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市呼兰区妇幼保健院 黑龙江哈尔滨 150500
【摘 要】目的:分析甲硝唑、制霉菌素联合阴道臭氧灌洗治疗阴道炎的疗效。方法:将本院2015年5月到2016年2月所收治的43例阴道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按照入院顺序划分为观察组22例和对照组21例。对照组采用制霉菌素联合甲硝唑治疗的方式,观察组采用甲硝唑、制霉菌素联合阴道臭氧灌洗治疗的方式,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100%,对照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85.71%,两组患者治疗差异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甲硝唑、制霉菌素联合阴道臭氧灌洗治疗阴道炎的效果较为突出,患者的康复效果比较理想,建议在临床治疗中广泛应用。
【关键词】甲硝唑;制霉菌素;阴道臭氧;灌洗治疗;阴道炎
【中图分类号】R711.3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867(2016)-06-336-01
阴道炎是妇科常见的疾病类型之一,当前临床治疗多采用药物治疗的方式,但是仍然有一些患者在药物治疗后存在着治疗效果不够理想的问题。为了深入研究阴道炎的临床治疗方式,文章将本院2015年5月到2016年2月所收治的43例阴道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临床实践研究证实阴道臭氧灌洗治疗联合药物治疗方式的优势,现报道内容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本院2015年5月到2016年2月所收治的43例阴道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按照入院顺序划分为观察组22例和对照组21例。观察组22例患者年龄均在23岁到38岁之间,患者的平均年龄为(31.23±0.42)岁。对照组21例患者年龄均在24岁到38岁之间,患者的平均年龄为(31.22±0.45)岁。两组患者各项资料差异对比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对比价值(p>0.05)。
1.2 方法
观察组就诊当日,采用碘伏棉球消毒外阴阴道,擦拭分泌物,将EWT-130A臭氧妇科治疗仪一次性治疗头放入患者阴道中,设定时间与强度后,治疗10分钟[1]。甲硝唑阴道泡腾片或者制霉菌素片撵成粉剂,每日臭氧治疗后放入患者阴道中,滴虫性阴道炎患者联合应用甲硝唑片治疗,每次0.4mg,每日2次,共治疗3日。对照组在用棉球擦拭干净阴道后,口服用药和阴道用药的方式与观察组相同[2]。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治愈:患者临床症状消失,阴道分泌物镜检阴性;好转:患者临床症状减轻;无效:患者治疗无效。总有效率为治愈与好转患者的总和。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表示,使用x2进行检验,p<0.05则表示差异对比存在统计学意义[3]。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100%,对照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85.71%,两组患者治疗差异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3. 讨论
细菌性阴道病主要是由阴道加特纳菌引起的一种阴道炎,典型的临床表现为阴道异常分泌物增加,带有特殊的鱼腥臭味等临床症状,患者还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外阴瘙痒问题,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会带来一定的影响。
相关临床医学研究表明,医用臭氧仪属于低湿等离子,作为一种可视性、无创性的现代医疗卫生技术,臭氧在临床治疗中应用的效果较为突出,能够产生快速杀菌的效果,在短时间内达到破坏细菌、病句以及微生物结构的作用。臭氧灌洗治疗联合药物治疗的方式,能够有效提升阴道炎临床治疗的效果,标本兼治,巩固疗效,降低患者疾病复发率。同时,临床治疗中患者不会产生痛苦的感受,没有毒副作用,能够快速改善患者阴道中的无氧环境,快速消除化妆奈何的阴道炎症反应,是一种患者易于接受的临床治疗方式。
在本次临床治疗对比研究中,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100%,对照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85.71%,两组患者治疗差异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合数据对比结果能够看出,药物治疗结合臭氧灌洗治疗的方式下,阴道炎患者的康复效果更加显著,有助于阴道炎患者生活质量的不断提升。
综上所述,甲硝唑、制霉菌素联合阴道臭氧灌洗治疗阴道炎的效果较为突出,患者的康复效果比较理想,建议在临床治疗中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王迪. 联合应用甲硝唑、制霉菌素与臭氧阴道灌洗法治疗阴道炎的效果观察[J]. 当代医药论丛,2015,06(13):194-195.
[2]张洁. 臭氧灌洗联合乳酸菌阴道胶囊治疗念珠菌性阴道炎62例疗效分析[J]. 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5,07(26):844+918.
[3]杨梅,冯俊. 甲硝唑、制霉菌素联合应用对滴虫性阴道炎患者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J]. 中国生化药物杂志,2016,03(36):58-60.
论文作者:李效华
论文发表刊物:《系统医学》2016年第2卷第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6/20
标签:患者论文; 甲硝唑论文; 阴道炎论文; 阴道论文; 臭氧论文; 霉菌论文; 统计学论文; 《系统医学》2016年第2卷第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