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征 四川省广安市前锋区石桥小学 638000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练习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现代教学论认为,数学教学的主要特征,就是将教学过程变为引发学生“练”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要围绕知识重点设计练习,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因此,加强对练习设计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练习设计的意义
练习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继续,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和保证,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练习的内容要体现个性化、生活化和社会化,练习的形式强调开放、探究和合作,练习的手段追求多感官、多角度,让学生动起来,使练习活起来,促进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实践中运用,在创新中探究,以便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练习设计的原则
1.针对性原则。练习要根据不同内容的特点,学生的现实状况,紧扣教学目标,突出教学内容的重点,要注意前后知识的联系,对后继知识的延伸和拓展,使学生通过练习不断得到提高。
2.趣味性原则。在练习中,结合学生已有知识设计生动活泼、富有情趣的习题,让学生能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3.生活性原则。练习要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亲身感受到数学问题就在我们身边,从而学以致用,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开放性原则。练习在内容的选取和形式的呈现上,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思考和探索的空间、自主创新的机会,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
三、练习设计的实施
1.设计迷惑性练习。针对学生必须理解掌握的这些重、难点,教师可适当设计一些迷惑性练习,即一种能掩盖知识的本质特征,易给学生造成一种假象的练习,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如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后,练习课中除了安排一些常规的复习和练习后,可出示这样的两道练习:
(1)下图的周长是( )厘米。 (2)右图“凸”字的周长是( )厘米。
对于这样两道题,大部分学生马上产生了探索研究的兴趣。应该怎样运用前面所学的知识来解决这两个问题呢?一时间大家如坠云里雾里,这时老师适当引导,看看这个图形有没有什么特点。同学们热烈讨论开了,发现发现原来两张图都可以通过把边进行平移的方法变成两个规则的长方形,再用公式进行计算就可以了。一个充满疑惑性的问题通过大家的集思广益顺利解决了,同学们真正感到了数学的精彩和奇妙。
2.设计隐蔽性练习。练习要讲究技巧,练习得巧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由此我们也可设计一些带有隐蔽性的练习,即将问题涉及的图形或数量,赋以某种隐蔽的特殊关系,以激发学生追根寻底的积极性。
如在学了图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后,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提高对面积计算公式的运用技巧,可设计如下的隐蔽性练习:两个相同的直角三角形,如下图所示(单位:厘米)重叠在一起,求阴影部分的面积。
学生们乍一看到题,都觉得这是一道怪题,明明看着觉得能解,但为什么找不到解题方法呢?大家感到肯定还有一个隐蔽的条件没被挖掘出来,这时老师鼓励学生再读题,很快有少数同学发现了题里的一个重要条件,这两个大三角形是相同的。原来阴影部分的图形面积通过等量转换就可以变成下面一个梯形的面积,同学们豁然开朗,马上欣喜地投入计算中。
3.设计诱导性练习。练习不能只重数量而轻质量,要在“精”和”趣”字上下功夫。在学生掌握了基本的数学知识后,教师不能只关注习题的本身,而应设计一些诱发性练习,诱导学生积极思维。如在“偶数、奇数”的练习课上,让学生在左右手上任意写一个偶数和奇数,只要完成规定的口令,教师就能猜出左手写的是偶数还是奇数。口令是:用左手的数乘3,用右手的数乘2,然后把这两个数的和告诉老师。刚开始学生觉得老师好像有特异功能,过了一会儿,有个学生举手了,“老师,这里有规律”,慢慢地,举手的人越来越多。这时,老师告诉学生:这里确实有一些规律,请同学们在小组内互相讨论,很快地同学们发现了许多关于奇偶性的规律。
4.设计开放性练习。在练习中,要让学生综合地运用已学的知识,解决带有一定思考力度的题目,来满足学有余力的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探索精神,对此可设计一些开放性练习。小学生常常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设计这样的习题让学生去解答,恰恰给他们创设一种“探索”的意境。
小学数学练习作为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之一,应关注学生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进步和发展,并在实践中充分体现新课标的要求,与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共同成长。
论文作者:潘征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8年第30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9
标签:学生论文; 知识论文; 同学们论文; 老师论文; 奇数论文; 偶数论文; 周长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8年第30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