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布局模式运行分析_技术转移论文

投资布局模式运行分析_技术转移论文

投资布局模式运作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布局论文,模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提要 投资布局是宏观投资决策与调控的重要内容之一。投资布局模式运用恰当与否,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发展方向和发展速度。本文拟就几种投资布局模式的基本内涵特征及其运作环境、运行机理作一分析探讨,以供宏观投资决策和理论研究参考。

关键词 投资布局 模式 分析

一、梯度发展模式及其运作环境

梯度发展理论模式是关于一定时期经济技术发展在不同地域空间上的有序推进的模式。其主要观点是,在社会经济发展一定阶段上,由于资源禀赋、政治、经济环境以及人的素质等因素的差异而造成地区(世界范围内或一国各地区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这种不平衡表现为以地理区位为标志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呈高、中、低的梯度分布状态。而由于利益驱动、生产力布局的集中—分散规律等经济发展固有规律的作用,经济技术必然会由高梯度向低梯度多层次递推转移。因此,在进行生产力的投资空间布局时,应从既有的经济技术水平状态分布出发,首先让有条件的高梯度地区引进和掌握最先进的科学技术,然后逐步逐次向中梯度、再低梯度地区转移。随着经济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技术转移的递推速度也愈益加快。而具有较高梯度地区的发展基数比较大,其技术转移(或创新)所带来的边际经济增长速度递减,低梯度地区的边际增长相对加速,从而使地域空间上的经济技术梯度差异愈来愈小,最终导致国民经济生产力布局以及经济发展水平趋于相对均衡。这一理论是对社会生产因技术进步而在地理走向上客观存在的一般趋势的基本概括。

投资布局的梯度模式的运作具有以下特征和要求:(一)一国(或地区)的经济发展状态或生产力布局呈地域板块差异,即能够从地理位置上划分出高梯度、中梯度和低梯度经济区域。如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经济地带,资源分布由西向东、生产力发展水平及技术知识密集度等由东向西呈明显的高、中、低经济梯度分布。西部地区的能源蕴藏水电占全国的80%,石油、天然气占50%,煤炭占45%;而人均创造GNP,1993年东、中、西部之比为1∶0.45∶0.31,东部地区是中部地区的2.21倍,是西部地区的3.25倍。可见,我国早期经济发展的自然选择(地理资源,资源分布)形成了现实的经济水平梯度格局,而这一梯度格局又在相当程度上规定了今后投资梯度模式的选择。(二)地域经济技术梯度差异越大,其技术转移效果越明显,但差异若过于悬殊则势必影响技术转移速度;如果地域梯度比较接近,表明较低梯度地区吸收先进技术的能力较强,因而其技术梯度转移速度也较快。例如,美国50——70年代中期海外投资地区分布主要集中在与其经济梯度差异较小的欧洲、加拿大以及拉丁美洲等地区。70年代后期随着亚太地区投资环境的不断改善,经济技术基础的逐步提高,吸纳外国资本的能力逐渐增强,美国的海外投资地区结构开始改变过去以西欧、北美和拉美为主要市场的投资战略,重点扩大亚太地区的直接投资。可见,这种投资地区重点的战略转移是建立在有保障的技术梯度转移速度之上的。(三)地域经济梯度差异越大,技术梯度转移应以直接扩大目标区域的生产力为目标,多采用直接投资方式进行;地域梯度越接近,则可以定向贷款、政策性融资等间接投资方式为主。(四)技术转移的规模及技术含量水平应与技术转移的目标区域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经济资源条件以及吸纳先进技术能力相协调,以形成技术转移与资源占有的有机结合:如目标区域的劳动力资源比较丰富,则应优先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技术;如目标地区的自然资源比较丰裕,但生产能力低下,则可向其大力输入以提高劳动效率为主的知识密集、资本密集型产业技术,以强化技术转移的投资效果。例如,美国作为经济发展高梯度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转移同样具有由初级产品生产向制造业、再向服务业过渡的阶段性特征。由此可见,技术转移阶段性是投资布局梯度模式的基本内在要求。

