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R58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5)07-0512-01【摘要】糖尿病是由遗传因素、免疫功能紊乱、微生物感染及其毒素、自由基毒素、精神因素等等各种致病因子作用于机体导致胰岛素功能减退、胰岛素抵抗等而引发的糖、蛋白质、脂肪、水和电解质等一系列代谢紊乱综合征,临床上以高血糖为主要特点,典型病例可出现多尿、多饮、多食、消瘦等表现,即“三多一少”症状,糖尿病(血糖)一旦控制不好会引发并发症,导致肾、眼、足等部位的衰竭病变,且无法治愈。积极开展糖尿病健康教育是患者需要我们医务人员的职责,作为一种干预措施必须以多种形式的反复教育,从而使人们养成健康行为。
【关键词】糖尿病健康教育护理
1.糖尿病健康教育的目的1.1帮助病人树立健康的理念,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建立有规律的生活方式,提高人群的自我保护意识,降低糖尿病的发病率。1.2防止和延缓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糖尿病是目前不能根治但可以有效控制的疾病,推迟并发症的年龄,减少其对生活、学习、工作的影响。1.3避免急危并发症的发生:对已有并发症的患者应控制危险因素,减缓并发症的发展。1.4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医务人员通过定期的宣教与患者沟通,能强化患者的行为,提高患者对药物的依从性,建立有规律的生活方式,血糖控制就会越接近正常水平,从而使糖尿病的并发症发病率降低。
2.糖尿病健康教育的对象2.1患者及其家属一项对糖尿病的疾病知识掌握情况的调查结果显示:住院患者有42%—80%,门诊患者有30%—40%,能回答出60%以上的问题。而通过对患者家属开展健康教育,可以起到监督患者的作用。2.2社会人群及其高危人群第一级预防和第二级预防可以起到预防糖尿病发生和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的目的。因此,社会人群是糖尿病健康教育的对象,由其是高危人群。3糖尿病健康教育内容3.1应向患者详细介绍糖尿病的致病原因、临床表现、分型,并使其了解血糖、尿糖值得变化,常见急慢性并发症的表现,治疗原则,治疗效果等,通过提高这些基本知识的知晓率,可以提高健康教育的依从性和患者对医嘱的遵从性。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2糖尿病是慢性、终身性疾病,患者又缺乏医学知识,加之环境因素的影响,可能会产生孤独、焦虑、抑郁、悲观失望、恐惧心理、甚至产生厌世心理,因此,在临床工作中一定要关注患者心理,对患者表示理解、尊敬和真诚,引导患者走出误区,树立信心,保持良好心态,接受现实,配合治疗和护理,充分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学习防治知识。
3.3合理的饮食安排定时定量,少食多餐,主食每日一班不超过300g,重体力劳动者适当增加,以粗谷、小麦食物为主;脂类每日不超过75g,以植物油为主;蛋白质每日50—80g,限制过量的含糖饮食,提倡多吃绿色蔬菜,禁烟禁酒。3.4适量运动根据患者的年龄、体力、病情及并发症等情况,可以选择适当的运动方式和运动量。循序渐进,长期坚持。运动一般安排在早餐或晚餐半个小时后为宜,运动方式以步行、慢跑、游泳、舞蹈、骑自行车、打太极拳为佳,运动时应防止低血糖发生。
3.5药物治疗是糖尿病重要手段之一,无论采用哪种降糖药都会有不同的副作用。教会患者正确掌握用药的时间、用法及用量,如:降糖药饭前、饭后服用的不同类型,用药要准确,凡在联合用药时更小心谨慎,不要过量或重复使用。胰岛素在饭前半小时注射,注射后按时就餐,抽取胰岛素的剂量必须准确,不管口服降糖药物还是注射胰岛素都要定期监测血糖,根据血糖情况,由医生来调整药物的剂量。3.6让患者及家属了解并发症的相关知识,定期自我监测,定期检查眼底、眼压及视网膜等情况;鞋袜要合脚、卫生、透气,防止周围神经和血管病变致足损伤,不用热水烫脚及使用电热毯、热水袋等以免烫伤。如出现心慌、恶心呕吐及有明显的饥饿感等低血糖情况立即喝糖水和进食,防止低血糖的发生。由于各种原因停用降糖药或饮食过量,诱发酮症酸中毒,出现倦怠、食欲不振甚至昏迷应立即送医院进行救治。
4糖尿病健康教育的基本方法4.1随机教育利用晨、晚间护理和各种治疗时有针对性指导,如发药时讲解药物的作用、副作用、用法、注意事项;测血糖时教会患者如何测血糖等。4.2座谈式教育通过个别谈心、耐心解答患者的提问,并对个别病例逐项指导。4.3通过电视、广播、黑板报、健康教育手册指导患者了解掌握有关疾病的知识,同时给予必要的解释。4.4举行小讲课分期介绍相关知识。
通过正确有效的糖尿病健康教育,能明显减轻患者的临床症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水平
论文作者:王 虹 蒋丹丹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必读》2015年第7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8/31
标签:患者论文; 糖尿病论文; 并发症论文; 健康教育论文; 血糖论文; 胰岛素论文; 发生论文; 《健康必读》2015年第7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