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宁幕阜山片区农业绿色发展研究
宋雪雪 SONG Xue-xue;喻瑜 YU Yu;龚德坤 GONG De-kun
(湖北科技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咸宁437100)
摘要: 在五个发展理念的指引下,咸宁幕阜山片区始终坚持走绿色农业发展道路,积极打造绿色产业经济带,但还没有形成系统的实践体系和整体实施思路。因此,本文基于创新驱动和乡村振兴战略,分析咸宁幕阜山片区绿色农业发展的成效和制约因素,提出咸宁幕阜山片区的绿色农业发展要基于自身的绿色资源禀赋,发挥地方比较优势,在绿色农业的主体培育、金融服务、科技发展等方面进行制度完善和创新,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关键词: 幕阜山片区;绿色发展;对策
0 引言
农业的供给侧改革是顺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重要举措。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更加注重农产品的安全性和生态性,因此农业的供给侧改革的核心是推动农业的绿色发展。农业的绿色发展是践行五大发展理念的具体体现,也是推行健康中国战略,建设美丽乡村,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特别是对于欠发达地区,要实现农业生产端和服务端的转型,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就必须推动农业的绿色发展。
咸宁幕阜山片区位于鄂东南,含通山、崇阳、通城三县,属湖北省特困连片地区,是欠发达山区。幕阜山片区有着丰富的森林资源,在森林覆盖率上都达到了66%以上,同时气候、水分和阳光都适合农业的绿色发展。
1 咸宁幕阜山片区农业绿色发展现状分析
近年来,咸宁也在着力建设幕阜山绿色产业经济带,重点改造交通基础设施,搭建绿色平台,为各个产业的绿色发展提供基础性保障和政策性支持。同时,咸宁幕阜山区也在紧跟农业的供给侧改革,积极进行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加强农业服务的质量,不断培育农业新动能,提高农产品的生态性、绿色性和健康性。但是从咸宁幕阜山片区的农业发展看,不管是在产业结构中的地位,还是自身的产值,都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
根据表1中红枣的姿态概率可知,红枣在落果聚拢区主要受到重力作用充入落果口,因此红枣主要以“平躺”和“侧卧”的姿态充入落果口,两者的概率之和在0. 85以上。故本文设计了一种易于红枣以“平躺”和“侧卧” 的姿态充入落果端口的仿形伞状集果筒。
1.1 幕阜山片区产业结构发展现状
2017年,咸宁幕阜山片区三县合计GDP为352.11亿元,增长速度只达到7.86%,虽然高于全国平均增速,但是在这种低基数的基础上,绝对值的增长是缓慢的。从产业结构上看,幕阜山片区的二、三产业增加值占比80%,第三产业的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一半以上,第一产业的占比较低,一、二、三产业间的协同较弱,产业链条较短。也就是说在供给侧,第一产业的转化能力比较差,主要集中在一些原材料和简单加工的产品,农业附加值低;而第二产业与第一产业衔接性差,工业产品主要是分兵作战,集聚协调能力不足;第三产业主要集中在金融、旅游业。
要促进幕阜山片区农业绿色发展,首当其冲的是积极深化幕阜山片区农业绿色发展经营体制改革。
1.2 幕阜山片区农业发展现状
2017年,咸宁幕阜山片区农业总产值为118.24亿元,相较去年增长速度较慢,只有5%左右。农林牧渔等产值崇阳县都是同比下降的,通城和通山的林业增长明显,其他也是处于停滞状态。整体而言,咸宁幕阜山片区农林牧渔业发展不佳且增速较慢,并没有充分发挥崇阳县的优质土地优势、通城县的水域优势和通山县的林业资源优势。利用区域优势禀赋对经济发展促进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助推产生能力较小。而且,幕阜山片区的主要绿色农产品为油茶、竹笋等,但不管是蔬菜、水果还是药材,与咸宁市其他县相比(如表1),均处于较低水平,且差距较大,完全没有任何要素禀赋优势。
表1 2017年各县市部分种类绿色农产品产值情况(万元)
一个地区的环境承载量和人口承载量会影响到旅游地产项目的发展,要经过调查分析得出大陆村所能承受的最大人口容量和环境承载能力,根据自身的发展现状明确旅游地产发展的方向和相应的服务级别,为旅游地产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采用卷尺测量南北、东西树冠宽度,求平均数即为冠幅,冠幅的一半即为树冠半径,单株树冠体积=2.0944r2h,r为树冠半径,h为冠高;若r>(株距+行距)/4,则 r以(株距+行距)/4 计。
表2 2017年各县市绿色林业相关产品产值情况(万元)
从表2可知,幕阜山片区的绿色林业相关产品发展较好,且有一定的发展基础。其各类林业相关产品与咸宁市其他县相比,均处于较高水平,有一定的优势,这也是山区县特有的优势资源禀赋。
2 幕阜山片区农业绿色发展问题分析
2.1 农业绿色发展人才资源短缺