二、反梯度模式及其运作环境

反梯度理论认为,梯度模式是以技术的梯度转移来实现经济均衡发展的。而就技术转移本身而言与一定时期的地区梯度无必然联系。因为地区梯度是指地区经济平均发展水平的概念,而技术转移则是以技术优势为充分必要条件的。也就是说只要经济技术水平具有相对优势,就必定存在技术转移的可能性。如果不失时机的抓住这一契机,在技术引进、吸收、创新的基础上,超越现代先进生产技术水平,并不断加速经济技术再转移的国际(地区)市场的广度和深度,以扩大资本积累,进而带动整个地区经济实现跳跃式发展。由此可见,国民(地区)经济的均衡发展完全可能通过经济技术的反梯度转移来实现。此即所谓反梯度投资布局模式。这一理论阐述了经济技术逆梯度转移的不平衡发展规律。日本经济腾飞之路是反梯度布局战略运用的成功例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在战争废墟上重组经济,依靠从美国引进的先进生产技术和科学的管理方法,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又有所创新。进而再迅速把这些技术推广到原先比日本发达的西欧国家,甚至返销到美国。

显见,反梯度理论为落后地区向先进地区以最短的时间、最少的投入、最快的速度跳跃式超前发展提供了一条可行的思路。但由于人们先入为主的思维定势、消费偏好和习惯以及品牌效应等多种因素,加上单靠“异军突起打天下”难以营造整体经济发展的总态势,导致这种逆梯度投资布局模式在实践上要求比较苛刻。反梯度模式的运用有以下特点和要求:(一)地区之间梯度差距越小,越有利于推行反梯度模式战略。例如,有资料表明瑞士、日本、加拿大、英国等国和地区是美国的主要投资国。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梯度与美国较为接近,比较容易实现经济技术的反梯度转移。(二)要有良好的投资环境,能有效吸引更多的适合本地区经济发展的国内外先进技术。(三)有比较雄厚的科技开发、智力开发的基础和实力。否则,无以保证快速超越引进技术,实现产品创新,进而推动经济技术的逆梯度转移。(四)要有与投资布局配套的应变力强的国际市场营销战略策略。例如,日本经济腾飞初期,为了使其汽车工业迅速占领美国汽车市场,日本大力组建跨国公司,并在美国建立了广泛的生产和销售网络,比较有效的绕过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将本国的技术产品打入美国市场。(五)反梯度转移应是投资产业的有序布局。例如,外国资本对美国的投向首先是政府和公司的债券、股票和银行存款。其次才是制造业和房地产。在直接投资方面外国在美国的投资产业顺序1985年以前是制造业、商业、石油业、金融业,1985年后为制造业、商业、金融业、石油业。日本在美国对制造业的投资顺序为:纺织业、钢铁业、电机、机床、汽车工业、电子工业。

三、发展极(增长点)模式及其运作环境

发展极(增长点)理论是发展经济学的重要内容,最先是由法国经济学家费朗索瓦·佩尔鲁克斯等人提出,后经英美经济学家进一步充实和发展。这种理论认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增长在每一地区的各个行业当中并非以同样的速度进行,而是首先集中于某些主导部门和有创新能力的行业,而这些部门和行业往往集中于区内大城市,并与城市所具有的能源、交通、通讯等基础共同组成地区经济“发展极”(英美经济学家称之为“增长点”)。这实质上形成了主导部门、有创新能力的行业在空间上的集聚和有效组合。每一个发展极具有两种“力”的作用:第一是向心力。即指在主导部门及有创新能力行业的周围聚集了许多与之相关的行业、产业、企业群。其次是扩散力。即在一定区域内一旦形成增长点,便可通过技术、生产要素、信息、组织等渠道向其它地区特别是向邻近地区扩散。这两种力作用的对象与发展极(增长点)共同形成国民经济网状结构,利用由增长点上的向心力、扩散力所产生的集聚效应和扩散效应形成有利于专业化协作、实现规模生产和资源互补等发展极的外部经济效果。最终通过经济网状结构上的节点——发展极拉动整个国民经济(或地区经济)向前发展。

