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气副词“迟早”成词的历时考察及其语法化的动因与机制
武远佳
摘要: “迟早”最初是一个反义并列短语,在宋代时共现充当主语和宾语,表示时间的先后。明代时,“迟早”开始出现在句中作状语,这为“迟早”的语法化提供了句法条件。随着“迟早”句法位置的改变,“迟早”的主观性开始增强,“迟”和“早”之间原有的句法关系变得模糊,语义融合,在明代虚化为语气副词,表示“言者主观上确信某件事情一定会发生”。随着使用频率的升高,语气副词“迟早”在清代时发展成熟。隐喻和语境吸收是“迟早”语法化的重要机制。
关键词: “迟早”;语气副词;语法化;历时;动因;机制
“迟早”在现代汉语中用作语气副词,相当于“或迟或早”的意思,表示预计的情况必然会出现。例如:
(1)他果真一辈子见不到她母亲,倒也罢了,可是他迟早要认识七巧。(张爱玲《金锁记》)
(2)我不能承认。既然有了要减工钱的事,工人们迟早会知道。况且,即使三先生不减工钱,怠工或是罢工还是要爆发,一定要爆发!(矛盾《子夜》)
(3)货物不会被狂风吹走,暴雨冲去,只要有货,迟早必遇见识货的人,用不着忧虑。(老舍《四世同堂》)
“迟早”成词过程及其语法化的问题在学界已有所探讨。郑成朗分别描写了“迟早”在上古汉语时期、中古汉语时期和近代汉语时期的意义功能,并认为“迟早”在清代演变为了表示时间早晚的时间副词[1],但我们对这一结论并不完全赞同① 郑成朗认为“迟早”在清代时发展出了时间副词的用法,但通过对语料的考察分析,我们认为这一时期的“迟早”已经演变为语气副词。明代时,“迟早”在隐喻机制的作用下,由表示“时间上的先后”演变为“言者主观上确信某件事一定会发生”,语义重心从时间点转移到结果、从或然性转移到必然性,主观性增强,此时的“迟早”应看作语气副词。清代时,随着用例的增多,“迟早”的这一用法发展成熟。所以我们认为,“迟早”在清代时应看作语气副词,而不是时间副词。 ;邓根芹等从共时层面考察了“迟早”在语义、句法和语用等方面的特点[2],但未从历时层面深入地分析“迟早”的成词过程;张薇把“迟早”的语法化过程分为形容词词组阶段和情态副词阶段进行分析[3],但“迟早”语法化的动因和机制仍需进一步讨论。因此,我们将立足汉语史,探讨“迟早”词汇化以及语法化的历程,并深入分析“迟早”语法化的动因和机制。
一、“迟早”的成词及其语法化
《说文解字》:“遲,徐行也。从辵,犀声。”“迟”的本义是慢慢地走,后又引申出时间上靠后的意思,这一用法在先秦时期已有用例,例如:
(4)丽姬下堂而啼呼,曰:“天乎天乎!国,子之国也,子何迟于为君?”《榖梁传》
(5)创钜者其日久,痛甚者其愈迟。《礼记·三年问》
《说文解字》:“早,晨也。从日在甲上。”“早”的本义是天将破晓,即早晨。由“早晨”转喻为“时间早”,时间名词引申为形容词,表示“时间在先的”,后又由形容词引申为副词,表示“比一定时间提前”,这一用法的“早”在先秦时期就有用例,例如:
(7)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左传》
(6)又娶于苏,生子瑕、子俞弥。俞弥早卒。《左传》
(8)行秋令,则天多沉阴,淫雨早降,兵革并起。《吕氏春秋》
魏晋南北朝时,“迟”和“早”可以在文中对举使用,表示前后两个事件时间的早晚。例如:
词汇化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经历一个缓慢演变的过程。“在一个成分A虚化为B的过程中,必定有一个A和B并存的阶段,即‘A→A,B→B’。在这个中间阶段有的成分既可按A理解又可按B理解。”[4]“迟早”从反义并列短语演变为语气副词,同样经历了一个可作两解的过渡时期。我们把反义并列短语“迟早”视作A阶段,把语气副词“迟早”视作B阶段,例(19)中的“迟早”正是处于这个连续体的中间阶段,既可以理解为阶段A,又可以理解为阶段B。在例(19)中,“迟早”既可理解为反义并列短语,语义重心在时间上,客观表示时间早一点或迟一点,又可理解为语气副词,语义重心转移到结果上,强调言者主观上认为这一结果终究会发生。在连续体的中间阶段,“迟早”逐渐吸收[+言者主观确信]这一语义特征,使“迟早”的意义由实到虚,最终语法化为语气副词。
(20)哪吒乃灵珠子下世,辅姜子牙而灭成汤,奉的是元始掌教符命。就伤了你的徒弟,乃是天数。你怎言包罗万象,迟早飞升。《封神演义·第十三回》
唐代时,“迟”“早”在文献中对举使用的例子大量出现,都表示时间的早晚,多作状语。例如:
(11)山期须早赴,世累莫迟留。忽遇狂风起,闲心不自由。(皮日休《史处士》)
