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语迁移对中国学生英语写作的影响_英语论文

母语迁移对中国学生英语写作的影响_英语论文

母语迁移对中国学生英语写作的影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母语论文,中国学生论文,英语写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英语教学中,语言迁移一直是个有争议的话题,越来越多的语言研究人员对此有更深入和更全面的调研。在过去百余年中,人们对语言迁移的研究取得了相当大的进展,特别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然而,在过去的几年里,语言迁移的重要性已被逐渐减弱和忽视。语言学习者的母语,我们也称为第一语言,总是对学习者的第二语言产生着巨大的影响。人们认为,在第二语言的习得过程中总是要或多或少的受到母语的影响。直至20世纪80年代,在母语对第二语言的影响上用到了贬义词“干扰”。而“迁移”就是源自于“干扰”这个词。但在目前,中国学生的英语写作水平远远不能令人满意,在英语表达中频繁的出现中文式的表达方式。目前有鉴于此的许多学者已进行了研究,并对英语写作教学提出了不少建议。

一、语言迁移

语言迁移在第二语言的习得上是不容忽视的。在语言学习者学习一门外语之前,他们一直在使用母语进行沟通,所以他们非常熟悉母语的使用规则。当学习一门新语言时,他们会不自觉地将母语的使用规则运用到第二语言当中,这就是语言迁移。然而,两种不同语言是存在着差异的。

1.语言迁移的定义

语言迁移也被称为跨语言影响。“语言迁移”一词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行为主义,其观点是,母语习惯影响外语学习的习惯。虽然后来不被使用,但迁移的概念却仍然存在,并且依然是大多数外国语言习得研究的基础之一。

由于“迁移”一词过去曾和行为主义相关联,因此,Corder对这个词的使用有疑问。他更喜欢讲母语的作用,并进一步的区分了两种不同类型的母语影响:借用迁移和结构迁移[1]。

Adjemian在Corder的基础上声称,在借用的情况下,学习者必须清楚意识到他对自己母语依赖的事实;而在结构迁移的情况下,学习者不一定清楚其语法受到影响是母语的规则或使用形式在起作用[2]。

Shachter的语言迁移观点是语言迁移并不是存在于整个过程,而是约束着习得的过程[3]。据Shachter的观点,学习者之前学到的知识限制了学习者学好第二语言。

Odlin明确了迁移的定义:迁移是目标语言和之前已经习得的任何其他语言之间相似点和不同点的差别造成的影响[4]。

总的来说,语言迁移是指,一种语言的技能学习转移到第二语言的这种情况。

2.语言迁移的分类

传统上,研究语用迁移常常关注到学习者犯的错误,和作为“负迁移”而发生的错误。然后,后来的研究人员已经发现了大量其他形式的迁移,其中有两种形式的迁移是经常被讨论的。

(1)负迁移

负迁移是指母语对第二语言习得的不利干扰。母语负迁移在各级语言层面都有出现。第二语言学习者在发音时带着的外国口音就是负迁移在语音层面的例子。形态层面的负迁移就更常见了,例如,在中文的影响下,一些学生会说“big rain”,而非“heavy rain”。在句法层面也存在着负迁移,例如,在回答反义疑问句“This house isn't large,is it?”的时候,受中文的影响,许多学生会回答“Yes,it isn't large.”或者“No,it is large.”在话语层面也不难找到证明负迁移存在的例子,如,英语老师会说“Your English is very good.”而中国学生则会回答“No,no,my English is not good at all.”

在语法上,中国学生的回答并没错,但是根据英语的交际原则这么说是不合适的。该错误是由受汉语交际原则的影响造成的。

(2)正迁移

正迁移是指在第二语言习得时由于受跨语言相似性的影响而产生的促进作用。母语与目标语的语言词汇的相似,可以减少阅读理解的时间;元音系统之间的相似可以使元音更容易识别;书写系统之间的相似可以让学习者在目标语言的阅读和写作方面快速入门;句法结构的相似性可以促进语法的习得;学习者的母语和目标语的语法相似,往往在读写文章、语序和句式方面困难较少。人们一般认为,第一语言作者和第二语言作者在写作时的模式也基本相同,都是采用构思、写作、编排、重新浏览、再次修改这样一个过程。我们相信,将会发现更多的例子表明母语可以促进第二语言的习得。

