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静脉采血方法导致溶血的比较及预防对策分析论文_李枚娟 贾蕊 李佳红 谢佳利

不同静脉采血方法导致溶血的比较及预防对策分析论文_李枚娟 贾蕊 李佳红 谢佳利

邻水县人民医院 李枚娟 贾蕊 李佳红 谢佳利摘要:目的 探究不同的静脉采血方式对溶血现象的实际影响,及相应预防的对策分析。方法 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2月在我院血液科接受静脉采血的164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平分为两组,分别为参照组与分析组,前组患者采用一次性注射器进行采血,后组病患接受真空式采血,比较两组病患血液样品出现溶血现象的发生率。结果 采用一次性注射器采血方式的参照组病患血液样品发生溶血现象的共有18例,占比为21.95%,而采用真空采血方式的分析组病患血液样品发生溶血现象的共有6例,占比为7.32%,两组数据对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在静脉采血的过程中,应当尽可能的采用真空采血的方式进行,同时加以实施合理的溶血预防对策,以此降低血液溶血现象的发生,提高样品检测准确率。

关键词:一次性注射器静脉采血;真空采血;溶血;预防对策

[中图分类号]R446.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439-3768-(2019)-06-ZM

引言

静脉采血技术是临床护理治疗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常规体征检查措施,为病患自身病情检测诊断提供可靠依据,同时血液检测的可靠性也对后期的症状治疗及预后处理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因此提高静脉采血的安全可靠性及血液检测的准确性至关重要。在静脉采血的过程中部分患者的血液样品可能会发生溶血现象,使得样品中血红细胞出现破裂,进而影响到血液中血清及血浆的化学成分,造成血液样品检测准确率的降低,轻者可能造成诊断结果的偏差,严重的可能会直接影响到后期治疗的失误,使得病患的生命健康受到威胁。有学者指出,血液出现溶血现象有多个因素,其中静脉采血方式的不同就是其中之一。基于此,本文以164例患者的血液样品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静脉采血方式对溶血发生的影响效果,同时提出相应的预防对策,现报道如下。

1、研究对象及方法

1.1研究对象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2月在我院血液科接受静脉采血的164例患者为研究对象,男女比例为89:75,年龄在17~69周岁,平均(41.31±7.25)周岁,所有病患均采用肘中静脉采血,根据采血方式的不同,随机平分为参照组与分析组,前者采用的一次性注射器采血方式,后者采用的是真空采血,对比两组病患的一般资料,之间数据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可进一步分析。

1.2方法

本次实验中一次性注射器型号为7号采血针,采用 INSEPACK 真空采血器进行分析组病患的采血。

参照组病患接受一次性注射器采血方式,护理人员在病患的肘中静脉部位进行消毒处理,用左手进行触摸定位,右手持注射器进行穿刺,当看到有回血现象发生时,将针头固定住,进行抽血,直至所需血量足够方可停止;护理人员在将拔出注射器后,将针头拔除做废物处理,然后将注射器内所采集到的血液缓慢匀速的沿着试管壁推入,使血液注入到抗凝试管中;给予病患无菌棉签,在穿刺部位轻轻按压5min,使血液不再流出。

分析组病患采用真空采血方式,首先将一次性的采血针头置于真空采血器的持针器上,在病患即将进行采血的部位利用止血带固定,做消毒处理;将针头与皮肤保持20°左右的角度进行肘中静脉的穿刺;再次将持针器与真空试管相连,在确定血液能够顺利注入到试管后,直至血液样品充足,松开病患的止血带,并将针头拔除。同样,给予病患无菌棉签,在穿刺部位轻轻按压5min,使血液不再流出。

对所有血液样品通过离心泵进行再一次离心处理,30~60min,温度为20℃~25℃,1000~1200r/min,静置5min进行血液样品中溶血现象的观察统计。

1.3观察标准

通过医护人员的记录统计分析比较两组病患血液样品出现溶血现象的发生率。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计算软件,定数资料以%表示,使用χ2检验,以P<0.05表示具有统计学差异。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结果

采用一次性注射器采血方式的参照组病患血液样品发生溶血现象的共有18例,占比为21.95%,而采用真空采血方式的分析组病患血液样品发生溶血现象的共有6例,占比为7.32%,两组数据对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表1 溶血发生率比较

组名 n 溶血例数(n) 发生率(%) 参照组 82 18 21.95 分析组 82 6 7.32 χ2 6.318 7.285 P <0.05 <0.05 3、讨论

通过研究发现,出现血液溶血现象的主要因素有:①真空采血的方式有误,部分护理人员使病患的止血带压迫时间过长,使得血液压力增加,在注入到试管的过程中,由于压力影响,可能会导致血红细胞的破裂;②病患自身血管因素影响,部分病患可能会出现低血容休克或脱水严重症状,间接的造成采血时间的延长,可能会引起溶血现象;③器具的不合格因素,在进行血液采集过程中由于会使用到一次性器具,如试管出现压力异常现象,可能会引起溶血现象;④血液样品送检不严谨,随意的摇晃试管,可能会使得血红细胞破裂直接造成溶血现象的发生。本次研究表明,采用真空采血方式的分析组病患的血液样品出现溶血现象的发生率明显低于采用一次性注射器采血方式的参照组(P<0.05)。

经过研究分析我们可以得出,有效避免溶血现象发生的诱因,采用真空采血方式,可使患者的血液检测准确率提升。其一,采血部位应当尽可能选择肘中较为粗大的静脉;其二为消毒处理,待消毒液彻底变干后才可进行采血;其三为医护人员应当精准掌握止血带的固定时间及松紧度;其四为选用合格的真空采血器进行采血处理;其五为加强血液管理,避免出现强烈震荡。

因此,在静脉采血的过程中,应当尽可能的采用真空采血的方式进行,同时加以实施合理的溶血预防对策,以此降低血液溶血现象的发生,提高样品检测准确率。

参考文献

[1] 李美兰, 周国花, 俞石芳,等. 不同静脉采血方法导致溶血的比较及护理对策[J]. 中国现代医生, 2014, 52(3):94-97.

[2] 王海英, 陈峰, 逄增容. 真空采血法和传统采血法对血标本溶血现象的影响比较[J]. 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 2014(7).

[3] 曹秋君, 吴燕. 预防静脉血液标本溶血的最佳证据总结[J]. 中华护理杂志, 2018(8):1000-1004.

[4] 包益平, 刘春荣. 静脉采血时发生溶血的原因分析与护理[J]. 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5, 5(18):3531-3531.

论文作者:李枚娟 贾蕊 李佳红 谢佳利

论文发表刊物:《药物与人》2019年6月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9/9/28

标签:;  ;  ;  ;  ;  ;  ;  ;  

不同静脉采血方法导致溶血的比较及预防对策分析论文_李枚娟 贾蕊 李佳红 谢佳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