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易理论对英语教学的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英语教学论文,启示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变易理论关于有效学习的思想
变易理论由瑞典学者马飞龙教授于20世纪90年代提出,它源自马教授创立的“现象图式学”(phenomenography)[1]。变易理论主要关注学习的两大问题:首先,学习者需要学习什么内容。变易理论认为,学习总是指向某个学习内容。所以要检测教学方法和策略的成效,就要看学生是否已经掌握已定的学习内容。而同一项学习内容有不同的特征,其中一些特征对于学到该学习内容是必不可少的关键,称为关键特征[2]。例如,如果教师指着图1来教日文单词“くろい”时,学生对“くろい”理解会有很多种可能性,包括“笔”、“钢笔”、“二”、“黑色”等等,取决于学生将该词的意思归于图中哪个特征。而“くろい”的真正意思才是教学中的关键特征和教学重点。所以在教学之前,了解学生理解事物的不同角度,有助于确定学习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在上述例子里,如果学生都知道“くろい”的意思,教师就不用花时间再教一遍,而应该选择那些学生没掌握的内容。
其次,学习者如何掌握学习内容。变易理论认为,学习是改变学习者对事物看法的活动。如果上完一节课后,学生没有学到任何新东西,或对事物的看法没有任何改变,这一节课就没有产生学生的学习。要学到学习内容,学生必须审辨到其关键特征。而人类具有独特的意识结构,这个结构有前景和背景两个不同层次,而且每次只能关注到事物的几个特征。例如,当学习者看到图1有“钢笔”时,图中物品的名称就成为其意识结构的前景(foreground)而被关注,其他特征如颜色、数量等则变成意识结构的背景(background)而不被关注。所以,在老师解释“くろい”的意思时,如果有学生在想中午要吃鸡腿时,“鸡腿”便成为该学生关注的重点(前景),而没听到“くろい”的意思(背景),就不会掌握这个单词的意思。
那么如何能让学生有效关注到关键特征,变易理论发现,学习主要通过观察事物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而且我们往往比较容易发现改变的事物或现象[3]。比如,在寂静的树林里,我们很难看见鸟;但如果有鸟飞出来,我们就可以轻易发现它。所以,变易理论主张透过系统的聚焦于关键特征的变易图式(让事物的其他特征不变,有系统地针对教学重点改变某个/某些特征)让学生体验事物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关注和审辨该关键特征。如果教师使用图2来教“くろい”的意思,学生很容易靠观察和比较分析,总结出“くろい”表示“黑色”,和其他关于这些物品的名称和数量等概念无关。这个变易图式是用不同的物品,同一种颜色来突显“黑色”这个关键特征,而事物其他特征不会干扰学生学习。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运用的教学例子、资料、活动及其之间的关联,都会影响教学的成效。不同教学活动的改变都有可能导致学生关注到不同的学习内容。所以变易理论里的“变易”不是随意的改动,而是教师有计划的(保持某些特征不变)、系统的、并有助于学生聚焦于关键特征的教学安排。
变易理论还认为,为了达到学习目的,学生要经常体验四种主要学习活动,分别为对照(contrast)、归纳(generalization)、区分(separation)和融合(fusion)[4,5]。图2中使用的是归纳性变易图式,让学生通过具有相同特征的不同例子来归纳出事物的共性。除此之外,变易图式还有对照(contrast)、区分(separation)和融合(fusion)等功能。对照性变易图式是让学生通过比较不同的例子,看到事物之间的不同点。例如,要教学生不同颜色的名称,就需要用同类而不同颜色的物品(例如同一类型不同颜色的钢笔),学生就会更容易关注到不同颜色,而不会把颜色的词当做物品的名称。区分性变易图式能帮助学生有效构建不同概念。例如,如果学生认识了不同颜色的名称和其他事物特征(如形状、大小等等)之后,他们便会形成“颜色”这个概念,并认识到“颜色”和其他事物特征的区别。要区分建立一个概念,学生需要在之前经历一系列对照和归纳活动。融合性变易图式就是让学生综合使用所有的关键特征,例如,让学生描述一个事物,学生可以针对其不同特征(颜色、形状、大小、材料、质量等等)来进行描述,每个人描述的方式也可以不一样。
二、变易理论在课堂学习研究中的运用
自2000年以来,变易理论被香港教育学院课堂学习研究小组采用作为设计和分析教学的理论指导,透过课堂学习研究,探讨如何提升课堂教学质量。课堂学习研究是一种校本行动研究,主要由同科同级的教师针对学生的学习难点,以变易理论为指导设计教学方案,并由不同教师轮流施教、检讨教学成效并提出改善方案,力求达到最佳教学效果[6]。到2010年为止,香港教育学院已经和200多所香港中小学合作完成了300多个课堂学习研究个案,其中有38个为英语科个案,并建立了一套进行课堂学习研究精密而完善的流程(见图3)。
