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知识质量 培养创新能力——小学常识课创新和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策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创新能力论文,实践能力论文,常识论文,教学策略论文,质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提高知识教学的质量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
人类进入21世纪,已经逐渐步入知识经济时代,经济的发展越来越依赖知识和知识创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已成为各级各类教育的重要任务。
创新能力的培养离不开知识教学,但是一个人的知识的多少并不与他的创新能力成正比,有时正好相反,不理解的、教条的知识学得越多,对创造性思维的束缚反而越强。创新能力只与知识的质量成正比,只有在保证知识质量的前提下,一个人的创新能力才能得到有效的发挥。因此,提高知识教学的质量,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具有直接的作用。
在应试教育环境下,由于过度强调知识的全面性和系统性,在知识教学过程中片面追求知识的数量而忽略了知识的质量,大量的学科知识被以生吞活剥、死记硬背、题海战术等方式强迫灌输给学生。教学过程中过于强调“结论”,忽视学生的实际操作;知识教学的目的只是为了让学生能“记住”,能完成各种书面练习和应付各种考试,忽视对知识所代表的实际意义的研讨及对知识实际应用的现实情境的体验。这种只重视知识数量忽视知识质量的教学严重束缚了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如何提高课堂知识教学的质量是当前教学研究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提高认识,加深对“知识”本质的理解
从知识的本质来讲,知识是人类社会生活生产经验的总结。知识是“人们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积累起来的经验”(上海辞书出版社《辞海》)。培根认为,”真正的知识只有从对客观事物的研究中,即从经验中才能获得”。经验是一种知识,经验是知识来源的基础。只有转化为经验的知识才是真正的知识,不能或者没有转化为经验的知识还不能称为真正意义上的知识,至少它对解决问题和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不会有太大的实际意义。
但在传统教学中,我们普遍忽视了经验的这种意义,一味强调“得出结论”或“概括出规律”,忽视学生的充分体验和感受,忽视学生经验的积累。这样的知识教学无疑是“舍本逐末”的。
按照知识的贮存方式来说,知识分为个体知识和人类知识。贮存于个体头脑中的,是个体的知识;通过书籍或其它媒介贮存的,是人类的知识。对于个体发展而言,个体的知识才是有价值的知识,人类的知识只有转化成个体的知识才对个体的发展产生作用。
从知识的来源来说,知识分为直接知识和间接知识。个体通过实践得来的,是直接知识;通过书本等媒介获得的,是间接知识。尽管目前学生仍以学习间接知识为主,但本人认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直接知识和间接知识所占的比例应该是不同的:学生年龄越小,直接知识就应占有越多的比例。只有从小打好直接知识的基础,才能为今后构建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打下坚实的基础,才能为知识创新提供肥沃的土壤。因此,在小学的知识学习过程中,加强学生对客观事物的直接感受,提高直接知识的比例,是提高知识教学质量的必然要求。
三、提高知识教学质量的基本教学策略及分析
策略一: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目标为以经验积累为主的教学目标,从注重知识的数量转变为注重知识的质量。以教学浙江省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课本《常识》第九册《热气球》一课为例:
1.两种教学策略的比较描述(见表一)
2.两种教学策略的比较分析
第一种教学,由于教师重视知识原理的得出和学生对知识原理的表述,所以上课有大量的时间是在组织学生讨论和分析,研究表述的方式和严密性,并且通过对不同命题的练习和研讨,进一步巩固对原理表述的理解。课堂实验的目的只是为得出结论服务,因此为节省时间和确保实验成功,只要由教师演示就可以了,也可用课件演示来代替实验。(表一)
一、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二、经验积累为主的教学
目
知道热气球上升的原
发现热气有上升的现
标
理;了解热气球的发展 象,动手制作热气球并
定
历史 设法让热气球上升得
位
更高、更稳。
学生通过观察发现热
学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
气有上升的现象;通过
习
解热气球的历史;通过 不断试验和改进让“塑
过
演示实验验证热气球
料袋升得更高”的办
程
的升空;通过讨论得出 法,在一次次问题发现
热气球上升的原理。
和问题解决过程中,让
“热气球”一次比一次
升得更高、更稳。
学生增加了对热气和
学
