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性载体PVC膜锂离子化学传感器的研究

中性载体PVC膜锂离子化学传感器的研究

仲敬荣[1]2000年在《中性载体PVC膜锂离子化学传感器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将锂离子中性载体ETH1810等结合于增塑的PVC膜中,通过膜组成优化,分别制得性能良好的锂离子选择电极和锂离子荧光化学传感器。以含1.0%ETH1810、0.2%KTpCIPB、66.0% o-NPOE和33.0%PVC的膜溶液制备的电极在pH8.0 0.05mol/L Tris-HCl缓冲溶液中对锂离子呈很好的Nernst响应,斜率为56.0mV/dec,线性响应范围3.2×10~(-5)~1.0×10~(-1)mol/L,检测下限为1.6×10~(-5)mol/L。电极用于锂离子水溶液和含锂血清的测定,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小于4%,回收率分别为98~102%和93~102%,对Na~+、K~+的选择性系数分别为5.O×10~(-3)和3.2×10~(-3),具有很好的稳定性和重现性。由于5,10,15,20-四苯基卟吩(TPP)荧光发射光谱与碱性条脂pH指示剂ETH5294的吸收光谱重叠较好,实验将TPP、ETH5294和锂离子中性载体ETH1810、阴离子定域体KTpCIPB共同结合于增塑的PVC膜中,利用荧光内滤效应,制成荧光增强型锂离子选择性荧光化学传感器。传感器可检测溶液中5.0×10~(-4)~0.5mol/L的Li~+,检测下限为5.0×10~(-5)mol/L,对一价离子的选择次序和选择性系数大小与相同离子载体的锂离子选择电极基本一致,但对二价金属离子则表现更强的抗干扰能力。传感器具有较好的短期稳定性和可逆性,且响应时间都小于1min。

仲敬荣, 刘妙根[2]2000年在《中性载体PVC膜锂离子化学传感器》文中研究表明随着锂及其化合物在科学研究和工业生产等领域内的用途不断扩大,研究快速、简便、选择性系数好的锂离子分析方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中性载体N,N-二环己基-N’,N’-二异丁基-顺式-环己烷-二羟基酰胺(ETH1810) 的PVC膜锂离子选择电极,采用两种增塑剂(邻硝基苯辛醚o-NPOE,癸二酸二壬酯DOS)

仰蜀薰, 马万红, 卢晓华, 白艳玲, 黄枢[3]1997年在《中性载体冠醚PVC膜锂离子选择性电极的研制》文中指出本文以新合成的3′-(2,5,8一三氧杂壬基)一苯并-12-冠-4和(2,3:9,10-二苯并-14-冠-4)-6-氧基乙酰二环己胺为活性物质,磷酸三丁酯为增塑剂,制成两种锂离子选择性电极,并分别研究了它们的特性,如响应性能,电极电位与pH的关系,电极的选择性,再现性、稳定性,响应时间,电极内阻以及电极寿命等.

仲敬荣, 李军, 刘妙根, 柏云, 羊小海[4]2000年在《基于中性载体的PVC膜锂离子选择电极的研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报道一种基于中性载体的PVC膜锂离子选择电极,采用两种增塑剂和不同量的阴离子定域体对电极膜进行优化,考察了影响电极响应和电极稳定性的一些主要因素。其中以含1.0%ETH1810、0.2%KTpClPB、66.0%2—NPOE和33.0%PVC的膜组成制备的电极在pH8.0的0.05mol/L Tris-HCl缓冲溶液中对锂离子呈良好的Nernst响应,斜率为56.0mV/decade,线性响应范围为3.2×10~(-5)—1.0×10~(-1)mol/L,检测下限为1.6x10~(-5)mol/L,电极具有很好的稳定性和重现性,对Na~+和K~+的选择性系数K(?)分别为:5.0×10~(-3)、3.2×10~(-3)。加标回收方法测试血清样品,说明了临床分析应用的可能性。

