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远运动员跑高精度的研究_足球论文

跳远运动员跑高精度的研究_足球论文

跳远运动员助跑准确性问题的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跳远论文,运动员论文,性问题论文,准确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82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842(2000)05-0075-03

跳远运动员助跑的准确性与助跑速度、助跑节奏以及起跳能力等技术环节相比较,助跑的准确性似乎常常被人们忽略或重视不够。在当今水平相当接近的激烈竞争中,胜负往往只由几厘米所决定,许多有实力的选手常常因为助跑准确性不高而痛失夺冠或取得好名次的机会。统计数据表明,雅典世锦赛男女跳远前八名的运动员均暴露出这方面的问题,如男子前八名平均正式成绩为8.12米,但有效距离却为8.43米,皆由踏板不准的原因而平均损失0.31米,女子前八名平均正式成绩为6.81米,而有效距离为7.02米,在损失的21厘米中,如男子跳远第八名美国选手迪沃斯,正式成绩只有7.88米,而实际上的有效距离竟是8.68米![1]也就是说,如果不是因为踏板不准的失误,他极有可能获得一枚奖牌。这说明即使是世界一流水平的选手,在这方面也存在着严重的问题。

跳远运动员助跑起跳的准确性直接影响到技术的发挥和比赛的胜负,因而提高跳远助跑的准确性十分重要。世界高水平男子跳远比赛助跑成功率达75%左右。然而,我国优秀男子跳远运动员在国内和国外的一些重大比赛中,助跑成功率大大低于这个比例。如第5、6届全国运动会男子跳远决赛助跑成功率都不到68.5%;[2]又如,一个运动员连续失败2、3次,那么他的实力和水平就难以得到发挥,这是运动员的心理影响,许多事实表明,助跑成功率低,正严重地妨碍着我国男子跳远成绩进一步提高。见表1。

影响跳远运动员助跑准确性因素很多,首先是技术因素;其次是心理因素;其它如气候、环境等因素也有影响。现分析如下:

表1 高水平男子跳远比赛助跑成功统计

运动会名称总跳次 助跑成功 助跑犯规 助跑成功 助跑失败 时间 地点

(次)(次)(次)率(%)率(%)

第二十三届 52391375

25 1984.8.6 美国洛杉矶

奥运会决赛

欧洲田径锦标赛 60

451575

25 1986.8.27

德国斯图加特

第二届世界

田径锦标赛5946 1368

22 1987.9.2意大利罗马

第五届全运会决赛 75 4728 63 37 1983.2.23中国上海

第六届全运会决赛 60 41

19 68

32 1987.11.27

中国广州

一、助跑起动方式

起动方式分为站立式和行进间两种,一般采用站立式起动技术较易使步点准确。有资料证明全国几次重大比赛男子跳远中,站立式起动156次,成功124次,占总数的79%。而行进间起动的成功率只有55%。[2]这是因为:站立式起动技术容易控制身体的姿势,使双足站立距离、双膝关节弯屈角度、上体前倾角度等,容易保待一致,从而使起动的蹬地力量、速度及步长增长的规律等保持稳定;行进间起动,虽然不如站立式起动容易控制身体姿势,但容易发挥出速度,动作放松且有弹性,有不少优秀的运动员喜欢采用这种方式起动。世界女子跳远前12名助跑起动方式统计,见表2。

表2 第二届田径锦标赛女子跳远运动员助跑起动方式统计

名次 成绩

姓名

国家起动方式 名次 成绩姓名国家 起动方式

17.35 乔伊娜 美国站立

7 6.80

英尼斯 美国 行进间

27.14 别列夫斯卡亚 前苏联 行进间 8 6.63

伯格曼 澳大利亚 走2~3步

37.13 德雷克斯勒 前民主德国 站立 9 6.50

尼诺娃 保加利亚 站立

47.01 拉特克 前民主德国 站立 106.45

穆湟娃 保加利亚

站立

56.99 契斯佳科娃 前苏联 站立 116.39

艾乔尔斯 美国 站立

66.89 瓦留凯维奇 前苏联行进间126.11

戴姆西茨 丹麦 站立

通过对上述影响因素的分析,在训练中不论采用何种起动技术,首先,应当始终如一,在起动前几步应控制好步长,速度和蹬地力量都应保持一致;其次,必须严格控制起动时身体的姿势,最后随着助跑速度的稳步提高,速度和节奏越来越快,最后4—6步突出表现为保持适当步长的前提下以加快步频的方法提高跑速,到起跳前两步达到“最大的可控速度”,同时也要使身体的重心向上、向前运动,有利于取得起跳的最佳效果。在训练中我们可以采用先测定运动员实际起动步长,然后定格,画出每一个格的标记,让运动员控制好起动身体的姿势后,进行反复练习,此手段可在跑道上练习。