3.语言迁移的原因

在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中,母语迁移是一种必然的现象。研究母语迁移的开始及发展,我们可以发现文化差异、思维模式不同和传统教学方法中存在的缺点都是导致语言迁移的原因。

(1)文化差异

说到语言迁移,首先要提到的是每一种语言都具有的独特性。尽管有生物的、功能的普遍性和由此造成的语言共性,但是如独特的语法和词汇、不同的语言结构的巨大差异是存在的。这些语言上的差异是由明显的文化差异所造成的。Whorf曾列举了若干例子来证明文化因素的影响,例如:爱斯基摩语对于“雪”有丰富的词汇来表述,而英语却只有两个。爱斯基摩语里之所以有大量表述“雪”的词汇,是因为雪在爱斯基摩人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5]。

语言和文化是密切相关的,它们有着辩证的关系。一方面,每一种语言都是其文化的一部分,它反映文化并为其服务。而文化的具体需要限制了语言的任意性,因此,语言是被文化影响和塑造的;另一方面,语言不是被动的反映文化。相反,它加强和维护了信仰和文化习俗。作为文化的一部分,人们不同的生活方式影响着不同国家的语言。许多成语、俗语和表达方式都能找到它们的生活来源。例如:一个学生曾这样形容公共游泳池:“泳池太拥挤了,水也很脏,就像在芝麻糊里煮饺子一样”。饺子和芝麻糊都是中国的传统食物,所以这种表述并不符合标准的英语。作为一个英语学习者,我们应该努力学习标准的英语用法。以英语为母语的人会用“挤得像沙丁鱼”来形容人多的地方,因为沙丁鱼罐头是他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食物。

许多英语习语起源于著名的文学作品,尤其是圣经和莎士比亚的著作。例如“the apple of the eye”,“to entertain an angel unawares”,“to point the lily”等。这些成语被人们当作标准语言一代又一代的流传下来,因此不能随意更改。学生们将中文成语直译成英语创造出的英语成语往往被以英语为母语的人所误解。这些他们创造的成语被称为“Chinglish”(中式英语),因为它们不符合标准的英语用法。

中国学生必须学习使用以英语为母语的人常用的表达方式,并尝试了解他们的文化背景,如此一来,就能大幅度的提高写作能力。

(2)不同的思维模式

语言和思维是相互影响的。一方面,语言是思想的外衣,反映思想;另一方面,语言促进思想。通过语言,人们认识和了解世界。通过语言,人们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和情感,与人沟通心理和情绪。语言反映了人们的世界观、思维模式以及他们的心理状态。因此,人们的思维模式影响他们的表达方式。

中国人更善于形象思维,而西方人善于抽象思维,因此他们造句就不同了。中国学生喜欢用一些具体的和主观的图像来表达一个意思,而以英语为母语的人却偏爱用抽象表现。例如,中国学生会在他们的文章中用到“His body is very healthy.”这样的句子。而说英语的人只用“He is very healthy.”来表示同样的意思。在中文里,动宾结构,如“吃饭”,“付钱”,宾语经常会被提及,但在英语中,宾语是被普遍理解和省略掉的。中国学生往往根据中文的思维模式写出拗口的句子,如“We have eat-en our meals.”,“I can't paid the money.”等等。也因为这些不同的思维模式,他们会在文章中使用许多形象的语言。由此,我们可以理解为什么他们会用“In the past,the Chinese people led a life in deep water and hot fire.”这样的句子。

思维模式的差异影响着语言的特点。例如:当一个美国人做演讲的时候,观众可以很容易地根据表示时间关系的连结词如“first”,“second”,“third”,“next”等和那些表示逻辑关系的词,如“because(cause)”,“however(contrast)”,“actually(contradiction)”来获取信息。但是,中国作家却高度重视整篇作品的和谐,强调首尾呼应和段落之间的自然过渡,而不是不同部分之间的明确分工。

西方人评价或描述某物总是非常客观公正。但是,中国人常常用华丽的修辞和夸张的赞美来形容某物。例如:在表示知识的重要性时,一些中国学生会这样写“Knowledge is a streak of light in the darkness.It is a bright sun shining over the globe.”。但是,西方人只会使用一些简单的常用词来象征知识,如“building bricks”或“a key to unlock mysteries”。