发展极的拉动作用主要取决于三个方面:(一)城市经济基础配套设施的完善程度和开放的经济发展政策。(二)向心力和扩散力的大小。主导部门和有创新能力行业的向心力、扩散力越大,则发展极的拉动作用越强,经济全面启动越快,越能促进经济均衡发展。(三)发展极分布的密集度。如果发展极分布过于稀疏,则向心力、扩散力的辐射半径过大,作用效果逐渐微弱,发展极由于负荷过重而难以带动经济全面发展。因此,采用发展极模式一是要慎重选择和确认地区经济的主导部门和有创新能力的行业,确保发展极的拉动能量。二是合理确定发展极的辐射、拉动半径,既要有足够的产业聚合的“向心”效果,又要最大限度的体现发展极的资源、技术、信息等要素的辐射作用。

四、资源转换模式及其运作环境

“资源转换”投资布局模式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凭借着一种或几种资源优势,转换成经济技术发展所必须的其他资源,扬长避短,使经济技术在较短时间内有一个较大发展,从而加速追赶国际(或国内)先进水平。资源转换从概念上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资源转换是指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经济技术联系日益广泛,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普遍采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资源转换战略。狭义的资源转换是指不同地区或国家之间的自然资源的相互转换。从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看,一个国家(或地区)要成为世界经济技术发达国家(或地区)一般需要具备自然资源、技术资源、人才资源和资金资源等四种资源优势,才能确保其经济技术上的国际领先地位。美国由于同时具备了上述四种资源优势,因而一直保持着经济技术上的国际领先地位。如果一国仅有其中一部分资源优势,只要利用得当,也可以迅速成为经济技术发达国家(或地区)。例如,日本战后初期,资金和自然资源短缺,但它有人才资源和技术资源的一定优势,又以其一部分作交换,从美国引进资金资源,从发展中国家引进自然资源,从而由两种资源优势转换成了四种资源的优势,迅速发展成为战后世界经济技术最发达国家之一。如果一国(或地区)只有一种资源优势,而且优势突出,也能在短期内使经济迅速发展。又如,中东一些阿拉伯石油输出国凭借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石油优势,引进国外资金、技术、人才,从而由一种资源优势转化成四种资源优势,迅速成为世界经济富国。我国广东深圳的经济发展利用劳力资源、地产资源等与外国资本、技术资源相结合,也是比较典型的资源转换模式思路的具体实践。目前,在我国沿海与内地、东部与中西部,城市和乡村、大城市与中小城市之间,资源转换投资布局模式的应用有着越来越广泛的趋势。这主要是因为优势总是相对的,每一地区总存在自身的经济特色,如果资源转换所带来的收益大于资源转换所必要的成本,就具备资源转换的可能性和可行性。因此,实现资源转换的关键因素有四个:(一)如何准确地选择“转换”的主、客体,即用“什么”去转换“什么”;(二)如何确定转换的“度”,即以多少自有的优势、丰裕资源去换取多少经济发展所需要的稀缺资源;(三)如何估价转换成本;(四)如何最大限度地降低转换成本。资源转换布局模式是商品经济深化的产物。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资源转换模式有可能成为我国投资布局战略的主流模式之一。应该指出的是,世界新技术革命正改变着上述四种资源的内部结构,信息作为一个新的独立的战略资源,正日益显示其重要性;而自然资源的作用正逐步减弱。

综上所述,各种投资布局模式都有自身特定的运作环境和运作条件。一国(或地区)的经济发展应根据本国(本地区)经济所处的发展阶段、经济技术基础条件以及在世界(或本国)经济发展中所处的经济地位,合理选择和实施适于本国(本地区)经济发展的投资布局模式战略或投资布局模式组合战略,以期达到加速推动本国(本地区)经济均衡发展之目的。

标签:;  ;  ;  ;  ;  ;  ;  ;  

投资布局模式运行分析_技术转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