通过不断复习和巩固, 热气球上升的真实感
习
学生能说出热气球上
受,积累了让热气球上
效
升的原理和发展历史。 升的经验,培养了一定
果
的发现、分析、解决问
题的能力。
第二种教学,由于教师重视了学生的充分感受和经验积累,所以节省出大量的原理表述的时间,放手让学生去反复体验和发现,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从教学现场的反应来看,学生表现出的投入和专注,以及对解决问题所提出的方案的多样性和创造性,都是第一种教学所无法比拟的。
策略二:变为知识的掌握而学习为为知识的应用而学习,让学生充分了解知识所代表的实际意义和应用的实际情境。以教学《西双版纳》(教材同上)为例:
1.两种教学策略的比较描述(见表二)
2.两种教学策略的比较分析
通过第一种教学,学生虽然能表述出有关西双版纳的地理知识,但是对这些知识所代表的实际意义以及与学生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缺少了解。比如“气候炎热多雨”这一知识点,虽然学生通过自行收集资料、互相交流讨论等知道了这一表述,但是对“如果我们生活在那样的气候条件下,该穿什么衣服”这样的实际问题却不知所以然。也就是说,对知识只停留在表述上,而对知识所代表的现实意义以及知识实际应用的情境知之甚少。
(表二)
一、为知识掌握而学习
二、为知识应用而学习
根据问题情境,收集解决
问题所需要的知识,在解
目 知道西双版纳的地
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有关
标 理位置、气候特点、
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气
定 民俗风情和物产资
候特点、民俗风情和物产
位 源。 资源等知识,培养学生综
合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的能力。
以“我们要去西双版纳旅
教师提出学习目标,
游”为问题情境,引导学生
学生明确学习任务;
提出去旅游应该解决的三
通过学生收集、整理
个问题:怎么去?带什么?
学 文字和地图资料,明
玩什么?学生通过查找交
习 确并表述出西双版
通资料、气候资料和物产、
过 纳所处的省份、它的
民俗风情等资料,结合自
程 气候特点、物产资源
身的生活经验、时间和经
和民俗风情,并知道
济等实际条件,逐个提出
它是我国著名的旅
解决这三个问题的个性化
游胜地。
方案,进行研讨、交流和改
进,最终以一份完整的旅
游计划反映学习的成果。
学生不仅掌握了教材要求
学 学生完蹩、准确地表
的有关西双版纳的地理知
习 述出教材要求的有
识,而且还分析了这些知
效 关西双版纳的地理
识所代表的实际意义,并
果 知识。综合应用这些知识,解决
了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
第二种教学,由于转变了教学策略,让学生为解决问题而收集知识,因此学生不仅知道了知识的表述,而且还知道这样的表述对实际生活来说意味着什么,知道这些知识可以用来解决什么问题。通过“带什么衣服,乘多少时间火车,怎样安排游玩时间”等实际问题,把书本知识代表的意义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建立起了紧密的联系,使新知识与头脑中已有的知识形成链接,从而形成新的知识体系,提高了知识教学的质量。
策略三:变以教材为中心的教学目标为以现实生活环境为中心的教学目标,既让学生学书本的知识,也学现实生活的知识。
由于浙江省的小学《常识》教材是以“周围常见的事物为认识对象”来组织的,要求以“人与环境的关系为主线”开展教学,所以教材本身并不是学习对象,教材反映的客观事物才是学习对象。另外,以教材的方式反映客观事物本身也有较大的局限性,表现在:1.教材反映的生活环境只具有一般的代表性,很难做到对不同地区、不同学校都具有针对性;2.教材反映的内容往往具有滞后性,很难反映现实环境的最新变化;3.教材反映的内容往往具有单一性,很难体现综合性。
因此,改变单一的以书本教材传授为目标的教学,让学生离开书本、离开课堂、离开学校,走入现实生活、走入大自然,去感受现实的环境,去学习社会的知识,去触摸真实的大自然,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基于以上认识,本人在小学高年级常识教学中引进了“小课题研究”型学习策略,即让学生以完成“小课题研究”的形式,自主合作、主动探究,去研究自然、社会生活中的事物和现象,从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1999年开始,学生自主开展了“小课题研究”,如《浙大护校河的考察》《关于飞来峰上的岩石研究》《小学生自我保护意识调查》《求是村的安全状况调查》《小学生课余休闲活动调查》等100余项,内容分别涉及自然、环境保护、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
总之,要进一步实现以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为重点的素质教育,需要我们不断加深对教育、教学本质的理解,深刻领会和发现课程和教材对学生发展的深远意义,以学科目标为中心,大胆处理教材内容。变革教学手段和方法,打破传统的教学评价体系,探索有效的教学策略,创造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对新型人才的培养需要。
标签:教学策略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