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虚词的语义结构与语义分析_语义分析论文

语义结构和汉语虚词语义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语义论文,虚词论文,汉语论文,结构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 引言

虚词在语言表达中的重要性学界早有认识,然而目前的汉语虚词语义分析仍较为粗疏。一方面,不少应该分立的义项被合在一起,比如《现代汉语八百词》对“只”的解释:表示除此之外没有别的。

(1)a.我只到过天津。

b.他只会讲汉语。

但是,下面的例子却不能用上述释义来概括:

(2)a.我只有十块钱。(不排除有九块钱)

b.我只能吃三个苹果。(不排除能吃两个)

另一方面,一些用法不能由已有的义项区分所概括。如“还”的用法:

(3)a.我不希望你生病还来上班。

b.那这专家座谈会还搞不搞了?

c.还有不如你的哪,你好歹还娶上媳妇儿了。

d.我还以为你不识字呢。

例(3)中“还”的用法是《现代汉语八百词》《现代汉语虚词例释》以及《现代汉语虚词词典》(张斌主编)、《现代汉语虚词词典》(侯学超编)中“还”的释义所无法概括的。

第三方面,有些被分立的义项实际上只是同一义项的不同表现形式,可以合为同一义项。如:

(4)a.虽然交了秋,天气还不肯凉下来。

b.你还看?

《现代汉语虚词例释》把例(4a)中的“还”归为第一个义项,“表示行为、动作或某种情况维持不变”,把例(4b)归为第九个义项,“用在反诘疑问句中,全句表示说话人对甲之所作所为不满”。但实际上,例(4b)可以看作第一个义项(延续义)的一种用法,“表示不满”的意思并不是“还”表示的,而是反问带来的语用意义。

由于汉语虚词语义描写存在的问题,有必要对汉语虚词的语义描写作出改进。

汉语虚词语义分析之所以有这样一些问题,其中一个原因是虚词语义的特点造成的。名词的语义基本是自足的,可以通过直接描写名词所指称的事物来描写。动词、形容词的语义是半自足的,可以通过对事件结构的分析来描写。而虚词语义是不自足的,虚词的语义依赖与之共现的其他实词性成分,因而给虚词语义描写带来困难。此外,由于虚词语义本身仍处在再虚化过程中,新的意义不断产生,也造成虚词语义描写的困难。

为清楚地描写虚词语义,本文提出虚词语义分析的语义结构分析法。我们把虚词的语义看作一个由语义要素和要素间关系构成的语义结构,通过描写虚词的语义结构来描写虚词语义,可以使虚词语义描写更清楚、更系统。

二 虚词的语义结构分析法和“框架主义”思潮

2.1 虚词的语义结构和语义结构分析法

虚词如何表达语义的呢?虚词的语义有以下两方面作用:

(一)虚词引出与事件有关的实体、状况、时间、处所等,或引出其他事件,我们把虚词引出的这些实体、状况等叫语义要素(semantic element)。如:

(5)他只会讲汉语。

只:引出一个选项集合:{英语,法语,汉语(x),日语……}

(6)小王会说英语,小李也会说英语。

也:引出对比选项集合:{小王(y),小李(x)}

(二)虚词把这些要素组织起来,赋予语义要素一定的关系(relation)。

(5’)他只会讲汉语。

关系:选择x,排除非x(x为“只”约束的成分)。

(6’)小王会说英语,小李也会说英语。

关系:x的状况与y的状况相同。

可见虚词虽然不表达实在意义,但提供了一个表义的框架,把表达实在意义的成分组织起来,整体表达一个新的意义。也就是说,虚词的意义实际是一个语义结构(semantic structure),这个语义结构由语义要素和要素间关系构成,换句话说,语义结构是一个以带有一定关系的语义要素为成员的集合(set)。

因此,尽管虚词语义一般是不自足的,但由于虚词往往引出一些语义要素,虚词语义表达了语义要素间的关系,因而可以通过分析虚词的语义结构来描写虚词的语义。

我们把通过语义结构来描写虚词语义的方法n叫语义结构分析法。语义结构分析法的具体做法是,找出虚词所引出的语义要素,并描写要素间的关系,如例(5’)(6’)。

2.2“框架主义”思潮

本文提出的语义结构,实际是在三十年来的“框架主义”思潮影响下产生的。所谓“框架主义”,就是把语义看作一个包含元素和元素间关系的框架(frame)的处理模式,包括框架语义学和心理空间理论。