化学是一门自然学科,以实验探究为基础,化学实验教学是化学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验教学环节,教师可以展开绿色化学教学,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在教学环节,教师可以用化学实验的“5R”原则来要求学生,即减少原料用量、循环利用材料、原料回收、材料再生利用、拒绝使用不能循环利用、回收、或再生的材料.在实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做好榜样,正确地演示实验操作,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实验习惯,树立绿色化学观念.
选用多项式与三角函数相结合的插值拟合方式,是因为nfal(e,α,δ)函数中的参数δ一般是小于1的,在这个区间内sine比e呈现出更好的平稳性而tane比e3呈现出更好的收敛性,并且这样的插值方式保证了函数在原点处连续且可导。
(13)雪尽青门弄影微,暖风迟日早莺归。如凭细叶留春色,须把长条系落晖。(韩溉《柳》)
(14)群卿百寮,早朝晏退,公事靡,终日难尽,是以迟朝不逮於急,早退必事不尽。《唐文拾遗》
(12)目想春来迟,心惊寒去早。忆乡乘羽翮,慕侣盈怀抱。(张说《代书寄吉十一》)
例(22)至(27)中的“迟早”都在句中作状语修饰谓词性成分,表示言者主观上确信事件的结果不会因为时间的早晚发生变化,带有说话人强烈的主观性。如例(25)中的“迟早”表明说话人主观上确信不管时间是早是晚,自己总有下场的一天。例(26)中的“迟早”表明说话人主观上确信,不管时间是早是晚,他要坏事的结果是不会改变的。这一时期,“迟早”语气副词的用法得以发展成熟。
(15)多谢天工相懊恼,花间不问春迟早。《全宋词》
目前国内农业需求市场冷清;工业方面,复合肥和胶合板企业开工率持续保持低位,原料采购和贸易商备肥需求受高价影响有所缩减,但生产企业库存压力较小,挺价意愿明显。国际方面,国际价格持续上涨。供给方面,尿素开工率缓慢上行。综上预计近期尿素价格或将稳中略跌,需要关注下游采购情况。
总而言之,将运动护理程序应用到脑血栓后自理缺陷患者的护理当中,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和运动功能,减轻和消除患者的焦虑情绪,具有显著的临床推广意义与价值。
进入1970年代,为满足广大女性消费者对小型女表的需求,国内各大表厂陆续开始研制女表。1975年3月8日国际妇女节,天津手表厂技术人员杨桂兰、张兆理等研制成功直径19.4毫米的女表机心。在此之前,虽然上海手表厂也曾生产过女表,但其机心直径都大于20毫米,所以说天津生产的这款定型为“ST6型”女表机心是我国第一款符合国际通用标准的女表机心(图15)。
明代时,“迟早”的用例增多,主要有两种用法:一是反义并列短语,表示“时间上的先后”;二是语气副词,表示“情况一定会发生”。例如:
(16)子牙曰:“你女人家不知远大。天数有定,迟早有期,各自有主。你与我同到西岐,自有下落。一日时来,富贵自是不浅。”《封神演义·第十八回》
(17)话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莫道无报,只分迟早。”《包龙图判百家公案·第七卷》
(18)但晓得富贵不会贫穷,不晓得贫贱也可富贵,但时运有迟早耳。《今古奇观·第二十三卷》
(19)元晏道:“花家亲事,是自家妻子,迟早只在那里。庄小姐是别人妻子,骗将来落得受用,怎是一样?”《今古奇观·第四十八卷》
(10)问其造屋,不必知楣横而棁竖也;问其为田,不必知稷早而黍迟也。《颜氏家训集解卷第三》
(21)食神生财局,刑伤更忌冲。若无犯此字,迟早改风门。《三命通会》
例(16)至(18)中的“迟早”是反义并列短语,结构松散,“迟”和“早”之间的句法关系很明显,仍未凝固成词,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表示时间的早晚。例(19)至(21)中,“迟早”修饰后面的谓词性成分,在句中作状语,“迟”和“早”之间原有的句法关系变得模糊了,语义融合,表示或迟或早,深信的事情一定会发生。此时,“迟早”已虚化为语气副词,“迟”和“早”降级为词内成分。
(9)凡人之受命得寿,自有本数,数本多者,则纪算难尽而迟死,所禀本少,而所犯者多,则纪算速尽而早死。《抱朴子》
明代时,“迟早”作语气副词用法的用例还不多见,只能将这一时期看作是语气副词“迟早”的萌芽阶段。直至清代,语气副词”迟早”才大量出现,在这一时期发展成熟。例如:
