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婧曦 孟宪梅 王晶 周怡
(包头医学院 内蒙古 包头 041030)
【摘要】 胃癌是我国最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和病死率一直居高不下。胃癌前状态是胃癌发生和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对于胃癌的早期诊断及干预显得尤为重要。血清胃蛋白酶原(pepsinogen,PG)逐渐成为监测胃黏膜病变的一个重要血清标志物,血清PG水平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胃黏膜腺体的外分泌功能,有助于胃癌及胃癌前疾病的筛查及早期诊断。本文将其与胃癌前状态的相关性加以综述。
【关键词】 胃癌;胃蛋白酶原;胃癌前状态;联合检测
【中图分类号】R73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06-0011-02
The research status of the correlation for pepsin and the gastric cancer before state Zhang Jingxi,MengXianmei, Wong Jing, Zhou Yi.
Baotou Medical College. Inner Mongolia, Baotou 041030, China
【Abstract】Gastric cancer is one of the most common malignant tumor in our country, has been high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Gastric cancer before state, is an important in the process of gastric cancer occurrence and development stage,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for the early diagnosis of gastric cancer and intervention. Serum pepsinogen (PG) gradually become monitoring is an important marker of gastric mucosa lesions. Serum PG level, can be in a certain extent, reflects the gastric mucosa of exocrine glands function, help in the screening and diagnosis of gastric cancer and gastric cancer before the disease. Its correlation with gastric cancer before the state was reviewed in this paper.
【Key words】Gastric cancer; Pepsinogen; Cancer of the stomach before state; The joint detection
胃癌是我国最常见恶性肿瘤之一,胃癌前状态是胃癌发生和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对于胃癌的早期发现和诊治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近年来血清胃蛋白酶原(pepsinogens,PG)逐渐成为监测胃黏膜病变的一个重要指标,它与萎缩性胃炎、胃溃疡、胃息肉等胃癌前疾病均有良好的相关性。现将其与胃癌前状态的相关性综述如下。
1.胃蛋白酶原的生理特性
胃蛋白酶原是胃液中胃蛋白酶的前体,以无活性的酶原形式储存在细胞内,主要包括胃蛋白酶原I和胃蛋白酶原II。PGI主要在胃体及胃底表达,PGII则表达于全胃及十二指肠。大部分PG可经细胞分泌直接进入胃腔,遇酸后形成具有活性的胃蛋白酶以促进消化。另有约1%PG经胃黏膜毛细血管进入血液循环。由于胃几乎是胃蛋白酶原的唯一来源,因此血清PG水平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胃黏膜腺体的外分泌功能。近年来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正常人群的血清胃蛋白酶原水平差异很大,其水平与种族、性别、年龄、饮酒、吸烟等可能有关[1]。目前对于胃蛋白酶原的调节机制的研究尚不多见。
2.胃癌前状态的概念
