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生的爹、独生的妈和他们独生的宝宝,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宝宝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们把出生于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和80年代,如今已生儿育女的独生子女——称作中国的第一代“独生父母”。
中国第一代“独生父母”能不能独立?他们与他们的父母,在生活方式上、特别在生儿育女的观念和方法上,究竟有什么不一样?生活给予这些“独生父母”的,是如意的笑容,还是尴尬的涩苦?
怀着理解,让我们一起走近“独生父母”,聆听人类历史上一个独特群体的心音,聆听他们充满喜怒哀乐的讲述。
故事1
尴尬的角色转换
在亲友和父母眼里,朋朋和蔚蔚是两个“长不大”的人,朋朋喜欢玩电脑,网上聊天,没完没了;蔚蔚整天嘻嘻哈哈,天塌下来也不怕的样子。当蔚蔚生下宝宝后,朋朋和蔚蔚开始了他们啼笑皆非的角色转换。
有一天,来一大帮蔚蔚的女朋友,大家七嘴八舌地围着看宝宝。宝宝突然哇哇哭了起来,蔚蔚一把抱起孩子进了卫生间。大家正猜测,蔚蔚抱着孩子,捏着鼻子走出了卫生间。
蔚蔚抱歉地对大家说,孩子拉屎了,实在太臭,还是等朋朋回来后再给孩子换尿布吧。
大家疑惑不解,尿布脏了为什么不给换一块干净的?
蔚蔚解释说,我和朋朋是有分工的,我只负责抱孩子,奶孩子。朋朋负责给孩子换尿布。
众人“哄”的一下笑开了。
我们调查走访中发现,不少“独生父母”的生活境况和蔚蔚相差无几。过去,他们的日常生活基本靠父母的照顾,现在却反过来要去照顾自己的孩子了,这太勉强,太有点力不从心了。有的“独生妈妈”,担心母乳喂养会影响自己的身材,转而买进口奶粉喂宝宝;有的“独生爸爸”,妻子还没有出院,大大咧咧地在婴儿室抽烟、打手机;宝宝哭闹,小夫妻俩半夜里也会打电话给自己的父母,询问对策。
上海社科院青少年研究所对717名做了爸爸妈妈的“独生父母”和1109名非“独生父母”进行的专项调查结果显示,有三分之一的“独生父母”没有作好做爸爸妈妈的心理准备,与非“独生父母”相比,他们在结婚、生儿育女的问题上,无论是观念,还是处事能力、处事方法,都带有鲜明的“独生”特征。
调查表明,“独生父母”处理夫妻关系和家务能力较差,其中有三分之一的“独生父母”对结婚生子一事渐有悔意,原因多半是埋怨家务多或者分担不均匀。大部分的“独生父母”选择把孩子交由自己的父母带养,帮助照顾,仅约有37%的“独生父母”是自己带孩子。
相关链接
养育孩子是家庭作为社会细胞存在的主要功能,也是整个人类得以繁衍生存的基本保证。对于年轻的父母来说,养育孩子的意义是什么?
上一代人可能更多考虑养儿防老,传宗接代,带有强烈的功利性。而上海社科院的调查发现,多数“独生父母”认为生育是为了体验人生和人生的乐趣。有一项调查:当事业和养育孩子发生矛盾,作何取舍?结果发现,16.5%的“独生父母”选择“要事业不要孩子”,非“独生父母”的比例只有11.8%。显然,“独生父母”更强调自我和自我感受,个人发展要胜过履行社会赋予家庭的基本责任。
故事2
她曾选择当全职妈妈
她也是一个“独生父母”,但她不仅没有把孩子交父母照顾,还曾选择当了全职妈妈,孩子一直由她自己亲手带养。
当孩子牙牙学语时,她常常给孩子听一些充满春天气息的音乐,在温馨的气氛里朗诵儿歌给孩子听;孩子慢慢长大了,她鼓励孩子满地爬,放手让孩子蹒珊学步;孩子3岁了,她教孩子自己刷牙,自己穿衣。孩子刷牙没有放牙膏,衣扣上下错位,鞋子穿得一正一反,她会将这些细节用摄像机摄录下来,和孩子一起看。她那3岁的孩子比起其他同龄的独生宝宝能干多了。
她的育儿生活从容而有章法。
她很有感触地说,不要小看生活小事,我们这一代人,穿衣穿鞋都是由父母一手包办的,对于父母全过程的服务,我们似乎已经习惯,养成了任性、骄横、霸道、蛮不讲理的坏脾气!现在,我不能将这些毛病再“遗传”给孩子,我得让孩子知道,他应该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摔倒了,必须自己爬起来,爸爸妈妈是不可能去扶的。
我不希望孩子认为自己是家庭中的特殊人物,他只是家庭的一员,对家庭要有责任感。现在,我下班回来,第一件事就是对孩子说,哎呀,今天妈妈累坏了!孩子很懂事,马上给我拿来拖鞋,亲我。我的心里顿时感到有一股暖流在涌动,差点儿掉下泪来,我的努力没有白费。
