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坊模式在痛风患者教育中的应用论文_沈吉梅,沈冬梅,王海霞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风湿免疫科 江苏 南京 210009

【摘要】目的 探讨工作坊教学模式在痛风患者教育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2015年1-8月对医院收治的64例痛风患者采用了工作坊模式进行健康教育,了解患者通过工作坊教育模式随访6个月后对疾病的认知、危害、正确选择饮食、合理运动、药物使用、相关检测、血尿酸值、血糖、BMI等指标的变化。结果 62 例患者培训后患者对痛风的有关认识显著提高,培训前后比较的差异有显著性(P<0.01);血尿酸值、BMI 等指标培训前后比较的差异有显著性(P<0.05 或P<0.01)。结论 工作坊模式运用于痛风患者健康教育,变单纯理论授课为患者参与、体验式培训,护患双方均能在工作坊中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值得推广。

【关键词】工作坊;痛风;患者教育;行为改变

[中图分类号] R971+.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672-5018(2016)04-373-01

痛风是嘌呤代谢紊乱导致尿酸盐沉积于关节或组织引起的一种晶体性关节炎,最重要的生化基础是高尿酸血症(hyperuricemia,HUA)。目前高尿酸血症(HUA)和痛风是一种遍布于世界的常见病[1],已证实痛风是心血管疾病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高血压风险率较无痛风和高尿酸血症者高60%,肾脏疾病的风险增加8倍,代谢综合征的风险增加10倍。近年来HUA 发病有年轻化趋势,HUA 的患病率增加,且与高脂血症、糖尿病有流行趋势类似,故生活方式在HUA 发病中占重要地位[2]。我们在临床工作中发现,许多痛风患者缺乏对疾病基本知识的认知,而痛风治疗以调整饮食结构、控制饮酒为基本治疗措施,预防最为重要。笔者2015年1-8月对医院收治的64例痛风患者采用了工作坊的形式进行健康教育,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2015年1-8月的住院病人经风湿科医师筛查.除外无症状高尿酸血症患者,均确诊为痛风。痛风的诊断均符合美国风湿病学会(ACR)1997年痛风分类标准(包括原发性和继发性)。无严重的肝肾等慢性疾病和精神病史,病人愿意参与工作坊形式的健康教育,能自主参加或与家属一起参加工作坊活动并能定期随访的患者64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52例,女12例。

1.2方法

1.2.1 建立工作坊培训小组 风湿免疫科组建工作坊培训小组,由护士长1名、专病护士1名、护士3名,医生3名组成,负责病人的评估、教育计划制定,并承担集中教育的准备和具体实施培训工作。

1.2.2 工作坊教育内容 参照2013高尿酸血症和痛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宣教内容包括:疾病相关知识、危害、生活方式改变、适当碱化尿液、遵医嘱用药、坚持运动和控制体重、健康饮食、自我监测等,结合患者的评估情况制定个体化及共性的教育计划。

1.2.3 实施方法:一对一和一对多的两种形式相结合。

1.2.3.1患者入院当天管床护士全面评估患者,收集患者对相关疾病知识的认知水平、日常行为习惯、BMI等数据,建立患者档案,提供给患者痛风病人饮食单,告知每日的饮水>2 000 mL 以促进血尿酸排出、休息与活动、心理护理等对症宣教,巡视病房时观察局部情况、疼痛评分,评估患者对教育内容的掌握程度和执行情况。专病护士根据评估情况给每位患者制定教育计划并督促管床护士执行,必要时与管床护士一起担任教育者。根据疾病的不同时段和接受能力,管床护士分时段循环、点面结合进行健康教育。

1.2.3.2出院前评价 管床护士对每位出院患者再次评估,了解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对患者回归社会后的支持、个人的依从性等进行评估,进一步完善患者资料,为出院后的随访做好准备,加入微信群,便于知晓病区课程安排和相关疾病的最新动态。

1.2.3.3随访阶段 管床护士通过电话或门诊随访,每月1次与患者保持联系,了解患者的尿酸值、监测频率,服药状况、工作、饮食及运动情况等,针对遇到的问题进行指导和鼓励,从而维持已形成的良好行为。