(22)仙师们既不收留弟子,弟子活在人世,也无甚好处。人生迟早必有一死。弟子如今也不想再作无谓的俗人,就在这里拜别三位仙长,到阴曹地府去了。《八仙得道·第76回》
(23)那蝙蝠原是非常守分的东西,况且明知香火将满,迟早必要回山,况有这个机会,正好藉此收场,回去向师尊缴旨。《八仙得道·第8回》
(24)实因武则天处处弄权,被她挟制,遂向王皇后说道:“朕甚悔前事作舛,迟早必代卿复位。”《武则天外史·第十九回》
西安地铁2号线南稍门站已于2011年9月开通运营,该车站为标准的地下二层、站台宽10 m的岛式车站,未预留换乘接口。根据《西安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建设规划》(2012—2018),已将2号线与5号线的换乘节点调整至南稍门站。
(25)我读书十年,总算上过场,唱过戏了,迟早总有下场的一天,不如趁此走了的干净。《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六十回》
情况 3 v7,v8全染颜色1,v2,v6染1,v4只能染2,则可继续用上述方法将穷点v3改染为1, 并用3来染v。
(26)因又回思道:横竖他迟早总是要坏事的,明日倘若坏干了,没有盘缠回去,我多送他几两银子,补这个数罢。《风月梦·第十二回》
首先,自然资源确权登记中调查工作粗放。自然资源范围包含多种类型,在确权登记工作中,只是简单粗放的进行整体登记,未进行细化登记,不利于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工作开展和合理的资源利用管理。其次,权属来源资料缺失。由于历史原因,大量自然资源不具备充分的权属来源资料,并且与周边集体土地存在权属争议情况较多,权籍调查工作开展困难,进而无法开展确权登记工作。二是,缺少经费支持。自然资源确权登记工作量较大,由于历史资料较少,需要开展大量调查工作,但地方政府一般经济状况很难满足经费需求,造成部分确权登记工作进展缓慢。
(27)张钦差道:“将军勿虑,我看他们十一人,皆是应有难星,迟早总能遇救。假如派他们就此丧身,那和尚倒不必送八保丸保全他们了。”《续济公传·第一百九十八回》
“迟”“早”对举用例的大量增加,表明“迟”“早”作为反义词联合使用已逐渐成为一种趋势。直至宋代,“迟”“早”才开始在线性序列上紧邻共现,但此时还未成词,仅为反义并列短语,表示“时间上的先后”,我们仅找到一例,摘录如下:
通过对历代文献的检索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迟早”最早作为反义并列短语在宋代时共现,表示时间上的早和晚,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直至明代,这一用法大量出现。同一时期,“迟早”开始凝固成词,语义虚化,发展出了语气副词的用法,表示言者主观上确信结果不会因为时间的早晚发生改变,在句中作状语,直至清代,这一用法大量出现,发展成熟。
二、“迟早”语法化的动因与机制
“迟早”由反义并列短语最终成词并语法化为语气副词是在多种动因与机制的共同作用下完成的。
(一)“迟早”语法化的动因
首先,句法位置的变化是“迟早”语法化为语气副词的重要句法条件。“实词的虚化以意义为依据,以句法地位为途径。也就是说,一个词由实词转化为虚词,一般是由于它经常出现在一些适于表现某种语法关系的位置上,从而引起词义的逐渐虚化并进而实现句法地位的固定,转化为虚词。”[5]135从明代开始,“迟早”开始出现在状语位置上,并且出现在这一位置上的频率越来越高,这就为“迟早”语法化为副词提供了句法条件。此外,从语义特点来看,“迟”“早”的无指性特征使其容易成词。“考察历史上发生了词汇化的并列短语,可以发现并列项是无指成分的最容易成词。”[6]“迟”“早”是抽象名词,指称性弱,不能用代词指代,并列对举时容易发生词汇化。
通过分析1985年、2000年、2016年3期数据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的分布重心,可推导出土地利用类型空间分布的演变规律,表现在:
其次,主观性增强是“迟早”语法化为语气副词的重要动因。“‘主观性’是指语言的这样一种特性,即在话语中多多少少总是含有说话人‘自我’的表现成分。也就是说,说话人在说出一段话的同时表明自己对这段话的立场、态度和感情,从而在话语中留下自我的印记。‘主观化’则是指语言为表现这种主观性而采用相应的结构形式或经历相应的演变过程。”[7]“迟早”在作为并列短语使用时,是客观上表示时间的早晚,未带有说话人的主观认识和评价。随着“迟早”句法位置的变化,即位于VP前修饰谓词性成分,“迟早”的主观性开始增强。如例(23)中,“迟早”在语义上指向的是未然事件,是言者对蝙蝠回山这一事情的主观推测,主观上认为这个事件必然会发生,“迟早”包含着言者的主观情感、态度和立场,使“迟早”具有的[+言者主观确信]的语义特征得到凸显。主观性增强对“迟早”的语法化起到了促进作用,可以说,主观性增强的过程也是“迟早”语法化的过程。
