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岁前婴儿的口语训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口语论文,婴儿论文,一岁前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岁前为口语发生期,满一岁时虽然也只能说出个别单词,但这一年的口语训练——培养孩子能听懂话,却能为他们的言语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孩子学习语言是从对声音做出反应开始的。出生一个月内,婴儿对声音的反应不敏感,只有在出现很响的声音时,身体减少或停止活动。满一个月后,在他们耳边摇铃、敲钟,会出现改变身体运动强度的反应。满两个月后,对声音不仅有身体动作反应,而且出现眨眼、微笑等表情。进一步,还会出现对声音的“凝视”。三个月左右时,婴儿对声音的反应有了目标性,听到声音后,会转头寻找声源。在众多的声音刺激中,开始,婴儿只能对它们做出笼统的反应,分不清什么是自然声音,什么是语音。两个月左右时,婴儿开始能区别成人讲话的语调,粗暴或愤怒的声音会引起大哭;温和的语调,会引起微笑或身体的活动。五六个月左右时,感受语调能力明显增长,他们能听懂一些词,如孩子因饿或衣裤湿了而哭闹时,成人说:“来了,来了”或“快啦,快啦”。孩子就会哭声变小或停止,似乎是听懂了,但这并不是对词的理解。
孩子学习发声是从啼哭开始的。开始的哭声一般没有什么特别的意义。第二个月以后,哭声开始和一定的意义相联系,孩子以哭表示“饿了”、“湿了”等意思。两三个月以后,孩子在吃饱、睡好、情绪良好的状态下,常常会发出一些单音:如a(阿)、e(鹅)等。五六个月以后,会逐渐发出复合音:ma—ma(妈)、da—da(大)……等。这种自发的声音练习,六个月以后依然存在。在这个阶段,成人不要怕孩子哭,如果孩子一哭便喂,一哭便抱,就等于剥夺了孩子练习发声和呼吸配合的机会。因为孩子哭时,吸气短,呼气长,正好和说话时呼吸状况相同。当然,也不能对孩子身体不适时的哭声置之不顾。为了诱发孩子自动发声,成人要注意创造条件,使孩子保持良好的情绪。比如,让孩子吃好、睡好、无病;在孩子周围挂一些彩色饰物、发响玩具;用亲切、爱抚的语言逗引孩子,引起其对声音的注意和发出声音;经常播放优美动听的音乐,以发展孩子的言语听觉和方位听觉。
孩子在自发的发声时期,可以听和看着成人说话。成人如能注意用丰富的面部表情,多有变化的语调,对着孩子说话,让他们看清说话的口形和动作,使言语视觉和言语听觉协调起来,加深对语音和语调的感受,这对他们以后学习说话是大有好处的。所以,成人不管孩子对你说的话有无反应,都要抓住一切机会和孩子说话。
如:成人在照顾孩子生活时,最好是边做、边说。如起床时,边换尿布边说:“毛毛湿了,换换就舒服了。”成人可用手顶着孩子脚心说:“蹬蹬,蹬蹬,毛毛真有劲儿噢!”喂奶时,可先给孩子看看奶瓶,或把奶瓶往脸上贴贴说:“毛毛该吃奶了,毛毛饿了……”。这种边做边说,不仅能创造良好气氛,而且能通过多次重复,让孩子自然地把话与相应的实物联系起来。
孩子近一岁时,已能听懂一些话,成人要注意多用言语指导孩子的行动。如给孩子穿衣服时,成人拿着衣领说:“伸胳膊……”开始,孩子可能无反应。这时成人可以边说边将孩子的胳膊送入袖中,重复几次后,言语便起到“指挥”的作用了。做其它事情,均可如此。
孩子在七八个月时,开始能理解词的意思,听到词音后用手指相应的实物,如指灯、被子、床……。但这时对词义理解非常具体,词只和某个具体实物联系,换另外的同类东西,就不发生联系了。而且,他们对同音词也不能区分,如“猫猫”和“帽帽”就常常弄错。尽管一岁的孩子,能听懂的词还很有限,但是他们有可能接触很多生活用品和玩具,在使用和玩这些东西时,成人应该多次而清楚地说出它们的名称,让语音与物之间建立固定的联系,为孩子以后说出词、理解词义奠定基础。
在良好的刺激和培养下,一岁前孩子言语的发展,应是以下的顺序和水平:
听到声音后,减少或停止身体运动——听到声音,朝着发出声音的地方转动头和眼睛;用哭或其它面部表情,与成人的言语应答——发出声音,或自言自语,或对着人或物“说话”;模仿某些易发的唇音(爸、妈);用声音表示自己的要求、需要(让大人抱,要某个东西);用手势、表情对成人的指示做出反应(拍拍手、再见);知道一些物品和玩具的名称,知道自己的名字;知道一些玩具的名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