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共(马)独特的地方执政实践,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独特论文,地方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截至2007年6月21日,印度共产党(马克思主义)[简称印共(马)]领导的左翼联合政府已在印度西孟加拉邦连续执政30周年。1977年6月21日,印共(马)为首的左翼联合阵线在邦议会选举中获胜,成立了西孟加拉邦左翼联合政府,此后,印共(马)为首的左翼联合阵线连续七次在邦议会选举中获得三分之二多数支持,夺得史无前例的七连胜。这是印度历史上连续执政时间最长的地方政府,印共(马)也是印度独立后唯一一个连续30年赢得邦内选举的政党。
不寻常的执政历程
1977年6月,在印度西孟加拉邦举行的议会选举中,印共(马)获得了历史性胜利,其领导的左翼联合阵线共赢得该邦议会总共294个席位中的228席,其中印共(马)独自赢得177席,在该邦议会席位中占有绝对优势。6月21日,印共(马)领导的左翼阵线政府宣布成立,开始了邦级地方执政历程,印共(马)政治局委员、德高望重的政治活动家乔蒂·巴苏出任邦首席部长职务。此后,印共(马)领导的左翼联合阵线先后以压倒性多数票赢得了该邦1982年、1987年、1991年、1996年和2001年的议会选举,在该邦长期连续执政,乔蒂·巴苏任邦首席部长长达23年,领导该邦取得良好发展业绩,被喻为“印度的周恩来”。2006年5月,在新一次的西孟加拉邦议会选举中,印共(马)领导的左翼联合阵线再次取得压倒性胜利,此次胜利可谓更加壮观:在全部294个议会席位中左翼赢得235席,获得了四分之三多数,作为左翼联合阵线中坚力量的印共(马)独得176席。这是左翼联合阵线自1987年土地改革以来取得的最大的一次胜利。对于印度国内任何一个政党或政党联盟来说,连续执政30年都是一个非凡的纪录,在资产阶级政党占主导地位的印度政坛,社会主义政党能在西孟加拉邦连续七次选举赢得三分之二多数支持、连续执政30年就更加显得不同寻常。
1977年以来的印度政坛政局不稳、复杂动荡,由长期以来国大党一党独大、一党主导的执政格局向多元政治力量并存、多党联合的执政格局转换,中央政府先后15次更迭。这一时期,印度潜在的社会矛盾和问题也不断激化,国内长期累积的教派主义、种族主义、地方主义等消极倾向时有抬头,各地灾乱不断。在这样一个多元国家,资产阶级政党在政坛上占主导地位,长期以来联邦政府对西孟加拉邦政府更是采取敌视态度,在中央财政拨款等问题上极不公平地对待该邦,想方设法增加邦政府在与联邦政府关系上的压力。国内新闻舆论界也经常对其进行诋毁性或诬蔑性的歪曲报道,以弱化,打击左翼力量。历次邦议会选举,每次左翼取得胜利,资产阶级都要抱怨选举存在左翼政党舞弊行为。2006年5月的邦议会选举中,选举委员会为此采取了更为严厉的措施,从其他邦抽调了准军事人员维持选举秩序,并在每一个投票站都派驻了观察员。尽管如此,印共(马)为首的左翼联合阵线还是轻松获得了胜利,几无悬念。如此复杂的国内政治环境对一个在资本主义框架内执政的社会主义政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印共(马)的地方执政也一次次面临着严峻挑战,虽然国内政局动荡、政治环境险恶,这一民选的地方政权还是顽强地生存了下来,并不断巩固和发展。
独特有效的执政政策
农业与农村工作成效显著。印共(马)注重研究印度的现实国情,十分重视农村工作,一直把执政工作的重点放在农业与农村上,实行了一系列符合印国情的农业与农村政策和措施:取得执政地位后,实行了较彻底的土地改革政策,积极推行联邦政府制定的《土地最高限额法》;征收地主超额土地分给无地少地的农民,土改政策使农村土地占有情况发生了重大变化。土改前占农村人口75%的小农和边际农只占有20%的耕地,土改后占到了65%。左翼政府在全邦各地推行并加强潘查雅特制度(乡村评议会制度),把地方政府机构重新组织成经民主选举的县、乡、村三级基层自治政权体制,使收入微薄及社会地位低下的阶层在各级自治机构中均有自己广泛的代表。从1978年以来,每5年定期举行一次潘查雅特机构选举,这些评议会在贯彻邦政府的农业政策及措施、提高农民社会政治地位、发展农业生产、改善农民基本生活等方面都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取得了明显成效。西孟加拉邦的这种三级基层民主自治体制已成为印度全国各邦仿效的典范。此外,邦政府还采取其他有效措施发展农业生产、改善农民生活质量,例如兴修水利、修路、发放农业贷款、提高雇农工资等措施。由于贯彻实施了有效的农业农村政策,该邦农业生产获得了很大发展。
