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房黏液瘤合并多发性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分析论文_胡爽

胡爽(长江大学医学院医学影像434025)

【摘要】虽然心房黏液瘤被认为是良性肿瘤,但它也有复发、局部、远处或外周转移等恶性肿瘤的特性。文章就几个例子分析了心房黏液瘤合并多发性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探讨其发病机制及其临床指导意义。

【关键词】心房黏液瘤;颅内动脉瘤;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号】A 【文章编号】2095-7165(2015)07-0261-02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临床观察发现,心房黏液瘤可导致神经系统转移灶生成。其中,心房黏液瘤合并多发性颅内动脉瘤的病例越来越被临床医师所关注。

一、对象与方法1、一般资料本组纳入患者10例,其中男2例,女8例;年龄21~72岁;临床表现:均为急性起病,慢性病程。10例均有神经系统的临床表现,除1例为脑出血外,其余9例为脑梗死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其中有4例同时伴有癫痫。9例患者行心房黏液瘤摘除术,1例因年龄大未行手术治疗。10例患者均行头颅CTA、MRA或CT平扫+DSA检查。除2例为发现心房黏液瘤同时发现多发性颅内动脉瘤以外,其余8例均为术后发现。颅内动脉瘤均为多发性动脉瘤,主要形状为梭形,大小不一。多发性颅内动脉瘤可出现在前循环,也可出现在后循环,以前循环多见。

2、分析方法对1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的年龄、性别分布特点进行分析,同时针对4例21~72岁青年颅内动脉瘤患者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及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动脉瘤直径以影像学数据为准),并与文献报道的大样本颅内动脉瘤病例资料进行比较。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计算与分析,计数资料以相对数构成比(%)或率(%)表示,多组样本资料的统计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影像学检查方法10例患者中6例行头颈部CTA检查,2例行头部MRA,2例行头颅CT平扫+ DSA检查。CTA:采用64排螺旋CT-PHILIPSBrilliance(荷兰)。MRA:采用3.0T多源MRI机(荷兰飞利浦公司)。DSA扫描方法:采用西门子公司单C臂Angiostarplus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

二、结果1、影像学特点该类患者头颅CT检查可见颅内有多发大小不一的高密度灶。

这些高密度灶,局部无水肿效应。随诊3年后发现病灶仍然存在,可排除为高血压性脑出血,实质上为扩张的颅内动脉瘤或黏液瘤颅内转移灶。CTA、MRA、DSA可清楚地显示多发的梭形或其他形状颅内动脉瘤。

图1头颅CT例1患者行心房黏液瘤摘除术后2年,图1示脚间窝稍高密度影图2DSA检查例1患者DSA检查示基底动脉尖梭形动脉瘤及左侧大脑后动脉动脉瘤图3CTA检查例1患者术后5年行头颈部CTA检查。图3A示脚间窝高密度灶较术后2年稍扩大,外侧裂新发高密度灶。图3B示基底动脉尖梭形动脉瘤比术后2年稍扩大,并出现右侧大脑中动脉动脉瘤(即CT平扫示外侧裂高密度灶)图4头颅MRA例2患者于2009年1月行心脏彩超发现左心房黏液瘤。同年3月行左房黏液瘤切除术。头颅MRA示脑血管未见异常图5头颅CT例2患者术后1年行头颅CT示:双侧大脑半球可见多发高密度影伴水肿图6头颅CTA例2患者术后3年,行头颅CT示双侧大脑半球仍可见多发高密度影病灶,局部无水肿。CTA示:右侧大脑中及左侧大脑后动脉动脉瘤形成。其中CT右侧外侧裂高密度灶为右侧大脑中动脉动脉瘤。

2、预后本组患者住院时间为2~26d,平均1125d。出院时按照Glasgow预后分级(GOS)进行神经功能评价:Ⅰ级,恢复良好(轻度神经功能障碍或精神异常,虽不一定能从事原来工作,但未丧失劳动能力);Ⅱ级,中度残疾(日常生活可以自理,但丧失劳动能力);Ⅲ级,重度残疾(神智清楚,但生活不能自理);Ⅳ级,植物状态生存(无任何意识和精神活动);Ⅴ级,死亡。本组经血管成形术或外科手术治疗的35例患者,出院时GOS分级Ⅰ级28例占6829%,Ⅱ级1例占244%,Ⅲ级3例占732%,Ⅳ级3例占732%,Ⅴ级0例。