目前,咸宁幕阜山片区中小学学校数量和学生数量较多,九年义务教育完成效果较好。但是高等教育学校和专任教师人才较少。可见虽然幕阜山片区在抓基础教育发展中表现较好较完善,但是能提供创新的高等人才产出较少,农业绿色发展人才资源供给不足。并且具有两大人才问题:一是缺乏理念先进、农业管理水平较高的专业人才;二是缺乏掌握某项农业技术的新型职业农民,综合型、复合型的既懂业务又懂技术的人才就更少。农业产业人才的稀缺无法满足幕阜山片区农业绿色发展的需要;三是幕阜山片区的农民职业培训学校非常稀缺,对存量农民的素质提升政策强度不大;四是片区内农业经营主体的缺失,导致农民只能外出务工,农村空心化、老龄化现象明显。
2017年,咸宁幕阜山片区的林业发展较为显著。在绿色崛起的发展战略下,幕阜山片区当年造林面积达到20余万亩,年末实现林地面积400多万亩,全区域森林覆盖率达到60%以上(如表2)。年末茶叶面积、园林水果、水果产量等绿色林业产品均有所上涨,幕阜山绿色林业发展越来越好,这得益于美丽乡村建设的推动,但是从林业的附加值看,没有相关配套产业的延伸。
2.2 农业绿色发展创新能力不强
农业要绿色发展,必须具备新理念,应用新技术,但是幕阜山片区的创新动能明显不足。从全市范围看,有R&D活动的企业数为130个,有研发机构的企业数有38个,科技主体偏少。全市能够提供科技创新的高等教育人才较少,只有1所本科院校。科技产出较少,新技术应用也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推广。综合而言目前咸宁幕阜山片区科技创新不足,面对现代绿色农业发展的创新能力需求是远远不足的。同时在农业生产和农业商业模式的变革中,没有科学技术的支撑,很难防控各种风险的发生。
秦明月又对老马说:“老马,你的任务也很重,一是进一步搞清死者的死因,二是再查查看尸体上是否还有线索。”
2.3 农业绿色发展资金供给不足
农业资金供给是绿色农业发展的基础,盘活资金,使其成为绿色农业健康发展的助力。
2.4 产业协同程度不高
咸宁幕阜山片区有着良好的绿色农业发展的生态环境,但绿色农业的高附加值,不仅仅是先天的条件所决定,更需要要通过二三产业去体现。但是目前而言,咸宁幕阜山片区能产生绿色生态的农产品,但是面对着渠道和需求,还有卖不出价的困境。究其原因,主要是过多的产出粗加工产品,农业现代化水平低,在深加工环节与第二产业衔接不紧密,在销售渠道环节与第三产业融合不到位,造成产品既无附加值,又提高了交易成本,导致出现农业发展存在“卖不出去”与“买不到”局面。因此绿色农业发展必须与二三产业高度融合,通过种植生产销售等产业链的打通,来提升绿色产品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3 幕阜山片区农业绿色发展对策研究
3.1 深化幕阜山片区农业绿色发展经营体制改革
咸宁幕阜山片区产业结构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有所优化,农业经济绝对值有所发展,但是增幅不大,表明咸宁幕阜山片区农业发展现代化程度不高,产业高附加值低,历年来都呈现增收不增利的现象。
第一,加快咸宁幕阜山片区的三权分置改革,对经营权进行有效流转。在市县级建立农村土地的综合产权交易中心,对所有山地农地林地进行确权后备案,所有经营权交易均在交易中心完成,提供权证服务,并进行公示,赋予法律效用,让交易人对产权交易有凭证,有信心,经营权的法律保护会让投资者和社会资本的信心得到大大增强。
第二,建设农民培训学校。农业的绿色发展需要人才的示范和引导,也需要一支庞大的新型农民队伍去支持产业的发展。各县乡镇应根据自身的农业产品和比较优势,建设各具特色的农民培训学校,开展现代绿色农业的技术培训,注入新的绿色发展理念和农业发展新模式,培育一批各具特色、各有所长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为乡村振兴、绿色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
3.2 创新幕阜山片区农业绿色发展人才培育机制
人才是发展的主力军,要引进、留住人才,需要创新幕阜山片区农业绿色发展人才培育机制。
(2)开发高质量的综合实践课程资源。信息时代的到来为综合实践课程资源的积累提供了更大的便利。通过网络虚拟平台,教师的实践指导,学生小组讨论和实践成果共享都可以在网络环境中进行。这种虚拟的教学实践环境也成为一种高质量的实践课程资源,有利于引导学生在理解和合作的情感状态下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同时,本科质量课程设计有相应的专业实践教学内容和实践活动,这些资源仍然是综合实践课程资源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在各种综合实践课程(如经验分享,案例分析,成果展示等)中,师生之间的多次互动也将成为丰富和提高综合实践课程资源的基本要素。
第三,做大绿色农业规模。任何产业和行业都需要集聚才能发展,绿色农业也不例外。要做大绿色农业的产业规模,必须借助于农业发展银行等政策性银行的力量,通过大项目、大产业获得政策性银行的支持,成立绿色发展基金,逐步发展绿色农业的产业链条,发挥集聚效应,形成良性循环。
第二,保护农村经营主体的合法权益。社会资本的下乡经营,往往涉及到大面积的土地改造和人员就业的问题,这就会直接与村集体和村民产生利益关系,咸宁幕阜山片区须出台相关条款保护农村经营主体的合法权益,鼓励发展合作社、家庭农场、公司制等多种经营模式,在政策和资本上予以倾斜,增强经营主体的活力和动力。
3.3 建立幕阜山片区农业绿色发展的资金保障体系
