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师心理学教材的特点_心理学论文

中师心理学教材的特点_心理学论文

新编中师《心理学教程》教材的特点,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师论文,新编论文,心理学论文,教材论文,教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根据国家教委1992年颁布的《三年制中等师范学校心理学教程教学大纲(试行)》编写的中师《心理学教程》(含中师《心理学教程教学参考书》),已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并于1994年秋季开学在全国各中等师范学校试用。下面仅就新编教材的编写原则、教材体系及特点,谈谈个人的看法。

教材编写组认真地学习了新大纲,确定了以下的编写原则,即:执行新大纲的规定,体现时代精神,要求做到“新、精、浅、整”,宣传科学的儿童观和教育观。

新颁布的中师教学大纲,充分体现了坚持教书育人的思想性、突出培养小学教师的师范性、为小学尤其是为农村小学服务的针对性、教学的综合性和教育的整体性五大原则。它们同样也是教材编写的指导原则。为此,新编中师心理学教程必须服务于中师的培养目标,做到既要有利于对未来的小学教师进行职前训练,又要反映心理学科的最新发展,用科学的心理学知识去增强中师生的专业思想,提高他们对小学儿童的正确认识,促进他们自身心理素质的提高并有助于他们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就心理学教程而言,关键是培养中师生形成科学的儿童观和教育观,以便他们在将来的工作中正确地认识儿童、热爱儿童,运用科学的观点和方法教育儿童。这才是教书育人的第一要义。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教材编写要贯彻“新、精、浅、整”四个字。

新。指教材要体现新大纲的新精神,还要努力反映学术界的最新动态。过去我们编写中等专业学校教材时,往往强调知识的系统性、稳定性,要以较为定型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但事实上,稳定、定型都是相对的。所有现存的知识、理论、学派都只是人类认识发展史中的一个片断,它都要随着人类认识能力和科学的发展而变化。更何况心理学是一门年轻的、充满生机的发展中的学科,新成果层出不穷,如果片面强调定型,只能导致教材抱残守缺,不得要领。结合自己教学和科研的经验,我们认为,一本好的教材既要注意“教什么”的问题,也要注意“怎么教”的问题,而“教什么”是首要的实质性问题,只有首先解决这一问题,教学方法的改革才不至于是形式主义的。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认为心理学教程在体系上要体现大纲的要求,做到以普通心理学的知识为基础,以小学儿童心理学的知识为主线,适当渗透教育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知识。这是一个全新的心理学知识体系。新教材在内容上要积极反映学术界的新观点、新成果。

精。《心理学教程》的教学内容涉及四门学科,要在一本教科书中系统地介绍四门学科是不可能的。我们决定把全书的重点放在小学儿童的心理特征和发展上,围绕“特征”和“发展”组织四门学科的知识点。有关普通心理学内容的选取,要以有利于掌握儿童心理学知识为前提,即“基础为主线服务”。有关教育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的知识也要紧贴小学儿童的心理特征和发展,不能游离在主线之外。这样,便能突出重点,做到选材精当。此外,在教材的编写中,要注意留有余地,便于让教师去发挥,让学生去思考,防止把教材写得太实、太细、太碎、太满;对于不必要的举例要删除,不必要的解释要减去,不必要的重复要避免;基本概念要明确,力免同语反复;要坚持运用实验研究的材料去揭示心理规律。教材涉及的背景知识和实验研究可编写在教学参考书中。

浅。考虑到中师《心理学教程》的学习对象和中师课程设置的特点(心理学课程安排在一年级上学期),教学内容要通俗易懂,文字要力求通顺,句子要短一些,便于学生阅读。对于一些心理学以外的专业知识,应作必要的删减,以尽量降低教材的难度,如精简了神经系统的结构、反射弧等生理学方面的内容。

整。包括三层含义:一是教程要充分反映心理活动的整体性,克服元素主义的形而上学倾向。二是以“活动”和“个性”这两个核心概念贯穿各学科知识点,阐明小学儿童心理特征和发展趋势,注重各学科知识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使各知识形成一个既符合大纲要求,又适应中师教学需要和学生实际接受能力的统一知识体系。三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理论观点起点要高,要明确,对应用、操作、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诸方面的内容要有所加强,使中师生学过心理学课程后既有初步的理论知识,也有初步的实际操作能力。