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变易理论的使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掌握是教学设计、实施和评估的归依。除了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和课程的要求之外,教师们还要通过诊断性的测试和课前访谈了解学生对学习内容的不同见解和学习困难来选择研究课的学习内容及其关键特征(即重点和难点)。这样找出的重点和难点更能反映学生学习的需要,课堂设计的切入点更科学。之后再通过课堂观察、提问、课后访谈和后测核查研究课的成果并提出改善方案,在一班进行再尝试和再改善。第二,教师们针对所选定的关键特征设计变易图式,让学生体验事物的相同点与不同点,以有效审辩到关键特征。
三、变易理论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在香港38个英语科课堂学习研究中,有20个关于语法教学、14个关于语言技巧(听、说、读、写)和4个关于英文语言艺术(English arts,如诗歌、戏剧等)。下文结合这些个案的经验,探讨变易理论对英语教学在教学内容、教学技巧和教学评价等方面的启示。
(一)审视英语知识和技能结构,理清教学重点
和大陆新课标的规定相似,香港90年代末的英语课程改革提倡教师使用任务型教学法。任务型教学法(task-based approach)主张以交际型的任务为主要活动,让学生通过使用英语进行交流掌握英语,不鼓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刻意教授英语的语法知识[7]。但是我们经历了不同英语课堂学习研究后深深地感受到,对以英语为外语的学生来说,系统教授英语知识(包括英语语法知识和技能)有助于学生准确系统地掌握英语。虽然在教学过程中使用任务型活动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使用这些活动背后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运用某些已经掌握的英语知识。所以,在设计任务型活动时,教师要先理清该活动对学生英语知识和能力的要求,即该课的关键特征,再考虑选取合适的任务或活动。
其次,教师要认识到所使用的任务型教材的局限性。在课堂学习研究的教材分析中,我们发现大多数任务型主题式(thematic)的英语教科书不同单元、不同主题之间的联系并不密切,而语法知识被零乱地安排在不同的单元。教师需要在教学设计中,对教材进行分析,理出教材中对英语知识的要求,再和其他年级的教材归类和重整,以便了解整套教材的套路和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清晰掌握和调控学生的学习情况,安排适当的教学内容。例如,在朗文教材Primary Longman Express(Wilson)5A[8]第一单元,其中一个重点为英语副词。在教这个重点时,教师需要加入形容词和副词在用法上(包括词形和功能等)的对比。这样,学生既能掌握副词的概念又能清晰将形容词和副词两个概念区分开。
教师掌握了英语课程和教材里的英语知识和技能结构,就等于掌握了整个英语课程的脉络。这样无论学生学到哪一课或哪一个知识点,教师对学生掌握英语的程度和下一步的需要都能一目了然,确定教学重点能更得心应手。
(二)了解学生学习困难,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师在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时,还需要考虑学生的已有知识和学习困难,才能有的放矢,因材施教[9]。例如在某个案里,学生写作时经常错用时态,应该用一般过去时的用了一般现在时;应该用一般现在时的却用了一般过去时。我们研究小组在课前访谈时问学生,他早前寄给朋友的信(内容是关于自己日常生活习惯),为什么用一般过去时。学生的答案令我们很惊讶,他解释用一般过去时是因为当他的朋友接到信时,自己写作的行为已经成为过去。于是,我们追问他,假如要当场写一篇作文叙述上星期天发生的事,应该用什么时态?学生很有信心地说,应该用现在进行时,因为要现在写完马上交给老师。这次访谈,让教师茅塞顿开,认识到学生混淆各时态的症结,是他们把自己写作的时间和别人接触他们作品的时间做参照,而不是用所叙述行为发生的时间和现在的关系来决定所使用的时态。找到原因后,老师在课堂便特别强调使用不同时态的准绳,从而针对学生的错误观点对症下药,而不是把不同时态再重新教一遍。清楚了解学生出错背后的具体原因,正是帮助学生有效解决问题的关键切入点。
有时候,学生即使答对了,其理解也可能是错的。在另一个案里,学生经常用错人称代词。我们在课前访问了三位成绩分别为高、中、低的学生。成绩最好的同学虽然答对了所有关于人称代词的填空题,但问到他如何区分各类人称代词时,他的想法和其他两位学生却如出一辙,他说:“第一种(subject pronouns)用在句子开头;第二种(object pronouns)用在句子中间或结尾;第三种(possessive pronouns)用在句子结尾”。学生们原来都是凭自己对人称代词在句子中经常出现的位置的直觉总结出来的规律,并不是根据各类人称代词在句中的语法功能来区分使用。老师了解了学生的错误看法后,就用反例子在课堂先指出学生的错误,再系统地解释正确的标准,让学生既认识错误的用法,又能把正确的方法学好。
