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意义_中国资源论文

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意义_中国资源论文

西部开发的战略意义,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西部开发论文,战略意义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人口与资源:21世纪世界的基本矛盾

1999年10月12日,被联合国定为“世界人口60亿日”,提醒地球村的公民们关注人口加速度增长问题。

世界人口每增加10亿人经过的年份

年份人口年数

1804年 10亿

1927年 20亿123

1960年 30亿33

1974年 40亿14

1987年 50亿13

1999年 60亿12

1960-1999年的39年内,世界人口增加了1倍,95%发生在亚非拉不发达地区。60岁以上的老人有5.5亿,在2050年将达到12亿。21世纪最严重的问题是缺乏淡水,中国、印度和印尼的农业发展已经受到影响。国际上有关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我国政府制订的改变经济发展模式,重视经济效益的思想;关于通过发展高科技和信息革命节约资源的思想;关于计划生育的政策,都已经考虑到了未来世界人口和资源的矛盾。

我国目前正式统计的人口为12亿出头,加上没有统计的“超生游击队”可能达到13亿。到2030年我国正式人口大约16.5亿,实际可能达到18亿。胡鞍纲在10年前曾经警告过,在2020年中国“人口三大高峰同时到来”:总人口16亿,老年人口和过剩人口各超过3亿人,我为此特地出版了《中国:1990-2020》一书。10年来,关于中国未来人口和资源的矛盾已有许多研究和建议,1999年邓英淘,王小强、崔鹤鸣等人出版《再造中国》一书,系统地提出了解决中国未来人地矛盾的思路。

我们之所以必须集中国力,在30年内开创开发中西部的基本局面,是因为我国最特殊最基本的矛盾:人口与资源的矛盾,在30年以后将达到最为尖锐的程度。假设16.5亿人口的最好情况,人均占有粮食450公斤,总量为7425亿公斤,比目前增加2025亿公斤。如果全部进口,需要5000亿元人民币,600亿美元,10年50000亿人民币,6000亿美元。如果自己生产这些粮食,需要多少水资源?目前生产1公斤粮食要补充灌溉1.23立方米,假设2030年节水效率达到40%,平均生产1公斤粮食补充0.74立方米水,则需要农业用水5495亿吨。城镇人口将从目前的30%增加到75%,共12.85亿人,生活用水1815亿吨。工业增加值增加2倍,用水量增加1倍,1852吨。三项总计,中国水需求9162亿吨,这是《再造中国》一书的估计,美国布朗预计为10685亿吨,中国水利专家刘昌明预计7000亿吨。除此以外还需要生态用水:

1.植树造林。黄河生态和水利每年需要200亿立方米。

2.渤海生态。占我国四大海域的1.6%,接受了36%的污水量和47%的污染物,保持其生态环境需要每年400亿立方米水的注入。

3.黄河冲沙用水,年需200亿立方米。1997年黄河竟然有330天无水入海,泥沙淤泥在主河道,出现小流量高水位的危险局面,接近了1855年黄河改道时的情况。

4.塔里木河生态用水。

中国水的供给又如何?我国水资源2.81万吨,可用水总量10000-11000万吨,除去西藏和怒江、澜沧江的6000亿吨水不可用,可得量最大8600亿吨。与布朗预测比,供求缺口2085亿吨;与9000亿吨相比相差562亿吨。

中国东西部发展极不均衡。从黑龙江黑河到云南腾冲划一条直线——黑腾线,东西两块面积大致相等,90%人口和工业集中在东部,而一半以上的资源(林地、草原、可垦荒地、水能、煤炭、石油、天然气、铜、稀土、镍、钾)在西部。

西北拥有全国50亿亩天然草场的80%,2亿亩可垦耕地的2/3,目前是戈壁11亿亩,荒漠9亿亩,退化草场10亿亩。整个北方的面积、人口、耕地、矿产资源在50%左右,而水资源不足20%。

30年内中国将增加4亿人口,应将其中3.5亿安置于北部,其中3亿在西北。这需要从西南向西北调水2400亿吨,投资10000亿元。按照欧洲国家水价每吨0.5美元,可收入1200亿美元。使用这些水可生产粮食6400亿斤,价值6400亿元人民币,640亿美元。

1998年我国北方人均水资源2248吨,人均949吨,国际标准为1000吨。可用水资源每人380吨,到2030年人均290吨,如此北方经济只能维持小康。目前北方靠超采超用地下水,已经形成了30多个地下水下降漏斗,面积20000平方公里,年水位下降2-3米。北方对于水的开发利用已经达到极限。

