1.2.1 继电保护检修工作现状 |
1.2.2 继电保护系统状态检修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系统故障特性及在线监测方式研究 |
2.1 智能变电站二次系统的基本结构和特点 |
2.2 继电保护结构及运行特点 |
2.2.1 继电保护的主要故障和异常运行工况 |
2.2.2 继电保护故障和异常运行工况的在线监测和应对措施 |
2.3 继电保护结构及运行特点 |
2.3.1 光纤通信通道检修策略分析 |
2.3.2 继电保护单元检修策略研究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威布尔比例失效模型的状态检修策略 |
3.1 可靠性基础 |
3.1.1 寿命分布函数 |
3.1.2 可靠度函数 |
3.1.3 失效率函数 |
3.2 威布尔比例失效模型 |
3.2.1 威布尔分布 |
3.2.2 威布尔比例失效模型 |
3.2.3 威布尔比例失效模型参数估计 |
3.3 基于威布尔比例失效模型的状态检修策略 |
3.3.1 基本原理 |
3.3.2 状态检修策略 |
3.4 基于威布尔模型的状态检修策略求解 |
3.4.1 最大可用度法 |
3.4.2 最小成本法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状态检修策略在智能站继电保护装置的应用 |
4.1 历史指标评分 |
4.1.1 家族性缺陷评分 |
4.1.2 平均无故障时间评分 |
4.1.3 随机性缺陷情况评分 |
4.1.4 正确动作率评分 |
4.2 实时指标评分 |
4.2.1 运行环境评分 |
4.2.2 采样精度评分 |
4.2.3 绝缘评分 |
4.2.4 通道测试评分 |
4.2.5 通信评分 |
4.2.6 差流检查情况评分细则 |
4.3 基于比例失效模型的智能站继电保护装置状态检修策略 |
4.3.1 运行环境评分细则 |
4.3.2 检修流程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状态检修策略的具体应用 |
5.1 PCS-931 状态指标评分 |
5.1.1 历史指标评分 |
5.1.2 实时指标评分 |
5.2 PCS-931 保护装置状态检修模型计算 |
5.2.1 参数估计 |
5.2.2 状态检修模型的计算 |
5.3 应用于PCS-931 的状态检修策略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基于云模型的智能变电站二次设备状态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1.2.1 状态评估研究现状 |
1.2.2 状态评估的主观评估方法 |
1.2.3 状态评估的客观评估方法 |
1.2.4 目前存在的问题 |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构安排 |
1.3.1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1.3.2 论文结构安排 |
第二章 保护二次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2.1 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
2.1.1 简明性原则 |
2.1.2 完整性原则 |
2.1.3 定性与定量指标相结合 |
2.1.4 重要性原则 |
2.1.5 可比性原则 |
2.2 状态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2.2.1 初始指标的选取 |
2.2.2 确定评价指标体系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评价指标权重分析计算 |
3.1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权重计算 |
3.1.1 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
3.1.2 构造判断矩阵 |
3.1.3 层次单排序 |
3.1.4 一致性校验 |
3.1.5 层次总排序及一次性检验 |
3.2 基于熵权法的权重计算 |
3.3 组合权重的计算 |
3.4 变权函数的引入 |
3.5 算例分析 |
3.5.1 项目概况 |
3.5.2 指标权重计算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云模型的保护二次设备综合评估 |
4.1 云理论简介 |
4.1.1 云模型数字特征 |
4.1.2 正向云发生器 |
4.1.3 逆向云发生器 |
4.2 基于云模型理论的综合评估 |
4.2.1 数字特征的基本运算 |
4.2.2 数字特征的综合运算 |
4.2.3 加权综合处理 |
4.2.4 云模型的综合评价 |
4.3 算例分析 |
4.3.1 项目案例 |
4.3.2 云模型综合评价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和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5.3 主要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5)数据驱动的交流电力系统保护装置缺陷诊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大数据及人工智能现状综述 |
1.2.2 大数据及人工智能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 |