框架语义学是20世纪70年代酝酿,由Fillmore(1982)正式提出的。框架语义学提供了观察词语的意义的一种特别的方式。每个框架都由一组框架元素(frame elements)组成,框架元素是呈现情景的概念角色。Fillmore以此方法分析了商业交易事件、判决事件等。

心理空间(mental space)理论是由Fauconnier(1985/1994)提出,并在Fauconnier(1997)中发展为合成空间理论(blended space theory)。心理空间是关于指称结构(referentialstrueture)的理论,所谓指称结构指语言所描述的情境与语言结构之间的概念组织(Coulson,2001:21)。心理空间是一个集合,这个集合由元素(elements)(a、b、c……)及元素间的关系(relation)构成,新元素可以加入这个集合并且形成元素间新的关系。比如例(7)的心理空间可以分析如下(见Coulson,2001:21):

(7)Paul is Jaimie's husband.

图1 心理空间(圆圈是例(7)的心理空间,方框是该心理空间表达的概念结构)

关于实词和虚词在“框架”中的作用,Fillmore(1982)认为“词汇框架提供了‘内容’,而语法结构则在内容之上来完成‘配置’功能。以这种方式考虑问题,我们可以看到,任何语法范畴或模式,都以自己的‘框架’强加在它构造起来的材料上”。Fauconnier(1985:17)指出,介词短语、副词和连词都是框架的建构者(Space Builders)。Talmy(2000,I:21)则认为,语法确定认知表达的结构(structure of the cognitive representation),词汇(实词)提供认知表达的内容(content)。封闭类词作为语法的一部分,是表达概念结构的。本文把虚词的语义看作语义结构,与“框架主义”对语法与实词在表义中的作用的看法是一致的。

三 语义结构分析和虚词义项分合

虚词义项的分合,一直没有明确的标准。我们认为可以根据虚词的语义结构来确定虚词的义项。总的原则是:语义结构不变则义项不变,语义结构变则义项变。而无论是语义要素还是要素间关系任何一方的改变,都会改变语义结构。

3.1 语义要素改变造成的语义结构改变

(8)你去北京参观访问,我们也去北京参观访问。

(9)有人看着认真干,没人看着也认真干。

以上两例在《现代汉语八百词》中都归为第一义项,“表示两事相同”。

根据语义结构分析法,例(8)的语义结构为:

语义要素:{{事物y,事物x},{状况P}}

其中,x是“也”约束的焦点,如例(8)中的“我们”,y是上文中或隐含的与之对比的成分,如例(8)中的“你”。

关系:y具有状况P,x具有状况P(x具有与y相同的状况)。

这种用法表示,不同事物具有相同状况,就是过去研究中所说的“类同”义。

例(9)的语义结构分析如下:

语义要素:{{条件y,条件x},{状况P}}

关系:条件a有P的状况,条件b有P的状况(在条件x下出现的状况与条件y下出现的状况相同)。

在例(9)中,与“也”发生联系的不是某个事物,而是某种条件,表示在“没人看着”的条件下出现的状况与“有人看着”条件下出现的状况是相同的。即表示不同条件具有相同状况,可以叫“条件”义。

例(8)和例(9)虽然“关系”一样,但“语义要素”不同,应分为两个义项。实际上,《现代汉语八百词》是把“条件”义与“类同”义分立义项的,其第二义项是“表示无论假设成立与否,后果都成立”,如:

(10)a.虽然已经下起大雨来了,我们也要按时到达目的地。

b.你不说我也知道。

其实例(10)就是“条件”义,只是《现代汉语八百词》把“条件”限制得过窄,实际上不限于“假设”条件,也可以是例(9)这样的一般条件。

3.2 关系改变造成的语义结构改变

(11)他只会讲汉语。

(12)教室里只有三四个人。

以上两例中的“只”在《现代汉语八百词》中归为同一义项,“表示除此以外没有别的”。

下面分析其语义结构。

例(11)中“只”的语义结构为:

语义要素:{{a,x,b……},{状况P}}

其中,x是“只”约束的焦点成分,如“汉语”,a、b等是与x形成对比的其他对象或行为,如“英语、日语”。

关系:选择x,排除非x(x具有状况P,非x不具有状况P)

这个义项可以叫“完全排除其他”。

例(12)的语义结构为:

语义要素:{a,x,b,……}

其中,x是“只”约束的焦点成分,如“三四个”,a、b等是与x形成对比的其他对象或行为,如“一个、两个、五个、六个”;选项集合的成员有量级上的区别。

关系:选择x,排除高于x的成员(单调向上排除)。

例(12)中的“只”只排除了高于x的成分,如“五个、六个”,但并不排除低于x的成分,如“一个、两个”,因此不能归为“完全排除其他”义项。这个义项可以叫“未达到更高量级”(参看殷何辉,2007)。

3.3要素和关系都改变

《现代汉语八百词》把例(13)中的“也”归为第一义项,“表示两事相同”。

(13)我们中间有南方人,也有北方人。

但例(13)则不能用例(8)的语义结构来分析,而应分析为:

语义要素:{事物y},{状况P,状况Q}

其中,Q是“也”约束的焦点,或Q内包含“也”约束的焦点;Q与P形成对比;P和Q不属于同类。

关系:事物y具有状况P,事物y具有状况Q。

这种用法显然不表示x的状况与y的状况相同,而应表述为:y除了有状况P外,还有状况Q,即“补充”义。

四 语义结构分析和汉语虚词语义分析

我们认为,由于语义结构分析法为虚词语义提供了一个模式化的分析方式,明确提出了分析虚词语义的两个指标,使得虚词语义分析有法可依,而不是凭感觉行事。因此,语义结构分析法可以较为有效地发现虚词的一些新意义,并较为有效地描写虚词的基本语义。下面以副词“还”和助词“了”部分用法为例,检验语义结构分析法的效力。

4.1 副词“还”的部分义项分析

副词“还”的部分用法的语义结构分析如下:

(一)恢复

(14)a.人死了还会活过来吗?

b.认识从实践开始,经过实践得到了理论的认识,还须再回到实践去。

语义要素:{{时间点a,时间点b,时间点c},{状况Ea,状况Eb,状况Ec}}

关系:a早于c;Ec与Ea相同;Ec和Ea之间隔有其他状况Eb。

“恢复”义表示后来的状况是对以前状况的恢复,这也许是副词“还”最早的用法,这种用法现在已不多见。

(二)重复

(15)a.这个电影我还要看一遍。

b.我还想吃一个。

语义要素:{{时间点a,时间点b},{状况Ea,状况Eb}}

关系:a早于b;Eb与Ea相同;Eb与Ea不连续,但两者之间没有或不关注有无其他状况。

(三)延续

(16)a.他还在图书馆看书。

b.最可悲的,都死到临头了,还蒙在鼓里呢。

c.眼瞧着冬天就要到了,乡亲们还穿着单衣单裤。

语义要素:{{时间点a,时间点b},{状况Ea,状况Eb}}

关系:a早于b;Eb与Ea相同,Ea和Eb连续(a点的状态延续到b点)。

(四)减量

(17)a.枪响后,树上还有一只鸟。

b.还有十里地呢。

语义要素:{{时间点a,时间点b},{时间点a的数量Qa,时间点b的数量Qb},

{时间点a的存在状态,时间点b的存在状态}}

关系:a早于b;b点的数量少于a点的数量;a点的存在状态(Ea)延续到b点。

“减量”义指,随着时间变化,某个事物的数量发生了减少的变化,但其仍与以前一样是存在的。例(17a)过去认为表示“数量少”,其实“数量少”的意思不是“还”表示的,而是其语用意义,因而语境改变,不但没有了“数量少”的意思,反而有了“数量多”的意思,如例(17b)。

(五)计划不变

(18)a.四川地震了,明天还去成都吗?

b.这专家座谈会还搞不搞了?

语义要素:{{时间点a,时间点b},{计划Pa,计划Pb}}

关系:a早于b;Pb与Pa相同。

“计划不变”表示某种计划从以前的时间点a保持到后来的时间点b。与“延续”义有密切的联系,但语义要素不是状况本身,而是某种计划。

(六)条件

(19)a.我不希望你生病还来上班。

b.哼,也就是他,丢了稿子还能睡那么香。

c.真要是碰上个脾气不好的,人家还能饶他?