在市政工程管理中,相关部门必须监理完善的都市生态保护机制,除了要做好工程建设中的保护工作中,对建后的维护工作也不能忽视。以都市自然生态为例,在市政建设工程中,道路工程、园林工程、地下管道工程等都会对城市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尤其是地下管道工程,工程建设会产生大量的废气、粉尘和废水,若是处理不当会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因此在工程建设前,必须要做好工程区域生态标准检测工作,并对工程建设可能造成的污染进行分析预测。为市政道路建设的生态问题分析表,基于此,可以有针对性的制定相应的管理标准和应对措施。
3.2.2 医患关系紧张 在访谈中,大部分医护工作者都提到了影响自身职业认同水平的主要因素是紧张的医患关系。“我们在医院工作的人压力都非常大,这种压力并不是说医学素养不够、诊治技能差,我们对自己非常有信心,压力主要来自和病人之间的关系。”当前医患关系紧张,甚至发生了多起袭医事件,这导致部分医护工作者对自身职业认同程度降低。“有一些病患误解了医护工作这个职业,觉得我们什么病症都可以治好,这是不现实的想法”“我觉得在医院工作,不论医生还是护士,都是非常高尚的职业,我们也尽职尽责地帮助病患解除痛苦,但病患来医院本来就带着消极情绪,有时候不太理解我们的工作性质。”
再次,韵律制约也是“迟早”语法化的一个重要因素。“汉语的两个音节构成一个标准音步,一个标准音步就是—个标准的韵律词。”[8]78“迟早”是一个双音节的标准韵律词,符合汉语词汇双音节化的大趋势,因而人们容易把“迟早”这一并列短语当作一个整体来使用,使“迟早”之间原有的分界逐渐变得模糊,这为“迟早”最终凝固成词提供了条件。
最后,使用频率升高同样是“迟早”语法化的重要动因。“使用频率是语法化的一个重要因素,一种语言形式在话语中出现得越频繁,越容易语法化。”[9]103明代时,“迟早”开始出现在状语位置上修饰谓语动词,到了清代,“迟早”出现在状语位置上的频率越来越高,随着这一句法位置的固定,我们可以将“迟早”重新分析为副词。
(二)“迟早”语法化的机制
语境吸收是“迟早”语法化的重要机制。“迟早”在对话语境中易于吸收[+言者主观确信]这一语义特征,此外,“迟早”常与“必”一词连用,如例(22)~(24),“迟早”在这一语境中吸收了[+必然性]的语义特征,彻底词汇化为语气副词。试比较例(16)和(22),在例(16)中,“迟早”强调的是一个时间点,这个点是不确定的,带有或然性。在例(22)中,“迟早”和“必”连用,强调言者主观上确认人终有一死的结果,关注的不再是时间点,而是在某个时间内必然会出现的结果。“迟早”在这一语境中吸收了“必”的语义,从时间点转移到结果,从或然性转移到必然性,语义泛化,意义变得空灵,语义特征可描写为[+必然性][+无条件性][+未然的结果][+言者主观确信符合预期]。
他又向后翻看,后面皆是蝇头小字,密密麻麻地记载了九州各地的风俗物产、舆地历史等信息。他下意识地找到巴州的那部分,果然,里边有关于唐门的介绍。
隐喻也是“迟早”语法化的重要机制。“隐喻就是用一个具体概念来理解一个抽象概念的认知方式,现在常说成是从一个认知域到另一个认知域的投射”[10]“迟早”开始共现时是用来表示时间上的早晚,是时间的两端,在隐喻机制的作用下,后用来比喻任一时间点,带有言者的强烈主观性,即表示言者对谓词性的VP出现的时间点作出推测,在主观上认为不管时间的早晚事情一定会发生。“迟早”在隐喻机制的作用下,语义逐渐泛化,使其被重新分析为语气副词。
分别将参透系数设为0.01 m/d、0.05 m/d、0.10 m/d、0.50 m/d、1.00 m/d、2.00 m/d、3.00 m/d、5.00 m/d,研究不同渗透系数对双排水盲沟渗流的影响。其余参数按计算实例取。计算结果见表5和图8、图9。
三、结语
“迟早”最早是作为反义并列短语在宋代时共现,表示时间上的先后,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明代时,反义并列短语“迟早”的句法位置发生了变化,即由充当主语和宾语发展为充当状语,这为“迟早”的语法化提供了句法条件。此外,在韵律制约、主观性增强、使用频率增高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迟早”的语义泛化,被重新分析为语气副词,表示言者主观上确信某件事情一定会发生。语境吸收和隐喻是“迟早”语法化的重要机制。