1.2.3 继电保护装置缺陷数据分析现状 |
1.3 论文的主要工作 |
第二章 继电保护装置缺陷数据统计学特征与数据分析方法筛选 |
2.1 引言 |
2.2 基于统计学的缺陷数据特征分析 |
2.2.1 缺陷数据总体介绍 |
2.2.2 异常缺陷数据修正 |
2.2.3 缺陷数据结构及数字特征统计分析 |
2.2.4 装置缺陷率随服役年龄变化特征专项分析 |
2.2.5 合并单元、智能终端缺陷数据专项分析 |
2.3 适用于缺陷诊断的数据分析方法探索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故障树的不正确动作行为分析模型 |
3.1 引言 |
3.2 运行数据分析和装置缺陷集构建 |
3.2.1 运行数据特征与分析 |
3.2.2 引起不正确动作行为的装置缺陷集构造 |
3.3 不正确动作行为故障树分析模型 |
3.3.1 一般故障树构造 |
3.3.2 不正确动作行为故障树分析模型构建 |
3.4 实例分析 |
3.4.1 不正确动作行为缺陷部位故障树 |
3.4.2 不正确动作行为缺陷构成因素故障树 |
3.4.3 责任部门分析 |
3.4.4 缺陷管理建议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规范数据的继电保护装置缺陷诊断模型 |
4.1 引言 |
4.2 缺陷定级需求分析 |
4.3 适用于缺陷定级的数据筛选及修正 |
4.3.1 缺陷数据筛选与分堆 |
4.3.2 缺陷数据修正 |
4.4 基于ID3算法的缺陷严重程度定级模型 |
4.4.1 决策树ID3算法 |
4.4.2 适用于系列装置的缺陷严重程度定级模型 |
4.4.3 实例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文本数据的继电保护装置缺陷诊断模型 |
5.1 引言 |
5.2 文本挖掘技术概述 |
5.2.1 文本挖掘关键技术及现状 |
5.2.2 文本挖掘技术在缺陷数据中的应用 |
5.3 适用于缺陷诊断的专业文本词典构建 |
5.3.1 缺陷诊断文本词典构建流程 |
5.3.2 停用词表构建 |
5.3.2.1 正则化表达技术 |
5.3.2.2 停用词对象抽取 |
5.3.3 词典构建结果 |
5.4 基于文本数据和支持向量机的缺陷诊断模型 |
5.4.1 缺陷严重程度自动分类模型 |
5.4.2 实例应用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6.1 研究工作总结 |
6.2 不足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
致谢 |
(6)某区域大电网高压继电保护文本缺陷数据分析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文本数据挖掘与自然语言处理研究及现状 |
1.2.2 电网中数据挖掘研究现状 |
1.2.3 二次设备继电保护数据挖掘研究现状 |
1.3 论文主要工作 |
第二章 规范型继电保护缺陷数据的统计分析 |
2.1 引言 |
2.2 继电保护文本缺陷数据结构组成 |
2.3 继电保护整体缺陷数据的统计学分析 |
2.3.1 缺陷分布分析 |
2.3.2 缺陷原因分析 |
2.3.3 缺陷部位分析 |
2.4 继电保护不同厂商缺陷数据统计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继电保护规范型缺陷数据的关联性分析 |
3.1 引言 |
3.2 关联规则与Apriori算法 |
3.3 基于Apriori算法的缺陷数据关联性分析模型的建立 |
3.4 算例分析 |
3.4.1 整体数据的关联挖掘 |
3.4.2 主要厂商的关联挖掘 |
3.5 FP-Growth算法对关联规则挖掘效率的提升 |
3.6 关联规则应用于继电保护评价指标体系的指导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继电保护非规范型文本缺陷数据处理和分析 |
4.1 引言 |
4.2 某区域继电保护设备缺陷记录日志的文本格式及常见问题 |
4.3 继电保护文本缺陷数据的词典建立 |
4.3.1 数据预处理 |
4.3.2 文本分词 |
4.4 继电保护文本缺陷数据的自然语言特性分析 |
4.4.1 基于Zipf法则的专业字词的分布特征分析 |
4.4.2 专业词语信息熵特性分析 |
4.4.3 专业词语在句子中的共现矩阵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文本缺陷数据的缺陷定级模型研究 |
5.1 引言 |
5.2 缺陷定级模型的建立 |
5.3 词袋模型的构建及文本向量化表达 |
5.4 分类器的构建 |
5.4.1 KNN算法应用于缺陷定级 |
5.4.2 朴素贝叶斯算法应用于缺陷定级 |
5.4.3 两种分类器结果对比 |
5.5 文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6.1 研究工作总结 |
6.2 不足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
致谢 |
(7)交直流系统不同碰线故障下继电保护适应性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交-交流碰线故障研究现状 |
1.2.2 交-直流碰线故障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交直流不同系统碰线故障特性分析 |
2.1 引言 |
2.2 交-交流碰线故障特性分析 |
2.2.1 序电流故障特性分析 |
2.2.2 相电流故障特性分析 |
2.2.3 仿真验证 |
2.3 交-直流碰线故障特性分析 |
2.3.1 直流系统侧故障特性分析 |
