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现代化网络建设的若干理论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网络建设论文,图书馆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要 现代化的图书馆网络,是基于电子计算机网络的图书馆自动化技术与图书馆事业建设的高度结合。本文首先分析了图书馆现代化网络的5个概念层次, 然后结合发达国家的情况提出了图书馆现代化网络建设所应实现的5种功能,并展望了图书馆现代化网络的未来景象。 最后,提出了我国图书馆现代化网络建设的战略框架。
1 图书馆现代化网络的界定
现代化的图书馆网络,应该是基于电子计算机网络的图书馆自动化技术与图书馆事业建设的高度结合。图书馆现代化网络利用电子计算机网络支持图书馆之间、图书馆与信息源之间、图书馆与用户之间的各种信息交流,所以,本文先从探讨电子计算机网络的技术特征开始。
1.1 计算机网络的技术特征
80年代诞生了局域网(LAN)、校园网(CMIS)、城域网(MAN)和广域网(WAN)等概念。计算机网络的发展目标之一, 就是要利用发达的数据通信系统联接众多的计算机,并按照开放系统互连(OSI )标准传输信息、共享资源和进行分布式处理。
1.1.1 分布式处理。所谓分布式处理, 就是把各种数据和处理功能由多台计算机分担,从而使系统构筑具有了灵活性和可靠性,减少了对中央主机设备的依赖。
1.1.2 开放系统互连(OSI)。为了使不同的软、硬件产品能够在一个大的网络环境中达到相互兼容,国际标准化组织制定了一个通信系统的标准框架,即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CSI/RM,ISO 7489)。 参考模型定义通信过程为7层,分别是: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 传输层、会话层、表达层和应用层。各层是独立的。
1.1.3 以客户机/服务器为主的网络机制。 服务器是性能相对高一些的小型机或高档微机,用来提供硬件、软件或数据资源给客户机。
1.1.4 丰富的网络应用。计算机网络一般提供3种类型的服务:电子邮递类型、文件传输类型和远程登录类型。这些都可以为图书馆现代化网络的建设提供方便。
1.2 计算机网络和图书馆现代化网络
图书馆网络的思想和图书馆之间的合作活动可以追溯到100 多年以前,但只是到了本世纪60年代后期,随着计算机的应用,图书馆现代化网络才具有了实体的概念。电子计算机网络和图书馆现代化网络是紧密联系的。现在,网络技术发展到基于开放系统互连和客户机/服务器模型的分布式处理阶段,图书馆网络的概念应有别于60—70年代发展起来的集中式书目系统,又应有别于单个图书馆独立开发的自动化系统。图书馆只有融入到广域网络或信息基础设施的大环境中去,才能真正以整体形式为社会服务。
1.3 图书馆现代化网络的内涵与外延
图书馆现代化网络的概念是一个体系,它至少包括5 个层次上的要求:
1.3.1 网点。一个图书馆网, 首先要有许多不同类型的图书馆实体的存在,每个图书馆都有自己内部的局域网,这样,各个图书馆以其集成化的整体环境构成了现代化图书馆网络的一个网点。
1.3.2 人际网络。图书馆出于业务分担处理、 信息资源共享的需要,相互之间协作与协调,形成一个整体,以完成既定功能,这就构成了人际网络。人际网络是逻辑上的概念。
1.3.3 物理网络。现代图书馆网络如果没有数据通信的联系, 它在物理意义上就是不存在的。物理网络是人际网络在技术上的实现。
1.3.4 网络协议。在人际网络的层次上, 网络协议是指网络各成员馆之间的契约形式。在物理网络的层次上,网络协议是指图书馆现代化网络建设所需的各类技术标准。
1.3.5 网络管理。在图书馆现代化网络的建设过程中, 国家应主要在业务规范、发展政策、资源保障和行为约束等方面发挥作用。
2 图书馆现代化网络的功能
从信息传播和文献交流的角度来看,计算机网络只是提供了一种现代化的通信通道。但是,如果我们把计算机网络视为虚拟的信息世界,那么,在这个虚拟的世界里,文献信息交流仍存在着正式渠道和非正式渠道的区分。非正式渠道的信息交流可以没有类似于图书馆的中介组织的干预,但图书馆现代化网络必定是要支持与图书馆中介性相关的许多基本活动的,这些活动包括:
2.1 基于中央书目数据库的共享编目
早在60—70 年代, 即集中处理的技术时代, 一些书目系统, 如OCLC等,都建立起多功能的中央书目数据库,不但存储书目数据,而且企图包容各个成员图书馆的馆藏记录乃至流通记录,使数据库能支持馆际互借和资源共享;各个成员图书馆仅仅是中央书目数据库的检索或编目终端[1]。但80年代以来,由于一些图书馆建立了局域网络, 并且越来越多的图书馆通过公共网络实现了馆际系统互连,于是,各图书馆获得了相当的自主权。它们拥有自己的OPAC检索系统和流通服务系统,这些是建立在馆藏书目数据库的基础之上的。这时,共享编目网络的中央主机设备存储的只是标准书目数据和部分联合书目数据,使得它越来越类似于共享编目网络的逻辑服务器。
2.2 基于OPAC检索的流通服务
一个成熟的OPAC系统应该与图书馆的流通管理系统建立联系。用户检索到一种文献,就要查询相应的文献流通状况。如果有借阅要求,即通过联机方式办理预约、借阅等手续。正因为OPAC系统通过广域网络提供远距离检索,它与馆际互借活动产生了联系。只是,如果跨越主机系统进行检索并开展馆际互借,系统设计就必须遵循信息查询和馆际互借协议SR & ILL。SR(Search and Retrieve,ISO DP 10162/10163 )用于远程数据库查询和数据库之间的记录传输, ILL ( InterlibraryLoan,ISO DIS 10160/10161) 用于馆际互借所有功能的描述, 两者是OSI在图书馆界的特殊应用[2]。
2.3 基于电子文献传递的文献提供
电子文献传递(electronic document delivery)就是把文献以电子手段提供给用户使用,它更重视单篇文献的提供。早期的文献提供就是图书馆利用复印机把论文复制并邮寄给用户。后来,人们利用传真机收发文献,提高了速度,但传送质量低劣而且开销大。再后来,人们把传真扫描的图象即位图(bitmap)存储在计算机设备上,再通过计算机网络的文件传输功能送给用户,这是当前采用得比较多的方式。将来,随着电子出版物的大量涌现,机读文献的电子传递将变得更为容易。
电子文献传递的标准化组织是电子文献交换研究小组(GEDI),它是由欧、美许多图书馆组织建立的,如OCLC、RLG、BLDSC以及德、法、荷兰的主要图书馆和图书馆网络。1991年9月,GEDI 制定了一系列推荐标准,包括对电子文献传递的服务模式、文件格式和文件传输机制的约定[3]。
2.4 基于电子数据交换的文献采访
电子数据交换(EDI)可以使所有与贸易活动相关的信息交流, 比如订货、收货、发票等,都在网络上完成。又由于图书贸易涉及到图书这种知识产品,书业EDI就必须要对图书进行书目描述。规范化的EDI书目数据,可以被图书馆直接利用来进行查重、登录、催缺、加工预订目录和新书报道,乃至为以后的馆藏目录编制提供数据基础。EDI 用于图书贸易,可以改变图书馆文献采购加工的工作环境,文献采访因此会变得更快、更容易而且更规范。
2.5 基于数据通信的信息服务
计算机网络成为一种信息资源,是因为网络上有丰富的数字化信息可供利用。可是当计算机网络逐渐淡化了文献的概念,也淡化了正式与非正式渠道文献交流的界限时,图书馆应怎样协调它与计算机信息网络的关系?对此,笔者总结如下:
2.5.1 提供网络接口。 从一个计算机网络所能提供的多种服务类型来看,电子邮递属于非正式交流,电子期刊属于正式出版物,介于两者之间的电子论坛、电子布告栏等既有前者的动态特征,又有后者的固定形态。对此,图书馆虽无法收藏、报道,但也不能置之不理。图书馆必须为电子布告栏和电子论坛提供用户的网络接口,方便用户利用这类信息。
2.5.2 提供数据库检索能力。 许多图书馆已经购买了光盘数据库,但是光盘数据库如果不能放在服务器上提供给网络终端用户利用和进行联机检索,它的利用和效率还是得不到改善。另外,一些商业数据库也允许由图书馆以其所有用户名义集中购买使用权,从而方便用户通过图书馆无限制地联机检索[4]。
2.5.3 社区信息发布。 “许多图书馆已经建立起基于微机的电子布告栏系统,这不仅包括小型的图书馆数据,而且支持电子邮递功能,以及社区的或校园的信息文档等”[5]。显然, 图书馆应该成为社区或校园信息发布的场所。
