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根廷正处于经济和社会危机之中_国外宏观论文

阿根廷正处于经济和社会危机之中_国外宏观论文

阿根廷陷入经济和社会危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阿根廷论文,危机论文,社会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 阿根廷人记忆中“最糟糕的危机”

2001年11月30日,阿根廷爆发大规模的银行挤兑潮,阿根廷政府被迫采取紧急措施,实行金融管制,其中包括限制居民银行提款和资金流出境外,以防止金融和银行系统崩溃。12月19日,以限制居民银行提款措施为导火索,民众的不满和愤怒终于爆发成全国性的大规模骚乱和示威。多年积攒下来并不断恶化的经济和政治问题,加之外部的恶劣条件,使阿根廷陷入经济危机、社会危机和政府危机。阿根廷人把这称为记忆中“最糟糕的危机”。

(一)经济受长期衰退困扰,2001年第4季度出现剧烈滑坡,经济衰退演变为经济危机。

自1998年下半年以来,阿根廷经济连续3年多处于衰退之中。1998年下半年经济步入衰退,致使全年增长率仅为2.1%。1999年经济下降5.1%,2000年几乎没有增长。据拉美经济研究基金会11月底的初步测算,2001年国内生产总值(GDP)下降幅度为3.5%。据阿根廷《号角报》12月27日估计,2001年经济下降幅度至少在5%以上。1999~2001年,连续出现通货紧缩,幅度分别为1.17%、0.94%和1.6%。1998~2001年,经济衰退程度达到惊人的地步:人均GDP由1998年的8200美元下跌至2001年的7200美元。

经济连续3年多的衰退使其承受力受到严重削弱,2001年第4季度形势明显恶化,种种指标表明,经济陷入危机。在工业生产方面,继2001年7~9月同比下降幅度分别为4%、5.8%和9%之后,10月和11月下降幅度突破两位数,分别达到10.4%和11.6%。在公共财政和债务方面,自第4季度起,阿根廷实际上已失去维持财政开支和偿还债务利息的能力。继2001年6月份税收额逐月下降以后,9月出现陡降趋势,由8月的近40亿比索下降到12月的32亿比索。商品销售额也急剧下降。2001年11月,超市商品销售额同比下降9%,为1997年9月以来的最低点。

阿根廷这次经济危机的突破口在金融方面,金融危机的直接诱因是公共财政收支失衡和债务负担不堪承受。自上世纪90年代下半期以来,阿根廷私有化收入告竭,公共开支却居高不下,政府继续通过发行债券和举借国际金融机构贷款填补财政收支亏空,财政赤字推动公共债务攀升。2000年年底,国际金融机构曾经为阿根廷筹措400多亿美元紧急救援贷款,但这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自2001年7月以来,财政和债务状况持续恶化。虽然阿根廷目前的债务与公共财政赤字水平并不很高,2001年前者(包括中央和地方政府债务)占GDP的比重约为5%,后者的比重估计约为50%,在正常情况下还不足以使阿根廷陷入当前的境地,但是,已经极度脆弱的经济无法承受这种压力。这使得国际金融界对阿根廷的偿债能力产生严重疑虑,投资者和消费者对维持比索与美元等价的兑换计划失去信心,大量挤兑银行存款,抽逃资金,外汇储备急剧下降。政府实行限制居民银行提款和限制资金外流等金融管制措施后,进一步加剧了人们和投资者对货币贬值的恐慌。自2001年年初以来银行存款悄然流失150亿美元后,终于爆发了11月30日的银行挤兑潮,当日银行存款流失13亿美元。在11月26日至12月3日间,外汇储备由175亿美元下降到145亿美元,由此引发了金融危机。

阿根廷的经济衰退激化为经济危机,其间国际金融机构和美国起了很大作用。最近一个时期以来,美国政府拒绝对处于债务困境的国家提供紧急金融援助。阿根廷陷入财政和金融困境后,多次登门求援,美国除表示同情和政治支持外,没有任何实质性的表示和举措。在梅内姆政府时期,阿根廷在没有实现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FMI)达成的协议指标的情况下,通常仍能获得新贷款。但是2001年7月阿根廷金融形势开始恶化后,FMI逼迫阿根廷实行更加严厉的经济紧缩措施——“零财政赤字计划”。11月底,因阿根廷无法完成该计划,FMI拒绝提供计划中的贷款,进而阿根廷无法获得世界银行、美洲开发银行和西班牙政府等预定提供的贷款(贷款额总计50亿美元),从而把阿根廷逼到财政和债务破产的边缘。