现代心理学指出,认知、调节和交往,是人类心理的三大机能作用。这一观点为《心理学教程》的体系提供了理论支架。我们在教材的必修部分安排了认知、情感和意志、个体社会化以及心理发展的最终产物——个性等四大块内容,组成一个既反映横向年龄特征又反映纵向发展趋势的教材体系。

教材的必修部分共十一章。第一章绪论,简明地阐述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人的心理的实质和儿童心理的研究方法三方面的内容,向学生说明“心理现象是人类最普遍、最熟悉,也是宇宙间最复杂、最深奥的现象”,并论及心理过程与物质活动、交往活动之间的关系以及个性的社会性、整体性。开宗明义显示了本教材的理论出发点。

第二、三、四章着重介绍小学儿童的认知特点,同时还讲述了注意和言语等有关内容。认知是人类心理最基本的机能作用,任何一本心理学教科书都不可能忽视它的地位。《心理学教程》在阐述小学儿童的感觉、知觉、记忆、想象和思维等认知过程时,重点放在年龄特征及其发展趋势上,并结合小学儿童思维特点,渗透了教育心理学中有关书面言语的发展、概念的学习、思维的训练等内容。

第五章“小学儿童的情感与意志”着重阐述了情感和意志对心理活动的调节作用以及针对小学儿童情感和意志的特点进行有效的情感教育和意志培养的原则方法。

第六、七两章涉及个体社会化的有关内容。为了降低教材的难度,新大纲并未出现“社会化”的概念,新教材中也没有出现这一概念。

每一个儿童都依附于某一种特定的社会环境和社会关系。社会化构成了个体心理发展的重要过程。所谓个体社会化,是个体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逐渐独立地掌握社会规范,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妥善自治,从而客观地适应社会生活的心理发展过程。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社会化的目标是形成完整的自我。完整的自我是人类物质生产和文化连贯性的反映,它能使个体在社会生活中自觉发挥角色系统和能力结构的作用,协调人际关系,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念,遵守社会规范,掌握科学知识和劳动技能,选择生活目标,最终以最大的限度投入社会生活,为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完整的自我也是个体正确地认识自己、评价自己和把握自己的心理基础。我国的社会实践已经把儿童的社会化提到一个十分重要的位置上。心理学要面对这一社会现实,认真开展社会化的研究,探索中国儿童社会化的规律,为儿童教育提供科学的心理学依据。这将是儿童心理学对我国四化建设的一个贡献。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把社会化的内容编写在中师《心理学教程》中,并以社会交往的规范和交往活动的规律为主,安排了小学儿童品德和在班集体中人际关系心理的教学内容。

认知、情感(包括意志)和社会化在心理机能上统一为相互作用的整体。认知发展构成了社会化的前提,社会化发展丰富了情感,情感又推动着认知和社会化。三者之间的平衡状态构成了个体心理发展的一连串的环节,其最高的平衡状态表现为个性的形成。虽然个性的形成并不意味着心理发展的终结,但却是儿童心理发展的总目标和总成就。

《心理学教程》对个性概念的界说和有关的概念体系作了相应的调整。关于这一点,在新大纲制订过程中以及在1990年至1992年的一系列大纲研讨会上都作过详尽的讨论并得到认同。这是个性理论上的一个重大进步,也是本教材的一个重要突破。

