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高考哲学考试印象_高考论文

2009年高考文综全国卷一哲学试题印象,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卷一论文,试题论文,印象论文,哲学论文,全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9年高考文综试题全国卷I的哲学题目分为两部分,客观题28、29、30、31题,每小题4分,共16分;主观题38题第(4)问(8分)、39题第(6)问(12分);哲学题目共36分。

一、对客观题的印象

摘录客观题原题(附加解析及答案)如下:

28.“面对金融危机这一全球性挑战,世界各国需要加强政策协调、密切合作、共同应对。在此关键时刻,坚定信心比什么都重要。”这一论述表明,信心作为对前景的良好预期

①能够改变经济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②可以推动经济主体对经济活动的积极参与

③能够摆脱物质条件制约,促进经济复苏

④可以促进经济形势向好的方向转化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信心作为对前景的良好预期”是一种意识现象,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规律具有客观性,经济规律的客观性是不能被改变的;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所以意识是不可能摆脱物质条件的制约的,①③的说法明显违背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是错误的,故本题选②④组合D答案。

29.自然灾害给人类带来磨难,同时又促使人类更加自觉地去认识和把握自然规律、增强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进而推动人类文明进步。正如恩格斯所说,“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从灾难到进步,其中体现的深刻哲理是

①“灾难”和“进步”作为矛盾双方,包含着向对立面转化的趋势

②“灾难”向“进步”转化是无条件的,体现了矛盾双方的互相贯通

③“灾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进步”转化,体现了矛盾的同一性

④“灾难”促进“进步”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某些外因的决定作用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解析】②的说法明显错误,矛盾双方的转化是有条件的而不是无条件的;④的说法也明显错误,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外因不能起决定作用,所以本题只能选①③组合B答案。

1978年安徽小岗村18家农户决定分田到户,揭开了中国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序幕。在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中,小岗村不断探索致富之路。2006年1月,该村决定重新走上合作经济的道路,规划了“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红色旅游、着力办好工业园”的发展战略,迈进跨越式发展的新阶段。回答30-31题。

30.多年来,小岗村在致富路上苦苦探索,不断寻找适合自己特点的脱贫致富之路。这说明:

①奔向富裕的道路尽管曲折但总是有规律可循

②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不断创造致富经验和规律

③社会实践的发展不断提升人们对致富规律的认识

④致富道路因时因地而变,没有必然的规律可循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解析】②中观点和28题①的观点一样,错在否认规律的客观性。规律是客观的,只能认识和利用规律,而不能创造规律。④中观点认识到了致富道路的特殊性,看到了要因地制宜,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但也否认了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也是错误的,所以本题选①③组合B答案。

31.小岗村农户做出分田到户和重新走上合作经济道路的两次重大决策都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这说明正确的决策

①有利于创造条件促进社会发展

②符合客观条件发展变化的要求

③取决于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

④创造了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与规律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解析】本题考查对意识能动性的理解,“正确的决策”属于正确的意识,③中观点明显违背了唯物主义物质决定意识的基本观点,是错误的,④中观点犯了28题①和30题②一样的错误,违背了规律的客观性。所以本题选①②组合A答案。

对于以上题目,只需惊鸿一瞥,就不难发现,大有雷人之处:

第一,四道题目,题目类型均为组合式选择题,组合方式均为最简单的两项组合;

第二,四道题目中,28、30、31三道题中考查了规律普遍性、客观性原理;

第三,解题方法均可运用排除法。

第四,承载信息的题干材料是考生较为熟悉的。

28题是“面对金融危机,坚定信心比什么都重要”;29题是“自然灾害与人类文明进步的关系”;30、31题是“1978年安徽小岗村18家农户决定分田到户,揭开了中国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序幕”。这样的题目背景设置,对考生有亲和力。

第五,题干设问平白易懂,考生误读的可能性不大。

第28题是“……表明……”;第29题是“……体现……”;第30、31题均是“这说明……”。这些设问是常见的,且是易于理解和把握的,不会让考生看了后感觉别扭和难受。

