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服装学院 北京市朝阳区 100029
摘要:“妙笔生花”是著名文化学者郑培凯对史景迁文笔的赞赏,透露着学者对于导师崇高的敬仰之情。史景迁先生是美国当代著名的中国史研究专家,以研究明清史见长。《康熙》一书是笔者接触史景迁先生的第一部作品,与以往接触的史记类文学作品不同,其以简洁文言文的独特语言风格,优美流畅的以第一人称“朕”的身份,诉说着康熙帝的故事,史先生以他特殊的视角研究悠久的中国历史,以不寻常的“讲故事”的方式向我们介绍他的研究结果。此文笔者将以《康熙》一书为主,在语言风格、文体和叙述模式上,同魏斐德先生的《中华帝国的衰落》和原研哉先生《设计中的设计》进行比较分析。
关键字:史景迁;文体风格;比较
1 “诗人史家”史景迁先生
西方出版界称史景迁先生是“诗人史家”,如此优美的文笔,不禁让笔者对他的学识和家庭背景产生了兴趣。史先生于1936年生在伦敦北郊的书生家庭,曾受教于温切斯特大学和剑桥大学,并获美国耶鲁大学博士学位,现为耶鲁大学教授。他的父亲先后在牛津大学和海德堡大学任教,拥有一口流利的德语。据了解《南方人物周刊》采访时,史先生介绍他的外公于一战时期在英国西部港口城市的克利夫顿学院教书,史先生还开玩笑的说,他与中国结缘,可能因为他出身的时候母亲正在读一本有关中国的书籍。他的妻子金安平是美籍华人,美国历史学家,她出生于一个从甫由中国大陆随国民政权迁到台湾的家庭 。12岁时,她又随家人移居美国维吉尼亚州瑞奇蒙。金女士曾就读于密歇根州立大学,数学专业,于1972年获理学学士学位,1984年获得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研究专业为中国思想。她是卫斯连大学的教师,现也在耶鲁大学历史学系讲课。金女士可谓是文理双全的资深学者。一个作家所生活的背景、所接受的文学影响,同样会反映到他的作品之中。
2 《康熙》文体风格
《康熙》一书以叙事为主,通过人物传记的表现形式展现康熙的日常,剖析康熙内心想法。作者把此书分为六个章节,分别为:游、治、思、寿、阿哥和谕。第一节《游》,讲述了康熙帝在驰聘大地时的意念,以及在享受中华大地缤纷富饶时的切身感受。从文中可看出康熙帝是一情趣之人,在巡游时会搜罗各种喜欢的花鸟鱼虫,并收罗在就近的歇脚处(避暑山庄)和御花园中。也会在闲暇之时携皇子和御前侍卫狩猎、垂钓。书中描写了“朕”对于种植的热爱,笔者就此段进行语言风格赏析:“朕自幼即喜稼穑,各方得来之五谷蔬菜种籽必种之,以观其收获。朕巡视南方时,将江南香稻暨菱角带来栽种,怎奈北方地寒,未能结实,但朕亲视栽植之绿竹,培养得法,故能长大几许。人参种植在院中盆内,宁古塔所产满洲名‘宜而哈木客’之果,今零星摘于热河,异香满园,风味颇佳,不让于闽、粤荔枝。博尔丹将军进贡青稞蜀种,已植于畅春园、汤泉。”
正如上海外国语大学的余健明在进行海明威风格汉译研究所说,一般风格的形成必须具有三个主要的条件:一是具有开创意义,必须成为某种起点,并有力地影响以后的文学风尚;二是个性特点必须鲜明清晰,不含糊,应让人不假思索一目了然;三是这种个性特点必须保持相对的稳定性,贯穿在作家一系列的作品中。通过此段落的欣赏,由此可见史景迁先生具有高度的艺术才华,首先史先生的语言风格在国外是具又代表性的,有不少国外的中国史研究者们,他们的记叙方式各有不同,由于史先生生活的环境,前面也介绍过他妻子是美籍华人是研究中国思想的学者,对他的影响是一定的。马金生在《国外中国学研究》中指出: 史景迁的历史书写具有着一种化腐朽为神奇的“魔力”,在他的笔下,枯燥乏味的史料没有了,代之而起的是有血有肉的人与事,洋溢着的是深深的人文关怀。史先生另一本著作《天安门:知识分子与中国革命》的写作风格与《康熙》类似,费正清先生评论道,这部书“显然是个重要的创造性突破”,它标志着“由建筑于社会科学框架基础上的中国历史研究模式,转向了文学和人文关怀基础上的中国史研究”史景迁凭借其杰出的才华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即已成为了叙事史的旗手。第二,个性特点明确,不难看出史先生的语言风格不同于其他史记类,他的风格属于书卷语体风格,繁丰的表现风格,采用文言文的叙述语言,清晰明了,字字句句不拖泥带水,使用的字词几乎古代文言文常出现的通假字、一词多义现象,没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也没有复杂的倒装句,语言通俗易懂,风格一目了然。第三,史景迁先生的语言风格具有稳定性,均采用同样风格的叙述手法。例如在另一本著作《前朝遗梦》中,描写张岱与三叔对于茶叶的研究,风格如下:“张岱的三叔张炳芳饱历世故,品味精纯。叔侄二人切磋品鉴,百般调配,以各处名泉各地名茶,找出最能相配的茶与泉。这对叔侄的结论是:去斑竹庵泉水,放置三宿,最能带出上等茶叶的香气,再注入细白瓷杯,茶色如箨方解,绿粉初匀,举世无双。”
