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学生找到路
——例谈中年级的习作教学
冉 勇
(酉阳县龚滩镇中心小学校 重庆酉阳 409800)
《语文课程标准》对中年级的习作提出了以下阶段性目标:“乐于书面表达,能不拘形式地写见闻、感受和想象,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这些目标,可以归纳为一句话: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引导学生找到习作的路。那么,怎样引导学生找到习作的路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激发兴趣——找到路的动力
古人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由此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促进学生写作的动力。学生有了兴趣才有学习热情,才会变被动为主动,才会自觉地参与到写作中来。
(一)观察体验生活,让学生想写
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下,才能产生使儿童的作文丰富多彩的那些思想、情感和词语。”由此可见,只有当学生产生了想表达的愿望后,他们才会积极主动地、心情愉快地去写作。因此,作文教学中应引导学生走进生活,体验生活,与之亲密接触,摸一摸、看一看、闻一闻、听一听、想一想,从中发现美、感知美、享受美,唤起表达的欲望,变“要我写”为“我要写”,从而兴致勃勃地投入到习作训练中。如西师版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写家乡的美。学生最初看了要求后,很茫然:我的家乡美吗?自己的家乡太平常不过了,没有美的地方,不值得写。于是,我选择家乡的大山、彩林、云雾,拍了照片,制成课件。学生看后,都赞叹道:“真美啊!”当学生得知是家乡的图片后,他们便大吃一惊。我引用罗丹的话告诉学生:“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当布置学生再次去寻找家乡的美时,学生兴趣盎然;当交流所见时,大家跃跃欲试;到写作时,他们更是迫不及待了。
(二)多赏识评价,让学生乐写
德国的第斯多惠说:“教育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为此,在作文批改中,我们不是戴着眼镜去找学生的不足,而是要擦亮眼睛,要善于沙里拣金,用心去捕捉学生的点滴闪光点,以“欣赏”学生的作文替代“修改”学生的作文。教师要不苟求学生作文有全文的辉煌战果,而要对其中哪怕有一个好的词语、一个佳句,都要表扬,让学生摘到桃子,让学生体味到成功的喜悦,乐于再次表达。
仅仅通过理论和方法的传输是不够的,还要借助榜样力量的激励作用,通过优秀学长的言传身教,树立榜样的示范力量,加强研究生自我激励、自我学习、自我成长的培养。与此同时,建立反馈评价体系,组织新生对每次教育内容、教育方式与效果进行评价,及时根据评价结果对入学教育进行修正和完善,提高教育的规范化程度和科学化水平,也使得新生对于入学教育不再单单是被动的接受,而转变为主动的参与,真正发挥研究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其真正成为新生教育的“主人”,实现教育开展的有效性[10]。
有了“做饭的兴趣”,找到了“下锅之米”,还需要懂得“做饭的方法”,这样,才能做出可口的饭菜。
二、积累素材——找到路的源泉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告诉我们,要想让学生写作时有源源不断的内容涌向笔端,做到下笔如有神,关键是要注重引导学生积累习作素材,建立自己的材料仓库。
(一)生活积累,寻找源头
“胸有三江水,口吐一条河。”“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确,只有语言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才会文思泉涌,出口成章。因此,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广泛地进行阅读,无论是诗歌、童话,还是散文;无论是近代的,还是现代的。同时,教师还要让学生背诵好词佳句、精彩段落,读同类的作文,激活学生的习作源泉。
(二)阅读积累,激活源泉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教师要引导学生寻找“下锅之米。”“米”在何处呢?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源泉,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我们应引导学生以自己独特的觉悟来发现生活、感悟生活,让学生通过在学校、家庭、社会中观察、认识、体验,寻找到作文的源泉。如通过观察春夏秋冬的家乡,感受大自然的奇妙;通过家务劳动,体会生活的乐趣,父母的辛劳……这些实践活动无形中充实了学生的习作素材。学生寻找到了作文的源头活水,就获得了第一手的感性材料。
三、读写改结合——找到路的关键
各向同性材料:本身具有各向同性属性的原料,多种物料均匀混合,各微小颗粒体虽然具有各向异性属性,但由于大量微小颗粒的随机分布,可以将其均匀混合物近似视为各向同性材料。配合饲料虽然由玉米等大量各向异性原料微粒混合而成,但由于大量微粒的随机分布和排列,可将模孔中的物料颗粒近似视为各项同性材料(武凯等,2013)。各向同性材料其实是横观各向同性材料的特殊情况。
(一)读写结合,找到桥梁
换言之,如果花了那么大的工夫仅仅为解决一道题的思维短板问题,顶多只能说在高考复习的精准克短方面做得比较好。但如果我们更进一步考虑问题呢——在解决一个点的问题时能不能“顺带”解决同一类的问题?这就像在上述课例中的“答疑环节”,就有学生抛出过比较有深度的问题——(有学生问)“除了非连续性文本,其他的像小说、散文,包括新闻、科普文等现代文的主观题,是不是都可以用今天所学的,先由图导思再到以图导读,最后以图导写来完成练习?”