《中国早期胃癌筛查及内镜诊治共识意见》(2014,长沙)[2]中指出,胃癌前状态(precancerous condition)包括癌前疾病(precancerous diseases)和癌前病变(precancerous lesions)两个概念。前者指与胃癌相关性的胃良性疾病,有发生胃癌的危险性,为临床概念,如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胃息肉、手术后胃、Menetrier病(肥厚性胃炎)、恶性贫血等;后者指已证实与胃癌发生密切相关的病理变化,即异型增生[上皮内瘤变(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为病理学概念。
3.胃蛋白酶原与胃癌前状态的关系
3.1胃蛋白酶原与胃癌前疾病
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是慢性胃炎的一种类型,表现为胃黏膜腺体萎缩,常合并肠化,部分可出现异型增生。少数患者可经长期演变发展为胃癌。胃粘膜萎缩多起始于胃小弯,逐渐累及胃窦与胃体。当胃底及胃体黏膜发生萎缩时,PGI分泌减少,血清PGI浓度降低,由于分泌PGII的细胞分布较广泛,PGII的含量变化不明显,PGR下降;当萎缩范围累及全胃时,腺体分泌功能均受损,血清PGI、PGII浓度及PGR都明显下降,故PG指标既有助于判断胃黏膜是否萎缩,也可用于推断萎缩部位及严重程度。
大量临床和流行病学调查资料表明胃溃疡是可以癌变的,但癌变率可能较低,一般认为不超过3%。有研究发现,胃溃疡患者血清PGI、PGII均明显高于健康者[3]。其原因可能为:主细胞及壁细胞数量增加,PG和胃酸大量分泌;主细胞中肾上腺素能、胆囊收缩素受体受到刺激,大量分泌胃蛋白酶原;溃疡导致胃黏膜损伤,增加了过量PG进入血循环的可能。相英花[4]等对232例胃溃疡及溃疡型胃癌的高原患者的血清PG水平进行分析,发现健康组、胃溃疡组和溃疡型胃癌组的血清PGI水平依次降低,溃疡型胃癌组的PGII及PGI/PG1I明显低于健康组,提示检测血清PG水平有助于鉴别胃良、恶性溃疡。
胃息肉一般是指多种因素造成黏膜上皮或腺体的过度增生形成的良性肿瘤,可分为炎症性息肉、炎性纤维性息肉、错构瘤性息肉、增生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等。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腺瘤性息肉是目前公认的癌前病变。徐华等[5]研究发现,息肉组血清PGI、PGII浓度均低于对照组,腺瘤组PGR低于其余各组,提示胃息肉患者血清PG浓度的变化与发病部位及组织学类型相关。
3.2胃蛋白酶原与胃癌前病变
胃黏膜肠化生及异型增生是胃癌演变过程中的关键环节。目前大多数学者认可正常胃黏膜经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癌变的发展过程。肠化生(intestinal metaplasi,IM)是指肠腺样腺体替代了病变区域胃黏膜固有腺体。胃黏膜异型增生(ATP)是指胃黏膜上皮肿瘤性增殖未向黏膜固有层浸润前的病变,组织学表现为细胞和结构异型性,异型增生尤其是重度异型增生者发生胃癌的风险显著增加。
世界卫生组织WHO于2000年提出上皮内瘤变的概念,分为低级别上皮内瘤变(low grade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LGIN)和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igh grade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HGIN)。LGIN是指上皮结构和细胞学异常局限于上皮的下半部,相当于胃黏膜轻度和中度异型增生,经治疗后可部分消退;HGIN是指上皮结构和细胞学异常扩展至上皮的上半部乃至全层,相当于重度异型增生和原位癌,即胃黏膜细胞和组织结构明显异常。
游伟程等[6]认为胃粘膜肠化生的程度越严重、范围越广,血清PGII值越高,PGR则随病变进展逐渐下降。李洪涛等[7]指出当萎缩性胃炎伴有肠化时,PGII含量会随之增高,当出现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和胃癌时,PGI分泌会减少,PGI/PGII也会发生变化,提示血清PG有助于临床监测胃癌。目前国内对于PG与ATP、LGIN、HGIN之间关系的研究报道相对较少。
4.胃蛋白酶原与其他化验联合检测对于监测胃癌前状态的意义
胃蛋白酶原对胃癌前状态的鉴别有一定的诊断意义,但单独监测PG可能会造成漏诊,因此有学者运用将其与其他化验检查联合检测的方法进行胃癌的早期筛查。
4.1PG与癌胚抗原(CEA)联合检测
血清CEA是在胚胎时胃肠道、肝、胰腺合成的一种蛋白质,正常成年人血液中亦存在少量CEA,当血清CEA明显升高时对消化道肿瘤有一定提示作用。史玉明等[8]研究表明与单独检测相比,PGI和CEA联合检测提高了鉴别良恶性胃溃疡的灵敏性。
4.2PG与胃泌素-17联合检测
胃泌素-17(G-17)是一种重要的胃肠道激素。不少学者认为G-17水平的变化与胃黏膜病变密切相关,对胃部疾病的诊断及筛查有一定的临床意义[9-10]。周海平[11]通过联合检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血清PG与G-17水平发现两者联合检测对慢性萎缩性胃炎发病部位有一定预测价值。曹勤等[12]认为G-17水平明显升高而PGⅠ、PGR水平显著低下的患者可行胃镜检查,有助于早期胃癌的诊断。