再来看作者以康熙的视角记叙平日中对于五谷蔬菜的观察:若有得到来自各地的种子,会播种,静观它们的成长,侧面烘托了公务繁忙的康熙帝对于黎民百姓最关心的粮食问题的研究,品种繁多,列举了水稻菱角、人参、“宜而哈木客”之果和蜀种青稞为例。得出了各种植物的种植因地方气温土壤的不同,其成长状态亦不同的结论。语言深邃但又简洁,文言文的话语让笔者仿佛穿越版享受着身临其境的旁听。作为九零后的笔者,幼时被琼瑶剧《还珠格格》反复洗脑,小燕子等人在御花园嬉戏的场景深刻印在脑中,书中此段康熙帝对于园中稼穑的描述,使笔者想起了剧中乾隆皇帝在花花草草繁多的御花园散步的情形。抱着这样的场景,笔者也试着继续保持第一人称的身份将此段白话:“朕从小就喜欢播播种子,种植些庄稼,从各个地方收罗来的五谷和蔬菜的种子必然会将他们种植在院内,来观察它们的成长和收割。朕在南方巡视时,也将江南香米稻和菱角带回来种植,它们怎么能耐得住北方的寒冷,最终未能结果。但是,朕在亲自观察绿竹种植及生长的过程时,得出了种植培养的方法,因此它长大了许多。除了这些,朕也将人参种植在园中盆内,还有宁古塔生产的果实,它满洲名为宜而哈木客果,零零散散摘于热河一带,奇异的香味铺满整个院子,味道尤佳,不比闽南广东地区的荔枝差。博尔丹将军进贡的蜀种青稞,也已经种植于畅春园和汤泉了。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这样的白话文的确也能如实的道清康熙的日常,但韵味少了许些,更像是康熙闲来无事时的流水账、记录的花花草草。语言的表达方式有许多,不同的方式抒发的情感不同,接受讯息者经过转换后的悟出的情感也有所差异,例如在《大话西游》中,至尊宝的经典台词:“曾经有一份真挚爱情放在我面前但是我没有珍惜,等到失去时我才后悔莫及,人世间最痛苦的事莫过于此……”,在电影中这句话或喜感或悲伤或刻骨铭心,一切都是有情节的,而以日常的表达方式输出,笔者认为可以这样理解:这种情愫哪里是事后成为追忆时才觉得它很珍贵,就在当时就知道它很珍贵,而有一种惘然感觉了。不禁唤醒了笔者对李商隐的《锦瑟》的记忆“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对于康熙对种植植物的浓厚兴趣,史景迁先生通过举例各方植物加以说明,在后篇的“治”中,举例排比的手法也是尤为突出的。第二章“治”,作者运用了大量的历史档案临摹了康熙帝的内心世界,“治”意味着对整体帝国的经济和文教结构,乃至黎民百姓的生死以及他们人格的启发与形塑。作者在描述康熙在用刑方面的看法时,通过对民间恶霸、军营怯懦抗命者以及叛逆者等方面的事例进行介绍。康熙曰:“君子以明慎用刑,而不留狱。朕以为明慎用刑,即是刑期无刑之意”,认为叛逆者当株,如:朱永祚、王士元、伊拉古克三呼图克图和吴三桂。“据大清律例,凡叛逆者应处以凌迟之刑。朱永祚附从一念和尚,擅称大明天德年号,又妄题诗句,蛊惑人心,应立斩。然朕着凌迟处死。朕亦着王士元凌迟处死。盖王士元假冒朱三太子,妄称伊系明国祚继承人,朕将之处以极刑,旨在以此案为炯戒,杜绝先前三番两次假明太子之名,擅惑人心谋反。伊拉古克三呼图克图遣细作至卫征喇嘛家,意欲迎葛尔丹之兵入中国,并与葛尔丹密谋反叛大清,东窗事发被俘,解押至京。朕命诸王以下、蒙古王、文武大臣官员、喇嘛等集于黄寺,磔诛伊拉古克三呼图克图。朕亦传谕,带葛尔丹骸骨,于京城外悬挂示众。逆贼吴三桂骸骨则分发各省,耿精忠集小明吴三桂摩下之实名将领,皆凌迟处死。”
3 同魏斐德《中华帝国的衰落》和原研哉《设计中的设计》进行比较分析
在“治”中,作者按照罪行的程度分类并说明哪些罪行应为严处、立斩、凌迟之刑或缓决,每项罪行都一一举例,条理清晰。同样是研究史学类的魏斐德先生,他的作品《中华帝国的衰落》是研究中华帝国有盛世逐步走向衰落这以过程,通过中华帝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与这一过程的关系,也通过农民、士绅等社会结构的研究按照非时间顺序,以特殊的视角叙述大中华的变化。《中华帝国的衰落》的语言风格和《康熙》是截然不同的,如果把《康熙》比喻成可慢慢品味的曼特宁咖啡,那么,《中华帝国的衰落》就是清凉爽口的柠檬茶。