三、建议目前关于心房黏液瘤相关的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无明确的指南。心房黏液瘤摘除术通常可减少早期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发生,但不能完全避免迟发性颅内动脉瘤形成的风险,尤其是在术中或术前已经发生了种植转移。文献报道,关于黏液瘤相关动脉瘤有三大特点:首先,多位于前循环动脉分支的远端;其次,多为梭形动脉瘤;再次,多为多发性动脉瘤。本文观察到,该类患者以大脑中动脉动脉瘤最多见,其次是大脑前动脉瘤,后循环动脉瘤亦可见到。10例患者均为多发性动脉瘤,且以梭形多见,亦可见到心形或不规则形。同先天性或高血压性动脉瘤类似,动脉瘤的大小无疑是是否会导致颅内出血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其次,同样大小的动脉瘤,位于后循环的动脉瘤较位于前循环的动脉瘤容易破。虽然如此,本文观察到,心房黏液瘤导致的神经系统损害仍以脑梗死多见,动脉瘤破裂导致的蛛网膜下腔出血相对少见。说明,即使发生了黏液瘤相关的多发性颅内动脉瘤,由于破裂的风险较一般动脉瘤低,故可考虑保守治疗。建议所有心房黏液瘤的患者术前应该进行颅脑MRA或CTA检查,尤其是左房黏液瘤患者。心房黏液瘤摘除术后应该随访患者有无迟发性颅内动脉瘤的形成。多发性颅内动脉瘤可在心房粘液瘤摘除4~5个月后至11年内发生。另一方面,以脑栓塞为主的青年卒中也应考虑到心脏黏液瘤的可能,应常规作心脏超声检查,以减少疾病的误诊和漏诊。

四、结束语许多学者认为,颅内动脉瘤是内因与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

前者为先天性血管壁结构及功能异常,导致血管壁自行修复功能的短暂性或永久性异常;后者则由感染或外伤等因素诱发。该理论可以解释一些基因突变导致的遗传性疾病(如多囊肾、肌纤维发育不良等)合并颅内动脉瘤的原因,本组10例中有3例(732%)为脑血管畸形,另外还包括肾病综合征、先天性肾缺如、嗜铬细胞瘤和垂体瘤(各1例,占244%)等原因,明显有别于成人颅内动脉瘤。外科手术治疗难度增加,对治疗技术要求较高,应予以重视。

目前关于颅内动脉瘤治疗方案的选择、复发与再出血率、术后认知功能恢复,以及长期生活质量的研究及报道较少,尚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参考文献[1] SedatJ,ChauY,DunacA,etal.Multiplecerebralaneurysmscausedbycardiacmyxomaacasereportandpresentstateofknowledge[J].InterventionalNeuroradiology,2007,13(2):179-184.[2] BonitaR,BeagleholeR,NorthJD.SubarachnoidhemorrhageinNewZealand:anepidemiologicalstudy.Stroke,1983,14:342?347.HuangJ, McGirtMJ, GailloudP, TamargoRJ.Intracranialaneurysmsinthepediatricpopulation:caseseriesandliteraturereview.SurgNeurol,2005,63:424432.[3] 陈延,张林海,郑国荣.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价值[J].中国基层医药,2009,16(7):1182-1183.[4] 刘园,刘永玲,张棣.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27例临床分析[J].中国基层医药,2009,16(12):2143-2144.[5] 陈莹,田发发,谭兴林,等.左房粘液瘤继发颅内多发动脉瘤1例[J].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5,30(6):738-739.[6] 宋立刚,缪中荣,朱风水,等.左房粘液瘤致多发颅内动脉瘤机制初探[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05,22(2):181-182

论文作者:胡爽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5年4月第7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6-25

标签:;  ;  ;  ;  ;  ;  ;  ;  

心房黏液瘤合并多发性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分析论文_胡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