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泾川县中医医院 甘肃 平凉 744300)
【中图分类号】R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06-0356-03
1.概念
血瘀证是由于气血运行不畅,瘀积凝滞,或离经之血停积体内所致的多种病症的总称。也就是说,凡由于气机逆乱,脏腑经络功能失调,食滞痰阻,六淫外侵等多种因素引起的,用活血化瘀法能取得疗效的临床多种错综复杂的病象。当是从规范的角度来讲,瘀证应包括以下四个方面内容。
1.1 血液运行不畅:血液停积凝聚于局部脏腑经络,或瘀血造成局部脏腑组织灌注不良。前者如:心力衰竭引起的肺肝淤血,肝硬化引起的脾脏肿大,门腔静脉侧支循环过度以及下肢静脉曲张等。后者如缺血性中风,心肌梗塞,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等。
1.2 离经之血:即包括排除体外的出血症,也包括未排除体外的出血症,前者如:吐血、衄血、便血、崩漏诸症。《血证论·瘀血》:“吐衄便漏,其血无不离经。……然既是离经之血,虽清血鲜血,亦是瘀血。”后者如:出血性中风,流行性出血热,皮下淤血,跌打损伤等。
1.3 污秽之血:是指血液成分异常或受严重感染之后所致。如高血脂患者血液混浊如牛乳状,败血症患者血液呈紫黑色。主要原因是引起血液流变学改变,使血液处于浓粘凝聚状态。
1.4 久病入络为瘀血:如通过肿瘤、肝病、肺心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长期消耗性疾病的观察,常可见到紫黯舌,肝脾肿大,紫绀,面颊毛细血管扩张等血瘀体征。而试验室检查表明亦多存在有:脏器血流量下降,血球压积及全血比粘度增加,以及微血管的扭曲、畸形、管腔狭窄,红细胞聚集,血流缓慢等改变。
2.血瘀证的病因病机
2.1 气机失调:由于情志不畅,气机郁滞,失于疏泄;或五志过激,气血失和,导致气失统帅,或推动无力,疏通不及,血行迟缓;或气失统摄,血不循经或气血逆乱,上扰清窍,使人昏仆,均可出现血流迟滞或离经出血等症。
2.2 脏腑病变:主要与心、肺、脾有关。心主血脉,推动血液不停的周流全身;脾为气血生化之源,并能统摄血液循经运行不致外溢;肝为藏血之脏,根据机体所需,调节血量。故当脏器发生病变,便可使血液的生化、运行、调节失常,出现瘀证。
2.3 六淫内侵:寒性收引凝滞,血遇寒则凝滞不通而成瘀;热盛则伤津耗液,使血液粘稠凝滞,瘀塞经脉;湿为阴邪,其性黏腻污秽,伤气滞气,亦易致瘀。
2.4 出血致瘀:可见因瘀血阻脉,血不归经之因瘀出血,或但见出血,失确辩证,纵施寒凉收涩,血止而留瘀。或内部出血,不能排出体外,留为瘀血。
2.5 外伤致瘀:由于突然用力过猛,或闪挫扭拐,或跌打损伤或各种手术之后,均致脉络受伤,局部气血运行受阻,出现瘀证。
2.6 久病体虚:久病不愈耗伤正气,气虚则血行无力;阳虚则脉失温通,血行滞涩;阴血亏虚则血脉不充,血行不畅,均导致血瘀。
现代医学对瘀证的实质及病因病理做了大量的探讨。认为血瘀证是一组与血液停积,血流阻滞,血液循环障碍有关的疾病。其病理改变可能是来自血液性的、血管性、心脏性(即血脉心)。主要表现在血液流变学,血液动力学,微循环及心脏等多方面改变。而引起瘀证的原因很多,主要有:炎症、脏器活动功能障碍,体内代谢产物潴留,严重脱水失血,血液粘稠度高,高血脂症,微循环障碍,结缔组织病变和免疫功能异常等。经临床研究证明,对其辩证地运用活血化瘀药,确能收到较满意的效果。
3.血瘀证的临床特征
血瘀证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但一般来说,根据发病原因,临床症状、体征以及实验室检查,诊断并不困难。笔者通过临床观察,并结合有关资料,对瘀证具有特征性的临床表现简述如下:
3.2 疼痛:各种疼痛时瘀证最突出的临床表现之一。病机属于气血淤滞,不通则痛或不荣则痛。其疼痛特点是①痛有定处,多为刺痛,痛处拒按或有红肿。②久痛不愈或反复发作。③过劳或过逸均可加重,但轻加按摩或适宜活动后常可减轻。
3.2 病理性肿块:为气血不畅,有形之血停滞凝聚而成积成块状。可见于肝脾肿大,心脏扩大,肝硬化,内脏下垂,各种肿瘤,乳腺增生,关节肿大等病证。
