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社会的教育改革及其对人的素质的要求_小康社会论文

小康社会的教育改革及其对人的素质的要求_小康社会论文

小康社会的教育变革及对人的素质要求,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小康社会论文,对人论文,素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小康是介于温饱和富裕之间的一个生活发展阶段。我国达到小康社会系指整体经济发展水平达到世界下中等国家平均水平,人民生活质量在温饱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达到丰衣足食、安居乐业、生活殷实,但还达不到富裕程度的社会。它与人类社会第二个发展阶段相对应,也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第二步战略目标。

在以往的研究中,我们业已指出,我国是一个幅员广大,全国经济、社会、教育发展极不平衡,贫困、温饱、小康、宽裕各种类型地区并存的社会。着重研究并指出了要重视平均值掩盖下广大老少边山穷地区生活贫困和教育落后的问题;指出帮助将近一亿人口的广大贫困地区发展教育、摆脱贫困状态是全国从总体上能否实现小康和进一步实现现代化的关键。

如果说,在温饱和温饱以前的社会教育发展的目的和目标主要是传授知识,培养技能,满足以发展物质生产为核心的社会发展需要的话,小康社会在向富裕社会过渡时教育发展的目的和目标主要是全面提高人类的素质,满足人类自身个性发展和生活质量提高的需要。而当我国实现了现代化,进入富裕社会以后,教育发展的目的、目标将是充分挖掘和开发人类的潜能,满足人类潜能充分发挥的需要。在21世纪初,我国将进入小康社会并逐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的目的和目标也将随之转移和变更。我们要认识这种转移和变更,促使教育思想、观念的变革,以适应小康社会变革的需要。

与此同时,人们还在逐渐认识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人类潜能的挖掘和开发,不仅需要良好的社会环境,而且有赖于优化而不被污染和破坏的自然生态环境。在当今世界上,反对由于发展科技、经济而过度掠夺自然、破坏生态的呼声越来越高,一场全球性的绿色革命运动正在世界范围内展开,一种促进人类、社会、自然整体协调发展的主张正在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赞同。一种天地人合一、天地人相生、相克、相互依存的哲学观和促使人类、社会、自然协调发展的大协调学正在日趋成熟。甚至有人提出,当今和未来世界,国家安全的威胁,主要不是来自军事和经济侵略,而是来自自然资源、一次性能源的耗竭、土壤的侵蚀流失、自然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的破坏。

同样,当我们在制订小康标准时,既要考虑生产力发展水平,又要符合社会主义原则。我们所指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既包括了物质生活的改善,也包括精神生活的充实;既包括居民个人消费水平的提高(其中包括个人文化教育水平的提高),也包括社会整体文化教育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福利事业、劳动环境、社会环境和生态环境的改善。随之,教育思想观念、教育结构、教育内容、课程教材、教育方式、手段也将随之发生深刻的变化,适应小康社会教育目的、目标的变更以及满足个人和社会的需要。

1.小康社会呼唤务实精神和注重实效的人才

我国由贫困到温饱,由小康向富裕社会过渡,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发展变革过程。它要求人们具有脚踏实地的务实精神和注重实效的求实秉性,还要求人们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热爱生活的执著追求。这就要求改变传统的德育观念、德育态度,改变以前那种不切合实际的说大话、说空话和说套话的状况。教育工作者,尤其是德育工作者本身首先应从以身作则、脚踏实地结合受教育者的思想实际、社会实际,老老实实地改革德育内容、德育方法,实实在在地进行思想政治和道德品质教育,全党全国人民都应该以我做起,逐步形成做实事,求实效的良好社会风气,奔小康和实现现代化,不仅要求教育教给学生实实在在的知识、技能和本领,而且要求教育培养学生的务实精神和求实秉性,以及塑造完整的人格。