语义要素:{{条件a,条件b},{状况Ea,状况Eb}}

关系:Eb与Ea相同。

前面五个义项都是时间意义的,但“条件”义已脱离时间范畴,不是以时间点为语义要素,而是以条件为语义要素。比如在例(19a)中,条件a指“不生病”,条件b指“生病”,“还”的意思表示在生病的条件下,仍同不生病的条件下一样上班。

“条件”义也用于任意条件,如:

(20)a.总得再结个婚,不管和谁,日子还得过下去。

b.床不管怎么烂,也还是自己的,不用窜来窜去找刷夜的地方。

(七)保持底限

(21)a.还有不如你的哪。你好歹还娶上媳妇儿了。

b.我是有错,可我还是你爹吧。

c.王喜与金枝之间的感情不成熟、不牢靠,但他俩毕竟还是有过一段儿恩爱吧?

语义要素:{a方面状况,其他方面的状况x}(a指“还”字句所表达的状况)

关系:尽管其他方面状况x有瑕疵,但a方面的状况达到最低限度。

(八)基本满意

(22)a.一路上还顺利。

b.一个人过着单身生活,那日子什么滋味是可以想见的,不过也还潇洒。

语义要素:{状况a,其他方面状况x}(a指“还”字句所表达的状况)

关系:其他方面的状况x有不足,但a方面的状况基本令人满意。

(九)不合理/不寻常

(23)a.河南6名少女被骗做洗头女,获救后还为骗子说情。

b.你还说不会下雨呢,马路都成河了。

c.废物利用嘛。哎,我看当文件柜还真合适。我给你还留个格儿呢。

d.我们还一起照过相呢。

语义要素:{状况E}

关系:状况E是不合理的或不寻常的。

“不合理/不寻常”义是“条件”义的主观化,推导过程如下:条件变了,按理状况应发生变化,而事实是状况没有发生变化,因而是不合理或不寻常的。在例(23)a、b中仍带有条件的影子,但在c、d中“条件”义已完全消除。

(十)意外

(24)a.诶,你别说啊。这设计师想得还真周到。

b.原先我看人家下得挺好,可我这跟他们一下,还就赢了。

c.金枝根本不怕父亲:“瞧,又冲我来啦!我气您,您就不会不生气呀?”

“我还就是学会了不生气……”

d.我这人呢,还真不爱听人恭维,特别是过去的事儿。

语义要素:{状况E}

关系:状况E对说话人或听话人来说是意外的事情。

“意外”义可看作“不合理/不寻常”义的进一步主观化,由于某种状况是不寻常的,因而可能是意外的。

(十一)原状态中止

(25)a.我还以为你不识字呢。

b.呕,眼皮子红。我还当你又熬夜了。

c.我本来还想撮合你们夫妻俩,现在我才明白了,那等于是把我们张老师往火坑

里推。

语义要素:{时间点t(说话时),状况E}

关系:语句表达的状况E到说话时已经中止。

以上我们用语义结构分析法描写了副词“还”一些用法,限于篇幅,未对其语义作更详细的描写,“还”的其他一些义项,如“补充”“尚且”“待执行”“未达更高量级”“更甚”等义也未作分析。

4.2助词“了”的部分义项分析

语义结构分析法不仅适用于副词语义的分析,对于助词这样意义更虚的词的语义,也同样适用。下面用语义结构分析法对助词“了”的部分语义进行分析。

(一)实现/变化

(26)a.吃了饭就去。

b.小王养了一只猫。

c.小王去图书馆了。

d.衣服干净了。

语义要素:{{时间点a,时间点b},{事件E}}

关系:a早于b;从b点观察(b就是参照时间r),E已经开始或结束(达到起点Ei或终点Ef)。

为何要设置时间点a?表面上看,时间点a没有意义,但其实时间点a起到了与时间点b对比的作用。带“了”的句子表示的状况,就是要跟时间点a的状况进行对比,表明在此之前不是这种状况。假如时间点a的状况与时间点b的状况相同,那么句子不成立,如:

(27)有工剩余产品,于是产生了交换的需要。(之前没有剩余产品)

(28)衣服干净了。(衣服以前不干净)

(29)a.人老了。

b.*人小了。

学界一般把动词后的“”和句尾的“”分开处理,认为“”表示实现或完成,“”表示变化或出现新事态。但我们看到例(26)中,两者实际上有相同的语义结构,可以看作一个成分。

那么,“变化、出现新事态”的意义从哪里来?石定栩、胡建华(2006)认为:“”是附着在小句上的成分。而“”是附着在体短语(AspP)上的成分。王伟(2006)认为:“”作用于谓词,表示谓词实现;“”作用于命题,表示命题实现。本文同意“了”的不同作用范围的区分,但主张“”和“”的意义是相同的,不同的只在于作用范围不同。“变化、出现新事态”的意义其实是“实现”义作用于命题(句子)时产生的附带效应。

