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教学中,教师习惯于“抓两头带中间”,注重培优辅差,对中等生的发展也缺乏有效的指导。中等生的提高是整体提高班级数学教学质量的关键。在教学中,教师应加大关注力度,抓准关键点,寻找提高中等生数学能力的策略。
关键词:数学教学;中等生;策略
当前,“以人为本,面向全体”的理念应该已深入每个数学教师的心中。可在日常数学教学中,我们的教师习惯于“抓两头带中间”,注重培优辅差,忽视了对中等生的重视和发展。不难发现这样一种普遍现象:课堂中,优等生思维敏捷,成绩优异,表现突出,理所当然成为课堂宠儿;后进生也会因不足明显赢得教师的关注和帮助;中等生品学一般则显得平淡无光,最容易受到教师的遗忘和忽略。长此以往,中等生习惯于静坐于课堂中,淡然存在于班级里。而在一个班级中,中等生的人数比例最大,成绩波动也明显,既可上升到优等生队伍,也可下滑到后进生行列。由此,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离不开对中等生。如何有效地提高中等生的数学能力,笔者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打破心理定势
据了解,中等生的学习自觉性还可以,不用教师监督,也能完成任务,自我约束能力也较强,课堂中不会出现纪律问题,也会安分守己。但这个群体普遍有一种“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心理,课堂上也不会表现自己,表扬和批评不会沾边,主动性不强,对自己的能力难以作出恰如其分的认识。由此可见,不少中等生之所以长期处于中等状态,在于他们有了这种不正确的心理意向。因此,在教学中,要想方设法打破中等生的“上游难争,下游危险,中游保险”的“平衡心理”。主要做法有:
1.正视差异,改变“配角”意识。在数学教学中关注中等生的发展,前提是了解每一位学生,正视班级学生间的差异。学生作为一个生命的个体,必然存在着差异,教师也要充分认识到,学习中诸多因素造成了这些学生的差异。班级里存在着优等生、中等生、后进生,并非要求我们把它拉齐扯平,他们都是课堂中平等的主体,我们追求的是让中等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更大更好的发展。无视差异势必会造成“一刀切”“齐步走”,挫伤中等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同时,教师要引导中等生正确认识自己与其他群体的差异,特别是要看到自己身上的长处,以此悦纳自己,不再活在优等生的光环的阴影下,消除“配角”意识。
2.激励赏识,唤醒成功意识。教师的激励赏识是学生学习兴趣的催化剂,是学生思维的激活剂。在课堂中,可以用微笑、点头、眼神等方式与中等生在课堂中交流,向中等生传达我在关注你的信息。教师对中等生尤其需要及时准确的激励、表扬,如“你的回答太精彩了”“你的解题思路十分有创意”“你的补充很不错”等;对中等生课堂中思路有错误的,也不要“一棍子打死”,可说“你对课堂的贡献是一样的,你可以启发大家朝另一个方向走”;作业评语,不要用简单的“对”或“错”,写上充满激励性的话语等。当然,教师还应该努力创造各种成功的机会,能让每个中等生获得尽量多的表扬与肯定,激发他们的潜能,调动他们主动学习的内驱力。
二、打通思维障碍
中等生相对于优等生有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学习不够稳定,思维灵活性不够,学到的数学基础知识不能灵活运用,不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表现在课堂中有时对知识理解不透,思维受阻无法畅通,导致学习兴趣不强,所以教师特别要注重中等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中等生的知识理解能力相对薄弱,缺乏思维的严谨性和深刻性,因此要在学生原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有意识地让学生陷入困境,引起认知冲突,唤起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欲望,提高思维能力。例如《无理数》的引入,我们可以先让学生进行一项相对简单的拼图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学生的思维。有两个边长都为1的小正方形,剪一剪,拼一拼,设法得到一个大的正方形(如下图,学生基本上都能完成)。
问题1:设大正方形的边长为a,则a满足什么条件?
学生能抓住面积关系,得出a2=2,但思维已受阻,无法计算a的值,这时趁机设置问题追问。
问题2:a可能是整数吗?说说你的理由;(中等生回答)
问题3:a可能是以2为分母的分数吗?可能是以3为分母的分数吗?说说你的理由;(中等生回答)
问题4:a可能是分数吗?说说你的理由,并与同伴交流。
教师经过上述问题的架桥,师生的思考争论最后达成共识:a既不是整数,也不是分数,它不是有理数,然后再提出问题。
问题5:a不是有理数,但a是拼出的大正方形的边长,它是确实存在的,那么a是什么数?a究竟是多少呢?
通过这样的情境,学生能体会到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尤其对中等生的“正规”思维在遇到障碍时进行了一次提炼升华,有效提高了思维的逻辑能力。
三、实行内化渗透
优等生具有强烈的求知欲,而这对于中等生是明显不足的,需要外界的催化增长他们的求知欲。数学之美的熏陶:“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况且数学是这个世界之美的原型。在历史文化发展进程中,许多文化先驱将他们对人生的思想熔铸于优美的数、式、形之中,经常性地引导学生挖掘体验数学的理性之美。当然,我们也可在诗歌、对联中找到数学的意境之美,如在“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的诗句中掌握直线、射线、线段的知识,在“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诗句中感受三视图的立体美。另外,可开展一些主题式数学活动。如教学“黄金分割”时,让中等生感受建筑中的黄金结构,艺术作品的黄金分割,自然界中的黄金造型,舞台上的黄金站位等等,引领学生从多方面感知黄金分割的文化属性,去感知独特的文化之美。
在数学教学中,抓住关键点,有效地激活中等生,不仅让“沉睡的火山爆发”,激活无穷的潜能,而且形成“长江后浪推前浪”的学习数学的良好形势。中等生推动着优等生的前进,也带动后进生的发展,从而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张绪培,伊 红.初中数学教学案例专题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2]季求来.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研究[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1999.
[3]崔允郭.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作者单位:浙江省瑞安市飞云中学 325200)
论文作者:潘春晓
论文发表刊物:《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6年5月下
论文发表时间:2016/7/18
标签:数学论文; 学生论文; 优等生论文; 教师论文; 思维论文; 课堂论文; 能力论文;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6年5月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