2.市场经济要求人们具有强烈的竞争意识、拼搏精神和开拓能力

当前,我国正在逐步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法制,小康社会将是市场经济体制和法制比较完善的社会。市场是通过价值规律、供求关系和竞争法则来配置资源的,竞争就是要实行优胜劣汰,法律保护个人和集体通过公平竞争获取合法的收益成为强者,在社会上先富裕起来并且获得应有的地位,反之就成为弱者。市场经济不仅要求人们具有理智的头脑和清醒的法制意识,而且要求人们具有基本社会公德。激烈的国际国内竞争,要求人们具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坚韧不拔的毅力、顽强不屈的拼搏精神和不断进取的开拓能力。这就要求教育培养人们的这种素质。正如美国学者柯林·博尔在向《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提交的一篇报告中所指出的,未来人应具备三本护照,一本是学术性的,一本是职业性的,第三本是证明自己具有强烈事业心和进取开拓能力的护照。当然,随着我国人民物质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独生子女的日益增多,不少学生受家庭和社会环境的长期影响,心理素质较差,出现了脆弱、忧郁、焦虑、浮躁、孤傲、自满等心理障碍,与竞争的外部环境产生了不统一、不协调的趋向,很难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激烈竞争的挑战。这就要求学校、家庭和社会尽早重视对孩子进行这方面素质的教育,使他们逐步成为具有自信自强,具有迎接挑战的冲动和勇气,承受挫折和战胜危难的顽强意志以及具有执著追求和正确人生态度的新人。

3.急剧变革的社会要求人们具有未来意识和善于学习、创造的能力

小康社会是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急剧变革的社会,飞速的发展和急剧的变革使得目前很快成为过去,未来很快成为目前,使得在缓慢变化社会中习惯了的人们会感受到巨大的冲击,感到不习惯,不适应。这就要求对人们进行能适应未来变革的未来教育,使人们逐步树立未来思想观念,培养未来意识,养成预想未来的习惯,学会预测、预见、设计和构想未来的本领,使教育具有面向未来的倾向性,使教育培养出的人能主动适应和对付快速发展、急剧变革的未来冲击。

此外,科技、经济的飞速发展,不仅导致社会信息和知识总量的急剧增加,使社会成为知识和智力社会,使得社会的生产和生活更依赖于知识和智力,社会的生产成为知识和智力的物化,社会的生活与知识和智力结合得更为紧密;而且社会知识陈旧、老化的速率正在加速,知识更新的周期正在缩短。这样,世界上最聪敏、记忆力最好的天才的头脑也容纳不下如此之多,而且还在急剧增加的信息和知识。在这样的情况下,衡量一个人的素质不再只是拥有知识和信息的多少,而主要是获取、处理和创造信息和知识的能力。这就要求教育不仅要教给学生最基本的知识和核心的学科理论,教会他们较基本的技能,更要教会他们学习和创造的能力。

所谓学会学习和创造主要是指能充分利用图书资料、计算机和数据库等多种媒体很快、准确地寻找到所需的信息和知识,有较强的理解、消化、吸收、概括和应用的能力。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独立创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的能力。

简言之,也就是学会对于信息和知识的捕捉、评价判断、选择、组织、应用和进行再创造的能力。

4.“信息高速公路”的开通要求人们强化全球意识和具有国际交往的能力

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发展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我国北京、上海、广州已经从地区和国家经济、商贸、金融、科技文化中心的作用和地位开始向着国际化大都市的功能转变,而且都已提出要用15年左右时间实现这种转变,建成国际一流水平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我国还有很多中小城市也提出了类似的发展目标。很多大公司、大企业以及不少部门、科研机构和高校都提出了与国际接轨的口号。国际化已成为时代的潮流和发展的必然趋势。“信息高速公路”的开通和大型喷气式客机技术的突破还在加速这种趋势,世界正在缩小而变成全球战略村。

处在这样的时代,中国不仅要引进外国资金、智力和技术;而且要创造自己的名牌产品,打入国际市场;还要向国外输出资本、技术和人才,在全球范围内搜集信息,配置资源,进行国际化的生产和销售。这就要求21世纪的中国人具有强烈的国际意识,全球意识,参与全球的交往,竞争和合作。在这样的时代,要求教育培养一代能熟悉世界各种事务,熟练掌握和应用多种外国语以及电子计算机等多种信息媒体的现代人。在这样的时代,联系、交往和合作的能力也将是时代要求人们具有的最基本的素质。