2001年3月,卡瓦略重新执掌国家经济大权,并从议会手中获得“超级经济权力”,以求尽快刺激经济复苏。为此,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刺激需求,包括制定和实施增强企业竞争力计划和进出口汇率差价政策,为企业减税和刺激出口。显而易见,这些措施与FMI加大紧缩公共开支力度、尽快解决财政失衡问题的要求存在冲突。对此,自2001年7月起,卡瓦略不得不在实行减税措施的同时,集中主要精力执行FMI要求的“零财政赤字计划”,大力压缩公共开支,包括削减国家公职人员工资和退休金。其结果是刺激需求措施未见成效,生产和商业指数下滑不止。毫无疑问,FMI对阿根廷的经济衰退演变为经济危机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二)经济衰退和危机加剧了失业、饥饿等贫困化问题,激化了社会矛盾,引发了社会危机。

2001年10月,失业率达18.3%,失业和半失业人口占经济自立人口的34.6%。1998~2001年,贫困人口由980万上升到1400万(仅2001年就新增300万),赤贫人口由260万增加到550万。贫困化问题达到如此严重程度,致使被誉为“世界粮仓”的阿根廷的大量穷人面临饥饿,怨声载道。直1999年德拉鲁阿上台执政以来,工会发动的大罢工近10次之多。贫困阶层和中产阶级是经济衰退和经济危机的首要受害者,是最近上街闹事和示威的主力。贫困阶层和中产阶级民众涌上街头,抗议现政府的经济和社会政策。饥饿的民众哄抢超市,仅两天内全国就有9000多家超市和商店被抢,很多家银行被砸。12月20日,在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警察与抗议民众发生流血冲突。28日,首都再次爆发游行示威的焚烧议会事件。在哄抢超市的浪潮中,民众争抢的主要是食品,示威游行的主要口号是反饥饿、反腐败。民众的愤怒达到了沸点,布宜诺斯艾利斯省省长鲁考夫心有余悸地说:“现在,老百姓把锅盖和盆盖放在枕头边,随时准备上街敲打。”(阿根廷民众通常上街抗议、示威时采取的做法。——作者注)实际上,自12月18日大规模的民众抗议浪潮和社会骚乱爆发以来,首都的游行和示威从未停止过。

这次社会危机严重动援了阿根廷国民的自信心。广大劳动者、知识分子乃至企业界和政界对阿根廷的社会发展产生信心危机。特别是当人们把目前的经济社会状况与19世纪末20世纪初阿根廷的经济繁荣进行比较时,普遍惊呼“国家的衰落和民族发展的危机”,而且对如何摆脱目前的困境感到茫然与困惑,悲观和沮丧心态溢于言表。墨西哥著名作家富恩特斯在评论阿根廷目前危机时的感叹恰恰是阿根廷人普遍自问而未找到答案的问题:“真不明白,应有尽有的阿根廷怎么搞得一无所有。”

(三)政治矛盾激化,产生政府危机。

在12月18日后短短10多天内,更换3位总统,国家被拖入政府危机之中。1999年12月,德拉鲁阿总统依靠激进党与国家团结阵线组成的联盟上台执政。此后不久,因政见分歧,国家团结阵线领袖阿尔瓦雷斯辞去副总统职务。此后,德拉鲁阿在经济和社会政策上与国家团结阵线发生分歧,执政联盟名存实亡。甚至激进党与政府间也出现重大分歧。德拉鲁阿总统失去支持,成为孤家寡人。在民众示威和社会骚乱爆发后,他很快失去控制局势的能力,被迫于12月20日下台。在德拉鲁阿政府倒台的过程中,正义党扮演了重要角色。据新闻媒体透露,12月19日大规模哄抢超市浪潮几乎在全国同时发生并不是偶然的,正义党控制的工会分子在幕后进行了操纵。首都发生的示威暴力冲突和流血事件也同样如此。难怪有人一针见血地指出:“FMI狠狠砍了德拉鲁阿一刀,正义党狠狠踹了一脚。”