仰蜀薰, 马万红, 卢晓华, 白艳玲, 黄枢[5]1997年在《(2,3:9,10-二苯并-14-冠-4)-6-氧基乙酰二环己胺为活性物质的PVC膜锂离子选择性电极的研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中性载体冠醚类锂离子选择性电极中,性能较好的有苯并14-冠-4,苯并12-冠-4及其相应的衍生物作为活性物质的电极。本文以新合成的(2,3:9,10-二苯并-14-冠-4)-6-氧基乙酰二环己胺为活性物质,以磷酸三丁脂为增塑剂,制成PVC膜电极并研究了其性能。

仰蜀薰, 马万红, 卢晓华, 胡平, 黄枢[6]1998年在《3’-(2,5,8-三氧杂壬基)-苯并-12-冠-4为活性物质的PVC膜锂离子选择性电极的研制》文中认为冠醚类化合物中性载体锂离子选择性电极,近年来有较大的发展,其中12-冠-4及其衍生物为活性物质的电极是受到重视的一类。本文以新合成的3’-(2,5,8-三氧杂壬基)-苯并-12-冠-4为活性物质,以磷酸三丁脂为增塑剂,制成PVC膜电极,研究了它对锂离子响应的性能;如响应特性,电极电位与pH值的关系,电极的选择性,再现性,稳定性,响应时间,电极内阻以及电极寿命等。

仰蜀薰, 张慧敏, 黄枢, 田宝芝[7]1994年在《冠醚苯并12—冠—4和二苯并14—冠—4及其衍生物的PVC膜锂离子选择电极的研制和性能比较》文中指出冠醚中性载体膜锂离子选择性电极,近年来有较大的发展,受到人们的重视,它们主要是以14—冠—4,12—冠—4及其衍生物为活性物质,该类型电极由于其活性物质结构的特性,对Li~+有较大的浓度范围的Nernst响应,对其它一价离子有较好的选择性。为了进一步改进电极性能,提高测定的选择性以扩大应用,本文合成了苯并12—冠—

仰蜀薰, 张慧敏, 黄枢, 田宝芝[8]1995年在《冠醚苯并12-冠-4和二苯并14-冠-4及其衍生物的PVC膜锂离子选择性电极的研制和性能比较》文中提出为提高冠醚类,中性载体锂离子选择性电极的选择性和灵敏性以扩大其‘应’用,合成了一系列苯并12—冠—4和二苯并14—冠—4及其衍生物,分别以它们为活性物质,选择多种溶剂研制成PVC膜锂离子选择性电极,进行测定比较其性能,结果表明,以3′—(正辛氧甲基)苯并12—冠—4为活性物质,磷酸三丁酯为溶剂的PVC膜锂离子电极的性能较好、它的Nerust线性响应浓度范围为1.0×10~(-4)—1.0×10~(-1)mol/L,平均响应斜率为68.4mV/dec.(18℃);对碱金属和碱土金属离子的选择均很好,如:K_(Li~+)~(pot),Na~+为8.9×10~(-4)

仲敬荣, 刘妙根, 敖冰云, 羊小海, 王柯敏[9]2001年在《基于荧光内滤效应的锂离子荧光化学传感器研究》文中指出报道了一种基于荧光内滤效应的荧光增强型锂离子光化学传感器 ,将荧光试剂、亲脂性 pH指示剂和锂离子中性载体结合在增塑的PVC膜中 ,Li+与H+在膜相中的竞争萃取效应引起受亲脂性pH指示剂调制的敏感膜荧光值的变化 .推导了有关理论关系式 ,研究了该传感器的响应特性 ,并对人工合成样品进行测试 ,结果较为满意 .