叶圣陶先生说:“课文是例子,凭着它要教会学生举一反三的本领。”特别是新的语文教材,所选的文章都是文质兼美、思想境界崇高、写作技巧独特、内容涉及面广泛的优秀之作,而且基本上是按照每个单元一个主题来安排的。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确定读写结合点,进行片段训练。如仿写比喻句、拟人句、排比句等句子训练;又可借鉴课文的表达方式进行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等描写训练;还可仿照文章的叙述顺序以及构段方式进行篇章训练。如学了《迷人的九寨沟》,就可让学生仿照写《迷人的家乡》;学了《华山的险》,让学生根据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的方式写“家乡的美”。这样就将习作教学融入到了阅读教学中,有机地渗透了写作方法,在阅读和习作间架起了一道桥梁。正如丁有宽老师所说:“读写结合,相得益彰;读写分离,两败俱伤。”
(二)强化训练,找到捷径
“三天不练口生,三天不做手生。”纵观语文教学,教师往往在字、词、句方面花大量时间训练。而习作方面,一学期单元作文训练也就七、八次,练笔也较少,致使教师常抱怨:“我们班学生作文没有入门,写不出作文。”其实,这是学生没有找到作文的捷径。在平时教学中,我们可以结合学生实际,开展多角度的有效训练。如每天写小练笔,让学生写遍祖国的大好河山;写尽人间真情;写完亲人、同学、老师,写陌生人……让学生在训练中去观察、对比,找到捷径,寻到真情,达到“熟能生巧”的写作目的。作文是功夫,缺少多写多练很难“水到渠成”。
(三)评改结合,扫平绊脚石
“好文章不是写好的,而是改好的。”古时候曹雪芹正是“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字字看来都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才能留给我们如此精彩的《红楼梦》。由此可见,“文章不厌百回改,反复推敲佳句来”。在作文课上,有学生写完后就无事可干,或对修改就只是大体浏览一下,敷衍了事。殊不知,修改作文不仅是修改的过程,更是找到路,提高作文水平的过程。因此,我们要重视引导学生修改文章,在改中扫平绊脚石,找到通往成功的路。如采用自我修改法,自吟自诵,不顺则改;同学互改法,让“清醒的旁观者”唤醒“迷中的当局者”;当事人修改法,如写人的作文,让学生将写好的作文交给主人翁读、改。这样,学生通过各种修改练习,就能找到修改的路,找到自己文中的绊脚石,看清作文通往成功的路。
总之,教师要想学生人人爱作文,个个会作文,就要让学生找到作文的路,找准作文的路,并沿着这条路一直走下去。
在“双一流”建设中,行业特色型大学考核教师绩效时要结合实际情况,按照不同的学科和专业实施差异化考核。基础理论教学与行业专业教学差异很大,科学研究的成果与应用也不相同。对于行业专业教学,教师要强调行业特色,将最新的行业科研成果融入课堂教学,实现教学与科研相互促进。特别是对进入“双一流”建设行列的优势学科的教师,要有别于其他专业的教师,提高考核标准,鼓励一流学科的教师依托雄厚的科研实力和学术团队多出成果、出好成果,培养具有国际水准的行业精英。
标签:学生论文; 中年论文; 教学论文; 激发兴趣论文; 课程标准论文; 学习热情论文; 写作论文; 引导论文; 酉阳县龚滩镇中心小学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