2001年10月14日议会选举后,正义党控制了议会,并利用激进党政府危机,于12月23日组成萨阿临时政府。萨阿总统上台后仅一周便失去执政党支持,被迫于12月30日辞职。

目前,阿根廷两大主要政党均处于困境之中:激进党受德拉鲁阿政府危机之挫,元气大伤,甚至缺乏必要的勇气参加原定于2002年3月的总统大选;萨阿总统仓促上台,拿不出一个成熟的切实可行的经济方案。更有甚者,正义党为了解决党内推举不出一个有威望的总统候选人、众多政治“酋长”争夺总统宝座的矛盾,提出了违犯宪法的适用原定于2002年3月大选的“党派选举法”,并已提交议会通过。正义党的这一举措受到普遍谴责,被认为是将党派和个人私利置于国家利益之上,热衷于争夺总统宝座,而不是为国家摆脱危机寻找出路,违犯宪法和政治搏弈规则。萨阿总统上台后,违反正义党14省省长会议的协约,力图将自己的任期延至2003年年底,激化了正义党争夺总统宝座的倾轧。2002年1月1日,虽然议会推选正义党人杜瓦尔德取代萨阿上台执政,任期到2003年,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争夺总统权力的斗争会平息下去。

二 经济危机:发展战略、模式和政策危机

阿根廷经济的持续衰退和目前的危机,不能不使人们对阿根廷长期以来实行的经济发展战略、模式和相关政策进行思考。上世纪90年代以来,阿根廷经历了连续4年的经济极度扩张阶段(1991~1994年),在因墨西哥金融危机引发的短暂的经济衰退和复苏后(1994年年底至1996年年中),进入经济持续衰退阶段(1998年年中至今)。这两个阶段形成很大反差,其间阿根廷的经济战略、模式和政策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90年代以来,阿根廷的经济战略和政策基本上以新自由主义供给学派理论为指导。这一学派认为:供给本身能够创造需求;为保障供给发挥效力必须否定货币贬值,因为货币贬值会立即造成通货膨胀,使扩大供给的任何努力失去效应。90年代初,供给学派的这些观点因迎合了阿根廷治理超高通货膨胀和刺激供给的需要而被采用,并集中体现在发展战略的中枢——“兑换计划”之中。“兑换计划”还主张货币发行量与资本净流入量挂钩,在这种条件下,反对中央银行控制货币流通量。另外,“兑换计划”虽然否定通货膨胀,但是赞同通过借债扩大财政赤字的做法。

“兑换计划”消除了超高通货膨胀,极大地扩大了外部供给,进而扩大了国内需求,包括公共开支,由此造成1991~1994年经济规模的极度扩张。供给学派理论指导下的“兑换计划”适应于世界经济周期繁荣阶段的需求,但是一经进入衰退阶段,该计划的弊端便显露出来:外部资本供给减少,外汇储备下降,通货紧缩,投资和消费萎缩,公共财政赤字和债务负担不堪承受。可以说,“兑换计划”是阿根廷经济进入衰退阶段后,迟迟不能复苏、最终导致经济危机的症结所在。受“兑换计划”作用,几乎无节制的经济扩张与失控的持续衰退形成明显对照。经济发展客观上要求对陷入危机的经济战略、模式和相关政策进行反思和调整。

阿根廷陷入经济和社会危机后,社会和学术界对现行经济模式的批判空前活跃。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著名教授马里奥·拉波波特在《号角报》上发表文章,批判现行的新自由主义政策,主张刺激需求,发展生产。文章最后呼吁:“凯恩斯,回来吧,我们宽怒你。”著名经济学家阿尔托·费雷尔在同一家报纸上发表的题为《新自由主义神话与国家经济能力》的文章中指出,“阿根廷陷入危机是由于对全球化作了最糟糕的回答”,必须对国家的作用进行新的反思。

三 围绕经济发展战略、模式和政策的斗争

经济发展战略、模式和政策的调整实质上是经济利益的斗争。自阿根廷陷入经济衰退后,这种斗争日益突出,经济和社会危机爆发以来开始激化。在这方面,存在着两个利益相互冲突的权力集团。一方是正统的保守派集团,包括FMI、华尔街大财团及其智囊团,以及收购阿根廷金融和公共服务企业的外国大财团。可以说,90年代初以来,“兑换计划”集中代表了这一权力集团的利益。目前,其主要经济口号是:压缩财政、促进投资和提供司法保障。另一方是被媒体称为“民众主义”的权力集团,包括本国生产企业、城乡中小企业和公共银行等,其首要代表是由阿根廷工业联合会、建筑商会和农业联合会组成的“生产集团”。该权力集团在90年代处于受排斥地位,它虽然力量薄弱,却受到劳动者和中间阶层民众的支持。最近一个时期以来,议会中支持该集团的呼声显著见长。该集团的中心口号是:促进生产,实施积极的经济政策和刺激内需。

