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兰芳的歌唱成就_梅兰芳论文

梅兰芳的歌唱成就_梅兰芳论文

梅兰芳唱腔的成就,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梅兰芳论文,唱腔论文,成就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京剧大师梅兰芳的唱腔,是他整个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梅兰芳的传统戏唱腔,基本是继承原有的唱腔。他认为,艺术不能凭空创造,突破必须有所鉴别。虽然如此,但由于他在演唱上注入感情,又经过润色和处理,使老腔具有新意。当然,这并不是说梅兰芳传统戏的唱腔毫无变化,实际上有些已经不同程度地发生了变化。不过,梅兰芳唱腔的成就,主要还是反映在新编戏上。

一、删繁就简。梅兰芳的唱腔精练,不该唱的不唱,不该多唱的不多唱。对于某些传统戏的唱腔,他在唱段、唱句上做了删减。例如,《三娘教子》的“机房”一场,删去了一段将今比古的〔二黄三眼〕“骂一声小奴才真可烈性”;在开头的一段〔二黄慢板〕中,老腔唱八句,梅兰芳只唱四句,删去了“春娥女好一比失群孤雁”等比喻性的唱词。这样的删减,于内容无损,而显得更加紧凑、精练。又如《甘露寺》的〔西皮慢板〕,梅兰芳原来也是按传统路子唱六句,晚年则唱四句,删去“月老本是乔国丈,纵有大事也无妨”两句,使唱腔布局更严谨,艺术效果更完美,对于新编戏也是如此。例如《穆桂英挂帅》的“接印”一场,他认为不宜唱得太多,其中一段〔西皮散板〕,剧本初稿为六句,后改为四句。

二、老腔翻新。就是传统唱腔的各种变化,包括曲调的小的改动。曲调的增减,板位的变化,句法结构的变化,不同的老腔重新组合等等。例如,《贵妃醉酒》的唱腔原来基础就很好,梅兰芳对某些曲调做小的改动,减去一些过门,改变个别的落音,使这出〔四本调〕到底的唱腔更加优美流畅、紧凑连贯。在《彩楼配》的〔西皮慢板〕中,“二老爹娘”的曲调(下句落5的拖腔,比老腔华丽,并扩充两拍,唱腔落板结束(老腔落中眼)。这种变化符合王宝钏当时的心情。《黛玉葬花》里的〔反二黄慢板〕基本是老腔,但最后两句有较明显的变化“想眼中”的曲调(上句第一分句)比起老腔有扩充的地方,也有缩减的地方,唱腔落板结束(老腔落中眼,如《祭塔》的“恨法海”),最后一句“怎禁得秋流到冬,春流到夏”,突破传统唱腔句式结构,也改变了终止音(由落2改为落5)。这两句唱腔的变化,很好地表现了人物的悉闷、伤感。同剧的〔西皮慢板〕,终止式也很特殊。它在下句用个落5的短腔(若用短腔,一般是在上句落6),接一个上句落6腔(唱散)结束慢板,再接一句〔西皮摇板〕结束唱段,在京剧中,〔西皮导板〕是个完整的上句,但梅兰芳《太真外传》里的“杨玉环生至在那华阴小郡”一句,只有“杨玉环”三个字唱成〔导板〕,以下唱词转为其它板式,这种处理方法是很别致的。在京剧青衣的〔慢板〕、〔原板〕中,一般都有几个不同落音的拖腔,每个落音的拖腔,往往又分为几种不同的曲调。梅兰芳常常把不同的拖腔(片断)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新的拖腔。例如,《天女散花》中,〔二黄慢板〕的“长夜冥冥”(下句落5拖腔);《春秋配》中,〔西皮原板〕的“贸易天涯”等。

三、新旧结合。就是既有老腔成份,又有新腔成份,二者有机结合。其中新旧成份的比例不等,或老腔为主,或新腔为主,或新旧参半。例如,《春秋配》里〔二黄慢板〕的“奴好比花未开风吹雨打”,《生死恨》里〔二黄慢板〕的“到如今受凄凉异乡飘荡”,新腔成份较多,曲调凄婉,颇为感人。《西施》里〔西皮慢板〕的“柴门近水”,则老腔成份较多。《彩楼配》里〔西皮慢板〕的“彩楼上”,几乎新旧参半。其中“上”字的新腔采用高腔,与老腔大不相同;结尾处理也不相同,老腔有板落中眼结束,而梅兰芳唱散。需要说明,所谓新腔、旧腔,只是相对而言,并无严格界限。新腔、旧腔也可以相互转换;这里的新腔到那里可参成为旧腔,那里的旧腔在这里可参构成新腔。