2.3.2 交流系统侧故障特性分析 |
2.3.3 仿真验证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交-交流碰线故障下选相元件适应性分析及对策研究 |
3.1 引言 |
3.2 电流选相元件适应性分析 |
3.3 基于波形相关性的故障选相方案 |
3.3.1 相关系数法选相方案 |
3.3.2 序分量辅助选相方案 |
3.4 仿真验证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交-直流碰线故障下交-直流碰线保护适应性分析及对策研究 |
4.1 引言 |
4.2 交-直流碰线保护适应性分析 |
4.2.1 基于换流器阻抗线性化的工频电气量计算 |
4.2.2 交-直流碰线保护不同判据适应性分析 |
4.3 交-直流碰线保护判据改进策略 |
4.4 仿真验证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新型交-直流碰线故障保护方案 |
5.1 引言 |
5.2 交-直流碰线故障保护动作风险分析 |
5.3 交-直流碰线故障保护动作新方案 |
5.3.1 交流侧交-直流碰线保护辅助判据 |
5.3.2 基于交直流两系统配合的保护出口动作优化方案 |
5.4 仿真验证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及创新点 |
6.2 下一步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8)基于经验模态分解和优化概率神经网络的变压器励磁涌流识别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课题研究现状 |
1.2.1 信号分析方法研究现状 |
1.2.2 励磁涌流识别方法研究现状 |
1.2.3 人工智能方法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内容 |
第2章 变压器励磁涌流特征分析及样本获取 |
2.1 引言 |
2.2 变压器励磁涌流的电气特征 |
2.2.1. 变压器空载合闸励磁涌流 |
2.2.2. 变压器恢复性涌流 |
2.3 原始波形的获取 |
2.3.1 励磁涌流波形 |
2.3.2 内部故障波形 |
2.4 传统特征量的提取 |
2.4.1 二次谐波含量 |
2.4.2 间断角大小 |
2.4.3 直流分量衰减速度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经验模态分解的励磁涌流特征量提取 |
3.1 引言 |
3.2 经验模态分解理论 |
3.3 信号去噪理论对比研究 |
3.3.1 小波阈值去噪 |
3.3.2 新小波阈值去噪 |
3.3.3 EMD阈值去噪 |
3.3.4 仿真计算 |
3.4 基于EMD的波形数学特征求取 |
3.4.1 EMD数学期望 |
3.4.2 EMD标准差 |
3.4.3 EMD能量熵 |
3.5 基于平均影响值法的特征量降维 |
3.6 仿真分析 |
3.6.1 EMD及EMD阈值去噪 |
3.6.2 EMD特征量的求取与降维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特征量的验证及传统人工智能算法对比研究 |
4.1 引言 |
4.2 群智能算法 |
4.2.1 遗传算法 |
4.2.2 粒子群优化算法 |
4.3 BP神经网络及其优化 |
4.3.1 BP神经网络的结构 |
4.3.2 BP神经网络学习算法 |
4.3.3 PSO-BP优化算法的实现 |
4.4 SVM算法及其优化 |
4.4.1 支持向量机原理 |
4.4.2 GA-SVM优化算法的实现 |
4.5 基于人工智能方法的励磁涌流识别 |
4.5.1 样本描述 |
4.5.2 实验流程 |
4.5.3 测试结果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优化概率神经网络的励磁涌流识别方法 |
5.1 引言 |
5.2 概率神经网络算法原理 |
5.2.1 贝叶斯算法 |
5.2.2 Parzen窗法 |
5.3 基于PNN识别方法的设计 |
5.4 仿真分析 |
5.5 基于优化概率神经网络识别方法的设计及仿真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成果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
致谢 |
(9)基于阻抗特征的微电网继电保护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微电网的发展现状 |
1.3 微电网保护研究现状 |
1.3.1 微电网保护面临的挑战 |
1.3.2 微电网保护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主要工作 |
第二章 逆变电源故障特性及对微电网保护的影响分析 |
2.1 逆变电源的结构及控制策略 |
2.1.1 逆变电源的结构 |
2.1.2 逆变电源正常并网时的控制策略 |
2.1.3 低电压穿越控制 |
2.2 逆变电源的故障特性分析 |
2.2.1 逆变电源故障电流分析 |
2.2.2 逆变电源等值阻抗特性分析 |
2.3 DG接入对过电流保护的影响分析 |
2.3.1 过电流保护及其整定 |
2.3.2 不同故障位置对电流保护的影响分析 |
2.3.3 DG出力的波动性对电流保护的影响 |
2.3.4 DG接入对过电流保护影响的仿真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阻抗特征的微电网继电保护 |
3.1 基于阻抗特征的微电网继电保护原理 |
3.1.1 不同位置故障时的保护测量阻抗分析 |