2.5.4 教育与培训。 网络的发展给图书馆的用户教育提出了新课题,即要帮助用户适应网络化的新环境。
2.5.5 信息提供和咨询服务。随着网络的发展,信息的生产、 存储和共享等模式都发生了变化,图书馆员必须承担起信息搜集、处理和经营的崭新角色,从大量联机数据库、电子期刊、电子论坛和电子布告栏中寻找适用信息, 再利用网络为用户服务。 未来的信息选择传递(SDI)和咨询服务将依赖于网络信息资源和信息通道。
3 图书馆现代化网络的前景
早就有人预测21世纪的图书馆将被电子图书馆所取代,这种预测是立足于下列3点认识而得出来的:
3.1 网络上电子出版物日渐增多。 除正式出版的电子期刊和联机数据库,许多机构也在把既有的印刷文献转化成网络上可以利用的机读版本。
3.2网络信息检索工具将得到完善。 以Internet 为例, 当前Internet提供的信息检索工具主要有:Gopher、WAIS和WWW等。 但仍有人指出:“Internet就象汪洋大海。没有查询的标准方法,也没有将数据转化为知识的简易方法,它就如同一个没有杜威十进分类法,由许多毫不相干的人和信息组成的图书馆”[6]。看来, 缺乏管理的网络信息资源确实难以实现有效利用。
3.3 网络上电子文献传递和版权保护走向统一。 例如:美国科学信息学会(ISI)的引文索引库(CI)和现刊目次库(CC )允许图书馆以其所有用户名义集中购买使用权,再将费用平均摊到这些用户中去。用户通过图书馆可以进行无限制联机检索,从而有充分的时间接触信息[4]。这自然会促进网络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
总之,计算机网络把作者、出版商、图书馆和读者通过实在的数据通信通道联结成为一体,它确实能完成传统的文献交流系统所无法实现的功能。图书馆现代化网络的未来发展,是要在努力实现网络上电子出版物的普遍利用之中寻找机遇。
在电子图书馆的概念中,信息的利用依赖于图书馆对多种途径信息来源的集中和引导。在最终用户和大量的信息源之间存在一个关键性的中介角色,笔者称之为网络信息专家。这个角色是未来的图书馆所应努力充当的角色。尽管图书馆仍然具有收藏出版物的职能,但用户最需要的是图书馆员帮助他们搜集到所需信息并传送到他们的终端工作站上去。将来,“大多数图书馆的发展战略将强调信息的存取,而不再是馆藏本身;预算的紧缺将使图书馆的经费从采购图书转向采购信息。大型图书馆结成的‘超级联盟’将发展成为可供其它图书馆共同利用的馆藏基础,地方图书馆将成为转换中心,不再是馆藏中心”[7]。
也有人把未来的图书馆形态描述为“虚拟图书馆”(VirtualLibrary)[8]。所谓虚拟化,就是在电子计算机网络上对实体图书馆功能的模拟和再生。由此出发,又可以衍生出“无墙图书馆”、“个人桌面图书馆”等概念。值得注意的是:图书馆可能从形式上消失,仅仅剩下如同计算中心一样的主机和服务器等设备,但图书馆最具活力的因素是图书馆员,是他们真正创造了出版物普遍利用(UAP)的理念。
4 我国图书馆现代化网络的发展战略
4.1 战略分析
图书馆现代化网络是网点、人际网络、物理网络、网络协议和网络管理5个层次的有机结合,图书馆现代化网络的发展战略,应该从这5个层次的分析出发:
4.1.1 图书馆事业规模不断扩大, 这既对图书馆现代化网络建设提出了迫切要求,又为之奠定了组织基础。首先,图书馆普遍面临着经费不足的问题,尤其是购书经费的短缺,已影响到我国文献资源保障体系的完整性和延续性。这就需要图书馆界广泛合作,实现文献资源整体布局、书目控制和资源共享。其次,面对社会上迅速崛起的信息提供和咨询企业的挑战,图书馆也需要革新陈旧的工作方式,以现代化技术和观念武装自己,联合起来形成竞争优势。
4.1.2 不同时期、 不同范围内有关图书馆协作和协调的努力和探索,既为图书馆现代化网络建设积累了经验教训,又为之准备了业务条件。在文献资源建设方面,1993年国家教委成立了15个文科文献情报中心;1994年上海市19所图书馆馆长举行了“文献资源共建和共享协作网”签字仪式[9]。在统一编目方面, 北京图新公司的中文机读目录数据已比较成熟;尤其各地近年出现了一些地方性的联合采编中心,如北京的图联公司、上海的申联公司和侨华书刊经销部、深圳的深圳图书馆图书馆文献采编中心和深圳大学图书馆粤深文献处理中心、广州的广东省文献编目中心以及沈阳的北方图书经销公司等[10]。试设想将来这许许多多编目中心通过网络互联成为一个整体,将对我国的图书馆现代化网络建设产生多么深刻的影响。
