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的学校和著名的校长_基础教育论文

著名的学校和著名的校长_基础教育论文

知名学校与知名校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知名论文,校长论文,学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去年岁末,笔者有幸为北京市首期中学校长高级研修班讲课。参加研修班的是北京四中、五中、实验中学、十一学校等15位在市内乃至国内有影响的知名校长。于是,“什么样的学校是知名学校”、“如何当一名知名校长”,自然成了研修班讨论的主题之一,由此引发了笔者对这个问题的诸多感触和思考。

近年来,我在全国各地,特别是北京市,结识了数以百计的中小学名校的校长。这些学校各具特色、各有千秋,这些校长也类型不同、风格各异。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即知名学校是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逐渐造就出来并为社会所公认的。知名学校与知名校长并无必然联系,一所知名学校的一任任校长,并不一定都是名校长;一位知名校长所管理的学校也不一定原本就是知名学校。然而,在一所学校从后进变先进、从一般跃为知名的过程中,校长起着关键的作用,这是勿庸置疑的。

一、知名学校的立名之本在于办学的高质量

就目前的情况看,能被人们认定为知名学校的大体有三种类型:第一类是有悠久的校史、已经形成了相当高的知名度、至今保持着良好的社会信誉的学校。这类学校具有长期形成的独特的办学思想和办学风格,有一代代名师和由这些名师带出的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有良好的生源和办学业绩。改革开放以来,它们在自身原有优势的基础上,又在改善办学条件、改革教育教学方法、稳定提高教育质量等方面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办出了新的特色,取得了新的成绩。第二类是50年代建立的一批学校,其中有些是当时党、政、军高级干部的子弟学校,学校规格高,既具有较好的办学设施,又继承和发扬了老区的办学光荣传统;也有些是名牌大学的附属中学,地处人才密集区,有良好的办学文化氛围和生源,教育质量稳定地保持较高水平。上述两类学校在80年代都被确定为国家教委级、省(市、自治区)级或区(县)级重点中学,成为社会上众望所归的名牌学校。第三类是80年代崛起的一批学校。这些学校建校时间长短不一,或者由于国外、港台校友的资助,或者由于校办产业的超常规发展,形成了雄厚的办学经济实力,可谓财大气粗。于是,首先改变学校的外观,建造了漂亮的现代化校舍,购置了各种先进的教学设备;进而提高教师的待遇,稳定了原有的教师队伍,吸引了优秀的教师来校任教,从而使学校进入良性循环,赢得了社会信誉,跻身于名校的行列。与上述三类学校形成强烈反差的是,有些在建国前和50年代颇有名气的学校,由于学校场地、办学经费或其他因素的制约,教师流失,生源下降,教育质量每况愈下。

根据我国的国情,遵循我国的教育方针,依据基础教育的任务和使命,如何确立基础教育中知名学校的形象呢?我认为,有以下几个观念性和导向性的问题值得注意:(1)名校的立名之本在于办学的高质量。众所周知,基础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全面提高国民素质。这一任务能否实现,关系到我国未来的国民平均素质能否适应21世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衡量一所名校的标准,不仅仅要看它有没有漂亮的校舍、高考升学率的高低和奥赛金牌的多少(当然,这并非不重要),更要看它是否有现代教育观,是否有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包括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手段的改革)的意识、举措,是否拥有一支适应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教师队伍,还要看它是否有良好的校风,是否有健康、和谐、生机勃勃的校园文化。一句话,要看它是否能从一切环节上体现出把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有健全人格的人,这是一所名校办学质量高低的根本标志。(2)名校应是我国基础教育的排头兵、领头雁。我认为,名校应区别于个别的或极少数供外国人参观的“窗口校”,应具有一定的数量,应在国内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不同的地区具有示范校、样板校的作用。这种作用有利于减少各校之间发展的不平衡,而不是加剧已有的不平衡,以至使名校成为一般学校可望而不可及的目标,特别要防止在校舍建设上的无休止的攀比。我曾参观过欧洲十几个国家的中小学,它们都是当地的名校,教学质量上乘,但大都不追求校舍外观的豪华。(3)名校应是严格遵守基础教育法规的典范。当前一个突出的问题是如何不折不扣地贯彻《义务教育法》。有些学校利用较好的国有办学设施,利用名牌效应,向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家长收取数万元的“赞助费”。这一方面直接违背《义务教育法》,另一方面也造成教育领域的不公平竞争。这样的学校,难道也算是名校吗?