在进行课堂学习研究的过程中,老师体会最深刻的是通过访谈和诊断式测试,加深了对学生的理解。他们发现原来学生可以有那么多意想不到的“离奇”想法,而这些想法又会妨碍他们有效学习。因此,他们更加关注学生的错处及其背后的原因,对于答对的学生,也会经常在课堂上追问他们的解题思路,以确保他们的认识是正确无误的。只有多问学生为什么,多了解学生的想法,才能教好学生。
(三)多使用对照性变易,加强学生对概念的掌握
现行的英文教学法或教科书最常见的变易图式为归纳性的变易图式。比如要教会学生英文副词(adverb)这个概念,老师会举很多副词的例子,如happily(开心地),angrily(生气地),early(早),fast(飞快地)等,之后老师会告诉学生这一类词是副词,还会举一些例句阐释副词的功能,即可以修饰动词、形容词及其他副词等。这样,老师希望学生能透过副词的不同例子,归纳出副词这个概念及其功能。
然而,根据变易理论,要让学生掌握副词这个概念,仅仅使用归纳性的变易图式还不行,如果加入对照性变易图式,效果才最佳[10],因为学生必需体验其他非副词词类(如形容词),并与副词对照,才能有效区分和形成“副词”这个概念。所以,老师在教副词时,可提供和形容词相对应的例子,如以下两组句子,每一组的两个句子分别使用形容词和副词,但表达的意思都一样,这样学生就更容易发现形容词(修饰名词)和副词(修饰动词)在句中的不同功能。严谨的对照能帮助学生有效区分新的学习内容和已有知识,也可以加强学生对新概念的理解。
1.He's a slow(慢的)driver.He drives slowly(慢地).(他开车慢。)
2.He went away in a sad(伤心的)manner.He went away sadly(伤心地).(他伤心地走了。)
对照性变易图式除了有利于学生清晰地掌握概念之外,还可以让学生更容易掌握正确的表达方式。例如,老师教写作技巧时,通常让学生看很多范文,比如让学生看副词用得很生动的文章,希望学生模仿,在写作时多用副词。然而,这种方法效果并不显著,因为不是所有学生都能体验多用副词的好处。在此,老师不妨使用对照性变易图式,在呈现范文的同时,也呈现一篇内容相同但却去掉所有副词的文章,让学生比较哪篇较佳并找出原因。这种使用反例子的对照,让学生深深体验到使用副词的妙处。
在使用对照性变易时,需要注意两个重要技巧。第一,用于对照的语料要形成鲜明对比。由于很多真实性(authentic)的英语材料都是综合使用了很多不同技巧的文章,在教授某项新概念、新知识或新技能时会造成很多干扰,效果并不理想。所以,对照性变易图式所采用的语料都需要精心修改,特意加入更多关键特征的例子以形成鲜明对比,才能更好地突出教学重点。第二,用于对照的语料(两篇或多篇)需要同时呈现给学生(而不是一前一后,先后介绍),以便他们将不同语料中的不同部分进行一一对应的比较,找出两者的相同和不同之处,再通过讨论归纳出关键特征。
(四)教学活动和教学策略要聚焦于学习内容
确定符合学生学习情况的学习内容及其关键特征,设计相应的变易图式之后,教师选用的教学活动和教学策略要聚焦于关键特征,才能让学生更有效地学习[11,12]。教学活动是否能有效聚焦于学习内容,很大程度取决于教师选取了哪些活动,如何组织这些活动,并通过提问让学生看到活动之间的逻辑关系和教学的重点。例如,有节小学五年级的研究课是教学生使用故事结构来掌握英文故事大意。研究小组设计了以下8个活动:
1.学生阅读英文文章一(练习一)
2.学生自评自己对该文章的掌握程度(练习二)
3.教师和学生讨论所使用的阅读策略
4.教师介绍故事结构这种阅读策略
5.学生使用故事结构再阅读英文文章一(练习三)
6.学生再自评自己对该文章的掌握程度(练习四)
7.学生讨论活动2和活动6的效果及其原因
有位教师在上课开始时,并没有强调该课的学习内容为阅读策略。而且在衔接不同的活动时,说得最多的是管理式的语言,如“First,let's do worksheet 1...Next,let's do worksheet2...Let's read the article again...Last,let's do worksheet 4...”。结果在课后访谈时有学生被问学到了什么时,该学生回答:“这节课是练习课。老师让我们做了几个练习。”而且他也不知道为什么要做这些练习。其实该教师漏掉了该课最重要的地方,就是没有使用故事结构和有使用故事结构这两种不同阅读策略及其效果的对照。上述的教学设计有两个点睛之笔:活动3旨在让学生讨论自己使用的阅读策略并带出介绍新策略的需要;活动7旨在归纳使用故事结构这个策略的特点和好处。
教学活动和教学例子的采用,并不是数量越多越好;教学策略的使用,也不是花样越多越好。教学活动和教学策略的好坏,取决于是否能有效突显、引导学生关注到并最后掌握学习内容及其关键特征。
马飞龙教授所提出的变易理论,从教学的核心问题——学习内容出发,阐述了如何精确地选取学习内容和通过变易图式引导学习者学到该内容的科学规律,为英语教学的设计和实施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指导[13]。教师在确定学习内容时,要审视和分析课程和教材对英语知识结构的要求,然后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确定课堂的重点和难点。在设计和实施课堂教学时,要使用适宜的变易图式,严密地组织相关的教学活动,使用有针对性的教学技巧,最大限度地帮助学生聚焦于所选的学习内容及其关键特征,这样有效学习才最有可能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