德拉鲁阿政府坚持沿袭梅内姆时期的正统保守主义政策,正是在这一点上,与激进党中以阿方辛和特拉格诺为代表的派别、执政联盟中的国家团结阵线发生尖锐分歧,进而导致执政联盟分裂。在正义党内部,除梅内姆派外,其他派别或出于政见或出于迎合民众呼声,大多主张采取刺激内需、促进生产、复苏经济的政策。

2001年年初,FMI和华尔街财团加大维持政府的正统保守主义政策的力度。1月,向受经济衰退和财政拮据困扰的阿根廷提供400亿美元的紧急救援贷款。3月初,向德拉鲁阿政府施加压力,罢免原阿根廷工业联合会顾问、有“民众主义”背景的经济部长马奇内阿,扶植拉美经济研究基金会首领、铁杆正统保守派分子墨菲执掌政府经济大权。墨菲在其强化经济紧缩的措施曹到议会否决后被迫辞职。此后,又扶植“兑换计划”之父卡瓦略任经济部长。虽然卡瓦略尽力实行财政紧缩政策,但是仍因其减税刺激需求措施与FMI发生分歧,导致“零财政赤字计划”破产而被取消12亿美元的救命贷款。

在阿根廷经济和社会危机爆发后,围绕经济模式及相关政策的斗争和经济利益的争夺进一步激化。斗争形势逐步向有利于“民众主义”权力集团的方向转化。

萨阿上台后关于实行“第三货币”(被视为“隐形贬值”)的言论令收购阿根廷金融和公共服务企业的财团产生恐慌。12月下旬,西班牙政府紧急派遣外交部长赴阿,向萨阿政府施加压力,要求维护西班牙收购阿根廷金融和公共服务企业的财团的利益,维护私有化合同中价格与美元挂钩的条款,继续维持比索与美元1:1的汇率。虽然萨阿总统承诺不触动汇率,但是主张停止支付外债,发行新货币,废除前不久通过的企业就业法,停止劳工改革并与工会打得火热,因而被国际金融财团和国内金融集团视为有“民众主义”色彩而遭贬斥。

议会以压倒多数票推选出的杜瓦尔德总统在1月1日的就职演说中宣布,将制定和实行恢复生产、就业和刺激国内市场的计划,承诺“结束一个已经枯竭的模式”。同时,决定政府内增设生产部,由“生产集团”头面人物、阿根廷工业联合会主席门迪古林任部长。1月4日,杜瓦尔德总统在企业家会议上申明:“本政府将结束政治权力与金融权力的联盟,这一联盟使国家遭到损害。(现政府)将以与生产界的联盟取而代之……生产界将治理国家。”在同一次讲话中,他指责某些“权力集团的威胁”,并点名西班牙首相阿斯纳。他的讲话引起金融财团的不满。

1月5日,众议院审议并通过了杜瓦尔德总统提交的公共经济紧急法,该法将很快提交参议院审议。公共经济紧急法包括了政府克服经济和社会危机的一系列措施。(1)宣布公共经济紧急状态,在现政府两年任期内,赋予其广泛权力,包括制定金融、汇率、经济、国家管理和社会条例。(2)政府有权确定和调节比索汇索。中央银行的外汇储备仍将是货币发行的基础。(3)禁止以通货膨胀指数为基础实行债务和物价指数化。(4)公共服务价格按比索与美元1:1的汇率实行比索计价,政府将与提供公共服务的私人企业就有关问题进行谈判。(5)10万元以下的私人美元债务将按比索与美元1:1的汇率转换成比索债务。转换成本由国家承担。(6)对石油企业出口征收40%的提留税。(7)私人因新经济措施的制定和实施而对政府提出的诉讼将直接交最高法院审理。实行双重汇率制,即官方汇率和自由汇率。官方汇率计划为1.35%~1.40比索兑换1美元。