参考文献:
[1]郑成朗.“迟早”的词汇化考述[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016(06):82-86.
[2]邓根芹,王健,包海雪.反素副词“迟早”的句法、语义、语用分析[J].河池学院学报,2015(06):58-62.
[3]张薇.现代汉语反义复合情态副词的语法化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3.
[4]沈家煊.“语法化”研究综观[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4(04):20.
[5]解惠全.谈实词的虚化[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6]董秀芳.词汇化:汉语双音词的衍生和发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7]沈家煊.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04):268.
[8]冯胜利.汉语韵律句法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9]HOPPERPJ,TRAUGOTTEC.Grammaticalization[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ch Press,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1.
[10]沈家煊.实词虚化的机制:《演化而来的语法》评介[J].当代语言学,1998(03):41-46.
Diachronic Investigation of ModalAdverb"Chi Zao"(迟早)and Motivation and Mechanism of Its Grammaticalization
WU Yuan-jia
(College of Humanities,Wenzhou University,Wenzhou 325035,China )
Abstract: "Chi Zao"was originally an anti-sense parallel phrase.In the Song Dynasty,it was co-occurring as the subject and object,indicating the sequence of time.Later,under the combined effect of syntactic position,frequency of use,rhythm restriction,subjective enhancement and other factors,it gradually became grammatical adverbs,indicating that the speaker was subjectively convinced that something must happen.The modal adverb"Chi Zao"was first formed in the Ming Dynasty and matured in the Qing Dynasty.
Keywords: "Chi Zao"(迟早);Modal adverb;grammaticalization;diachronic;motivation;mechanism
中图分类号: H139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7974(2019)06-0037-05
DOI: 10.13877/j.cnki.cn22-1284.2019.11.007
收稿日期: 2019-09-15
作者简介: 武远佳,女,四川泸州人,温州大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历史语言学。(浙江 温州 325035)
(责任编辑:章永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