个性是人的心理发展到一定水平后形成的稳定的、有社会意义的心理特征系统,其最本质的性质是社会性和整体性。长期以来,心理学教材把个性仅仅解释或主要解释为人的心理的个别性或个别差异,忽视了概念的本质内涵,忽视了个性与它的主体——社会的人的本质联系。如果新教材对个性的界说不进行必要的改进,仍然沿用传统的说法,把个性解释为个别性或个别差异,那么就不可避免地重新陷入理论脱离实际的误区。新大纲的制订者和新教材的作者们正是怀着强烈的学术责任感和理论探索的勇气,对个性的概念作了认真的修正。从体系上看,新教材一方面从个性的形成上揭示了个性与个体心理发展过程之间的生成关系,另一方面从个性结构上揭示了个性与知、情、意之间的逻辑关系。这样不仅把个性与认知、调节、交往三大机能作用统一了起来,也把个性本身统一了起来,从而体现了新大纲从整体的、普遍的、社会的角度强调个性的要求,改变了过去对个性概念所执的孤立的、个别的、非社会的视角。为了便于阐述个性的结构,在教材编写中对大纲的课题六“小学儿童的自我意识”作了适当调整,把它移到第八章“个性及其倾向性”之后,成为教材的第九章。这样,第八、九、十章一气呵成,增强了教材体系上的逻辑性。

第十一章“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从发展理论的高度对以上各章作了总结,并与绪论部分作了严密的理论呼应。

根据新大纲的要求,教材的第十二至第十四章安排了三章选用课题,分别论述了学习心理、少年期儿童心理发展和小学儿童的心理卫生,内容的安排仍紧紧围绕着教材的主线。

纵上所述,新编的中师《心理学教程》认真地体现了新大纲规定的要求,并具有严格的教材体系,知识结构是合理的、科学的,基本上达到了预定的目标。

新编中师《心理学教程》具有新颖性、师范性、实用性和系列性等特点。

新颖性。教程的内容以普通心理学的知识为基础,以儿童心理学的知识为主线,适当渗透教育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知识,构成了一个新的综合性的知识体系,与人民教育出版社以往出版的三种版本中师心理学教材相比,具有一定的新意。这个体系较为符合中等师范学校的培养目标,适合中师生的实际需要和接受能力。

新颖性还表现在教程较为重视心理的社会属性,强调心理的整体性。此外,在一些材料处理上也表现出一些新意。如教材对儿童心理研究方法进行重新分类,列出观察法、调查法和实验法三大类,其中把谈话法、问卷法、测量法、产品分析法归为一类,纳入调查法。这样处理有助于克服分类不当的缺点。又如对情绪和情感之间的关系、发展因素的概括等,都较通常的解释有所改进。

师范性。在《心理学教程》的编写过程中,我们充分认识到中师教育职前训练的重要性质,结合心理学科的特点,对从事小学教育事业所应具有的能力和小学教师在与儿童交往中应注意的事项,作了尽可能的说明,使心理学教程不仅传授心理学知识,也肩负起职业道德教育和职业技能训练的职能。如在“小学儿童在班集体中的人际关系”一章中,我们结合社会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的知识,提出“教师在师生关系中的作用”,着重分析了教师的管理作用、指导作用和榜样作用,勉励中师生在教学实践中培养自己坚强的人格力量和崇高的威信,并提出不少处理师生关系的具体要求和措施。这些带有强烈师范性的教学内容在教材中比比皆是。

实用性。新教材贯彻了新大纲有关必修课、选修课、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四大块”相结合的方针,为“四大块”的教学活动提供了必要的内容,把中师心理学教学的课内与课外、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了起来,构成了一个统一的教学整体,为教师提供了丰富多采的演示、实验、调查、访问等实用指导,有效地克服了传统上“一支粉笔一本书”的单一教学模式的不足,并为培养学生形成初步的教学和科研技能提供了方便。

系列性。《心理学教程》还配备了一本《心理学教程教学参考书》,从教学指导和学习指导两个方面提供了教学目的、教材分析、教法建议、课堂演示材料、教育实践活动的程序和要求、练习题及答案、参考资料等系列项目,对于教和学都是有益的。

我们编写组的同志们在工作实践中深刻地认识到编写中等师范学校的心理学教科书,是一项重要的教材建设工作,也是一项严肃的学术工作。我们深知,教材的问世只是完成了第一期工程,今后还要在教学实践中接受全面的检验和征集广大师生的意见,以集思广益,把它修订得更加完善。

标签:;  ;  ;  

中师心理学教材的特点_心理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