未来可以使用新技术节约水的使用,如使用太阳能分解水制造氢;使用渗水地膜,减少水的蒸发量,可增产50%。

我国水资源的污染十分严重:700条大河有一半污染,1/10污染严重。淮河支流黑河沿岸死亡率比一般地区高33%,珠江、海河、辽河、松花江等大江无不严重污染,1/3水库,3/4湖泊受到污染。地下水和地表水的转化率为30%,污染的地表水也影响地下水。目前我国有8000万贫困人口中有6000万人是因为缺水。

我国的水利工程状况如何?总供水能力为5650亿立方米,缺少450亿立方米。在8.2万座水库中有40%是病险库,排灌设备有1/4已经陈旧。自来水供水管网有7-8%的漏失率。

我国的土地资源状况如何:总面积144亿亩,山地占2/3,沙漠戈壁高寒荒漠石山冰川占18%,草地41.58%,林地17.95%,耕地14.21%,20亿亩,高产田只有1/3,土地退化面积80亿亩,占56%。严重的问题是:

1.水土流失:占土地总面积19%。年土壤流失50亿吨,入海泥沙量20亿吨,损失粮食30亿斤。湖泊比1949年减少500个。

2.土地荒漠化:现年增加2460平方公里。加上沙漠和戈壁,有153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土地面积16%。

3.土地盐碱化:1.4亿亩。

4.草地退化:20年来草产量下降了30-50%。有50%的草地沙化和退化。

5.土壤污染:农药化肥,大气粉尘,污水灌溉,施用污泥和垃圾,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酸雨,污染土壤4亿亩。

我国沙漠化扩展速度在20世纪50年代每年1560平方公里,90年代增加到2460平方公里,即370万亩,直接损失540亿元。

二、经济学家的研究成果

如何解决中国未来的人地矛盾,人口与资源的矛盾,马寅初老前辈在30年前就已经提出计划生育问题。经过改革开放20年,我国经济日益繁荣以后,许多具有忧患意识的学者已经提出了战略调整和新的发展战略。

——张祥平从根本上提出问题:中国必须放弃赶超西方模式,重新回到传统文化。他指出:西方式商业竞争以个人为基础;中国智力竞争(科举制)以家族为基础,中国式竞争比西方式竞争更加节约资源。西方经济学,是以资源无限为基本前提的,没有计算“负效果”(自然灾害、环境污染、低效率和交易成本等),甚至把负效益算为正效益。与此适应的一系列价值观念难以适应缺乏资源的中国。所谓“以出口带动总需求”,拉不动中国12亿人的需求;所谓“少数人暴富”,带不动多数人共同富裕,产生城乡二元结构,社会两极分化是必然的,根本问题在于人口和资源的关系极为紧张,没有追求西方高消费的基础,结果就是,只有少数人能够进入“现代化的生活”,社会两极分化而不是“中产阶级化”。如果不改变赶超西方模式,中国的经济发展难以持续,社会无法稳定。我认为,中国目前的通货紧缩,所反映未必是象有些经济学家使用西方经济学模型套出来的,什么商业周期,短周期,至少是中国改革开放20年周期,是现代化方向的一个总调整。

——袁刚明提出将沿海出口导向战略转变为中西部内需导向战略。他指出,在经济过热时,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高于中西部地区,经济紧缩时沿海地区出口大幅度下降,并暴露出金融风险,影响到全国的经济增长速度。中部地区在1994-1996年经济增长速度较好,但在1998年遭受水灾重大损失。西部地区在1992年没有能够随东部地区一起发展,以后却承受经济调整的压力,经济增长率进一步降低。沿海地区加紧向中西部地区销售过剩产品,国内市场在经济调整下竞争加剧,给中西部地区带来更大压力。

关于产业发展与地区发展的关系,袁刚明指出,沿海地区具有出口优势,得到了国家出口产业政策和出口地区政策的双重支持。优惠政策造成资源配置扭曲,使内需企业受到压抑。出口导向战略对于小国有利,而大国出口只能使小部分地区受益,大国出口战略应该特别注意贸易对于国内经济的关联带动效应。扩大内需,应该缩小地区差异,1998年中西部地区人口占全国60%,消费占40%。

——刘力群提出整治国土和农村城镇化的构想,可惜一直没有出版著作。我根据他的讲座,整理出一部分。他认为,从南方调4亿立方米的水到西北,在西北住4亿人,推动黄土高原浮土进入黄海和戈壁,造1亿亩耕地。中国运输的顺序应该是:河,运河,农村公路,铁路,高速公路,航空,现在顺序相反,需要补运河课,从包头到云南挖运河,钟摆运输;在东北挖渠,将大洼子的污水排除入海,向西伯利亚建工业带。人工挖河,1立方米收益3元,3年可以收回投资。他提出的未来30年农村城市化设想是:

他目前220万个居民点,80万个行政村,合并为20万个行政村,安排5亿人;

30000个镇,每个镇1-2万人,安排4亿人;

4000个县,每个县10万人,安排4亿人;

500个市,每个市50万人,安排2.5亿人;

9个大都市,每个1000万人,安排1亿人。

——关于南水北调的巨大工程,水利专家有10线方案,这里主要介绍有代表性的几种:

1.水利部的三线方案。

东线:利用原来京杭大运河,以水泵逐级提水,由长江三江营——江苏扬州,徐州——山东德州——河北沧州——天津。

中线:湖北丹江口——河南南阳,郑州——河北邯郸——北京,天津。

西线:由长江上游通天河,雅砻江,大渡河,向黄河引水。需要挖开巴颜克拉山,打隧道100公里,提高水位80-450米。此处地质复杂,海拔高达3000-5000米。调水成功可以解决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的缺水问题。

2.林一山:大西线四江—河调水西进。

从怒江筑坝,年调水150-200亿立方米;经澜沧江,在昌都筑坝,再调80亿立方米;经金沙江,在玉树筑坝,调水180亿立方米;经雅砻江,在甘孜建坝调水130亿立方米;向北打隧道引水向东经大渡河,引水几十亿立方米,共600亿立方米;打隧道27公里到红原县进入黑河——黄河。

再分为第一:洮河——兰州——大柳树,此处可修水屯站;到贺兰山角的临河——哈密——乌鲁木齐——克拉玛依。

第二:顺黄河——龙羊峡——柴达木盆地,改造塔克拉马干沙漠。

3.水利部黄河委员会的“大西线方案”。

第一期工程,通天河,雅砻江,大渡河调水,已经进行了40年研究,可先进行,建47座发电站,年发电2400亿度。调水200亿立方米,供黄河中上游6省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用水。

第二期工程,怒江,澜沧江与黄河较远,地质条件复杂,高寒缺氧,基础工作较粗;随后开发,可建6座发电站,年发电597亿度。再调水200亿立方米,向西北和华北供水。

第三期工程,雅鲁藏布江放在最后。可建12座发电站,年发电1765亿度。调水200亿方方米,向甘肃,新疆供水。6条大河可以调水600亿立方米,静态投资7000-7500亿元。调1立方米的水,可得净效益2-4元。

4.陈传友:大拐弯建大电站。

在雅鲁藏布江下游大拐弯段米林县海拔2880米,墨脱县只有630米,两点之间流长240公里,直线距离只有40公里,如果截弯取直可以获得落差2250米,可装机4000万千瓦,为三峡的两倍多,年发电2000亿度。需要打16公里长的隧洞,然后接20公里的压力输水管道,至布迪进入高压水管,进入发电站的厂房。第一期开发是引水隧洞,装机容量为1000万千瓦。可避免开发中的大机组运输、高压输电、工程地质等问题。发电的用途是第一,可以向南亚各国卖电。第二,以电提水,“四江进两湖”。在雅鲁藏布江,怒江,澜沧江,金沙江提水,进入黄河上游的扎陵湖和鄂陵湖。这两个湖水面面积1137平方公里,蓄水154.7亿立方米。黄河由此向西北1500公里流入龙羊峡水库,落差1700米,向东300公里流入刘家峡水库,落差2700米,关键是有水就可以发电。距离两湖最近的,是100公里的金沙江冶家,海拔3900米,需要提高到4600米,在垭口向两湖自流,经两湖反调节后补给黄河。提水需要电力,总的设想是:第一,借水发电:先借两湖之火发电,在南木塘建立大型水电站;第二:以电抽水:在金沙江冶家附近抽水;第三,水电循环,滚动开发:将水进入两湖,再进入南木塘发电。

5.张世禧:开凿西藏大隧道。

在西藏日喀则地区建筑高水坝,经昆仑山的喀拉米兰山口,开凿780公里的隧道,每40公里开一口300米的竖井,共18门,经这18条隧道,将西藏北部海拔4000米的水引入海拔1000米的新疆塔里木盆地。工程需要12年,投资2500亿元,可以建设8亿亩绿洲,开采600亿吨石油,年发电2000亿度,2亿亩耕地,粮产量2亿吨,价值4000亿元。3年可以收回投资。多余的水可以经河西走廊到达内蒙古。