张媛媛[10]2013年在《以三氮唑等有机化合物为载体的离子选择性电极的研究》文中认为本论文主要有三个部分:1.以3,5-二叔丁基-1,2,4-三氮唑为载体,制备了PVC膜铋离子选择性电极。通过对增塑剂种类、载体含量、离子定域体含量的优化,得到最佳膜组分,并对其响应性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电极响应斜率为19.24mV/decade,线性范围是1.0×10-6~1.0×10-2mol/L,检测下限是9.5×10-7mol/L,选择性好,响应时间短,能在一定的pH值范围及一定浓度的乙醇溶液中使用。所制备的电极能用作EDTA滴定Bi3+的指示电极,还可以用于药品样品中铋含量的测定,结果较好。2.以4,4’-二(4”-亚甲基-1H-3”,5”-二苯基吡唑)-联苯为载体,研制了PVC膜铬离子选择性电极,并研究了其能斯特响应性能。该电极响应斜率为22.23mV/decade,线性范围是1.0×10-6~1.0×10-1mol/L,检测下限是6.5×10-7mol/L,响应时间在10s以内,能在一定的pH值范围及一定浓度的乙醇溶液中使用。所制备的电极能用EDTA滴定Cr3+的指示电极,并测定了废液中铬离子含量,结果较好。3.以2-毗啶-4-甲酰胺基-5-苯基-1,3,4-噁二唑和2-吡啶-2-甲酰胺基-5-苯甲醚基-1,3,4-嗯二唑为载体,制备了PVC膜铝离子选择性电极,并研究了其能斯特响应性能。研究发现:两个电极响应斜率分别为20.32、20.6mV/decade,线性范围分别是1.0×10-6~1.0×10-2、1.0×10-5~1.0×10-2mol/L,检测下限分别是1.4×10-7、7.8×10-6mol/L,响应时间短,能在一定的pH值范围及一定浓度的乙醇溶液中使用。所制备的电极能用作EDTA滴定Al3+的指示电极,还可以用于实际样品溶液中铝含量的测定,结果令人满意。

参考文献:

[1]. 中性载体PVC膜锂离子化学传感器的研究[D]. 仲敬荣.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北京研究生部. 2000

[2]. 中性载体PVC膜锂离子化学传感器[C]. 仲敬荣, 刘妙根.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年报(2000). 2000

[3]. 中性载体冠醚PVC膜锂离子选择性电极的研制[J]. 仰蜀薰, 马万红, 卢晓华, 白艳玲, 黄枢. 郑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7

[4]. 基于中性载体的PVC膜锂离子选择电极的研制[J]. 仲敬荣, 李军, 刘妙根, 柏云, 羊小海. 化学传感器. 2000

[5]. (2,3:9,10-二苯并-14-冠-4)-6-氧基乙酰二环己胺为活性物质的PVC膜锂离子选择性电极的研制[J]. 仰蜀薰, 马万红, 卢晓华, 白艳玲, 黄枢. 化学传感器. 1997

[6]. 3’-(2,5,8-三氧杂壬基)-苯并-12-冠-4为活性物质的PVC膜锂离子选择性电极的研制[J]. 仰蜀薰, 马万红, 卢晓华, 胡平, 黄枢. 化学传感器. 1998

[7]. 冠醚苯并12—冠—4和二苯并14—冠—4及其衍生物的PVC膜锂离子选择电极的研制和性能比较[J]. 仰蜀薰, 张慧敏, 黄枢, 田宝芝. 化学传感器. 1994

[8]. 冠醚苯并12-冠-4和二苯并14-冠-4及其衍生物的PVC膜锂离子选择性电极的研制和性能比较[J]. 仰蜀薰, 张慧敏, 黄枢, 田宝芝. 化学传感器. 1995

[9]. 基于荧光内滤效应的锂离子荧光化学传感器研究[J]. 仲敬荣, 刘妙根, 敖冰云, 羊小海, 王柯敏.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2001

[10]. 以三氮唑等有机化合物为载体的离子选择性电极的研究[D]. 张媛媛. 郑州大学. 2013

标签:;  ;  ;  ;  ;  ;  

中性载体PVC膜锂离子化学传感器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