4.1.3
部分地区图书馆系统互连的试验为全国性的图书馆现代化网络建设提供了示范性和先导性的研究模型。这主要是指北京中关村地区的书目文献信息共享系统(APTLIN)和珠江三角洲的公共图书馆自动化网络(ZSLAIS)。从发展趋势看,图书馆联网今后会有更快的发展速度。此外,除了国际联机检索系统,目前国内自建的联机信息检索系统也有了相当的数量,主要有: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的ISTIC ORS、 北京文献服务处的BDSIRS、 化工部情报所的 CHOICE 、 原机电部情报所的MEIRS等。这些将为图书馆现代化网络建设提供资源上的有利条件。
4.1.4 图书馆现代化网络建设需要标准化技术, 我国的文献工作标准已有一定基础,但仍需要有大的发展。全国文献工作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自1979年成立以来,共制定了39项国家标准,正在制订的还有26项,但这些与图书馆现代化网络建设的实际需要仍有一些差距[11]。为此,我国的文献工作标准化必须跟踪国际发展趋势。在文献采购的标准化方面,我国仍是空白,而美国已有《图书订购计算机化》(ANSI
Z39.49)和《连续出版物催缺》(ANSI Z39.45)。在联机查询方面,我们需要注意SR以及它在美国的平行标准(ANSI Z39.50—1992)。 在馆际互借方面,我们应该了解ILL和美国的对应标准(ANSI Z39.63)。在电子文献传递的标准化方面,已有GEDI的推荐协议,等等。以上这些都是在OSI参考模型的应用层次上的。
4.1.5
图书馆传统的组织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仍是制约图书馆现代化网络建设的重要因素。这种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主要特征是:条块分割的多元化行政管理,图书馆之间实质上没有隶属关系;图书馆的服务效益与拨款数量不直接挂钩,图书馆开展服务没有健全的监督机制。这些特征的必然后果是:各系统图书馆事业发展不平衡;系统之间协调起来比较困难;图书馆缺乏馆际合作与协调的策动力。
图书馆现代化网络是要实现全社会统一的,四通八达的、脉络贯通的知识与信息的共同体。显然,加强国家对图书馆事业的统一规划和集中领导是很有必要的。另一方面,图书馆个体也需要有参与网络建设的自主性、灵活性和积极性。这种自上而下进行规划和自下而上起动运转的发展机制是下文探讨我国图书馆现代化网络建设的战略选择的理论依据。
4.2 战略选择
图书馆的形态转移可以描述为:从纸本图书馆发展到自动化的图书馆,再发展到网络化的图书馆和未来的全球电子图书馆。国外目前已开始致力于数字化图书馆的试验,试图尽早进入电子图书馆阶段。但在我国,图书馆自动化的普及任务还很繁重,当然,我们更无法忽视图书馆界普遍存在的经费困难。一方面,我们要发展现有的图书馆事业;另一方面,我们要进行图书馆界的生产力革命。好在图书馆自动化、网络化、数字化的发展趋势正是解决图书馆资源短缺、效益低下的尴尬处境的唯一出路。因此,建设我国的图书馆现代化网络,既要循序渐进,搞好现有图书馆的建设,普及自动化技术,逐步实现基于计算机网络的图书馆网的新功能;又要高瞻远瞩,开展电子图书馆的试验和研究,从技术和服务上尝试进行国际合作,为图书馆事业的未来发展创造条件。具体分析如下:
4.2.1 我国图书馆现代化网络建设的当前任务, 是要形成大众图书馆和科学图书馆两大网络体系。大众图书馆网是有利于书刊流通和业务辅导的普及型网络,应大力发展服务网点,努力在推动群众社会教育和大众阅读活动等方面发挥作用。科学图书馆网是为促进学术性文献信息资源交流与共享的支撑型网络,应设在高水平的文献中心、书目中心、检索中心和咨询中心,尽早实现馆际自动化系统互连,努力开展馆际互借和电子文献传递服务。