1.2.3.4工作坊集体活动:提前通过微信平台通知患者,告知此次会议的话题。教室的布置:墙报、病人手册、监测尿酸相关设施。会议议程包括由医生或护士就主题简短发言、病人的提问、讨论、总结等,改变了说教教育模式,更注重对患者实践训练和行为改变的指导和督促。

1.2.4观察指标:疾病的认知、危害、正确选择饮食、合理运动、掌握饮水量、药物使用、相关检测、血尿酸值、血糖、BMI等指标通过入院时护士评估、6个月随访时护士再次评估,失访2例,收集有效资料62份。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5.0 统计软件,工作坊前后两个阶段干预认识情况比较应用x2值检验,指标变化情况两两比较采用t 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62 例患者均进行全程工作坊健康管理,比较两者健康管理前后两个阶段的健康信息,培训后患者对痛风的有关认识显著提高,培训前后比较的差异有显著性(P<0.01),详见表1;血尿酸值、空腹血糖、BMI 等指标变化培训前后变化情况,培训前后比较的差异有显著性(P<0.05 或P<0.01),血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3.讨论

高尿酸血症即患者血清尿酸合成增加和/ 或尿酸排泄减少,但最终有5%~10%的高尿酸病人发展为痛风[3],严重者可致关节畸形、肾功能不全等重要脏器损害。因此痛风的治疗效果并不完全完全取决于医生的医疗水平以及药物效果,更多依赖与患者的密切配合。行为改变在高尿酸血症的代谢控制中日益受到重视。但是行为改变并非易事,高尿酸血症患者普遍存在以下几种问题,首先,高尿酸血症患者是有着多年生活经验的个体,其次,既往以提供建议为主的传统健康教育方法在行为改变方面收效甚微,第三,因高尿酸血症住院的患者并不多,临床医护人员对高尿酸血症的重视也不够,也就停留在痛风发作时的治疗。第四,患者出院后在家庭和社会上遇到影响行为改变的各种因素,如收工作和家庭的饮食习惯等,此时非常需要支持系统巩固出院患者的良好行为。

工作坊,也称专题研习工作坊,英文简称为workshop,最初主要是指一种基于专题的研究性学习的学习方式,现在发展为一种体验式、参与式、互动式的学习模式,由于其主题鲜明、时间紧凑、形式灵活、效果显著,成为一种在学校、社会深受各类群体认可的辅导模式。工作坊模式区别于普通授课形式的就是,病人的提问可以请病人或家属来回答,不管对错,发表个人的见解,至少发言的人他认为是对的,这样也形成活跃的气氛,暴露了部分不正确的理念和做法,在讨论过程中掌握知识的速度快、全面,明显优于单纯授课型,而且能让患者有成就感,使新患者有信心有目标,保证病人自我管理能力的连续性,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促进患者自我行为的改变。工作坊既提高了患者对高尿酸血症知识的认知水平,又能掌握监测尿酸的具体技能。本研究结果表明,工作坊教育模式明显提高了患者对痛风相关知识的知晓率,表1可见,62名痛风患者培训后对高尿酸血症的相关认识显著提高,培训前后比较的差异有显著性(P<0.01),患者能更好的配合医师做系统治疗,使得患者的饮食习惯、生活方式等更趋合理,明显改善患者血尿酸、体重指数等指标,对痛风和与之有关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具有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62名痛风患者血尿酸值、BMI 等指标培训前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 或P<0.01),详见表2。护患双方均能在工作坊中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邓娟,贾红.高尿酸血症的流行病学研究现状[J].医学综述,2014,20(6):972-975.

[2]苏厚恒,赵娜,李霞等.痛风患者与医师对痛风的认知和诊治现状调查分析[J].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13,4:255-258

[3]张蓓,孙玉萍,姚华.hURAT1、SLC2A9、ABCG2 与高尿酸血症、痛风的关系及临床意义[J].医学综述,2013,19(2):216-218.

论文作者:沈吉梅,沈冬梅,王海霞

论文发表刊物:《中西医结合护理》2016年第2卷第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8/8

标签:;  ;  ;  ;  ;  ;  ;  ;  

工作坊模式在痛风患者教育中的应用论文_沈吉梅,沈冬梅,王海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