2017年,咸宁金融机构年末各项存款余额489.52亿元,但与之相对应的是,幕阜山片区金融机构年末各项贷款余额仅有23.05亿元。面对丰富的存款余额,要么就是贷款需求少,要么就是贷款难。也由此可见,目前幕阜山片区金融机构的融资能力及贷款能力均较弱,很难为农业绿色发展提供足够的资金支持。而且从投资效率看,与城市相比,农村的投资回报率和风险偏大,而且投资回收年限较长,又受到天气地质等不可控因素的影响,因此社会资本的参与度不高,更需要政府做前期的投资和改造,比如基础设施和交通的建设,而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农业的绿色发展会迎来新的契机,但同时也面临着更大的资金缺口。
第一,给绿色农业加保险。农业生产和发展因受到一些不可抗力的风险,带来收益上的不确定性,因此,在欠发达地区发展农业保险业务很有必要,既能对冲农业经营的风险,又能增强资本投入的信心。通过引导保险公司的进入,推出优势特色绿色农业的保险普惠产品,融合政府扶贫资金和农业财政资金等,建立幕阜山片区的特色保险机制,支持绿色农业和龙头企业发展,激发农业绿色生产的社会价值和经济效应,促进咸宁幕阜山片区绿色农业的健康发展。
在公共图书馆追求更高质量发展的今天,是否拥有服务品牌乃至知名服务品牌已成为衡量一个公共图书馆(或体系)服务能级的重要标志。在服务品牌的积极创建和生动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的价值取向和人文精神,可以看到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新高度和新境界。
第二,创新农业金融产品。要发展绿色农业,需要人才的引进,农民队伍素质的提高,新技术的采用,而这些都需要大量资本的投入。但同时,农业生产的土地和房屋经常获不到抵押贷款,农业生产所面临的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更加普遍和明显。因此,需要政府提供保证金,与银行合作,创新金融产品,以保证金为杠杆,扩大对农业经营主体的贷款额,并以财政资金的形式进行贴息;为降低农业经营主体的道德风险,必须建立农业征信体系,有效区分经营主体的信用程度,并采用联保等方式降低融资风险。
第一,人才引进政策。农村最缺的是人才,与城市相比,农村对于青年人才很难有吸引力,而且还面临着大量的人才流出现象。咸宁幕阜山片区在人才引进政策上需加大力度。首先,必须制定系统的农业人才引进激励措施,对于政府工作人员要多引进农业技术、经济和管理相关专业的毕业生,财政扶持家乡外出人员回乡创业,对社会投资者在土地流转和划拨上做好周到服务,并进行财政补贴。
五是果锈。由于不良气候或环境条件、用药不当或果袋质量不佳造成生理性病害,导致果面出现水渍状斑,或锈色点连片成斑,果面粗糙,果皮易栓化。
3.4 构建幕阜山片区农业绿色发展创新涵养机制
创新是发展的第一动力,幕阜山片区农业绿色发展必然离不开创新。不仅是科学技术上的创新,也是商业模式、运营方式的创新。
左小龙心中一下不能名状,他匆忙告辞,回头看了自己的西风一眼,又回到温度计工厂开工。他觉得用了自己女人的钱真是全世界全无法让人接受的一件事情,自己必须赶紧赚钱把钱还了,否则还是不能去见泥巴。所以,对于泥巴来说,见面的时间是一样的。而在这个赚钱的紧要关头,他的中指又受伤了,这让左小龙很难再去找兼职,没有一个地方会要一个成天竖着中指的员工。
第一,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幕阜山片区在技术和理念上相对较为落后,需要引进来和走出去。引进来就是引入绿色农业相关的科研机构,高校院所来进行合作。对于当地政府和经营主体而言,缺的是技术和前期的试验摸索成本;对于科研院所而言,缺的是实践基地和养护人员。这种产学研合作是天然的互补,当地政府和企业提供农业生产的基地和基础设施,科研院所和高校提供技术支持和知识供给。走出去,是把潜力的农业人员送进高校和科研机构去培养,以形成高素质、多层次的农业人力资源。政府在此扮演中介的角色,提供交流的机会,也要提供研发上的资助。
第二,推进经营模式创新。因为农村特有的产权制度和非正式制度等方面的特色,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经营需要进行合作模式上的创新。从现有的实践来看,最普遍的创新是“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合作模式,公司管输入和输出端,提供原料和资本,建立销售和渠道,中间生产端交给合作社和农户,由合作社来组织农户进行农业生产,或者农业大户自己生产,再交给公司销售。既解决了生产和管理的成本,也解决了市场和资本问题,各取所需,但也同样面临着信用上的道德风险,需要政府进行监督和管理。
第三,推进制度创新。一是要出台政策激励,鼓励多种合作模式的探索;二是建立绿色农业发展服务体系,为绿色农业企业提供资金融通,研企合作等能落地的服务机构;三是探索乡村振兴与绿色农业发展的融合机制。
3.5 加强幕阜山片区产业的互融互通
随着现代技术和商业模式的发展,任何产业都不是相独立的,都需要融合和互通,农业发展也需要工业和服务业的助推。
第一,发现和建设一批绿色发展项目。咸宁幕阜山片区经济底子薄,基础弱,应从龙头示范引领效应出发,在三个县着力围绕地方农产品特色,发现一批,培育一批,从农产品的种植、技术的改良、吸收等,政府全方位的提供服务;同时重点发扬企业家精神,让企业自主去发现新产品、市场需求大的产品,打造绿色经济。