第六,题肢表述亦较为常见,是考生在日常学习中经常碰到的一些表述陷阱。

28题题肢,“①能够改变经济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和“③能够摆脱物质条件制约,促进经济复苏”,与题干“信心作为对前景的良好预期”很明显无法对应。第29题题肢,“②‘灾难’向‘进步’转化是无条件的,体现了矛盾双方的互相贯通”和“④‘灾难’促进‘进步’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某些外因的决定作用”中的“矛盾双方转化无条件”以及“外因的决定作用”都是非常典型的错误表述。第30题题肢,“②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不断创造财富经验和规律”和“④致富道路因时因地而变,没有必然的规律可循”中“创造规律”以及“没有规律可循”也是非常明显的错误表述。第31题题肢,“③取决于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和“④创造了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与规律”中的“取决于主观能动性”以及“创造新规律”更是日常典型错误表述的复制而已。

第七,纵向对比往年高考哲学客观题题目难度的设置,此卷难度偏小。

首先,语言表述没有新的提法,而以往多会出现一些高中哲学课本没有的表述,以提升难度。

例如:2006文综全国卷Ⅰ第30题的题肢:“①安和危作为矛盾双方是不同质的事物;②安和危作为矛盾双方是同质的事物;③安和危作为矛盾双方可以相互包含。”特别是③中的“矛盾双方相互包含”。

再如:2007年文综全国卷Ⅰ第28题题肢:“①机器人能延伸人的某些肢体功能;②机器人是具有独立意识的人工制造物;③人有不可克服的局限性,机器人有更好的环境适应性;④机器人可在某些功能上超越人类。”

又如:2008年全国卷Ⅱ第32题题肢:“A.思想内容的存在同物质载体无关;B.思想内容的稳定要求物质载体的稳定;C.物质载体在一定范围内的变化不影响思想内容;D.物质载体的稳定有利于思想内容的稳定。”

再者,思维含量、知识含量不高,而以往多会采用诗歌、古文、漫画、表格、科技说明材料等,以提升难度。

例如:2006文综全国卷Ⅰ第29题,“‘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下列与水有关的名句中蕴涵新事物代替旧事物哲理的是

①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②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③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④“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无论是设问背景还是题肢设置为诗歌名句。

再如:2007年文综全国卷Ⅱ第28、29题就是以漫画作为背景的,“图6中的画师借助于哈哈镜观察创作对象,把现实中的‘瘦子’画成了‘胖子’……”。

图6

又如:2008年全国卷Ⅱ第30、31题就是科技材料作为题设背景的,“长期以来,农业生产中施肥浇水全凭经验和感觉。某教授对传统经验进行系统分析,去伪存真、总结概括,研究、开发出‘基于模型的精确作物管理技术’,指导农民定时定量科学种田,取得了少施氮肥、增产增收的显著成效……”。

第八,横向对比2009年其他试卷哲学客观题题目难度的设置,此卷也是较为容易的。

例如:北京卷第33题,医学研究表明,大多数成年人的身体健康与其血液PH值有关,如图9所示。

图9 人体血液PH值与健康的关系

A.PH值在7.35和7.45间的任何变动均属于量变

B.PH值在6.8和7.8间的任何变动均属于量变

C.PH值在6.8和7.45间的任何变动均属于质变

D.PH值在7.35和7.8间的任何变动均属于质变

本题难度之一:题干信息承载材料属于理工科考生较为熟悉的,对文科考生来说有点难;本题难度之二:A、B两个题肢都能说通,只能选最佳A,需要抉择。

再如:天津卷第5题,漫画《赛跑》启示我们在成长道路上要

A.发挥主观能动性,锲而不舍

B.尊重客观规律,循序渐进

C.明确人生目标,锐意进取

D.增强竞争意识,自立自信

图1

本题难度之一:题干信息承载材料是漫画,漫画题向来唬人,考生对于漫画的把握不是误读,就是曲解,总是抓不住核心实质,本题强调的是赛跑要选准方向,不断向前,而不能学圆规就地打转;本题难度之二:需要判断四个题肢各自内涵是什么,相互有何区别,只能选最符合题意的C,需要认真的比较鉴别。

又如:浙江卷第32题,一个科学研究小组对5000只“冰川豹蛛”进行测量后发现,1996-2005年间,这种蜘蛛的体形平均增大了8%-10%,同期当地每年的解冻期提前了20-25天,这支持了他们的猜想,剧烈的气候变化对当地蜘蛛的生长产生了影响。该研究小组负责人表示这种影响的后果很复杂,一下子无法估计出来,这一说法体现了