父母的育儿方式是儿童健康成长和发展的重要保证,育儿方式不仅包括育儿风格、育儿态度,还包括各种育儿模式,如照料模式、知识来源等。家庭育儿方式不仅受社会环境、儿童特征的影响,还受父母本身的生活习惯和个性特点的影响。
社会公认的那些独生子女的毛病并不是孩子独生造成的,而是父母错误的育儿方式和观念造成的。在家庭生活中,将孩子放在不恰当的位置,孩子很容易成为家庭中的“特等小公民”,也容易发生教育问题,即使非独生子女也一样。所以,家长应该使子女从小就能掌握正确的行为规范,养成良好的社会习惯,注意培养孩子的自主意识,发展孩子的自立能力。
相关链接
互联网显然为“独生父母”拓宽了一条获取育儿知识的新渠道。在对新媒体的使用上,“独生父母”明显是“先行者”,调查表明:45.7%的“独生父母”曾使用过互联网查询育儿知识,比非“独生父母”高出7.2%,其中多次通过网络查询育儿知识的“独生父母”比例达12.2%,32.2%的“独生父母”知道一到两个育儿网络,11.2%的“独生父母”知道更多的育儿网络。
调查同时发现,网络的影响还很有限,“独生父母”的主要育儿知识渠道仍然来自书报杂志、长辈传授和电视广播。但与非“独生父母”相比,将网络当作重要育儿知识来源的“独生父母”相对更多,“独生父母”比非“独生父母”更喜欢使用这一新兴媒体寻求育儿知识。
故事3
三代同堂,相邻“一碗汤”的距离
刘峥结婚前经常和朋友疯玩,泡吧,唱歌,逢周末常常玩一个通宵,第二天便蒙头大睡,连午饭都顾不上吃。在父母眼里,他纯粹是一个新新人类。结婚买房时,他抱着与许多“独生父母”一样的想法,希望能与双方的父母分开住,他和妻子姜波波认为,不论哪方父母,都不太可能接受他们的生活方式。
孩子的出生,为刘峥和姜波波带来了欢乐,也带来了不尽的烦恼。孩子要吃,爱吵闹,拉屎撒尿,刘峥手足无措,姜波波筋疲力尽。
然而,第三代的出生给刘峥和姜波波的父母带来极大的快乐。两亲家时不时到小俩口的家来走走看看,每次来,老辈都抢着帮着给孩子换尿布、洗澡。刘峥和姜波波突然觉得,自己的生活少不了父母,要是少了他们,自己和姜波波的俩人世界是不齐全的。
有一天,岳父母来了,一边帮着料理孩子,一边嘱咐刘峥和姜波波干这干那。刘峥倏地发现,岳父母的背有点佝偻,这使他想起了朱自清笔下的《背影》,想起了自己的父母,他的眼眶有点红了。自己和姜波波也要老去的呀,何况父母!一种使命感油然而生,父母们渐渐老了,不能料理自己了,他们怎么办?刘峥忽然觉得,他太向往那种三代同堂的生活了,有喜悦,有帮助,有责任,更有天伦之乐的亲情。他觉得奇怪,有了孩子,自己竟然变得婆婆妈妈起来了。
享受亲情的感觉是美好的,他需要体会这种感觉,就像体会泡吧和朋友谈天说地时的轻松感觉一样。现在,他渴望与父母、与岳父母一起住,实在不行,那就住得离父母、离岳父岳母家近一点,最好是“一碗汤”的距离,从这幢楼到那幢楼,也就是说,从自己家到父母家或是岳父岳母家,端一碗汤不会冷,保持着温暖。
以刘峥和姜波波为代表的年轻的中国第一代“独生父母”,外表明朗如阳光,内心却缺乏生活能力和对生活的真正理解。正是一个新生命的诞生,唤醒了他们沉睡的生活意识和责任意识,他们开始审视自己的生活方式是否真的“很现代”、“很前卫”、“很时尚”。他们开始醒悟,家庭和事业同样重要,人的一生,两者不可缺一,人生需要寻求平衡。
也许,别的都可以缺少,惟独这人世间的亲情,须臾不可缺,须臾不可少,孩子是生命的根、生命的延伸,为了孩子,“独生父母”呼唤亲情,呼唤“一碗汤”的亲情,呼唤“一碗汤”带来的三代济济一堂的欢乐。
的确,很多在父母羽翼下呵护长大的“独生父母”,为人之父和人之母后幡然觉悟。生活,悄然改变着刘峥和姜波波,改变着年轻的中国第一代“独生父母”。
相关链接
中国第一代“独生父母”,他们一方面在父母的关怀呵护中留连忘返,一方面又面临着眼前和今后需要照顾“四老”的窘困。他们享受亲情的同时,又不得不面临四重压力:工作压力、生活压力、生儿育女的压力和照顾老人的压力。
时下,“二小陪四老”的现象并不乏见。身患疾病,卧床不起,或者住院治疗的老人,指望“独生父母”端水端尿,在身旁陪伴,已是一种奢望。要年轻的“独生父母”照顾四个老人,“非不为也,实不能也”,“独生父母”有“独生父母”的苦衷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