(3)传统教学方法的缺点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们注重语法和词汇教学,而忽视这些词汇的实用教学。这就是为什么学生们虽然获得了大量的词汇和语法知识,但每当要写作的时候却发现脑海中一片空白。很多情况下,他们只是把所有的单词拼凑在一起,而组成的句子并不符合标准的英语。此外,他们只知道大部分文字的字面意思而忽视它们的文化内涵,这往往会导致对单词的误用。

二、语言的语用迁移

语用迁移是中介语言学中的一个分支领域,它研究非母语言语行为的理解和产生,以及他们的第二语言相关的言语行为的知识的习得。

1.语用迁移的定义

语用迁移与语用学密切相关。语用学是研究语言的理解和使用的。事实上,语用迁移的研究通常要处理如邀请、道歉、问候或感谢这些语言行为的使用。因此,语用迁移对待语言的使用,意味着母语语用知识在第二语言中得以投射。语用迁移可以被定义为是学习者将母语的使用规则转移到第二语言的语言行为的过程。

2.语用迁移的分类

众所周知,语用迁移是学习者将母语的使用规则转移到第二语言的言语行为中的过程,因此,我们可以从词汇层面、句法层面和话语层面加以论述。

在下文中,笔者将拟出学生们写作时在语用迁移的三个层面常犯的一些错误,通过对错误的分析,教师可以明确学生们的母语负迁移是如何在英语学习中产生的。从而得出一些教学策略以在教学中培养学生们正确、有效的用英语写作。

(1)词汇迁移

由于英语和汉语属于不同的书写系统,迁移不会出现在词形上。然而,中国学生经常转移单词或词组的含义,如下面的句子所示:

①He teaches me how to do an honest man.

②That book had been borrowed out.

③After 4 years,they graduated from the university.

④Some natural resources such as oil and coal will be used up after 50 years.

在上述情况下,迁移发生在几乎所有的词类,从名词短语、动词短语到副词、介词等。例如,“do”一词中出现在“do an honest man”这个词组中表示做一个诚实的人;“out”在词组“borrow out”中表示借出去。在中文里,“后”被广泛用来表达意思,如方向、序列,而根据英文习惯在不同的场合表达在不同的意思。以例句(3)和(4)为例,应该用副词“later”来替换“after 4 years”中的“after”来表示过去的时间。相反,如果事情发生在将来,就应该用“in”来取代“after”表示时间,所以“after 50 years”应该改成“in 50 years”。学生们往往在所有场合将英文单词“after”与中文中的“后”相等同,但事实上,这两个词在两种语言中都分别有各自的具体搭配,只有在某些具体情况下才可以相等同。语言学习者由于搭配不当犯的错误常导致误解甚至笑话,如“我们要提倡五讲四美”,中国学生会翻译成“We should advocate five talks and four beauties”。这是因为母语的影响,学生们没能使用适当的表达形式。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词汇迁移发生在中国学生的英语写作中基本上都是语义的转移,这些学生们正不断地形成在中文和英文单词之间语义相等的假设。这就是说,中国学生的英语写作往往倾向于逐字的翻译,这就是导致迁移错误的原因。

(2)句法迁移

句法层次迁移通常出现在句子结构中。例如,在中文里,好几个动词可以同时存在于一个句子里,而英文句子里只能有一个动词存在,其他的只能以非谓语动词的形式出现。中国学生通常会造出如下的句子:

⑤People think go to the movie will cost a lot of money.

People think that going to the movie will cost a lot of money.

⑥There are many people take part in sports now.

There are many people who take part in sports now.

中国学生英语写作中的另一个典型的结构错误就是中文句子可以没有主语,因为读者根据上下文内容来体会句子意思,比如“与电影不同,电视可以一直看,无需再花额外的钱”这个句子。然而在英文中,句子没有主语通常是不允许的,以上这个例句中国学生用英语写出来通常是“Unlike the movie,TV shows on continuously,and doesn't need to pay any extra money.”

中国学生总是被母语的思维模式所影响。这种思维模式不管是在两种语言的句子结构上还是文化背景上都有着明显的差异。

研究人员往往将“学习第二语言”和“学习用第二语言去思考”进行比较,这意味着,如果学习者不用第二语言来思考,他们必定仍将母语作为对第二语言认知活动的参考。这种说法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中国学生英语写作中的句法层面上出现语义迁移,下列句子中有具体体现:

⑦Everything has two sides.

As a coin has two sides...

⑧Because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industry,energy is much neede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industry.energy is much needed.