二、助跑节奏

节奏指的是一个动作所具有的时间和空间特征,助跑节奏也就是步长和步频在助跑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特点。尽管世界优秀跳远运动员的助跑在启动方式、加速方式等方面各异,但其节奏,特别是最后几步的节奏却非常相似,即从启动开始后要逐渐加大步长和加快步频,到最后4—6步则主要是加快步频,同时尽量保持步长(略微缩短),而最后一步的节奏应达到最快。这是由于最后一步大腿抬得相对较低,步长也相对较短,而下压更积极和速度更快造成的,同时这也是在高速助跑中进行积极快速起跳的必备条件。因为只有起跳腿大腿快速下压,小腿积极快速后扒,才能保证起跳脚的后扒速度以接近身体重心前移速度踏在起跳板上,从而减少制动因素,做出积极有效的踏板动作。由上可知,在我们的训练中,努力提高在保持步长不变或略微缩短的前提下加快步频的能力,是相当重要的。而我国运动员在这方面的能力还不够,在今后的训练中应加以注意和给予足够的重视。

三、心理因素

任何一项体育运动,都需要一定的生理能量为基础,没有这一物质的与精神的基础,不仅没有力量去完成动作,更没有精力控制自己的心理活动。[3]在跳远比赛中出现踏板不准主要因各种不利于运动的心理障碍所致,如怯场,注意力分散,情绪消沉或冲动以及个性异常,害怕犯规,最后几步盲目地调整步点;心情紧张,形成技术变形,破坏了原有的助跑节奏;有的运动员在比赛中,怕某一对手、怕某一场地、怕比赛分组不利,都能影响助跑节奏的改变,踏板准确性降低。运动技能是复杂的,连锁的,运动员在助跑中获得感知信号,对助跑准确性影响也很大。因为跳远助跑需要固定的节奏、步幅、步频,而这一切有赖于运动感知。由肌肉感受到刺激而引起的感觉,正是由于这些运动感知的协调活动,我们才能在助跑中固定节奏、步幅、步频,才能准确踏板。在训练和教学中我们必须加强对运动员的心理素质培养,通过对跳远技术特点和规律的分析,使运动员充分认识到不良的心理状态对助跑准确性的影响,结合运动技术训练进行有效的心理训练,消除心理障碍。

四、气候、场地、身体机能状态等因素

由于田径比赛场地不是固定不变的,每次比赛气候也不会是相同的,运动员的身体机能状态也在不同程度的变化,因此,在气候、场地、运动员身体机能状态发生变化时都要影响助跑的准确性。例如:在逆风时运动员有可能踏不上板,在顺风时有可能踏过跳板。在这种情况下运动员就应适当调整助跑距离,提高踏板的准确性。在软跑道和硬跑道上比赛,运动员身体机能状态的好坏,都会影响助跑的准确性。所以在上述因素发生变化时要根据不同情况进行调整,还要在训练中注意加强不同气候、场地情况下的训练,以减小这些因素对助跑准确性的影响。

五、结论与建议

1.准确的助跑是获得跳远成绩最重要的因素,在训练中应以发展跳远运动员助跑的准确性为前提,通过提高助跑技术来提高助跑准确性。我国跳远运动员助跑表现在助跑准确性与助跑速度的发展相对不平衡。

2.通过对影响跳远助跑准确性诸因素的分析与讨论,建议在训练中,教练员应提高对跳远助跑准确性的认识,在抓完整技术训练的同时,还要重视对准确踏板的训练,只有这样才能使跳远技术得以完善,才能有效地提高跳远的成功率。

标签:;  

跳远运动员跑高精度的研究_足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