3.3 出血:或吐衄便漏,视之可见,或血液离经停聚形成内部血肿。多见以下特点:①突然发病,或原有病程较长,或反复少量出血。②血色多为暗红紫黑或兼有血块,或有肌肤的瘀斑瘀点。③单纯止血收效不佳,或加重出血及其他症状。
3.4 发热:可有局部和全身发热两种类型。局部发热多与外伤,血肿,炎症等的部位相一致,多伴有红、肿、热、痛及功能障碍等。全身发热见于持续高热,或寒热并见,或潮热微热。
3.5 心悸怔肿:由于瘀阻脉络,心失所主或败血冲心,心脉失养所致。此症用镇静安神药治疗收效较差。
3.6 咳喘:多因瘀塞气道,或阻滞肺络,肺失宣降,雍而为喘为咳,甚至咳逆倚息不得卧。因瘀引起的喘咳多伴有①面目无华或黧黑。②常有咳痰或痰中带血。③呼吸困难,不得平卧,动辄汗出或心悸。
3.7 体表血管异常:多表现在①鼻翼面颊甲皱等处的毛细血管扩张。②舌下、下肢、腹壁静脉曲张。③口唇、肢端常有紫绀,或见于脉症如寸口脉,趺阳脉。④或有蜘蛛痣,肝掌。
3.8 肌肤血管异常:由于血液循环障碍,引起皮肤营养不良,可见皮肤粗糙,肥厚僵硬,或鳞屑增多,或皮肤色素沉淀。
3.9 神经精神症状:由于瘀血内阻于心,上攻于脑,导致心不主神,脑失清窍,出现出现一系列神经精神症状如:神昏谵语,或癫或狂,失眠健忘,喜怒无常,沉默寡言胸不任物,胸任重物。
3.10 妇科病证:妇女以血为用,故瘀血所致的妇科病状很多。常见有:月经不调、痛经、闭经、不孕症、产后恶露不尽、崩漏带下等。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其特点是少腹刺痛拒按。行经不畅,经血紫暗或有血块。
3.11 其他表现:对瘀证诊断有较大意义的症状还有:柏油样大便,饮水即呛,肢体瘫痪或痿软,麻木,水肿,口舌干燥,顽固呃逆等。
3.12 舌象:舌质发暗瘀紫或舌体瘀斑瘀点。
3.13 脉象:常见脉涩、结、代或无脉等。
3.14 实验室检查:主要可以做:甲皱微循环,内脏及肢体血流图,心功能,心电图,凝血机制,及血压的粘滞性,浓稠性,凝固性,聚集性等方面的检查。有利于临床辩证微观化和疾病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
4.活血化瘀法的辩证运用和代表方药
活血化瘀法具有调畅血行,活血通络,祛除瘀滞的作用,是治疗瘀证的基本原则,但是瘀证本身既是病理产物,又可成为致病因素,临床见之,异常复杂。故在治疗上当遵循《内经》:“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和“坚者消之,结着散之,留者攻之,疏其气血,令其调达,而致和平”的原则。使活血化瘀法与其他治法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更有效地治疗各类瘀证。经常与其配伍的方法有如下几种:
4.1 行气活血法:由行气理气药与活血药配合,适用于气滞血瘀的瘀证。代表方剂如:血府逐瘀汤,丹参饮,冠心二号方等。常用药:枳壳、木香、乌药、川楝子、川芎、元胡等。
4.2 清热活血法:由清营凉血药与活血药配伍,适用于温热病邪侵及营血,因热而瘀之证。代表方剂:犀牛地黄汤、千金芍茎汤等。常用药:犀角、丹皮、生地、元参、丹参、赤芍、郁金、大黄、葛根等。
4.3 解毒活血法:由清热解毒药和活血化瘀药配合,适用于热毒和瘀血相结为患。代表方剂:仙方活命饮、解毒活血汤等。常用药:银花、连翘、公英、黄芩、黄连、栀子、败酱草等。
4.4 温经活血法:由温经散寒药与活血药配合,适用于寒凝经脉,血行不畅之瘀血证。代表方剂:温经汤、少腹逐瘀汤、生化汤等。常用药:桂枝、附子、肉桂、高良姜、细辛等。
4.5 攻下逐瘀法:由攻下药和活血逐瘀药配合,适用于积滞与瘀血相结,引起的疼痛拒按,便秘,脉实之证。代表方剂:桃核承气汤,抵挡汤,下瘀血汤等。常用药:大黄、芒硝、桃仁、穿山甲、丹皮、水蛭、土元、枳实等。
4.6 活血清淤法:由活血化瘀与软坚散结,破气消积药相配合,适应于症瘕积聚内脏肿大之证。代表方剂:桂枝茯苓丸、鳖甲煎丸、大黄蛰虫丸等。常用药:丹参、三棱、莪术、山甲、皂刺、牡蛎、瓦楞子、蛰虫、虻虫。
4.7 活血止痛法:由活血化瘀药与形散镇痛药配合,适用于瘀阻经脉,不通则痛之证。代表方剂:失笑散、活络效灵丹等。常用药:乳香、没药、元胡、姜黄、川芎、五灵脂等。