4.2.2 改革图书馆事业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 以改革促进图书馆现代化网络的建设和发展。这就是说要建立起三种机制:保障机制、策动机制和规范机制。保障机制包括两方面:一是国家应从法律上保障图书馆事业独立、稳定乃至逐步增长的资金来源,形成对图书馆事业的资源保障机制;二是国家应制定事业发展的规划、方针和政策,发挥导向作用,形成对图书馆事业的政策保障机制。所谓策动机制,就是要通过各种管理手段刺激图书馆提高服务效益,促使图书馆以共同利益为基础,以契约关系为形式,寻求有效的馆际协作和资源共享的途径。所谓规范机制,就是国家应该制定完备的业务工作标准,对图书馆的行为进行监督、控制和规范,保证图书馆的系统具有开放性,并保证其社会目标得以实现。
4.2.3 建设我国的图书馆现代化网络, 需要以加强应用和服务为导向,以实事求是、梯度开发为原则。一个现代化的图书馆网络,如果不能在网络应用和信息服务等方面加强开发与利用,它最多不过是软、硬件和数据的结合体。同时,我国图书馆联网只是刚刚起步,现代化网络建设只能是循序渐进,首先把那些有相应的技术、资源条件和能力的图书馆联结起来。事实上,各国在建设图书馆现代化网络的过程中,科学图书馆网总是走在前面。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络(CERNET)的建立也会为我国科学图书馆网络的建设创造优先条件。
4.3 战略实施
怎样建设我国的图书馆现代化网络?具体地说,就需要进行资源、组织和系统三方面的建设。
4.3.1 资源建设。主要是指文献信息资源建设。首先, 各文献收藏单位要明确各自的特色收藏,并通过馆际合作与协调来建立整个网络的文献资源保障体系。其次,我们应该鼓励各种不同规模的文献采编中心的建设和发展,并且有计划地实现这些中心之间的计算机系统互连,建立我国自己的书目中心,提供中央书目数据库的软、硬件和数据支持,沿此途径寻求发展我国的共享编目网络。第三,图书馆主管部门要在馆藏书目数据回溯建库工作中发挥作用,集中提供标准的回溯书目数据;图书馆除了建立馆藏书目数据库,还要进行各种类型数据库的建设,努力开展电子信息服务。第四,应该有计划地选择几个基础较好的图书馆,建立起我国电子出版物的收藏体系,在技术条件成熟的时候提供网络共享利用。最后,随着数据通信联系使全球一体化的网络成为可能,我国可以有计划地引进利用国外的数字化文献信息资源,尤其可以尝试开展跨国的电子文献传递服务,因为这就意味着我国的图书馆现代化网络会有一个庞大的虚拟外部馆藏。
4.3.2 组织建设。首先,必须成立网络建设指导中心, 中心的任务是要制定政策,争取财政支持,负责推行标准,协调关系,进行调查研究和组织技术开发。其次,既要以经济投入推动重点项目建设,又要以网络发展政策统一各个图书馆的认识,充分鼓励馆际协作活动的广泛开展。第三,要进行图书馆网络化的宣传,培养图书馆员开放办馆、系统兼容、数据共享等新观念,争取政府部门对图书馆现代化网络建设的资金投入,让广大用户产生利用网络信息资源的热情和向往。最后,应通过多种途径培养一批懂得网络技术的图书馆专业人才。
4.3.3 系统建设。首先, 为了保证各个图书馆所采用的自动化系统具有兼容性,对正在开发、鉴定、推广应用或从国外引进的系统进行集中登记,以此来实行宏观管理和控制是完全必要的。其次,图书馆自动化集成系统的实现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小型机或微机多用户系统,另一种是微机局域网;从技术发展潮流来看,微机局域网更能代表未来的趋势。所以,应积极开发适用于我国图书馆建立微机局域网的软件产品,并以市场为导向完善技术服务和营销,培育图书馆技术市场上的名牌产品,淘汰低水平的自动化系统。最后,必须研究和改造利用国外的标准,加强我国的文献标准化工作;对于现有的标准,应该严格监督其实施与执行。
总之,图书馆联合起来走系统互连和资源共享的道路是必然的趋势。发展我国的图书馆事业,就要把图书馆现代化网络建设摆在重要的战略位置,进行重点扶持与推进。
(收稿日期:1995-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