(3)话语迁移

亚洲人不同于英美人表达直接,而这种差别有时在亚洲学生的写作中反映出来。Hinds指出,在读者负责的语言中(如日语),“语义含糊,句子不精确……英语为母语的作家通常是经过几次草稿的修改之后拿出一个最终的定稿,而日本作家经常撰写的草稿就成为了最终的定稿”[6]。Chen比较美国和中国的写作方法,“美国人的英语写作是非常直接和公式化的。作者们首先明确文章的主题或目标,然后以具体例子支持他们的论点……相比之下,中国作者喜欢间接的写作……他们使用比喻、暗示来进行过渡。因为实例必须巧妙地穿插在文中,所以过渡既不明显也不直接”[7]。下面一段文字就是此观点的例证:

⑨Firstly,at present information is the most important for us.So the Internet will bring us the fastest information.Secondly.we want to remember much important information,but our brain can't remember it very long time.We will use computers which will help us remember it whenever we want to use.

三、英语写作教学的启示

基于上述对语言迁移的研究和学生作文中出现的错误分析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在英语写作教学中需要特别说明以促进正迁移和负迁移。

1.提高学生的跨文化差异意识

在以英语为母语的人的眼中,中国学生的英语写作往往是前后矛盾、不合逻辑的。这种看法只是由于缺乏对英文和中文之间的修辞规范的差异性的认识。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中国学生经常在他们的写作中引用谚语、名言、典故。对中国读者来说,这些都是正常的,甚至是很好的修饰、活跃语句,但对西方读者来说,他们会走神。修辞模式是特定的文化。每一种语言或文化都有其特有的修辞方式。因而对不同文化的修辞差异认识的缺乏可能会造成跨文化误解。不同的文化对修辞模式的期望是不同的。之所以母语者有时无法解释中国学生的英语写作,是因为中国学生英语写作的文章组织模式不符合说英语的人的期望。

2.通过阅读发展语言能力

Raimes指出,阅读是写作的良好开端,因此阅读能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新的语言和文化中来。[8]学生们阅读得越多,就会对词汇、成语、句型、篇章组织和文化臆测像母语者一样熟悉。由于在语言学中,阅读和写作是互动的,写作能力的发展将不可避免地涉及到阅读。通过阅读,学生们将对什么是语言模式有一个清楚的概念,并能取得正式系统的知识。通过对不同类型的文章进行广泛阅读,学生们将获得不同类型文章的写作知识,如描述型、叙述型、说明型、议论型、指导型、程序型等。

总之,广泛阅读是具有指导性的,以获取正式系统的知识,这是为了良好的写作所必需的。因为只有当学生们具有了英语写作话语模式的意识,在他们自己写作时才会遵循这种模式。如此一来,他们的英语写作读起来才会像英文,而不是像中文版的翻译写作。

3.教学过程中引入对比分析

如上所述,英语写作中出现的迁移错误是由于学习者困惑于两种语言在形式和结构上的本质差别。因此,一些有关这两种语言的对比研究是有必要的,以帮助学生更清楚地看到他们所遇到的一些问题。Charles C.Fries是美国语言学家,他声称,一个有效的外语教材,应该一方面根据目标语言进行科学描述;另一方面用学习者的母语对其进行适当的描述。吕叔湘,著名的中国学者和语言学家,也评注道,中国学生的英语写作应该把目标语言知识的学习建立在通过两种语言的每一个细节比较的中英文之间差异的基础上。

四、结语

在英语写作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知道修辞规范是具有文化特定性的,并且受英语和中文不同的文化差异、语言使用、思维模式和语言模式的影响。只有提高学生的跨文化差异的认识,才有可能使学生们克服中文语言模式的干扰,在用英语写作时按照英语的语言模式,而不是中文的语言模式。

许多研究表明,写作中的错误是与语言转移相关的。因为在写作时,学习者的目标与知识被认为与他们的母语有交互影响,这两者对学习者的目标语言的表现都有影响,尤其是在词汇、句法和话语层面。然而,语言迁移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现象。在遵循一定的规则下,它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是负面的,可能会因不同的学习者、不同的母语、不同的语言学习环境或不同学习阶段而不同。在通用语言理论基础上,本文阐释了在第二语言习得时促进语言正迁移和减少语言负迁移的可行性。

标签:;  ;  ;  ;  ;  

母语迁移对中国学生英语写作的影响_英语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