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大学校园规划建设影响因素研究论文_李明,徐鹏

中外大学校园规划建设影响因素研究论文_李明,徐鹏

中国人民大学校园建设管理处 北京 100872

摘要:近年来,大学校园的规划建设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大学校园的规划建设与众多影响因素有关。本文分析了社会制度、教育体制、教育理念、城市发展等因素对大学校园规划建设的影响,为今后大学校园理论研究及规划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大学校园;规划建设;社会制度;教育体制;教育理念

1 引言

大学校园的规划建设与众多影响因素有关,本文分析了社会制度、教育体制、教育理念、城市发展等因素对大学校园规划建设的影响,为今后大学校园理论研究及规划建设提供参考。

2 大学校园规划建设与社会制度变迁

2.1国外大学校园规划建设与社会制度变迁

古希腊、古罗马时期,一些著名学者们组织了学术行会。行会主讲政治和哲学,规模渐大,演变成现代大学前身。但此时并没有大学校园建筑,文化交流与知识传一般在公共场所。

公元5世纪,欧洲进入封建社会,由教会主创的中世纪大学诞生,教学内容以神学为主,大学校园一般均建于城市中心,整体布局大多是类似于修道院、城堡形式的内向型空间,在内部设置教室、食堂、集会的大厅以及师生宿舍等功能用房,具有代表性的是牛津、剑桥两所大学的校园。

1640以来,欧美各国先后建立了资本主义制度,宗教对大学的控制和影响大大减弱,政府开始介入高等教育,近代高等教育得以发展。工业革命兴起后,大学进行学科划分培养专业知识人才。该时期的大学校园注重实验室建筑的建设,整体上有向综合化、大型化发展的趋势。

二战以后,世界格局发生重大变化,世界各国均进行了大规模的经济、文化建设。以电子计算机为代表的高科技发展迅速,各国对科学技术在发展国民经济中的战略地位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因此高等教育得到了极大的重视,大学校园规划建设迈入了一个空前的繁荣时代。

2.2国内大学校园规划建设与社会制度变迁

西周时期,统治阶层为了维护当时等级制、宗法制和世袭制等国家意识形态,开始培养兼具文采的武士,后来发展成君子教育,这便形成了我国古代大学的雏形。该时期的大学没有明确的大学校园,教学地点主要在王城和诸侯国都内,统称为辟雍。

春秋战国以来,我国由奴隶制社会逐渐转变为封建社会。汉朝设立了以传授知识、研究学问为主要内容的最高学府——太学。太学的校园早期普遍以辟雍为中心,合院式布局,后期形成了“左庙右学,庙学合一”的布局。唐宋以来,书院作为新的办学形式得以长足发展。该时期的书院多选择在山林僻静之地,整体布局常采用中轴对称形式,以庭院天井组合空间,大门、讲堂、祭殿和书楼依次排列,各成院落。

19世纪下叶,洋务派先后创立了京师同文馆和北洋大学堂,成为我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开端。该时期主要以清代的书院或科举贡院、贵族府第、官府衙门等作为大学校园,部分新建校园规模较小,整体结构采用中国的合院形式或中世纪对称严谨、较为封闭的传统布局形式。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按照工科、文理科、师范等重新组织各院系,并进入了大规模的大学扩张大潮中。该时期的校园以主楼和大广场形为中心,在周边布置各种教学、科研、生活所用单体建筑,整体布局强调严格的轴线对称,建筑风格讲究雄伟气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新建、扩建的大学校园逐步突破了以往单调、呆板的形象,注重展现各校个性特征,突出中国特色。该时期的大学校园规划建设正朝着多元化趋势发展。

3 大学校园规划建设与教育体制改革

教育体制是一个国家关于教育运行秩序的总设计,是机构设置与制度建设两方面的总和。[1]一个国家的教育体制对高等教育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教育体制的变革带动大学的教学目标、人才培养模式、内部系统的调整,而大学校园的规划建设亦会随之而变化。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1国外大学校园规划建设与教育体制改革

20世纪中叶以来,美国高等教育进行了一系列改革: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逐渐交叉渗透、相互融合,学科间横向联系增强,导致围绕一个大课题或边缘学科设立的综合教学单位日益增多;教育方式也经常用导师制和研究班等,鼓励教师和同学之间通过互相交流来培养学生的社会活动能力;工科学生的生产实践成为一种新的教学手段;网络教育成为一种新兴的学习方式。这些改革均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大学校园的规划建设:功能多样化的综合性教学楼日益取代了功能单一的单体建筑;各种大型实验室、生产实践中心作为校园规划建设的重点项目落成;计算机网络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校内的各个领域,校园朝着数字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3.2国内大学校园规划建设与教育体制改革

自1995年正式提出科教兴国[2]战略以来,我国大学进入了合并重组的高峰期,国内掀起了新一轮校园规划建设的热潮。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办学体制[3]的确立,形成了中央部门办学、中央与地方政府联合办学、地方政府与企业集团协助办学相结合、学校之间联合或合并等多种办学方式,出现了综合性大学、大学分校、大学城等多种校园形式,亦形成了多元化、各具特色的新型校园空间。高校基本形成中央和省级政府两级管理。高校后勤服务管理集团的组建使得大学校园规划建设中教工住宅用地逐步减少,学生公寓及后勤用地有所增加。

4 大学校园规划建设与教育理念转变

当今世界,人才是最主要的竞争力,培养人才的方式和教育理念多样化并与时俱进。不同的教育理念会产生相应的建筑思想和校园布局风格,对校园规划建设有着重要影响。

4.1国外大学校园规划建设与教育理念转变

20世纪中叶,美国形成了一个新的高等教育理念:将大学、科研与社会服务全面一体化:“校企合作”的大学模式逐渐兴起,“一体式”校园规划建设方案占据了主导地位。“斯坦福学院”及“硅谷”的成立,就是“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一体化”的大学办学理念实践所带来的硕果。

4.2国内大学校园规划建设与教育理念转变

我国在不断深化改革的大环境下,教育理念持续更新。人文教育理念的提出促使科学与人文进一步融合,这使得校园在规划建设时有意识地创造人性化的校园。同时,经济全球化促使世界间的交流日益频繁,产生了教育本土化与国际化相互结合的理念,这使得校园规划建设既要保持自身特色,也要引入国外先进的校园规划理论,营造出更加符合现代教育发展的校园环境。教育民主化使得规划建设中的校园空间更加开放、更富有弹性。高科技尤其是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图书馆、教学楼、办公楼、学生公寓等建筑在建设时广泛应用计算机网络,体现出极大地智能化特征,大学内部管理体系、运作机制也充分体现出信息共享的特征,大学校园规划建设整体上朝着信息化、智能化、网络化的方向发展。

5.结语

新世纪以来,大学校园的规划建设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机遇,而相关研究亦取得了诸多可喜的成绩,但大学校园的规划建设是一个与时俱进的过程,社会制度、教育体制、教育理念等因素的变化均会对其产生影响,这就要求我们在掌握大学校园规划建设发展历程的同时,深入分析各影响因素,总结出其发展趋势,以更好地指导未来的大学校园规划建设。

参考文献

[1]李齐. 探索高校校园规划发展趋势——复合型校园规划理论与实践[D]. 天津大学, 2004.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

[3]《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4]钟韶, 陈贻新, 黄慧民,等. 关于高校合并若干问题的理论思考[J]. 中国高教研究, 2000(10):24-25.

论文作者:李明,徐鹏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5/25

标签:;  ;  ;  ;  ;  ;  ;  ;  

中外大学校园规划建设影响因素研究论文_李明,徐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