3.1.2 利用测量阻抗相位及幅值特征的保护原理 |
3.1.3 保护原理的实现流程 |
3.2 影响保护原理的各种因素分析 |
3.2.1 数据不同步的影响分析 |
3.2.2 DG不同接入位置的影响分析 |
3.2.3 微电网DG渗透率的影响分析 |
3.3 仿真验证 |
3.3.1 仿真模型及参数 |
3.3.2 保护方案的有效性验证 |
3.3.3 数据不同步影响的仿真验证 |
3.3.4 微电网DG渗透率的仿真验证 |
3.3.5 微电网线路长度的仿真分析 |
3.3.6 DG故障电流限幅值影响仿真 |
3.3.7 过渡电阻仿真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保护装置设计 |
4.1 保护装置的总体方案设计 |
4.2 硬件设计 |
4.2.1 CPU插件设计 |
4.2.2 电源模块设计 |
4.2.3 模拟量采集和AD转换模块设计 |
4.2.4 通信模块设计 |
4.2.5 控制模块设计 |
4.3 软件设计 |
4.3.1 模拟量数据采集与采样值传输 |
4.3.2 序分量分解设计 |
4.3.3 保护启动设计 |
4.3.4 故障分量阻抗的计算方法设计 |
4.3.5 通讯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论文工作总结 |
5.2 下一步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 |
附录 B |
(10)高压直流输电系统连续换相失败抑制方法及保护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现状 |
1.2.1 换相失败的抑制方法 |
1.2.2 交直流系统对继电保护的影响研究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二章 直流输电系统连续换相失败的抑制 |
2.1 换相失败的发生机理及影响因素 |
2.1.1 换相失败的发生机理 |
2.1.2 换相失败的影响因素 |
2.2 连续换相失败的抑制方法 |
2.2.1 直流输电系统控制环节 |
2.2.2 基于虚拟电容的控制方法 |
2.2.3 电压直接补偿法 |
2.3 方案对比分析 |
2.3.1 方案模型 |
2.3.2 对比结果分析 |
2.4 基于实际参数仿真验证 |
2.4.1 仿真模型 |
2.4.2 仿真结果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交流系统对直流系统保护的影响 |
3.1 交流侧故障特征入侵换流器的暂态过程分析 |
3.2 桥差保护 |
3.2.1 桥差保护原理分析 |
3.2.2 桥差保护动作特性及其动作环境的改善 |
3.2.3 仿真验证 |
3.3 阀组差动保护 |
3.3.1 阀组差动保护动作方程 |
3.3.2 逆变侧交流系统故障对阀组差动保护的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直流馈入对逆变侧交流线路保护的影响 |
4.1 直流馈入对逆变侧交流线路差动保护的影响 |
4.1.1 差动保护动作原理 |
4.1.2 直流馈入后的差动保护分析 |
4.1.3 基于电压幅值的差动保护判据 |
4.1.4 仿真验证分析 |
4.2 直流馈入对逆变侧交流线路距离保护的影响 |
4.2.1 距离保护动作原理 |
4.2.2 直流馈入后距离保护的动作特性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和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5.3 主要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四、提高电网继电保护正确动作率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特高压直流保护高仿真度建模和动作行为评价[J]. 漆炜之,崔玉,王业,王艺霖,胡永昌,龚庆武,乔卉. 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 2022(01)
- [2]基于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装置检修的管理策略研究[D]. 高海龙. 广西大学, 2021(12)
- [3]继电保护设备状态检修系统的研究与设计[D]. 庄秋昱. 沈阳建筑大学, 2021
- [4]基于云模型的智能变电站二次设备状态评估[D]. 杨晓昕. 广西大学, 2021(12)
- [5]数据驱动的交流电力系统保护装置缺陷诊断研究[D]. 陈乾.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1
- [6]某区域大电网高压继电保护文本缺陷数据分析及应用研究[D]. 田铭威.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1
- [7]交直流系统不同碰线故障下继电保护适应性及对策研究[D]. 于溯.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1(01)
- [8]基于经验模态分解和优化概率神经网络的变压器励磁涌流识别研究[D]. 刘泽鹏.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1(01)
- [9]基于阻抗特征的微电网继电保护技术[D]. 吕鹏. 济南大学, 2021
- [10]高压直流输电系统连续换相失败抑制方法及保护影响研究[D]. 宋海根. 广西大学, 202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