第二,着力推进绿色新型工业。在农产品的基础上,引进新的绿色技术等在农产品的深加工上进行应用推广。咸宁幕阜山片区作为欠发达山区,不要好高骛远,追求技术的原创的研发的投入,更应该把资金投入到成熟技术的应用和推广中。重点扶持培育农业轻工业、推动传统产业的改造和升级。
第三,推进物流电商的发展。这应在区域上加强与咸宁市沿江县市区的合作,打造码头经济,直接降低幕阜山片区的物流成本和销售成本。同时引进一批高质量的电商企业,能显著提高咸宁幕阜山的农产品的宣传和推广力度,增加产品的附加值。
参考文献:
[1]何雪峰.乡村治理的制度选择[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6(2):25-27.
[2]蒋南平,向仁康.中国经济绿色发展的若干问题[J].当代经济研究,2013(2):50-54.
[3]唐啸,胡鞍钢.绿色发展与“十三五”规划[J].学习与探索,2016(11):120-125.
[4]徐勇.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乡村治理创新[J].中国农村经济,2016(10):23-26.
[5]郑风田.绿色生产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功的关键[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7(1):84-85.
[6]冯俊华,徐青青.农产品绿色供应链管理相关利益者动态博弈分析[J].江苏农业科学,2017,45(13):299-302.
[7]许泱,潘婷.湖北幕阜山片区脱贫机制研究—基于县域城镇化的视角[J].中国商论,2018(10):143-145.
Study on Green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in Mufushan District of Xianning City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Hube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Xianning 437100,China)
Abstract: Under the guidance of five development concepts,Mufushan district of Xianning city has always adhered to the road of green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and actively built a green industrial economic belt,but has not yet formed a systematic practice system and overall implementation ideas.Therefore,based on the strategy of innovation-driven and rural revitalization,this paper analyses the effects and constraints of the development of green agriculture in Mufushan district of Xianning city,and puts forward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green agriculture in Mufushan district of Xianning city should be based on its own green resource endowment,give full play to local comparative advantages,conduct the system improvement and innovation in the aspects of the cultivation of green agriculture,financial services,and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and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beautiful countryside.
Key words: Mufushan area;green development;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 F1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4311(2019)31-0094-03
基金项目: 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201610927007);湖北省教育厅科研计划重点项目(D20172802)。
作者简介: 宋雪雪(1998-),女,山西临汾人,本科,研究方向为经济学;喻瑜(通讯作者)(1981-),女,湖北咸宁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区域农业经济。
标签:幕阜山片区论文; 绿色发展论文; 对策论文; 湖北科技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