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的魅力--评翟新华新作“我们对市场经济的再认识”_企业文化建设论文

“中华文化”的魅力--评翟新华新作“我们对市场经济的再认识”_企业文化建设论文

‘中农信文化’的魅力——评翟新华的新著《我们对市场经济的再认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再认论文,新著论文,市场经济论文,魅力论文,农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放在面前的这本翟新华同志的新著《我们对市场经济的再认识》,把我的思绪引上了向着现代化迈进的中国广阔农村,引上了波涛激荡的市场经济的汪洋大海,引上了以振兴农村为己任,在这大海中奋进的中国农村发展信托投资公司(以下简称“中农信”)这支“商战”劲旅。

书中那一行行跳动的文字,饱蘸着酸甜苦辣,洋溢着胆识、气量、眼光和谋略,也蕴含着智慧、追求和奋争。

这使我猛然想起一位思想家说过的话:历史给予人们最宝贵的东西,就是它所激起的热情。是的,我国改革开放十几年来的这段特定历史时期,不正是以它激起了人们实现民族新振兴的巨大热情、创造活力和献身精神,而载入史册的吗?拿“中农信”来说,不也正是由于历史、时代所激起的创造热情,才有了今天的发展业绩,才有了一批企业家、经营者活跃于社会经济的大舞台吗?

话还是回到书的内容上来。去年,作者曾推出了《中国市场经济之源》一书,引起了众多专家、学者和新闻界人士的浓厚兴趣和普遍好评。现在这本,可以说是那本《中国市场经济之源》的续篇或姊妹篇。说是续篇,准确说是续一,估计以后还会有续二、续三、续四……;说是姊妹篇,也不会只是两姊妹,或许是“三姐四妹”或“八姐九妹”。现在看到的这两本,不仅在明快、干脆、凝重、口语化的风格上,而且在内容上都是一以贯之、浑然一体的。

作者曾在1994年1月7日全国农业工作会议上,表述了“中农信”的宗旨和发展战略,即:“公司在过去几年的实践中,逐步确立了‘从市场经济出发,面对农村变革,实现公司发展战略’的宗旨,明确提出公司的发展战略是:扶持乡镇企业,发展农村合作金融,建设中小城镇;力争在外贸、证券两个行业领先;大造农村变革的舆论。”

这个宗旨和发展战略,立意深远,体现了一种推动农村现代化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作者曾阐述过这样一个观点:没有中国农村就没有中国的市场经济,而不建立起市场经济新体制就不会有中国农村改革和发展的未来,这种把中国市场经济和农村发展相统一的观点,是很有见地的。农村问题,过去是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今天是中国现代化的基本问题。“中农信”把自己的宗旨、战略建立在农村发展这个广阔实践中,这就给自己从事的事业注入了历史的正义性、发展的创造活力和广阔前景。这本新著的所有篇章、论述,可以说都是作者围绕着实现公司的上述宗旨和发展战略,从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地加以展开的,而对“中农信文化”的概括与阐发,正是她的精妙之一。我想从企业文化的角度,对作者在新著中表述的思想,作一点感想式的评述。

作者说到,书中贯穿始终的是一种精神,一种上下同心,追求真理,共谋“中农信”发展,共创“中农信”文化的精神。在这方面,还只是刚刚开了一个头,“中农信”现在还不能说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文化。因此,对于来“中农信”工作的人,只能说是来共同创造“中农信”的文化,而不是来接受“中农信”的文化。因为,“中农信”还没有形成自己的文化。

我很赞成作者的这种见解。

实践是一个过程,认识也是一个过程。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形成自己的企业文化,同样是一个在实践基础上反复认识、不断总结和提炼的复杂的过程。

作者说“中农信”还没有形成自己的文化,这是符合实际的。但我认为,还应补充一句,就是:“中农信”正在创造自己的文化,或者说,“中农信”的企业文化──“中农信文化”,正在“中农信”人的实践中创造着、生长着、形成着。

我认为以下这些方面,就体现着、蕴含着这样一种文化的创造和生长点:

