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语堂教女的故事_林语堂论文

林语堂教女的故事_林语堂论文

林语堂先生教女的故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故事论文,林语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林语堂先生是福建人,现代著名学者、文学家、语言学家、翻译家,中文写作和英文写作俱佳,尤其擅长英文写作,三次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曾因为好奇耗尽多年积蓄并举债发明了当时最先进的“明快”中文打字机。

林先生认为“生活的目的是真正的享受生活”,他从不把写作当作生活的全部,家庭生活因为他的机智和幽默而显得异常温馨。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他同样是一个智者,讲艺术,有成就,三个女儿都才华横溢,尤其是次女林太乙,更是继承“林家的艺术家的气质和不可救药的乐观”精神,文学成就斐然,在中国文坛和世界文坛都享有一席之地。

教孩子学会挑战

1937年底,林先生曾率妻女参观意大利西南部的维苏威活火山。在去火山口的路上,他对胆战心惊的妻女说:“面对危险,谁都会恐惧,但我们应当保持镇定,因为灾难并非一定会降临。而世人常因为自身的恐惧失去了目睹奇观的机会。”参观完毕,刚离开火山口两丈远,火山便开始爆发了。所幸全家在有经验的向导带领下,连蹦带跳,终于走出了死亡地带。回到旅馆,妻女兴奋中还略有后怕。林先生乘机教导女儿:“要对世界抱有好奇心,人生才有乐趣。为好奇心所驱使,有时就免不了冒险。冒险的乐趣在于前方将要发生的事情是你所不能完全预料的,需要你依靠勇气智慧去应付它、战胜它,这样的话,人生不但是有趣味,而且有了意义。”

而今,我们很多家长安全意识的弦绷得太紧,只要是跟危险沾一点点边的,家长就绝不让孩子去尝试,宁可扼杀孩子活泼好动、好奇探索的天性,也“千万不能闹出什么乱子来”。孩子们是安全了,但是独立生存、独立生活的能力弱了,主动探求、尝试冒险的意识淡化了,只能宅在家里守着电视伴着网络度日,狭隘、自私、冷漠等不知不觉滋生出来。

林先生的高明之处就在于引导孩子大胆地接触自然,挑战自然、挑战自我、挑战极限,让孩子在恐惧和安全、惊险和平淡、人和自然之间寻求平衡,在享受冒险带来巨大快乐的同时,明白人生因为不断挑战未知变得更加有意义。

引导孩子自由表达情感

林先生曾向朋友介绍,说女儿的作文题目也是普通的。没有“救国论”“资本制裁”“自强不息”之类,她们只写日记,一日一篇,范围绝对自由——叙事、游记、议论、回忆、抒情、描写、会话、刻画人物,都可包入,都无限制。奇怪!成绩比学校所教的好。何以故?“真”字而已。

学生常常为作文头痛,“为赋新词强说愁”,师长们也不看好,或以为言不达意,或以为平淡无味,或以为没有意义……其实都是我们作文误入歧途之故。林先生的高明之处在于让孩子无拘无束地作文,用自己的语言写真实的情感、真实的体验、真实的生活,形成个性化的表达。当然,这种原生态作文也许不美,这就需要我们“万万不能做‘难服侍的婆婆’,也不能老做‘医生’,而是要做‘园丁’,不光注意剪莠除草,更注意按时施肥浇水,帮助幼苗迅速地发育成长。”我们不能要求每个孩子都当文学家(事实上也不可能实现这个目标),培养他们对作文的兴趣才是最重要的。孩子的作文中哪怕只有一句话是鲜活的,是充满儿童特有的灵性的,就值得我们发自内心的肯定和表扬。

教孩子先入社会学做人

林先生觉得人生最重要的是做人,广泛接触社会才能真正明白做人的真谛。他曾经说过:“孔子所谓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可见行为的重要在文字之上……所有其他的成就——艺术、哲学、文学都变得毫不重要了。”次女林太乙在美国中学毕业后,跟林先生商议向哪所名牌大学投简历更合适,林先生自有打算,他觉得学养贵自得,真才实学比什么都重要,太乙是“文科人才”,且有钻研精神和一定的自学本领。于是,就跟太乙讲,整个世界就是一所大学堂,在学校里学到的东西不如从校外所见所闻得到的知识丰富和实用。只要养成爱读书的习惯,一部字典在手,任何学问都可以自修。你不要上大学,先入社会做事,学做人的道理。

林先生所以这么说,这么做,主要跟他的思想和经历相关。他是“教师只知有考,学生只知有分”的学校教育制度的竭力反对者,他觉得当时的学校教育“对学生在成长的各个时期的个性需要,即从学习中究竟得到些什么,则完全忽略了。”他认为乘兴而学很重要,找到一种有趣味的书,必定由一问题而引起其他的问题,由一本书而不得不找相关的十几种书,如此循序渐进,自然可以升堂入室,研磨既久,门径自熟。而他学习英文的秘诀就是随身携带一本袖珍《牛津字典》,啃读背记;“恶补”中文,也是从阅读《红楼梦》入手。

入社会,从事什么职业呢?林先生建议林太乙去耶鲁大学试试,那里在招聘中文教师。太乙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什么?一个中学生去教大学生,而且还是名校的大学生?林先生这样开导太乙:“支流是不会高于其源头的。人生事业的成功,亦必有其大源头;而这个源头,就是自期和自信……‘你能够,假使你想你能够;不能够,假使你想你不能够’。”太乙信心大增,凭借自己深厚的中文功底成功应聘耶鲁大学的中文教师。这年,她十八岁。

而今,我们的家长朋友,一方面抨击当下的教育制度,一方面又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同龄孩子中出类拔萃,能够比周围的孩子考得更多的分数,挤进名校,以便在将来就业、薪酬方面有更多优势。为了孩子考得理想的分数,为了实现孩子进名校的目标,不惜代价,倾全家之人力、物力,萝卜加大棒,悲情加亲情,逼着孩子用功用功再用功,至于孩子的个体感受,至于怎样做人做事,则似乎可以不加考虑,以为苦尽必甘来,以为船到桥头自然直,结果不知演绎了多少人间的悲喜剧。虽然这种矛盾不仅仅是家长的责任,但不能不说,至少我们的家长在名利方面很无奈也很现实。

标签:;  ;  ;  

林语堂教女的故事_林语堂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