新型工业政策推动经济发展。为促进经济发展、解决就业问题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变化,西孟加拉邦左翼阵线政府实施了新的经济发展战略,工业政策更加灵活。在一直十分重视和支持公营企业发展的同时也并不反对私营企业的发展,甚至采取有效措施鼓励私营企业的发展壮大,它强调必须要控制和保持公营企业在关键经济领域的主导地位,认为应在大力促进公营领域发展的同时,允许各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存在和发展,以促进经济的活跃、满足人民群众需求、增加就业。邦政府为此采取了提供低息贷款、廉价原材料等措施,大力扶持小型企业的发展,解决了一大批人的就业问题。左翼阵线政府十分重视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并积极鼓励国内外私人资本独资办厂或与邦政府合资办厂,使新型工业城市遍布全邦。这些灵活的新工业政策极大地推动了该邦经济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西孟加拉邦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印度全国各邦中增长速度最快。
世俗、进步政策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在印度这样一个“宗教博物馆”中,印共(马)始终坚持宗教平等原则和世俗主义政策,主张各宗教之间的和睦相处,积极调解教派之间的矛盾与冲突,这一政策取得了明显成效,大大赢得了民心。印共(马)执政以来,印度国内教派主义冲突此起彼伏,经常酿成骚乱或悲剧,与国内其他邦相比,西孟加拉邦却始终远离宗教暴力冲突,成为各宗教和睦相处的典范,这主要应归功于左翼阵线政府长期以来坚持的具有原则性并得到信教群众支持的正确宗教政策。
左翼阵线政府十分注意发展文化教育和卫生健康等公益事业,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改善人民健康状况。邦政府大力发展公共医疗卫生事业,并取得显著成绩,该邦人口死亡率和出生率几乎处于全国最低水平,人口平均寿命约为72岁,位于全国前列,公共医疗卫生的人口覆盖面约70%,居全国之首。
保护弱势群体利益也是左翼阵线政府制定政策的重要出发点和归宿。邦政府制定政策保护贱民和部落民的利益、保护少数民族和团体的权益、保障妇女权利,都取得了明显实效。贱民和部落民在邦政府推行的土改中受益最大,在潘查雅特三级地方机构中的代表性也最广泛;少数民族和团体在邦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获得了社会安全保障和经济资助;妇女地位大幅提高。55万名妇女在土改中获得共有和独有的地契,潘查雅特机构中确保妇女有33%的主席职位,妇女在地方政府机构中的比例也达到了36%。左翼阵线政府对广大弱势群体的保护有力地促进了社会的和谐。
保护人民民主权利,推动民主化进程。左翼阵线政府上台执政以前,西孟加拉邦曾经历过长达6年的半法西斯统治,其间民主权利遭到无情践踏,进步人士屡遭迫害,工会权利毫无保障。印共(马)领导的左翼联合阵线政府1977年上台执政后,把恢复人民民主权利、保障民主自由提上邦政府工作重要议事日程,各阶层人民的合法权利很快得以恢复,工会权利也得到恢复和保障,政府对群众的各种斗争采取了与以往统治阶级完全不同的态度,左翼阵线政府通过恢复并维护各种民主制度,而使西孟加拉邦人民的民主权利得以巩固和加强。土地改革使以往被压迫阶层的经济权利得到加强,潘查雅特三级地方自治制度的确立和改革,使广大基层民众享有更多的民主权利和发展空间。这一切都为该邦民主的进一步发扬和人民民主权利的广泛行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左翼阵线政府在西孟加拉邦的执政还为更高行政层级的地方民主开辟了道路。它积极要求维护在联邦宪法范围内、在印度联邦制条件下地方政府应享有的自治权利,要求落实联邦政府给地方邦政府分配更多的财政、司法、行政管理权。由于以往国大党在联邦中央的长期统治侵蚀了很大一部分邦级权力,这些举措将极有利于推进印度的民主化进程。
独具地方特色的发展模式
西孟加拉邦现任首席部长、印共(马)的高层领导人布达德夫·巴塔查尔吉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说:“我可以毫不谦虚地说,我们的模式在这个国家是最好的。”事实也正是如此,与印度国内的其他邦相比,印共(马)30年执政形成的发展模式显示出了明显的优越性。
在现阶段,联邦政府和国内其他政党执政的邦推行的经济改革和经济政策目标是实现完全的私有化和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广大弱势群体的利益得不到应有的保障,贫富差距日益拉大,导致社会问题频发,矛盾丛生,危机加剧。作为一个社会主义性质的政党,印共(马)领导的西孟加拉邦左翼联合阵线政府推行灵活的经济政策,在重视发展公营企业的同时鼓励私营企业发展,允许并鼓励外商投资,重视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还十分重视发展各种社会公益事业,积极保护弱势群体利益,保障人民民主权利,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维护了大多数人民的根本利益,从而表现出了较强的生命力,得到了西孟邦人民群众的支持与拥护。印共(马)的执政政策虽是一种策略选择,但其社会主义理念的政策措施确已取得明显实效,这一模式在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中显示出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标签:议会改革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