公共经济紧急法具有以下几个重要特点。(1)放弃长期以来根据新自由主义供给学派理论制定的经济政策,政策的重点由扩大外部供给转移到刺激国内需求上来。这意味着废除了实行近11年的“兑换计划”。(2)刺激经济复苏,防止通货膨胀失控。(3)减缓货币贬值将造成的社会冲击,采取措施保护下层民众和小生产者的利益。石油部门和私有化后的私人公共服务企业是长期经济模式下的主要受益者,必须承担更多的经济调整代价。(4)为金融界减轻经济调整代价。在经济和金融危机中金融界受到较大的冲击和损害,国家有必要对金融界提供一定的保护。(5)赋予政府广泛的权力,对经济实行干预和调节,并给予政府以特殊司法保护。

公共经济紧急法的实施将面临严峻挑战。第一,将激化分摊经济和社会危机代价与经济利益重新分配的矛盾,面临既得利益集团的反对和压力。事实上,在众议院审议公共经济紧急法前夕,很多议员受到院外既得利益集团的游说、拉拢和压力。第二,长期的经济衰退、经济和社会危机形势十分严峻和复杂,公共经济紧急法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奏效,尚有待观察。第三,在金融危机形势下,无法立即取消金融管制特别是限制居民银行提款的措施,政府只是允诺将尽快创造条件,解决这一问题。目前,这是政府最头疼的问题之一:银行储蓄总计600多亿美元(比索),是市场流通纸币的6倍左右,在储户恐慌心理未消除之前,取消提款限制无异于银行破产和金融系统崩溃。另外,银行存款中80%左右为美元,如何搞到充足的美元应付储户提款,也是一大难题,政府寄希望于外国银行在阿的分行从母公司获取美元资金,但是在目前情况下这无异于异想天开。限制居民银行提款的措施随时都有可能再度引发社会骚乱和民众示威。第四,政府的新经济政策对FMI的基本政策构成挑战,后者会做出何种反应目前不得而知。阿根廷经济危机的解决需要FMI和美国在金融方面的大力支持。“民众主义”权力集团被推到政治前台,得到社会很多阶层的支持,同时又承受着社会民众阶层极大的压力;国际金融机构制约着阿根廷经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在阿根廷经济中外国财团居优势地位,并向阿根廷政府施压,影响政策的走向;虽然现政府的执政基调已初具轮廓,但是受到各利益集团施加的压力,其内部意见并不统一,政府的言论与实际政策又往往并不一致。这一切,使得阿根廷关于经济战略、模式和政策走向的斗争十分尖锐和复杂。

四 走出经济和社会危机的关键

目前,阿根廷摆脱危机的关键在政治方面。党派、党内派别、利益集团、社会团体和阶层之间的纷争所造成的混乱的政治局势,成为国家陷入经济和社会危机的重要原因,也是经济和社会危机仍在加剧的根源所在。

长期积攒下来的经济和社会问题积重难返,短期内难以形成一个切实可行的摆脱危机的方案。分摊危机沉重代价的斗争、重新分配经济利益的矛盾和政治权力的争夺十分尖锐。但是仍在加剧的危机形势十分严峻,迫切要求各党派、党内派别、利益集团、社会团体和阶层以国家利益为重,尽快在经济和社会基本政策方面达成共识。这需要进行广泛的政治和社会协商与合作,共渡难关。

目前,经济、政治和社会形势之严峻,任何政党和集团都难以仅靠自己的力量引导国家摆脱危机,需要一个由主要政党和政治集团组成的基础更广泛的联合阵线。萨阿政府执政一周的结局使很多正义党人从夺取政府权力后的狂热中走出来,开始进行冷静和现实的思考,逐步认识到形势要求各界、包括各个党派捐弃前嫌,达成共识,同舟共济,滤过危机。杜瓦尔德政府在这方面迈出了第一步,在接受总统职务时与激进党和国家团结阵线领导人进行磋商,组成包括反对党人士在内的政府内阁。但是这仍然不够,尚需在更广泛的基础上,进行党派合作,依靠广泛的社会力量克服目前的危机。

(结稿日期:2002年1月6日)

标签:;  ;  ;  ;  ;  ;  ;  ;  ;  

阿根廷正处于经济和社会危机之中_国外宏观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