5.高度综合和统一的时代要求人们具有合作意识和协调能力

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正在出现许多统一的理论和综合的技术。

当代技术的发展也正在呈现高度综合的趋势。本世纪50年代以前,往往是一种技术“替代”另一种技术。50年代以后,更多地出现的是多学科技术的组合和综合。美国阿波罗航天飞船登月,我国人造卫星发射成功,脱氧核糖核酸的发现,都是许多跨学科专家合作,采用了多种学科技术的组合和综合才完成的。当前的多媒体技术也是融合了电脑、电视、电话、电传、录音、录像多种技术于一身,与光导纤维电缆的结合才实现了声象图文数据并茂的高速、优质、大容量的发射、传输、接收、储存和再现的功能,导致全球二次信息革命。

在这样的一个时代,任何一项研究成果的获得都需要跨学科、跨部门人才的高度合作,任何一项跨学科、跨部门的合作研究都需要研究人员具有强烈的合作意识和高度的协调能力,更需要那些具有广博知识和精深技能的综合型人才。这就要求教育开设跨学科综合型课程,培养人们的综合能力、提高人们智力的综合机能和造就更多综合型人才。

总之,小康社会是一个市场经济体制和法制逐步完善、科技飞速发展、经济快速增长、社会急剧变革、生活节奏快、激烈竞争多、知识和智力密集、复杂而多样、交往频繁、联系密切、合作机会增多、逐步迈向国际化、信息化和现代化的社会。它要求人们具有健全的体魄和良好的身体、心理素质;要求人们不仅具有最基本的文化科学知识,掌握最基本的学科理论和基本技能,而且具有最基本的社会公德和法制观念,对己、对人、对事、对物具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还要具有健康的审美情趣和正确的价值判断标准;既有自尊、自重、自爱的独立人格,又有尊重、理解、宽容、学习他人的美德;既有民族自尊和爱国主义精神,又有尊重、理解他民族的宽阔胸怀和帮助贫困落后国家的国际主义精神;既有高度发展的认知能力,高度开拓、创新的精神,丰富的情感,坚韧不拔的毅力,还有勇敢承担风险的事业心和敢于承担重任的社会责任感,脚踏实地参与社会实践的务实精神和讲求实效的作风以及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变革自我的创造能力。这就要求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和知、情、意、行和谐协调的新人。

因此,21世纪中国将在奔小康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程中逐步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面向未来、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的全新的教育体系。这个教育体系在时间上,贯穿从胎儿、婴幼少儿、青壮老年整个人生全过程的终身连续教育,这种连续教育过程需要进行整体设计,保证教育在纵向具有连续性和预期性。在空间上,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参与、相互渗透,创造全方位的教育环境和现代化的教育条件,城市乡村教育一体化发展,国家、地区教育与国际接轨,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相互配合和衔接,保证社会上的每个人时时处处接受教育,连续不断地进行学习。学习的目的不再只是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而且也是为了发展自身个性、创造美好的生活质量服务,学习本身成为提高自身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学习的内容不再只是学习历史的知识,掌握现实的技能和本领,更重要的是在学习中预测、预见、设计和创造未来,预期成为学习的重要内容。学习过程不再只是教师讲学生听,而且学生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主动地进行学习,要参与到生产实习、社会实践、各级决策过程中去进行参与性学习,参与成了学习的重要手段。随着教育的信息化、现代化、个性化,学习的形式日趋多样,学习的内容日趋丰富多彩,学习的手段更为灵活,学习将更具有针对性且日趋高效、优质和趣味性。小康社会将是全社会都在从事教育、全民都参与学习,通过学习发展个性、提高素质、改善生活质量,小康社会是逐步向学习化社会过渡的社会。

标签:;  ;  ;  

小康社会的教育改革及其对人的素质的要求_小康社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