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国传统文化的“完人”人格,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完人论文,试论论文,人格论文,中国传统文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内容提要 本文在对儒、道、佛三家的人格学说进行分析综合的基础上,概括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理想人格是“至善至美”的“完人”。其基本内涵和特点是:天人合德,物我一体;内圣外王,修身治国;人皆可圣,自觉觉他;重义轻利,克己奉公;阴阳互补,刚柔相济。“完人”是传统伦理道德的人格化。它在塑造中华儿女的民族魂、催化华夏文明、提升人类品性的历史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立足于时代实践,吸取和弘扬其中许多闪耀着真理光辉的颗粒,将有助于塑造社会主义“新人”人格;对其历史局限性和封建糟粕,则必须加以剔除。
一、“完人”——中国传统文化的理想人格
中国传统文化的理想人格,在儒家为“圣人”,在道家(道教)为“真人”,在佛教则为“佛陀”(菩萨)。儒家把“君子”和“圣贤”作为理想人格。“君子”以天下为己任,目光远大,意志坚强,坚持原则,见义勇为,努力以自己的学识道德影响社会,促使重民、爱民、惠民、利民、富民等进步主张的实现,谋求“大道流行”、“天下为公”的理想社会。“君子”十分注重自身的道德修养,处处为社会、为他人着想,奉行恕道,成人之美;“君子”集孝、悌、忠、义、直、礼、知、信、谦、勇、惠、温、良、恭、俭、让、敏、刚、毅、木、讷、公……等许多美德于一身,善于培养自己的浩然之气,坚守气节,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在关键的时刻,“舍生而取义”,“杀身以成仁”。
道家崇尚自然无为,抱朴守真,努力追求内在的自我而摒弃一切外在的诱惑,以保持内心的平静,守住自然的“无知”、“无欲”、“无情”的人性,把天下人心复归到无所至的“深心”状态,便进入“真”的境界;“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使百姓按其自然本性生存发展,便进入“善”的境界;圣人以无为本,以有为末,去掉一切浮华的名称,便进入完全表现“自然”的“大美境界”。
中国佛教认为“舍人道无以立佛法”。禅宗肯定:“人人皆有佛性”,只要认识了佛性,做到“无念”、“无为”、“无碍”(亦称“无相”、“无念”、“无往”),身处尘世之中,心在尘世之外,悟透了人生之谜,获得了精神上的飞跃,就进入“无生”、“无我”的理想境界,成为“佛”了。“佛”智慧无穷,法力无边,大慈大悲,普渡众生,具有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等高尚品德,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他有高度的自我牺牲精神,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财产,慷慨地施舍众生;他有坚强的意志力,努力修行,坚持不懈;他有最大的忍受力,能泰然忍受各种羞辱,随缘即应,不留心中;他有佛教特有的般若智慧,能从总体上把握无限的事物,确立“自性真空”的世界观。这样的理想人格显然也是一种“完人”。
儒、道、佛三家的理想人格各具特色,但追求道德上的至善至美却是他们的共同特点。在中国封建社会的长期发展中,儒、道、佛三家思想相互融合、渗透,表现出明显的互补性。
二、“完人”人格的特点及其对历史发展的双重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的“完人”人格,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1)天人合德,物我一体。儒家认为,天、地、人有一个共同的本性,人可以尽心、知性、知天。道家的“真人”、“尊天道”、“法自然”,道教也主张“圣人与天地合其德”。佛教讲“人无我”,“法无我”,人我皆空,本是一体,可以通过“明心”、“见性”以“成佛”。儒、道、佛三家的“天人合德”说为“完人”人格的形成奠定了牢固的理论基础。
(2)内圣外王,修身治国。儒家的理想人格中包含有治国平天下的重大社会责任,要求人们把个人的良好品格推及社会,诉诸政治,使“修己”与“安人”、“安百姓”紧密结合起来。道教把修身成仙与维护名教纲常结合在一块,认为“欲求仙者,要当以忠教、和顺、仁信为本。”(《抱朴子·对俗》)佛教在教义中增加了“孝诸父母”、“君臣和顺、上下相敬”的内容。儒家“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老子设想的自然、淳朴的“小国寡民”社会和庄子向往的“至德之世”,道教“诸神相爱”的“神仙”世界,佛教“人皆善心”,“无不具足”的“天堂佛国”,都是从各自的理想人格推演出来的,都具有诗情画意般的圆满性。
(3)人皆可圣,自觉觉他。中国传统文化承认每一个人在人格修养上的平等权利,儒家讲“人皆可以为舜尧”,道家认为人与万物俱得一气,承认人人回复其素朴本性,“全生葆真”,成为真人的可能性。佛教主张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具有仁爱万物、普渡众生的博大胸怀。
(4)重义轻利,克己奉公。义是儒家治国做人的一条重要原则。老庄主张无私无欲,不让精神受外物所累。道教也反对“废公为私”,“求欲无已”,佛教徒更是以“苦行僧”著称,主张通过修心,斩断一切物质欲望,放弃一切争取自身利益的斗争。
