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新的母亲,拿着小提琴,“送”她的女儿去了一所世界著名的学校_世界音乐论文

慧新的母亲,拿着小提琴,“送”她的女儿去了一所世界著名的学校_世界音乐论文

慧心妈妈,用一把小提琴,将女儿“送”进世界名校,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慧心论文,小提琴论文,名校论文,女儿论文,妈妈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张子颖被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录取了,每年30万的全额奖学金!”这一消息先是在沈阳中学生交响乐团中沸腾,继而传遍省实验中学的校园,人们纷纷赞叹不已。

如今,张子颖已在大洋彼岸安静地开始了她的学习,那把伴随她多年的心爱的小提琴,跟着她一起走出了国门。“妈妈,在哥伦比亚大学,也有一支由学生组成的学生交响乐团。乐团的负责人已经找过我了,用不了多久,我就会正式成为哥伦比亚大学交响乐团的正式一员了!”互联网那头的子颖,轻点鼠标高兴地告诉妈妈。

启蒙教育从学音乐开始,拉小提琴带来巨大的信心

1994年夏,张子颖出生于沈阳市一个普通知识分子家庭,子颖的爸爸张涛是研究所的一名电子工程师,妈妈田丽萍是一名小学教师。和其他孩子一样,子颖4岁时懵懵懂懂地被妈妈“送”进了学琴的行列,只是她的启蒙老师有些不一般,是国内著名小提琴演奏家、音乐系教授曹方明老师,这给了子颖琴童之路一个良好的开端。

曹教授告诉田丽萍:“孩子学琴是一件很枯燥的事,必须有持之以恒的决心。作为家长,就显得‘责任重大’了。除了按时督促孩子练琴,还要尽可能调动他的兴趣,拓宽视野,让学琴成为孩子的自觉行动,而不是令人索然无味的苦差事。事实上,孩子学琴不只是学会一门乐器,还是一个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培养的过程。”

那时子颖还没有上幼儿园,每天在家练琴。刚开始时的好玩劲儿没几天就过去了,简单的音阶、运弓一天反复几百次,甚至几千次,枯燥乏味,一赌气就说:“我不想练了!”

看着眼泪汪汪的女儿,或许出于无奈,或许出于“激将法”,田丽萍对子颖说:“如果你真的不想练小提琴了,咱们索性把它扔了,好吗?”

性格有点执拗的子颖回答:“不,不要,我要学琴的!”说完,子颖又重新拉起了小提琴,并一直坚持到今天。“练小提琴不仅让我增加了审美观,更重要的是培养了我的毅力,使我能够静心做事,而且体会到了不断追求的乐趣。”子颖说。

问及在教育上有何方法时,妈妈田丽萍莞尔一笑,说:“在练琴过程中,要教育孩子注意力集中,情绪投入,心无杂念,不要弹一会儿琴就去喝水、吃东西、聊天。在陪练时,我们从不干别的事情,这样孩子会受影响,或养成精力不集中的坏习惯。”

“我一般也不规定拉多少时间,因为孩子会想出各种理由来拖延时间;也不规定拉几遍,那会使她养成越拉越快,草草收场的应付心理。练习结束后,我还会告诉孩子总结一下刚才的练习情况,并自己收拾好琴具,养成良好的习惯。这些常常被忽视的细节,其实比学习本身更为重要。”

在妈妈看来,子颖从小有个“弱点”,就是怕生、胆小内向,不太善于表达。学音乐可以活跃思维,让她性格开朗些,让她敢于面对大众,这是让女儿学音乐最重要的目的。

为此,爸爸妈妈在家里总是尽最大的努力来培养子颖的成就感,即便是子颖拉琴没有用心,也不批评,而是鼓励女儿:“如果你再拉一遍,会比刚才拉得更优美。”这增强了她的信心和学琴的兴趣。

有意思的是,子颖每次学校考试前必须猛练小提琴,如果不练,考试成绩就不理想,妈妈田丽萍笑称女儿这是“搞迷信活动”。子颖还特别喜欢拉类似《梁祝》的慢速度乐曲,问起缘由,田丽萍说:“这也是种放松心情的方式,该掌握的知识早就掌握了,学习上临时抱佛脚总归没用,她练琴其实就是换种方式让大脑休息休息。”

听故事听出一双好耳朵,兴趣与能力得到了同步提高

早在念初三时,子颖就立下了出国读大学的志向。当时张涛一位同事的女儿在美国读书,这给了子颖很大的激励,她悄悄规划好了自己出国留学的学习计划,高一考托福,高二考SAT,高三申请。

申请美国学校,必须要有过硬的英语成绩。进入省实验中学读高一时,子颖就通过层层选拔,成为学校三名去英国考察学习的人选之一。回来后,她的学习更勤奋了,高二下学期时参加全市中学生科普英语比赛,轻而易举地就获了一等奖。

子颖小时候就喜欢听故事,每天晚上睡觉前,总要听一段故事才能睡觉,听过的磁带有一百多盘。也许是听故事练好了听力,她特别相信自己的耳朵,学英语时也觉得英语不是读出来的,而是听出来的。她找来很多英语磁带,一边做理科题一边听英语,初中经常听英语电影对白,后来逐渐地从听慢速英语到快速英语,《哈里·波特》全集都下载下来反复聆听,在潜移默化中,英语的语感也一点点培养了出来。

背单词是一件苦差事,也没有捷径,只能花时间花精力,早上起床、中午吃饭、晚上睡觉前,都要背单词。平时还看一些英文原版的报纸和小说。她的观点是无论做什么,既然开始做,就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做好,不要放弃。