①事物间的联系是客观的,无条件的

②事物本质的暴露和展现有一个过程

③世界总有一些秘密不能为人所理解

④人的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本题难度之一:题目以科技材料作为题设背景,文字阅读量又较大,需要对材料进行高度概括;本题难度之二:题肢“②事物本质的暴露和展现有一个过程”和“③世界总有一些秘密不能为人所理解”,语言表述不符合考生的习惯思维,被现象所迷惑,难以取舍。透过现象抓本质,可知选项②正好体现了人的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而选项③则否认了人的认识具有无限性,故选②舍③。

二、对主观题的印象

摘录原题(附加简析及答案)如下:

38.材料一:我国北方有大面积的缺水地区,干旱灾害时常威胁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2008年冬到2009年春,我国北方冬小麦主产区的8个省市遭遇50年来的特大旱灾,受灾面积达1.57亿亩。

在中央统一部署下,遭遇旱灾地区的各级政府迅速启动抗旱救灾应急预案,紧急调拨资金、物资,组织干部群众和解放军官兵,全力抗旱救灾,取得显著成果。

材料二:2009年3月,国务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抗旱条例》。按照《条例》,在紧急抗旱时期,有关地方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挥机构应当组织动员本行政区内各有关单位和个人投入抗旱工作,所有单位和个人必须服从指挥,承担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挥机构分配的抗旱工作任务。

材料三:以往,有些干旱地区每逢大旱即靠抽取地下水和引河水漫灌抗旱,加剧了地下水的枯竭和河水的断流;有些干旱地区却发展诸如高尔夫球场、造纸厂等高耗水型产业,造成雪上加霜;有些地区采取人工增雨作业,但受雨云条件限制难以及时解决干旱问题;有些地方因资金困难,农田水利设施严重缺位,只能靠天吃饭。

……

(4)结合材料,说明在抗旱问题上应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哪些观点。(8分)

【简析】本题全面考查考生的分析、归纳、概括能力,给出的哲学角度答题限定范围较大,这就要求考生对材料层层分析,逐层准确地提取材料信息,归纳哲学观点,组织答案。

【答案】坚持实事求是观点,发挥主观能动性努力认识抗旱的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坚持实践观点,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改进工作;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认识矛盾的特殊性,因地制宜,采取适合当地情况的抗旱措施;坚持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把抗旱当作一个系统工程来对待,并考虑抗旱活动对自然较近的和较远的影响。

39.材料一:

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历史加快了从分散走到整体的进程。洲际贸易是近代世界不同地区之间经济与文化联系的主要内容之一。三角贸易兴起于16世纪,在17-18世纪成为最重要的洲际贸易,因涉及欧洲、非洲和美洲三地,且其主要商路连接成三角形,故称“三角贸易”。满载着枪支、纺织品、铁器和奢侈品等货物的商船,从利物浦等欧洲港口“出程”;到达非洲后,用上述商品交换被掠来的非洲黑人,然后经大西洋西航美洲,此为“中程”;商船到达美洲后,以这些黑人换取蔗糖、咖啡、烟草、棉花等物品,再运回欧洲,此乃“归程”。一次三角贸易的航程,大约需时半年,可做三笔生意,获得数倍的利润,利物浦等城市因此兴盛起来。

——据艾里克.威廉斯《资本主义与奴隶制度》等

材料二:略

材料三:

美洲金银产地的发现,土著居民的被剿灭、被奴役和被埋葬于矿井,对东印度开始进行的征服和掠夺,非洲变成商业性地猎获黑人的场所:这一切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时代的曙光。

资本来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马克思《资本论》

英国资产阶级将被迫在印度实行的一切,既不会使人民群众得到解放,也不会根本改善他们的社会状况,因为这两者不仅仅决定于生产力的发展,而且还决定于生产力是否归人民所有。但是,有一点他们是一定能够做到的,这就是为这两者创造物质前提。

——马克思《不列颠在印度统治的未来结果》

我们党领导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是要通过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胡锦涛《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