4.8 活血止血法:由止血药与活血药配合或由具有活血止血双重作用的药物组成,适用于诸般出血症状。代表方剂:十灰散、化雪丹、胶艾汤等。常用药三七、蒲黄、丹皮、赤芍、大黄、花蕊石、藕节、茜草、血竭等。
1.9 活血利水法:由活血化瘀药与利水消肿药配合,适用于水停血瘀之水肿日久,水瘀相结之证。代表方剂:当归芍药散、当归汤等。常用药:益母草、云苓、赤芍、当归、泽泻等。
4.10 活血祛风法:由祛风、寒、湿药与活血化瘀药组成,适用于痹证及风疹湿疹等。代表方剂:身痛逐瘀汤、蠲痹汤、大秦艽汤等。常用药:秦艽、威灵仙、苍术、苡米、当归、川穹、全虫、蜈蚣、海风藤等。
4.11 活血祛痰法:由祛痰化浊药与活血药组成,适用痰瘀互结之证。代表方剂:四圣散、双合汤等。常用药:瓜萎、白芥子、云苓、陈皮、半夏、地龙、桃仁、红花、黄芩等。
4.12 养血活血法:由养血药与活血药相配合,适用于营血不足,兼有瘀滞的虚中夹实证。代表方剂:四物汤、桃红四物汤、圣愈汤等。常用药:丹参、当归、鸡血藤、何首乌、黄芪等。
4.13 补气活血法:由大剂量补气药与活血药组成,适用于气血血瘀之证。代表方剂:补阳还五汤、理冲汤、抗心梗合剂等。常用药:黄芪、人参、党参、黄精、白术、五味子等。
4.14 滋阴活血法:由滋阴生津药与活血药组成,适用于阴虚血瘀之证。代表方剂:通幽汤、秦艽散等。常用药:生地、麦冬、知母、天冬、玉竹、女贞子、旱莲草、黄精、石斛等。
4.15 温阳活血法:由温肾壮阳药与活血药配伍,适用于阳气虚衰,温运无力之阳虚血瘀证。代表方剂:急救回阳汤等。常用药:附子、肉桂、鹿茸、淫羊藿、肉苁蓉、巴戟天等。
5.活血化瘀药的作用机理研究
随着活血药的广泛应用,对其有效成分及作用机理的研究正在逐步深入。现已研究证明,与活血化瘀作用有关的成分主要由生物碱(如川芎、延胡索、益母草等);黄酮类(如红花、蒲黄等);香豆精类(如白芷、前胡等);醌类(如何首乌、决明子等);酚类(如丹皮、虎杖等);挥发油(如川穹、郁金等);单萜苷类(如赤白芍、丹皮等);多肽类(如水蛭等)。
在作用机理研究方面已证实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
5.1 对心血管的作用:本类药物多数能扩张冠脉,增加心肌营养性血流,降低心肌耗氧,减慢心率,使舒张期延长、心脏得到休息。动物实验已证实,大多数对外周血管有扩张和增加血流量作用,以穿山甲、水蛭、益母草、莪术作用较强,与罂粟碱作用相似。
5.2 对血液系统的作用:能提高血小板内环磷脂腺苷水平,来抑制血小板的聚集,降低血液粘稠度及血球压积,红细胞电泳速度加快,疏通微循环,并能增强纤维蛋白溶解活性,抑制血栓形成和促进血栓溶解。
5.3 对结缔组织的作用:活血化瘀药能抑制胶原合成和促进胶原分解作用,能软缩肝脾,肝穿证实,可以使肝内增生的结缔组织大量消失。
5.4 对免疫方面的作用:实验证明,活血化瘀药对抗体形成细胞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抗体也有抑制作用,说明度体液免疫有抑制作用。
5.5 对平滑肌作用:本类药对平滑肌的作用很不一致,冠心二号方能解除血管及肠管平滑肌痉挛,而桃仁、红花、牛膝、三棱则能使离体肠管紧张性升高。
5.6 抗炎抗感染作用:除一部分药物可以直接抑制细菌和病毒外,主要通过对改善炎症病灶血液循环及毛细血管通透性,以达到减少炎性渗出和加速炎性物质吸收而间接达到抗菌目的。
5.7 抗肿瘤作用:现代细胞病理学证明,癌症病人血液呈高凝状态,癌瘤周围及癌灶内有大量纤维蛋白沉积,致使抗癌药物和免疫活性细胞不易深入瘤内而影响效果。活血化瘀药除能抑制肿瘤生长外,还能改善这种病理的改变,直接和间接有利于肿瘤的治疗。
8.对神经系统的作用:活血化瘀药物对中枢神经系统有直接镇静和镇痛作用,其中以活血止痛药物作用最强。通过对23种活血化瘀药研究表明,不同类的药物镇痛作用不同,以乳香、没药的镇痛效果最显著。
论文作者:张红林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5年第6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6/29
标签:活血化瘀论文; 方剂论文; 作用论文; 血液论文; 适用于论文; 代表论文; 气血论文; 《医药前沿》2015年第6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