说到上网,子颖在她父亲的影响下,早在初一时就学会了上网。她也玩游戏,但电脑给了她开阔的视野,让她遨游在世界各地,几乎所有的英语资料都是从网上下载来的。她坚持看英语新闻,看到中国在联合国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她和妈妈说,我以后要去联合国,为中国争取更多的利益。

田丽萍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网络恰恰是孩子们最感兴趣的东西,你可以说是娱乐,我可以说是工具。如同学习音乐一样,参加音乐会聆听音乐大师的演奏,阅读音乐家传记,学习有关音乐知识等,都可以激发孩子学习音乐的兴趣。还可以让孩子接触其他艺术,如听歌剧、看画展、读小说等,来丰富他们的文化生活。”

“钢琴家史兰倩丝卡回忆她4岁学琴时,有位老师每堂课后都讲些希腊神话给她听,尽管这些故事和音乐学习未必有直接的关系,却使她喜欢上了钢琴课,并把神话的想象力和音乐联系在了一起。事实说明,诸多方面的涉猎与积累,意味着艺术修养的提高。这恰恰是培养孩子丰富感情和浓厚兴趣的长远之计。”

“孩子学琴不是为了孤芳自赏,而是为了表现、沟通和创造。对于少儿来说,自我表现的机会越多,自我发展的潜力就越大。因此,我们应为孩子提供与外界交流、表现的机会。除了让孩子参加一些演出、比赛等活动外,网络是最好的窗口,子颖从网上得到的知识远远超出我们本身的能力。”

在聊天中,当我说到其他优秀孩子是怎么样成长的故事时,田丽萍马上说:“你说的故事我今天就要和她在网上说,让她学习学习。”

看来,网络也是这位慧心妈妈每天生活的重要内容。

乐队训练让女儿懂得合作,“和谐”成为做人处事的原则

子颖是沈阳中学生艺术团民族乐团的小提琴手,学习再紧张,她也一次不漏地坚持参加排练,她说:“与乐队的其他同学在一起,让我懂得音乐需要合作才会有美妙的和声,人与人之间的合作才会有事物的和谐。”

在田丽萍的眼里,女儿对物质生活的要求不高。外出时,爸爸妈妈怕她走累了,准备乘出租车回家,可子颖不愿意,说坐公交车回家就可以了。子颖很爱妈妈,妈妈过生日了,她用纸做成五颜六色的花,用沙画做成卡片送给妈妈。虽然她口袋里也有零用钱,但她希望用自己的方式来表达对母亲的感激。

子颖的高中老师介绍说,张子颖非常优秀,发展全面,体育、音乐都有一手,还乐于帮助别人,并热衷于社会实践活动,每次去盲童学校送温暖,她不仅要编写剧本,选音乐,调灯光,还要和盲童学生聊天,有盲童会拉小提琴的,她就不厌其烦地尽自己所能传授,被盲童称为大姐姐。

她的同学对她的印象也很好:“她一直给我们一种沉稳、大气的感觉,是一个十分优秀的女孩。”“她总是那么开朗、可爱,和她在一起总有充满阳光的感觉。”“记得在学农时我们一起吃饭,发现她懂得很多蔬菜,我猜她在家一定帮妈妈做家务。”“她的成功源于勤奋与刻苦,每天早上六点半到教室,就见她一边吃早餐一边学习,珍惜零碎的时间,化整为零也许就是成功者与凡人的区别吧。”

对子颖的成长发展这一话题,从美国回到沈阳音乐学院执教的钢琴家周宁说:“到美国留学的中国孩子,大部分都没有‘合作’或者说‘和谐’的这方面经验,他们的家长也不会期待这样的经验,更不理解这种经验对孩子的成长有极为重要的价值。”

美国大学注重培养学生服务社会的精神、合作精神,在哥伦比亚大学这样的名牌大学考核标准中,并不一味看重学生的成绩,更看重的是学生的综合素质,学过音乐,参加乐队训练及演出的经历,助人为乐的举动,都是子颖能够进入哥伦比亚大学的通行证。

对孩子的教育不能“外包”,父母必须承担其应有的责任

辽宁省实验中学的李校长表示,成才没有模式可套用,试图用一个成功案例来总结教育规律有失偏颇。学校应该通过不同类型学生的成长过程,来研究不同教育模式,以更好地因材施教。李校长还说,比起被哥伦比亚大学录取,更让他高兴的是子颖的独立见解和责任意识。

曹方明老师回忆说:“子颖的父母都是热心人,学校乐队有事,他们都是积极的参与者,这可能让幼小的子颖看到帮助他人的乐趣和爱心。”

在田丽萍看来,每一个人在帮助别人的时候,其实也是帮助自己,让孩子从小体会自己对社会的责任,将来就懂得如何将所学贡献于社会。

据周宁介绍,与我们对美国人放任孩子的老印象相反,美国家长盯孩子之紧能让你目瞪口呆。一些受过良好教育的父母,为了督促孩子的学业,辞职当了家庭主妇或主男,没事就到学校当志愿人员。结果,一些富裕郊区的学校,不管是私立的还是公立的,招募志愿人员时,招一个来十个,学校根本招架不住。

这种家庭介入学校教育,和中国目前富裕阶层对独生子女的教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中国的中产新贵教育孩子,注重的是选择好学校,把教育的责任全推给学校老师,最多不就是花钱吗?用当今时髦的经济术语说,就是教育“外包”。美国的中高产阶级,则认为一切都可以“外包”,但自己孩子的教育不能“外包”给别人,一定要自己监督。

事实上,中国的家庭教育如何重新介入学校教育,是我们培养下一代的一大挑战。在这方面,子颖的父母及美国家长的投入精神,是值得我们三思的。

标签:;  ;  ;  ;  

慧新的母亲,拿着小提琴,“送”她的女儿去了一所世界著名的学校_世界音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