1.作者强调,确立和实现公司发展战略,需要“识”、“气”、“威”、“术”。“识”,是见识。有无见识,关系到能否把问题看透,行动上能否做到势如破竹。中国市场经济之源在农村,而且中国农村不是欧美那样单纯的和农业同一概念的农村,不能把中国农村的事情简单地看成就是农业生产,这就是个大见识。这个大见识,同“中农信”面对的是农村,而不仅仅是农业,紧密相关。“气”,是生气勃勃的“气”,是气概的“气”。一个大公司,干大事,谋发展,没有气概,没有气势,怎么能行?“威”,是权威。管理企业,没有权威不行,市场经济中,企业管理更得有权威。“术”,就是谋略。“识”、“气”、“威”、“术”这四个字,从某种意义上体现了一种企业精神、思维方式和管理方式,体现了“中农信”发展战略的文化内涵。

2.强调员工中蕴藏着极大的积极性、创造性和聪明才智。企业的发展,除了有一支可以依靠的骨干队伍外,还因为有一大批可以信赖、和公司休戚与共、历经磨难的“小人物”。“中农信”不是几个领导组成的“中农信”,而是全体“中农信”员工的“中农信”。

我们知道,把员工中潜在的智慧诱发出来,正是企业文化的功能和使命。而员工对公司文化的认同,这种认同感的增强,是企业凝聚力的源泉。有了凝聚力,有了员工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才会有企业的经久不衰的发展动力。

3.强调要有跨世纪的眼光。公司是跨世纪的公司,公司宗旨是跨世纪的宗旨,因而必须具有跨世纪的主动权,跨世纪的队伍。这支队伍,从企业家到员工,都必须具有跨世纪的素质。而企业文化从来是在企业发展实践中生发出来的,是在员工整体素质上体现出来的。

4.强调在合理分配、利益共同体基础上昂扬历史责任感和献身精神。作者认为在构造利益共同体时,首先要注意的就是精神凝聚。而这个精神凝聚,就是“与九亿农民共同缔造历史”,为国家、为民族奋斗。因而,“中农信人”要有献身于社会主义改革事业的信念和热情,要以国家和公司整体利益为重,不能从个人利益或小集团利益出发。既要有崇高的理想、信仰和奋斗精神,还必须有组织、制度、纪律的约束和监督。做“中农信人”,必须讲道理、讲原则、讲全局、讲纪律、讲团结。

5.正是从跨世纪的战略眼光和提高员工整体素质出发,作者提倡在公司内部,形成一个认真读书、勤于思考、探索理论的好风气,反复强调要从个人实际出发注重掌握新知识、新理论、新业务,强调在职培训是人才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可以说,这些都体现了企业参与日益激烈的国内外市场竞争的内在要求,也是在现代市场经济中企业文化建设所面临的重要课题。作者有一句话讲得很好:“我们最重要的资源是头脑”。这同国际经济学界所赞同的美国经济学家莱斯特·瑟罗在《对撞:行将到来的日、欧、美经济战》一书中的说法:“智力因素是21世纪最关键的竞争武器”,是同一个意思。这同日本企业家松下幸之助所讲的最重要的是“开发人心”也是一个意思。作为最重要资源的头脑,必须是眼光远大、思维敏捷、知识丰富、善于思考、精通专业的头脑,这就要求人们学习、学习、再学习。显然,强调这一点,并用培训、读书会的实际措施加以落实,这是富有远见的。培训,当然不只是业务、专业技能的培训,而且应当包括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纪律、职业责任的培训,包括对本企业的文化、精神财富的认同和把握的培训。

6.强调形象和信誉是一个企业外部关系、企业文化、队伍素质、业务水平诸方面的综合反映,是企业的命根子。它是企业的无形资产,但又可以变成有形的。作者认为,比起“中农信”的资产来,应更看重“中农信”这块牌子,看重它的形象和信誉。

类似的内容,还可以开列很多条。

所有这些,都说明,尽管如作者所讲的现在没有时间和精力去研讨、提炼“中农信”这几年发展所沉淀下来的文化,但“中农信”企业文化确实存在着、生长着,确实是很值得开掘、整理和总结的。

作者讲到,“在我们的宣传中,企业文化这个概念,有时大到无所不包,有时又小到成了娱乐活动,我们现在不去定义它。但是,我们确实感觉到了它,确实感觉到了企业文化的存在。”作者又说:“不能低估这几年我们在企业文化建设上所做的努力,也不能低估我们所建起的企业文化的作用。否则,我们怎么可能队伍整齐地冲过去年的惊涛骇浪呢?有些同志跟我说,企业文化讲来讲去用处到底有多少,我说这叫潜移默化,只有经过不断的交流、凝炼,我们才能积淀下来丰富的、厚厚的一层企业文化,这样的公司才会有前途。”