6.袁嘉祖,郭开等人的“大西线”。

在雅鲁藏布的桑日(海拔3498米)建坝92米——分水岭(3566)——在八宿县入怒江——建水库提高水位(3546)——经分水岭马利——恩达隧洞入紫曲(3516)——昌都察雅入澜沧江——建水库提高水位(3528)——括热,过分水岭(3516)——在贡觉县流入金沙江,到四川——热曲建坝提高水位(3462)——白玉,甘孜,大金寺入雅砻江——建坝(3399)——向东入达曲,鲜水河——建坝(3396)——翁达,色曲向东北入大渡河上游的多柯河(两河口,3088)在雄拉峡筑坝(3383)——向北流入麻尔科河——过分水岭麦尔玛隧洞进入贾曲——向北进入黄河——分流向华北,青海湖——扩大青海湖的面积到6000平方公里——向新疆沙漠供水。

7.朱效斌:三江贯通,调水分洪

长江宜昌以上,1998年洪水最大流量63000立方米/秒,达到70000米即将崩溃。应该调整上游水系。

1)在云南迪庆,从金沙江向澜沧江分流。

2)在澜沧江筑坝,使水可以流入金沙江,沿西线工程进入黄河,为翁定线。

3)在拉马底挖河道,贯通澜沧江和怒江,使三江可以人工自由调水,分洪。

我国西部水资源

我国流域面积 年径流量年发电量 可调水

名称 (平方公里)(亿立方米) (亿度) (亿立方米)

雅鲁藏布江 24048016542765 200

怒江13598 689 597 200

澜沧江 16437 7401133 200

通天河 138000 12491.3 100

雅砻江 128000 6041358 50

大渡河 77400 4701008 50

资料来源:邓英淘等:《再造中国》文汇出版社,1999年出版《产业论坛》1999.9.16。

三、开发西部的战略意义

改革开放20年,中国的政策是向东南沿海倾斜,那里投资收益高,易于出口和引进外资,资本市场亦以上海和深圳为中心,资本、人才和劳动力自发集中于沿海地区,“中西部开发”一直停留在研究和规划阶段。直到20世纪末,中国最高决策层才真正下定决心实行“开发西部”大战略,国务院成立了以总理为首的“开发大西部领导小组”,其意义非常重大。

第一,将未来发展战略定位于30年整治国土,为中华民族16-18亿人口创造生存空间,是从全民族长远和总体利益出发的大战略,意味着以经济高速增长为中心的增长战略向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社会经济文化协调发展的战略转变;以出口主导向内需主导转变;以沿海地区优先发展向重点发展中西部转变。

第二,西部大开发是以能源战略和地缘战略为基础的,在20-30年内集中国力实现南水北调,改造长江、黄河和塔里木河;新增加5亿亩耕地,数亿亩森林和草原,减少水土流失和自然灾害;以西安为中心开发新疆一线,安置3亿以上人口;将城市化比例由30%提高到70%,改变城乡二元结构,以上措施将提高中国的国际竞争力,并使经济重心西移,并将影响力扩大到欧亚大陆的心脏地区,大大增强中国的国际地位。

第三,目前提出“开发大西部”的直接原因,是启动内需,继续发展中国经济。集中在沿海地区的过剩生产力,没有中西部的资源和农村的市场,就没有出路。以每年千亿以上的国债投入西部开发和国土整治,关键是能够调动劳动积累,增加农民就业,提高农村购买力。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克服通货紧缩和经济衰退,提高工业企业的效益并防范金融危机。

第四,经济发展战略的重新定位将对于社会利益格局、经济结构调整、体制选择、政策制订、价值观念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在生产相对过剩的情况下,以国债投资为中心启动内需,改善收入分配,开发中西部,发展国防和科技尖端,都需要钱,但钱不是最重要的,开发西部所需要的资金,无非相当于进口几年美国粮食的钱。这实际上是一场真正的中美之间的国际竞争:中国政府能不能有效组织农民,自己造地产粮;还是越来越多地依赖进口?进口美国粮食,就相当于进口美国的耕地和水。比钱更加重要的,是政府的组织动员能力。必须采取低成本的反腐败措施,提高政府的威信,改变社会奢靡之风,组织如此巨大的世纪工程。目前反腐败的意义,绝对超过了道德界限,而成为一个首要的经济问题,这是开发西部大战略成功的关键。(注:此文引自杨帆、胡鞍纲等人新著:《中国战略》辽宁人民出版社即将出版)

标签:;  ;  ;  ;  

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意义_中国资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