(6)结合材料,分析早期资本主义扩张的二重性,并说明我国为什么要大力发展生产力和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12分)

【简析】本题,首先前半问,要求考生对从马克思《资本论》中摘录的那一段叙述进行认真分析,理解资本扩张的二重性,而后半问是我国“为什么要大力发展生产力和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这一做法的原因,要求考生在理解资本二重性基础上概括出发展生产力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的知识点。

【答案】马克思既揭露资本原始积累的罪恶,也充分肯定其发展生产力、奠定社会发展物质基础的作用。阐明了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

发展生产力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物质前提,让人民及时分享生产力发展的成果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践行科学发展观,把二者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解决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实现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

先谈38题第(4)问,该题目有一定难度:

一是题目角度限定宽泛,需要考生有清晰的哲学知识脉络以及对各知识点的实质性把握,也就是要求考生必须具备牢固扎实的基础知识。

二是题目要求所结合的材料范围较大,需要考生对三段材料都要认真审视和把握,才能准确提炼和概括出辩证唯物主义的相关观点,要求考生具备“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并结合材料分析,做到事理相融,这又要求考生具备“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三是题目要求考生必须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先是对材料逐层分析,进而归纳整理相关哲学观点,本题要求运用归纳的思维方法。本题让每个考生都有话可说,都能得着分,但又让一般考生很难答全面,很难得高分得全分。

再说39题第(6)问,本题目对于考生来说难度极大:

一是题目设置的背景是一些史料和马克思著作中的摘录以及胡锦涛讲话摘录,除了胡的讲话,其他部分对于考生来说都是陌生的,无形中设置了获取和解读信息的障碍。

二是在高应急状态下的考生,答到最后一题本来已是强弩之末,该题目的答题角度范围又没有限定,考生犹如狗咬刺猬无处下口,只能是从经济学、政治学、哲学三个角度中猜选一个,就仓促下笔行文,或是三个角度都浮光掠影写几笔,得分情况可想而知。

三是设问的内容包含相互紧密关联的两部分,再加上设问结合材料的限定也未准确界定,这也容易导致考生信息获取的丢漏、误读和别扭。

四是题目考查的知识点,“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在老教材中没有明确的表述,而在2009年的老教材大纲中更是了无痕迹。只是在老教材(2008年3月第3版)中有类似的表述,上册书第11页第4自然段,“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上册书第13页第1自然段“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在新教材及其对应的大纲中对于此知识点都有明确的表述。本道题目渗透了新课标的理念。对于老课本有影子而新课本和考纲有明确表述的知识点考查,是典型的渗透新课标理念的考法之一。

该题目的解答,答题角度的确定是最大的难点。笔者认为角度选取只能是根据分值确定。每年的全国卷文科综合考题政治学科总分是100分,这已连续数年固定下来。而政治学科包含的经济、哲学、政治三部分,基本上是三分天下,这也成了不成文的规定。今年的高考题哲学部分客观题28、29、30、31四道16分,主观题38题第(4)问8分,这是能确定的,共24分,而经济学共36分,政治学共28分,也都能定,那么39题第(6)问12分可推定为哲学,而不可能是其他角度。至于答题所需相关知识点的掌握,需要教师在带领考生备考中,对于新老结合的一些东西加以概括和总结,然后给予学生。笔者本人在教学实践中就是这样做的,没有其他更好的方法。

三、对哲学题目的总体印象

一方面,2009年高考文综试题全国卷Ⅰ的哲学题目的客观题属于送分类题目,但是比较简单(四道题目中,28、30、31三道题中重复考查了规律普遍性、客观性原理,且38题第(4)问也涉及此知识点)。另一方面,2009年高考文综试题全国卷Ⅰ的哲学题目的主观题难度大,特别是39题第(6)问难度过大。在教育部考试中心组织编写的《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说明(文科)》中这样定性试卷难度:“试卷包括容易题、中等难度题和难题,以中等难度题为主”。哲学题目中难易题目的设置和分配,显然与《大纲说明》有所背离。当然,主客观题目难易度相互抵消后,笔者推断哲学题目的总体难度应该与往年持平,相对稳定,也算在可控范围之内。

标签:;  ;  

2009年高考哲学考试印象_高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