过去试图区分“”和“”,但一直不成功,原因就在于在“实现/变化”意义上两者实际上是同一种意义,差别仅句法位置不同。同一成分的句法位置不同可以造成结构整体意义的不同,但并不意味着两者的意义不同。

(二)计划改变

(30)a,下午不去爬山了。

b.我永远也不结婚了。

语义要素: {{时间点a,时间点b},{计划或预期行为P}}

关系:a早于b;从b点观察(b就是参照时间r),a点存在的计划或预期行为(P)取消。

(三)条件变化

(31)a.你要以为不笑才漂亮那就错了。

b.别把头睡扁了,那就不帅了。

c.“液晶电视机能不能挂在非承重墙上?”“那要看多大尺寸了。”

语义要素:{{条件a,条件b},{条件a下的状况,条件b下的状况}}

关系:条件b下的状况与条件a下的状况是不同的。

“了”的“实现/变化”义和“计划改变”义都是时间意义的,但“条件变化”义已不是时间意义了。“条件变化”义表示,条件改变了,状况也发生改变。此时,关注的不是时间的先后变化,而是关注不同条件下情况的不同。

(四)相异

(32)a.老刘很忙,而余德利就很清闲了。

b.夏:这太阳比地球大,您知道吧?

李:知道。

夏:可是满天的小星星哪个也比太阳大,这您就不知道了?

语义要素:{{事物a,事物b},{事物a的状况Ea,事物b的状况Eb}}

关系:状况Eb与状况Ea相异。

“相异”义可看作“条件变化”义的推论,即变化的结果就是状况相异,由此引申出“相异”义,此时语义要素“条件”已淡化或消失。

(五)偏离

(33)a.菜炒咸了。

b.衣服大了一点儿。

c.颜色太浅了。

语义要素:{预期标准A,实际状况B}

关系:实际状况B偏离预期标准A。

“偏离”义也不是时间意义的,可看作“相异”义的进一步引申:相异于某种标准,就是偏离。

“偏离”义的“了”有时用于形容词后,有的用于句尾,显然不适合用来区分。可见根据“了”的意义来区分不同的“了”,而不是根据“了”的位置来区分不同的“了”是有道理的。

(六)认识变化

(34)a.几个姐妹比着,数他混得最惨了。(杉村博文(2006)例)

b.“不行不行,我的英语也欠流利,总是不由自主地带出法国口音。”

“我听着已经很好了。”

c.我们应该说还有一点友谊,或者说我们也算是朋友了,是吗?

语义要素:{{时间点a,时间点b},{说话人的认识a,说话人的认识b}}

关系:a早于b,说话人在时间点b的认识超越了在时间点a的认识。

“认识变化”义虽然算得上是时间意义的,但变化的内容不是语句表示的状况本身,而是说话人头脑中的认识。如(34b)不是表示“说英语很好”这个状况本身的变化,而是说得到“你说英语很好”这个结论经历了一个认识的变化过程,在此之前说话人还没有得到这样的认识。杉村博文(2006)把(34a)这样的用法叫“筛选出结论”,是十分准确的。

上面我们分析了“了”的部分用法的语义结构,目的是为了说明语义结构分析法同样适用于助词。限于篇幅,没有详细描写“了”的全部用法的语义。

五 结语

虚词的语义是不自足的,但是由于虚词语义提供了一个表义框架,因此可以通过描写虚词的语义结构来描写虚词语义。语义结构由语义要素及要素间的关系构成,语义结构分析法就是通过描写虚词引出的语义要素以及要素间的关系来描写虚词语义。语义结构分析法为虚词语义分析提供了一个模式化的方式,使虚词语义描写有法可依。

本文尝试用语义结构分析法分析了“还”和“了”的部分意义,从目前的分析结构看,这种分析可以帮助发现虚词的新用法,也便于寻找虚词语义中的各种有用信息。

本文对“还”和“了”的分析只是初步的,虽然给“还”和“了”分立了不少义项,但关于义项间的关联以及演变机制并没有深入讨论。我们认为,要清楚地描写虚词语义,更深地理解不同义项间的联系,还需要分析义项间的关联和引申机制,这方面的研究需另文讨论。

标签:;  ;  ;  

汉语虚词的语义结构与语义分析_语义分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