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对“德育回归生活”价值和意义的思考
刘晓静 山东省荣成市蜊江中学 264300
古人有诗曾云:“问渠哪得清如水,为有源头活水来。”结合对新课标的解读和从教20多年的教学经验,我在思索,学校德育的“源头活水”是什么?是的,就是生活。很久以前,著名的教育学家陶行知就提出了“教育即生活”的教育理念,德育要走出困境,就应该回归生活,从抽象化、空洞化的说教王国里走出来,植根于火热的现实生活中,关注学生的内心感受,让学生在由生活构成的德育情境之中,能积极自主地思考、发现、探索、理解和领悟。在自我生活世界与生活经验的拓展中去理解生活、发现世界、陶冶情操、锻炼人生智慧。唯有这样才能提高学校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回归生活,点燃激情
直到今天,我依稀还记得里约奥运会女排姑娘夺冠的场面。因为那一刻,我的眼里情不自禁地噙满了泪水。我扪心自问为什么会这样“莫名其妙”?我想那是因为我们都热爱自己的祖国,中国女排夺冠了,作为一名中国人,我骄傲,我自豪。
由此,我想到了我执教过的一篇课文,鲁教版初二年级下册第八课第一节《我爱你,中国》,这篇课文的主旨就是激发师生的爱国热情和家国情怀。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什么才能引爆学生的爱国热情,不是简单的说教,也不是苍白地喊口号,我想是生活,生活中人和事往往最具感染力。如果我们老师在执教这篇课文时,把里约奥运会中国体育健儿夺冠的场面及视频导入到课堂中来,我想这些生活中的画面一定能够点燃学生的爱国热情,升华他们的家国情怀,激励他们为国争光的信心,坚定他们热爱祖国的信念。
二、回归生活,感动感悟
生活中发生过的许多故事感人至深,若能巧妙地用它们导入课题,就可以触动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的情感和求知欲望,让学生在感动的同时感悟做人的道理,达到德育的目的。
例如,我在执教初三思品课《责任对于你、我、他》一课时,曾经引用了生活中的一个真实故事——《生命的最后一分钟》:
巴士司机黄志全,在行车的途中突然心脏病发作,在生命的最后一分钟里,他做了三件事:
——把车缓缓地停在路边,并用生命的最后力气拉下了手动刹车闸;
——把车门打开,让乘客安全地下了车;
——将发动机熄火,确保了车和乘客的安全。
他做完了这三件事,趴在方向盘上停止了呼吸。
这只是一名平凡的公汽司机,他在生命最后一分钟里所做的一切也并不惊天动地,然而许多的人却牢牢地记住了他的名字。
学生们看完故事后未等我提问就已经唏嘘一片,有的学生甚至眼里闪着泪花。“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我知道这个故事已经打动了学生,引发了他们的情感共鸣,此时我适时提问:为什么人们会记住“黄志全”这个普通的名字?关于“责任”的话题水到渠成地呈现在我们的视野中。这就是生活的魅力,它会让学生在感动的同时学会感悟“承担责任是做人的基本原则”这一道理。只有生活能够让“德”走进人的心灵,使学校的德育工作收到良好的实效性。
三、回归生活,知行合一
我们中国,自古以来就讲究“知行合一”。在德育方面,我认为所谓“知行合一”通俗一点讲就是一个理论和实践的问题。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都认为:明白一些大道理是容易的,但实践起来却很难,“知易行难”的问题成为困绕学校德育的一大难题。“知行合一”的提出者明代学者王守仁曾说“良知,无不行”。“德育回归生活”的理念提示我们,条件许可时,要根据课程的需要安排学生们走出课堂,走进社区,在社会生活实践中,把道德认识和道德意识表现为道德行为,达到“良知”的完成。
例如,在讲授鲁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六课第一节《感受大自然之美》一课时,我就带领学生走进十里河公园,让他们用自己的眼睛观察、鉴赏大自然的美景,并且让他们交流自己的看法和感受,培养他们亲近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情感。与此同时我和公园的管理人员又带领学生种植一些草本小花并适时发问:“如果此时有人践踏草坪、辣手摧花、砍伐树木……你会怎样想?怎样做?”通过与现实生活的零距离接触,学生环保意识明显增强,远比在课堂上简单地说教更能达到德育的目的。
教育家陶行知说:道德要变成一种能力,只有在生活实践中获得,在“做中学”。让德育回归生活,让孩子们在生活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
论文作者:刘晓静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7年11月第29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1/14
标签:德育论文; 学生论文; 我想论文; 自己的论文; 里约论文; 源头活水论文; 生活中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7年11月第29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