作者的思路和观点,捕捉到了企业文化的真谛,因而是具有认识价值和启迪意义的。这是因为:

第一,尽管世界上对于文化的定义现在统计已有250多条,对于企业文化的涵义也是众说纷纭(这往往是归纳的方法、角度不同,理解的宽窄不一样),但是就企业文化的基本内容来讲是一致的,这就是,强调企业的价值观念、企业精神、经营之道、经营境界和广大员工认同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企业日常生活中的榜样行动就建立在这些精神力量的基础上。它是一个企业传递下来的独有的精神财富,是无形的,又是能动的,时时刻刻都在企业活动、经济行为中发生影响和作用。作者说“潜移默化”,影响各方,“不能低估”,这恰恰是把握住了企业文化力的功能所在。

第二,常常听到,人们谈起企业文化时,大多谈一些文娱体育活动之类,如俱乐部、歌厅、球赛等等。这些当然不能说不是企业文化的内容,而且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但是,一个企业的企业文化搞得好不好的主要标志并不在于此。从作者这本论著中可以看出,“中农信”的企业精神、员工认同的价值观,才是能向企业一切领域渗透的“中农信”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这是软件,但必须下硬功夫才能形成,才能成为企业活力永不衰竭的精神源泉。

第三,还常常听到,人们谈起企业精神时,大多是一样的话,如求实、创新、开拓、进取这样八个字,或者再加上拼搏,就构成十个字。这八个字或十个字,当然很好,很重要,但对于形成某一企业的企业精神来说,这种雷同化的说法,没有个性,一看就是套用的原则话,并不是从企业自身创业、发展、开拓市场的具体实践中生发、凝结、概括出来的。“中农信”有着自己独特的发展战略和经营之道,这就为提炼、概括“中农信文化”提供了不可缺少的最重要的实践基础。当然有了这个实践沃土,结出企业文化之花,还得有概括、提炼的智慧,有高智商。

第四,作者谈企业文化关乎企业的前途,这是很有道理的。我看,这是因为企业文化关乎企业内有凝聚力、外有竞争力。特别是对于“中农信”这样一个大企业集团来说,建设企业文化,形成分布各地的企业法人和广大员工认同的价值观、企业精神和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就显得更为重要。

作者有一句颇富哲理味道的话,是说:“解决问题的关键还在于解决我们自己头脑中的障碍。”不知怎的,它使我一下子联想到本世纪80年代初标志着企业文化诞生的“新潮四重奏”之一的《日本的管理艺术》中的一段话。该书作者是美国人,在讨论美国一些市场被日本占领、“商业报刊和大众宣传媒介纷纷探讨美国企业竞争能力下降的管理方面原因时”讲到:“‘敌人’不是日本人或德国人,它是我们管理‘文化’的限制。”

从自身“文化”上找原因,这在当时是一个新鲜见解。翟新华同志讲从自己头脑中找去掉障碍的关键所在,也是一个打开新思路的看法。而建设企业文化,无疑是一个克服头脑中的障碍,开拓人的视野,实现主观与客观相沟通的有益途径。正是基于此,我非常赞成翟新华同志的思考,既不能低估企业文化在往日发展中的作用,更不能小视今后发展中企业文化建设的更大任务。可否正式搞一次“中农信文化”研讨会呢?“中农信文化”也就是“中农信”的企业文化。在翟新华同志这本书出版后,请十多位专家、学者同“中农信”创业者们一起就“中农信”开拓发展中的文化现象,议论一番,从不同角度激起思想的浪花,是否对于认识和推动“中农信文化”的发展,会有帮助呢?!我看,会的,不妨试试。

这篇感想随手写来,已够长了。止笔之际,我的脑海忽然涌起了作者的这样两句话:历史是很能感动人的,历史的美妙之处就在于能感动人。愿作者和所有“中农信”人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历史时期,在崇高历史使命的感召之下,肩负着历史责任感,在前进中更加充满创造活力和进取精神。

标签:;  ;  ;  ;  ;  ;  

“中华文化”的魅力--评翟新华新作“我们对市场经济的再认识”_企业文化建设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