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银行业没有“暴利”_中行论文

中国银行业没有“暴利”_中行论文

中国银行业并不存在“暴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暴利论文,中国银行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11年,中国银行业的利润超过了1万亿元,与此相比,工商企业的利润总额呈现下降趋势,由此,一些人提出了银行业暴利的看法。但这一说法并不成立。

从资产总量看,2011年中国银行业的资产达到113万亿元,利润总额10412亿元,资产利润仅为0.92%;与此对比,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资产总量大约在63万亿元,利润总额达到54544亿元,资产利润率为8.66%。显然,银行业的资产利润率大大低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资产利润率。这恐怕谈不上“暴利”问题。

从利润增长率看,2011年中国银行业的净利润比2010年的7637亿元增长了36.34%;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利润比2010年增长了25.4%。虽然银行业的利润增长速度快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但这并不足以证明“暴利”。且不说“暴利”并无理论和实践的划分标准,仅举一个简单的实例就足以说明问题: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利润总额在2009年为34542.22亿元,2010年增加到53049.66亿元,增长率达到53.58%。这一增长率远高于2011年的银行业利润增长率,那么,是否也应当认为2010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存在着“暴利”现象?

从人均利润看,虽然银行业人均实现的利润远远高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按照有关报道,银行业人均实现利润大约超过50万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人均实现利润不足4万元),但这一方面是由银行业特点所决定的。不论从国际社会还是从发达国家的实践看,在正常条件下,银行业乃至金融业的人均实现利润通常都明显高于工业企业,其原因不仅在于银行业人均运作的资产远远大于工业企业,也不仅在于银行业乃至金融业的从业人员的总体学历教育水平明显高于工业企业,而且在于银行业的经营风险(不论是复杂程度还是覆盖面)明显大于工业。另一方面,是银行业在资产总额、营业额和收入总额快速增长的条件下,营业成本占收入总额的比重明显降低从而“节支”所引致的。再一方面,这也是自2004年以来中国银行业深化改革、业务转型和金融创新的重要成就的一个具体表现。如果按照一些人的假设,银行业的人均利润应当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持平,那么,有着200多万人的银行业利润总额应当只有800亿元左右,由此,资产利润率就将仅有0.07%。在此背景下,又将有人对2004年银行业改革的成就提出严重质疑了,更不用说,上市银行的股本利润率是否能够为投资者所接受。

2011年银行业提交了一份令人满意的利润答卷,但这是在有效防范金融风险的条件下实现的。存贷款利率的净利差是中国银行业收入乃至利润的主要来源。银行贷款利率是由资金成本(如存款利率)、经营成本和贷款风险概率决定的。对银行来说,在经营过程中资金成本由市场状况决定,难以通过自己的努力降低;经营成本虽可通过努力有所降低,但空间相当有限;最重要的是通过降低贷款的违约概率将存贷款净利差转变为净利润。从这个原理上看,2011年在经济增长率下行过程中,中国银行业有效化解了由此带来的不良贷款和不良贷款率增加的风险(根据中国银监会的统计数据,2011年中国银行业的不良贷款从2010年的4293亿元减少到4279亿元,不良贷款率从2010年的1.14%降低到1.0%),由此,将净利差用于抵偿风险损失的部分转变为经营利润。尤其是,在自2010年以来社会各界普遍担心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和房地产贷款可能给中国银行业造成严重风险和不良贷款的背景下,中国银行业积极努力,能够取得如此业绩,实属不易。如果这也属于“暴利”,从而应予以指责的话,那么,岂不意味着中国银行业不需有效防范和化解风险、任凭经营损失反而是合理的应当的?这符合国家利益和国民利益吗?

标签:;  ;  ;  ;  

中国银行业没有“暴利”_中行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