四、新的创造。梅兰芳除了运用传统唱腔外,还有自己新的创造,从而丰富了京剧旦角唱腔的表现力。他创造了〔反二黄导板〕,如《廉锦枫》的“为娘亲哪顾得微躯薄命”,《太真外传》的“忽听得侍儿们一声来请”;又创造了〔反二黄回龙〕,如《太真外传》的“我只得起徘徊……来到了前庭”。这些新板式都是在传统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因此风格协调。在京剧中,〔反四平〕(15弦)过去只有少数老生戏(如《扫松》)使用,梅兰芳在《太真外传》里首次把它用于旦角戏中,并且分出〔导板〕、〔碰板〕、〔原板〕等形式。另外,像《嫦娥奔月》的〔南梆子〕、《廉锦枫》的〔反二黄原板〕、全本《三娘教子》的〔反西皮二六〕,也都是梅兰芳首创用于旦角戏中,并有一定发展。此外,他还创造了些新的套式,即不同板式(或腔调)的连接形式。例如,《春秋配》里的〔南梆子〕加“哭头”(一种专腔);《太真外传》里的〔南梆子〕转〔西皮流水〕;《生死恨》里的〔二黄导板〕——〔散板〕——〔回龙〕——〔慢板〕……;《穆桂英挂帅》里的〔西皮原板〕——〔南梆子〕——〔西皮原板〕等。

从梅兰芳创腔的方法来看,遵循的是戏曲“旧调翻新”的原则。他以传统唱腔为基础,一点一滴地改,不断地改,无论哪种方法,都能做到自然协调,风格统一。他为新戏创腔时,总是在以往唱腔的基础上加以变化,产生一些新腔。和传统唱腔一样,这些新腔双成为后来创腔基础的一部分,继续使用和变化。如此下去,新腔层出不穷,又一脉相承。正因为如此,观众感到梅兰芳的唱腔总是那么新,又总是那么熟悉。

梅兰芳一生创造的优秀唱腔举不胜举,除以上各例以外,还有《天女散花》的〔西皮慢板〕,《霸王别姬》的〔二六〕,《西施》的〔二黄慢板〕,《洛神》的〔西皮慢板〕,《太真外传》的〔西皮慢板〕、〔反二黄慢板〕,全本《三娘教子》的〔南梆子〕,《风还巢》的〔西皮慢板〕,全本《宇宙锋》的〔西皮慢板〕、〔反二黄慢板〕,《生死恨》的〔反四平〕……还有许多优秀的传统戏唱腔。这些优秀唱腔,是他塑造我国许许多多古代妇女形象的重要手段,如《春秋配》里的姜秋莲、《霸王别姬》里的虞姬、《西施》里的西施、《凤还巢》里的程雪娥、《宇宙锋》里的赵艳容、《贵妃醉酒》里的杨玉环、《生死恨》里的韩玉娘、《穆桂英挂帅》里的穆桂英等等。

梅兰芳的唱腔之所以取得如此成就,有多方面原因:1.革新精神。梅兰芳在学习传统戏的过程中,接触到孙春山(票友)、林季鸿(票友)、王瑶卿创制的新腔。辛亥革命后,他受到新思潮的影响,受到“文明戏”(我国早期的话剧)的启发。因此,青年时代的梅兰芳就萌发改革的愿望,并付诸实践。他从不满足已有的成绩,而是继续钻研,继续前进。因此他的唱腔不断翻新,变化无穷。2.虚心听取意见。梅兰芳为人谦虚是大家公认的。无论内行、朋友还是普通观众,对他的艺术提出意见,他都认真听取,只要有道理,一定接受、改正。作为一个大艺术家,这是难能可贵的。因引他的唱腔能够不断改进。3.鉴别能力强。梅兰芳认为,作为演员,应当眼界宽,有鉴别好坏的能力。他不但能鉴别传统的、他人的艺术,而且有自知之明,能鉴别自己的艺术,不好的地方就改。这是非常不容易的。比如,他的《霸王别姬》原来有一段〔西皮慢板〕,但觉得有点瘟,后来就改唱〔摇板〕了。又如,他的《黛玉葬花》、《春灯谜》、《红线盗盒》,若论唱腔,都是不错的,但因剧情平淡、沉闷,或情节松散,后来就不演了。因此他的唱腔越来越精。4.集体创造。在谈到梅兰芳唱腔的成就时,不能不提到王瑶卿、徐兰沅、王少卿的名字。这几位都是创腔能手、革新家。梅兰芳同他们长期合作,彼此了解,能够集中大家的智慧,因此能创出具有梅派特点的新腔。

标签:;  ;  ;  ;  ;  ;  ;  ;  ;  ;  ;  

梅兰芳的歌唱成就_梅兰芳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