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考证的特点及其与教材注释的比较--以2005/2008年度22个区级中学入学考试试卷和“人民教育”、“苏维埃教育”和“汉语教材”为例_中考论文

中考文言文字词考查特点及与教科书注释比较——以2005~2008年22个地区中考试卷及人教、苏教、语文版教科书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科书论文,中考论文,文言文论文,为例论文,注释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为发现近年来各地中考文言字词试题的共同特点,我们统计了2005至2008年22个地区的中考试题(以下简称样本卷),①总结试题呈现的一些规律,同时比照现行人教版、苏教版、语文版教科书,从试题赋分、考查内容等几个方面加以分析。

一、文言字词试题考查内容统计

在考查内容方面,除去重复字词,2005至2008年88套样本卷中共考查文言字词251个,个别字词在多套样本卷中均有出现,考查率相对较高。为使大家对考查内容有总体的了解,我们以表格形式列出4年来88套样本卷所考查的全部文言字词(见下表):

分析表格内容,可以发现四年来文言字词考查所呈现出的几个特点:

首先,文言实词在考查中具有重要地位。文言实词是文言文的主体部分,是学习文言文的重难点,能否正确理解文言实词直接影响到对句子和文言篇章的理解。88套样本卷对文言实词的考查以动词、名词为主,有对通假字和古今异义词的考查,但没有涉及已消亡的历史词,如官名、地名等内容。对实词的考查重点是字词释义,但也有部分试题考查了“名词动用”的知识点,涉及了实词用法。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对文言虚词的考查多数以用法辨析为主,考查内容多为重点虚词,题目以选择题居多。

其次,从考查频率来看,88套样本卷重复考查的频率并不高,有71.7%的文言字词在4年样本卷中仅出现过一次。统计发现,考查频率较高的字词以文言虚词居多。考查次数最多的是“之”,它在4年样本卷中共考查了16次。其次是“去”,考查了15次。“以”考查了12次,“于”考查了9次,“为”和“走”考查了7次,“汤”“而”“是”考查了6次。另外,“闻、诣、亡、名、其、间、故、俟、好、期年、绝境、私、异、使、绝、被、卒、归、素、陈、患、若、刺”等字词考查率也比较高。文言虚词的反复考查与虚词数量少、运用灵活等特点有很大关系。

最后,表格中还有一个显而易见的现象,即文言字词考查以单音节词为主,少有双音节词,这主要与我国古代汉语中单字多能独立成词有很大关系。样本卷对双音节词的考查以古今异义词为重点。

以上提示我们在教学时要把握不同文言字词的不同特点。学习实词重积累,在阅读中不断引导学生了解实词意义,尤其要重视古今意义不同的字词的理解。虚词的学习更适合在比较中进行,通过例句分析帮助学生了解文言虚词的不同用法。

此外,考查内容也与考查形式有很大关系。对文言实词的考查多以填空的形式出现,考查学生对词语理解的准确性;而对文言虚词的考查绝大多数以选择题的形式呈现,考查重点是对虚词用法的辨析。

二、考查内容与三版教科书文言字词比较

88套样本卷可以说是一个典型的代表,各地中考纷繁复杂的测试内容由此可见一斑。为发现中考样本卷考查内容与教科书文言字词内容的联系,我们以88套样本卷为例,同时统计人教版、苏教版、语文版三版教科书中的字词注释以及课后习题明确要求学生掌握的字词,并将两者加以比较。

2005至2008年88套样本卷中,除去重复字词不计,共考查文言字词251个,其中有164个字词在三版教科书中都明确给出了注释,所占比例为65.3%;有70个字词出现在人教版、苏教版或语文版教科书中,这类字词占27.9%;另外,“邂逅、免、遣、宝、返、录、夸、设、皆、南、泻、颐、示、缚、赡、化、逼”等17个字词在三版教科书中均没有出现,所占比例为6.8%。

数据显示,在文言字词注释的选择上,多数情况下三版教科书都“不谋而合”,但仍有27.9%的字词只在某一版或某两版教科书中出现。这与三版教科书共同篇目不同有着较大关系,人教、苏教、语文三版教材中共出现文言语段85篇(含文言白话小说,不含诗歌),其中共同篇目仅21篇,绝大部分属于不同篇目,这成为各版教科书选词不同的一大原因。另外,即使篇目相同,不同版本教科书也在字词注释上出现了细微差异,这也一定程度上造成选词不尽一致。

在三版教科书中都没有出现的字词比例是最小的,仅占全部字词的6.8%,而这一部分更值得我们推敲。从出现时间上看,这17个三版教科书中都没有明确注释的字词遍布于样本卷中,并没有在时间段上呈现出明显的变化。这17个字,除方位词“南”考查了两次以外,其余16个在4年中仅考查过一次。这些字词大多出现在中考试题课外文言文阅读部分,在这17个字中,除了“宝”和“泻”出现于三版教科书都选录了的篇目《醉翁亭记》,“录”出现于《送东阳马生序》与《鸣机夜课图记》外,其余字词都出现在三版教科书未载入的篇目中。课外文言文阅读本是让教师和学生都倍感挠头的难点,但是从实际难度来看,出自课外的文言文阅读并不会给学生带来太大困扰。相较于一些三版教科书中都明确标示的字词解释,四年来出现于样本卷却未在三版教科书中现身的文言字词显得更为容易,“邂逅、免、遣、返、皆、示、逼”等字词实际上与现代汉语的意思并无明显区别,不易造成理解上的障碍。由此看来,教材外的文言字词尚不足以成为学生阅读中的“拦路虎”。这些内容,与其说是考查学生对文言字词的理解,倒不如说是要求学生能活用文言字词。

注释:

①22个地区试卷分别为:安徽卷、福建福州卷、广东深圳卷、广西南宁卷、黑龙江哈尔滨卷、湖北黄冈卷、吉林卷、吉林长春卷、江苏南京卷、江苏无锡卷、江西卷、辽宁大连卷、辽宁沈阳卷、山东临沂卷、山东潍坊卷、山西太原卷、陕西卷、上海卷、四川乐山卷、天津卷、浙江宁波卷、重庆卷。统计年限为2005~2008年,在同一年划分课改区试卷与非课改区试卷的,以课改区试卷计入。

标签:;  

高考文言文考证的特点及其与教材注释的比较--以2005/2008年度22个区级中学入学考试试卷和“人民教育”、“苏维埃教育”和“汉语教材”为例_中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