(5)阴阳互补,刚柔相济。儒家的“圣人”注目于社会,具有阳刚的特征,自强不息,积极进取;道家的“真人”注目于自然,贵柔守雌,以退为进;佛教似乎是刚柔兼备,一方面以超越常人的无畏精神和顽强毅力,勇猛精进,坚韧不拔,在文化的创造与交流方面卓有成就;一方面又无私无欲,与世无争。“达则兼济天下”,治国安邦,建功立业;“穷则独善自身”,“处旷壤之野”,保持自己的人格独立与精神自由。
具有上述特点的中国“完人”人格,曾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起过巨大的积极作用,并对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完人”人格在理论上丰富、发展了社会伦理学说,促进了人类道德水平的提高。它向人们展示了理想人格的丰富内涵——珍贵人生,勤勉有为;既要自尊,又要尊人;关心社会进步,促进人类发展;多贡献,少索取;多劳作,少享受;学而不厌,行而不止,努力培养丰富自己、造福人类的智慧、意志、气质、才能……。中国“完人”人格学说内容之丰富,境界之高雅,价值之珍贵,在世界文化史上是罕见的。
从实际影响来看,中国传统的“完人”人格在塑造中华民族的国民性,锻铸中华儿女的民族魂;使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中国传统的“完人”人格是指引中华儿女不息前进的旗帜,激励人们奋发向上的战鼓。一代又一代思想家,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用新的理论、新的范畴、新的内容充实、完善“完人”人格;日益丰满、光彩的“完人”人格又培养了一批批好学深思、忧国忧民的进步思想家、哲学家,造就了许多具有深重历史责任感和革故鼎新精神的政治家以及刚正不阿的清官,哺育了一代代维护祖国尊严、富于牺牲精神的爱国主义英雄,熏陶了千千万万志士仁人锲而不舍、坚韧不拔的进取精神。从先秦到明清,从君王到平民,在中华文明史的每一张每一页,我们都可以看到传统的“完人”人格的影像,感觉到“完人”人格所产生的深重力量!
中国传统的“完人”人格也有其历史的局限。
(1)人格标准的帝王化、神圣化。“圣人”、“真人”、“佛陀”都是封建帝王的化身。“完人”人格绝对的神圣性,使他高踞于亿万臣民之上,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的感召力。
(2)人格权利的单向性。“完人”人格承认人们在成圣问题上的平等性,但否认人格权利上的平等性。阳尊阴卑,天经地义;三纲五常,不可动摇。君对臣、父对子、夫对妻有任意处置之权,后者只能逆来顺受,绝对服从。个人利益必须无条件地服从以皇帝为代表的社会利益,而个人的权利、自由和个性发展却受到种种严格限制,举步维艰。这种人格权利的单向性在加强民族凝聚力方面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又使绝大多数社会成员只有服从封建专制的义务,没有自己支配自己的权利,从而使其人格发展缺乏独立性和个性,呈现出一种畸型。
(3)人格取向上的片面性。以“至善”为最高理想的“完人”人格,处处渗透着伦理中心原则,重义轻利,重德轻才,重道轻器,以理制欲,这对中国人精神文明程度的提高,对中国之成为“礼义之邦”起过促进作用,但也造成了重道德之完善,轻生产之发展;重守成、服从,轻追求、创新;重名声,轻实际等不良后果;在一定程度上阻滞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经济水平的提高。此外,“完人”人格还存在崇古取向、静态取向、他律取向等缺陷。
三、“完人”人格的积极因素在当代“新人”人格建构中的价值
中国传统理想人格蕴含的某些积极因素,在现代商品经济社会中仍然可以发挥维护社会安定团结的重要作用。例如:
(1)人皆可圣的人格平等思想。尽管封建社会等级森严,但人人都具有加强道德修养的必要性和成为圣人的可能性。在封建社会,“圣人”对于绝大多数成员来说是一个可望不可及的偶像,但他向社会的每一个成员都提出了建构健康人格的任务,给了他们一个向真、向善、向美发展的驱动力,这对于提高全社会的道德水准和文明程度具有积极的意义。
(2)关心他人和社会的整体意识。这种爱人如己的高尚恕道,注重整个社会和谐发展的群体意识,不仅为中国封建社会的巩固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心理条件和道德体系,而且对于任何一个社会的发展都是不可或缺的。这种关注整体的团队精神,正是我们加速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优势。
(3)注重精神完美的高尚追求。重义轻利、以理制欲,是中国“完人”人格的一个重要特点。许多伟人把道德的完美、真理的追求、精神上的自由作为人生的主要目标,不计报酬,不贪富贵,呕心沥血,艰苦创业,虽卓有贡献而甘居清贫。这对于净化人们的灵魂,淳化社会风气具有重要的号召力量。
(4)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中华民族以龙作为自己民族的象征,确实表达了一种奋发向上、奋勇拚搏、刚健有为、永不停步的进取精神。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是中华民族创造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支柱。
中国“完人”人格中的真理颗粒,我们还可以找出许多。经过我们的改造制作、锻炼、升华,这些真理的颗粒就能在现代“新人”人格的建构中继续闪射出不灭的光华,焕发出新的活力。当然,这一重铸社会主义新人格的过程还包括剔除“完人”人格中的封建糟粕,吸收世界各民族的理想人格中的有益养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