4.3PG与血清抗幽门螺杆菌抗体联合检测
有研究表明,在没有萎缩性胃炎的患者中,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增长了患胃癌的危险性,在同时有幽门螺杆菌感染和萎缩性胃炎的患者中患胃癌的危险性进一步增加[13]。日本学者于2007年开始推荐使用血清抗幽门螺杆菌抗体(抗HpIgG抗体)和血清。PG联合检测的方法用于大规模的胃癌早期筛查。此方法根据人群发生胃癌的危险性将人群分为A组[Hp(-)PG(-)]、B组[Hp(+)PG(-)]、C组[Hp(+)PG(+)]和D组[Hp(-)PG(+)],又被称作“ABC法”。日本的另一项研究也表明:在A组中胃部疾病的发生率非常低,B组胃溃疡的发生率升高,C组有发生胃癌、胃腺瘤、增生性息肉的危险性,D组如果伴有严重的胃溃疡则发生胃癌的危险性最高[14]。
综上所述,胃蛋白酶原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胃粘膜萎缩或损伤的部位及程度,可依据血清胃蛋白酶原水平的变化监测胃癌前状态是否改变,有助于胃癌的早期诊断。但目前所研究的样本量不足,且各地关于诊断胃癌前疾病及病理结果的最佳界值尚未达成一致,因此胃蛋白酶原如何应用于地区范围大规模的早期胃癌筛查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发现。
【参考文献】
[1]张俊旺,甄俊红,师水生等.血清胃蛋白酶原对胃癌癌前病变的诊断价值研究[J].国际肿瘤学杂志,2014,(7):541-545.
[2]廖专,孙涛,吴浩,杨帆,邹文斌.中国早期胃癌筛查及内镜诊治共识意见(2014年4月?长沙)[J].胃肠病学,2014,07:408-427.
[3]纪眉.胃、十二指肠溃疡患者血清胃蛋白酶原(PG)的检验结果分析[J].医药与保健,2014,(3):53-53,55.
[4]相英花,杨永耿.检测高原地区胃溃疡良恶性病变患者血清胃蛋白酶原的临床意义——附232例分析[J].新医学,2009,40(9):594-596.
[5]徐华,陈易,汤金海等.胃息肉患者检测血清胃蛋白酶原的临床价值[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13,22(8):774-776.
[6]游伟程,张崴,李吉友.血清胃蛋白酶原含量与胃粘膜病变关系的流行病学研究[J].中国肿瘤临床,1993,2(5):325.328.
[7]李红涛,吴开春,李彩宁等.血清胃蛋白酶原诊断胃体黏膜萎缩的研究[J].中华内科杂志,2004,43(2):141-142.
[8]史玉明,陆惠仙,范永华等.血清胃蛋白酶原Ⅰ和癌胚抗原联合检测在良恶性胃溃疡鉴别诊断中的应用[J].中国基层医药,2008,15(9):1473-1474.
[9]胡丽波,谢津璧,万坚,张慧,刘艳丽,毛峻岭.血清胃蛋白酶原及胃泌素在胃部疾病中的表达及意义[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15,03:281-283.
[10]Nasrollahzadeh D, Aghcheli K, Sotoudeh M, et al. Accuracy and cut-off values of pepsinogens I, II and gastrin17 for diagnosis of gastric fundic atrophy: influence of gastritis[J]. PLoS One, 2011,6(10): e26957.
[11]周海平.胃蛋白酶原Ⅰ联合胃泌素-17检测对慢性萎缩性胃炎发病部位及胃癌进展时期的预测价值[J].中国当代医药,2014,(25):126-128.
[12]曹勤,冉志华,萧树东.检测血清胃蛋白酶原和胃泌素-17诊断胃癌的临床价值[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07,04:361-364.
[13]Mizuno S, Miki I, Ishida T, et al. Prescreening of a High-Risk Group for Gastric Cancer by Serologically Determined Helicobacter pylori Infection and Atrophic Gastritis. Dig Dis Sci. 2010Nov;55(11):3132-7.
[14]程烽.抗HpIgG抗体和胃蛋白酶原联合检测在早期胃癌筛查中的应用进展[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2,33(17):2109-2111.
论文作者:张婧曦,孟宪梅,王晶,周怡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6年2月第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5/23
标签:胃癌论文; 胃蛋白酶论文; 血清论文; 胃溃疡论文; 胃黏膜论文; 化生论文; 腺体论文; 《医药前沿》2016年2月第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