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市二人民医院 湖南省 414000
【摘 要】目的:观察穴位自血疗法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疗效。方法:将慢性荨麻疹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实验组采用穴位自血疗法,对照组口服地氯雷他定片,根据患者瘙痒程度、风团数目、风团直径的症状改善情况评价临床疗效。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及疗程结束后均抽取静脉血,测定血清中IL-2、IFN-γ和IL-4的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治疗后患者瘙痒程度、风团数目、风团直径均明显降低,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两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总有效率为8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二者疗效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观察组IL-2、IFN-γ升高更明显,IL-4降低更明显,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穴位自血疗法治疗慢性荨麻疹安全有效对外周血IL-2、IFN-γ和IL-4的影响可能是其治疗慢性荨麻疹的机制之一。
【关键词】慢性荨麻疹;穴位自血疗法;疗效观察
引言
慢性荨麻疹(CU)是一种常见的皮肤变态反应性疾病,属中医“隐疹”范畴。以风团反复发作伴剧烈瘙痒为特征,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了。近年来国内外研究发现,慢性荨麻疹发病与自身免疫有关,存在明显免疫失衡。穴位自血疗法作为中医疗法之一,临床广泛用于慢性荨麻疹等多种皮肤疾病的治疗。为观察穴位自血疗法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疗效,探讨其作用机制,笔者采用穴位自血疗法治疗慢性荨麻疹患者并观察其近远期疗效。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5月~2015年5月中医科和皮肤科门诊就诊的慢性荨麻疹患者100例,均符合《皮肤性病学》中慢性荨麻疹的诊断标准,主要症状为瘙痒和反复发作的风团,病程持续6周以上。将100例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50例,实验组男34例,女16例;年龄35.2±5.9岁;病程6周-48周,平均19.6±6.1周;对照组男32例,女18例;年龄34.7±6.1岁;病程最短6周,最长49周,平均21.9±6.9周。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分析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入选标准:年龄18~60岁;临床上没有明确病因;1个月内没有服用任何抗组胺药;3个月内未服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咪唑类抗真菌药物及免疫抑制剂;患者知情同意。
1.2治疗方法
实验组采用穴位自血疗法。方法:使用注射器抽取患者自身静脉血4ml,不做任何处理,常规皮肤消毒后立即注射到该患者曲池、血海穴(双侧交叉交替取穴,如第1、3天取左曲池、右血海,第2、4天取右曲池、左血海),每穴注射2ml,每天1次,每周连续4次,共一个月。对照组口服地氯雷他定片每日1次,每次1片,连服一个月。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3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统计包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及方差分析,等级资料采用Ridit分析,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分析
2.1症状评分标准
按照瘙痒程度、风团数目和风团直径进行评分。瘙痒程度分无、轻度、中度、重度4级,分别计0、1、2、3分。轻度:不影响正常生活和工作;中度:可忍受,对正常工作和生活有一定影响;重度:不能忍受,明显影响生活、工作和(或)睡眠。风团数目按0个、1~6个、7~12个、>12个分别计为0、1、2、3分。风团直径按0、<1.5cm、1.5~2.5cm、>2.5cm分别计0、1、2、3分。最终瘙痒程度、风团数目和风团直径各项评分实验组都高于对照组,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1。
2.2临床疗效评价
疗效指数=[(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痊愈:疗效指数≥90%;显效:疗效指数为60%~89%;进步:疗效指数为30%~59%;无效:疗效指数≤29%,总有效率=痊愈率+显效率。数据结果显示实验组总有效率是84%,参照组是80%,两组疗效比较,P>0.05,提示两组疗效相当。
2.3治疗结果
治疗前、后实验组的IL-2、IFN-γ、IL-4分别是1.49±0.59、5.09±0.87、50.96±34.97以及3.31±0.52、26.98±10.65、21.97±14.67,对照组分别是1.47±0.61、5.03±0.89、50.41±35.02以及2.33±0.46、14.99±11.87、33.92±26.37,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3讨论
荨麻疹是临床常见的一种过敏性疾病。西医学认为本病的发生可能因患者体内肥大细胞脱落颗粒引起组胺的释放,致血管通透性增加,毛细血管扩张,组织水肿,从而产生皮肤风团、瘙痒。此病在中医称为“瘾疹”,其病机为气血壅塞,化热生风,气血失和。由于病因复杂,目前临床治疗仍然以控制症状为主,第二代非镇静的抗组胺药是治疗慢性荨麻疹的首选药物。但抗组胺药物主要是针对慢性荨麻疹的病理过程治疗,并未纠正机体过敏状态,只能暂时缓解症状,不能控制复发。穴位自血疗法是抽取患者自身血液注射到穴位当中,从而产生治疗作用的一种疗法。此方法可充分发挥穴位和自血治疗的双重作用,临床广泛用于慢性荨麻疹等多种皮肤疾病和一些变态反应性疾病的治疗,其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已得到临床验证。但该疗法的作用机理尚未完全清楚,对免疫功能的调整是其主要作用之一。自血疗法能刺激机体免疫应答,增强免疫功能,同时刺激机体产生自身抗体,起到非特异性脱敏作用。还能使局部毛细血管系统中的电解质浓度和分布产生变化,减少局部的渗出和炎症,从而改善临床症状。本研究结果表明,慢性荨麻疹发病与IL-2、IFN-γ、IL-4水平具有相关性,上述指标变化情况有助于临床诊断、治疗及疗效观察。自血疗法治疗慢性荨麻疹疗效确切,其临床疗效与地氯雷他定相当,但自血疗法可以明显降低患者血清IL-4含量,并可提高IL-2和IFN-γ含量(P<0.05或P<0.01),其对上述指标的影响优于地氯雷他定(P<0.05)。
参考文献:
[1]丁影.自血疗法结合神阙拔罐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4.
[2]王鹏.加味升降散联合自血疗法治疗慢性荨麻疹(风热证)临床疗效观察[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4.
[3]钟琼,钟霞.穴位自血疗法治疗慢性荨麻疹78例[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4,07:38.
论文作者:周郅轲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6年第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7/23
标签:荨麻疹论文; 疗效论文; 疗法论文; 穴位论文; 实验组论文; 患者论文; 治疗慢性论文; 《航空军医》2016年第1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