《中华帝国的衰落》从中国社会结构开始阐述,分析中国的秩序建立,走向巅峰到后来的衰落史程。魏先生也是一位热衷于中国历史的文学家,妻子梁禾是中国文学家,与魏先生是大学学同学,均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大学,妻子梁禾后来赴美获意大利文学博士,并在美国诸大学任教。说起关于魏先生的就是他的热忱,他认为热忱是人生的一种资源。因此无论是在什么领域,他都秉持着一颗炙热的心。在《中华帝国的衰落》,魏斐德从古代人口迁移为着入口,以各个阶级的出发点纵观中华大地,例如在第一章“农民”的章节中,介绍人际关系与阶级冲突:“矛盾是家长式统治不可避免的结果。正如上层阶级带着复杂的心情看待农民,佃户或散工对他们的感激中,也夹杂着怨恨。如果经济状况有变,他们签订的保证其租赁权利的租约,也会成为一种束缚。”
其语言风格简洁,为学术性的表述风格,叙述模式与《康熙》相近,通过分类的形式逐个展现,在朝代的循环中,魏先生从道德因素、仪式因素、意志因素等以及农民、士绅的阶级影响分析朝代的更替,又通过各个朝代的例子介绍大众叛乱,不以时间为轴线,思路清晰,表述得体。魏先生的文字虽然没有史景迁先生的文字耐人寻味,但一个接一个的事实饱和了他的研究结论,使读者从经度和纬度两个方向对中国历史获得更多的了解。时间的顺序是多数史记的记载方式,但分类概述能使我们就同一问题进行举一反三,使各朝代的同性质事件有了关系。这也是我们在论文写作中值得学习之处。
《设计中的设计》是感性又理性的日本设计师原研哉的作品。原老师在写作这本书时察觉到将设计以文字的方式表达出来也是一种设计。就像原研哉大师的设计一样,风格是作者作品价值的主要部分,而他的文字是如此的简洁、寂静却又会引人思考,原大师在书中没有过多的阐述如何去设计而是引导我们对过去、现在、未来的设计思考。说到日本设计,“自然、朴素、寂静”应该就是笔者对日本产品的看法。去掉华丽,整齐干净、不做作反映到文学中也是原大师的写作风格。这本书分为了八个章节,分别对设计的概念、项目简介——日常用品再设计、优秀设计实例、无中生有的设计理念、对消费欲望的分析、作者对日本的感悟等方面进行模块式多角度研究。“‘时代向前发展,并不一定就代表文明的进步。我们的立足之处,是过去与未来的夹缝间。创造力的获得,并不是一定要站在时代的前端。如果能够把眼光放得足够长远,在我们身后,或许也一样隐藏着创造的源泉。’‘设计到底是什么?这是我对自身职能的基本疑问。’‘随着科学技术的法阵,世界发生着巨变,人们的创造观和审美观也不断发生变。高科技成为世界的主导力量,人们原有的审美经验随之失效。科技、经济快步向前,人们却来不及形成新的审美意识……我们的审美观到底出现了什么问题?’”
结语
探究语言风格特征,则需要从作者的选词、句式的运用、修辞手法等方面进行分析,什么样的叙述与表达,就会表现出其怎样的语言风格。同原研哉先生一样带着对设计的思考读完全书后,一个鲜明的语言风格“朴素”就呈现了,语出《庄子·天道》:“静而圣,动而王,无为也而尊,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朴素是一种纯粹的美、自然的美。简单的朴素的文字,时时刻刻牵动着读者的思想,让读者即在思考又为作者给出的答案感到原来如此。史景迁先生与魏斐德先生、原研哉大师的写作风格、文体、叙述模式等都有所不同,各有各的优处,在作品中,我也将学习他们的写作模式,在文章结构的大体把握也应向大学者们好好学习,还有修辞手法写作风格等,论写作风格,资质尚浅的我还不需要谈论,但独特的风格是可以效仿的,前提是,多读书读好书,我想这也是韩雪岩教授这堂课给我的启示之一,毕竟古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
参考文献:
1.余健明. 海明威风格汉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
2.马金生. 美国汉学家史景迁的治史观——美国史学界对史景迁著史风格的不同认知.期刊国外社会科学,2007, 5 .
论文作者:胡桐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8年1月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8/4/12
标签:风格论文; 康熙论文; 语言论文; 帝国论文; 中华论文; 笔者论文; 中国论文; 《知识-力量》2018年1月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