总之,从提高我国基础教育总体水平的需要出发,增强创名校的意识,必将促进基础教育领域你追我赶的竞争局面的形成,无疑具有积极作用。但是,同时也要避免其负面效应,以保证基础教育的整体协调发展。

二、知名校长是创建知名学校的产物

一所学校的校长能否在社会上“知名”,不在于他是否在一所知名学校任校长,而在于他是否保持并提高了一所知名学校的知名度,或者是否使一所不知名的或后进的学校变成了社会上认可的知名学校。因此,所谓“知名校长”是创建知名学校的产物,而不是对一位校长学校管理水平的科学称谓。鉴于校长在学校建设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研究校长的素质要求、抓好校长培训工作、提高校长的管理水平,自然成为发展基础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

我认为,校长作为一个职业群体,必然呈现出水平意义上的层次性。其大体上可以划分为合格校长、好校长、优秀校长、专家型校长,并且在结构上表现为宝塔形。认真研究校长的素质要求或标准,对于加强校长队伍建设,对于造就知名校长,从而对于基础教育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一个合格校长的素质,传统上有四个方面的要求,即政治思想素质、业务素质、智能素质和身体素质,有人把它归纳为德、识、才、学、体五个字。所谓德,是指校长的政治、思想、品德和个性心理素质;所谓识,是指校长的见识、胆识、识别能力、预见能力和谋略;所谓才,是指校长的领导经验、领导能力和领导艺术;所谓学,是指校长的学问、业务知识和知识结构;所谓体,是指校长的身体健康状况。严格来说,上述素质要求只是一个合格校长的任职资格,是岗前培训和考察的内容。近年来,尽管我们实行了岗前培训和持证上岗的制度,但是,就全国范围来讲,还有相当多的校长尚未达到上述的起码任职资格。这除了我们干部选拔制度方面的弊端以外,还由于我们没有建立起完善的培训制度和场所。因此,从目前来看,校长队伍的建设,首先要倡导合格意识。只有我们绝大多数的学校都有了合格的校长,我们的基础教育事业才能有最基本的管理上的保证。

作为一个好校长,应该说没有比合格校长更特殊的要求,主要体现在全面达到合格校长的标准。从一个基本合格的校长向一个能够做出成绩、领导学校不断前进的好校长转化,关键在于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的改变。在行为方式上,主要表现为校长的主体意识,即工作中的能动性、创造性和自主性;在思维方式上,主要表现为分析问题的全面性和辩证方法。例如,面临着经济体制转轨这样一个社会大变革的新形势,对于基础教育领域出现的诸多误导,能否有独立的科学判断能力,能否有冷静的分析头脑,能否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这就是对一个好校长的考验。近年来的事实表明,当一名好校长是不容易的。在对校长进行岗位培训后,如何使我们的合格校长中有越来越多的人自觉地为成为一名好校长而进行坚持不懈地努力,这是校长队伍建设的一个新课题。

至于优秀校长,应该说是校长群体中的佼佼者,是广大校长学习的楷模。一个优秀校长,首先是全面符合一个合格校长的素质要求,同时在学校管理中做出了出色的成绩。一个优秀校长,必须在领导工作中积累丰富的经验,并使之升华为一定的理性认识,从而形成自己的办学思想和办学特色,以及相应的管理措施和实施方案;在教育教学改革中勇于探索、勇于创新,逐步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办学思路,并在实践中获得成功。一个优秀校长所领导的学校,必须在教育质量上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得到社会的认可。于是,这样的校长便有了一定的知名度,成为与知名学校联系在一起的知名校长。

校长群体中的最高层次是专家型校长。专家型的校长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不仅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而且能够深刻地把握教育科学、学校管理科学、心理科学和一定的社会科学理论,形成系统的、有独到见解的办学思想,并能以实际的办学经历和业绩加以佐证。专家型的校长,应该著书立说,对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做出具有理论上或实践上指导意义的贡献。应该说,专家型的校长是极少数,我们不可能,也没必要要求校长都成为专家,但是作为价值取向,我们应该通过社会舆论倡导校长向专家型的校长靠近。从某种意义上讲,要成为教育领域中的专家,确实比歌坛、影坛上的“星”要困难得多。因为教育家或专家型校长并非是单纯通过个人的能力和表现所能实现的,必须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甚至经历多次成功与失败的考验,才能造就出来。

作为本文的余音,我想向高等师范院校,特别是教育系的学校教育专业发一点感慨。此次参加北京首期中学校长高级研修班的15名知名校长中,9名毕业于数、理、化专业,6位毕业于文、史、哲专业,竟无一人毕业于教育系。高等师范教育系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培养学校管理人员,而目前的中学校长却很少有人毕业于教育系,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标签:;  ;  ;  ;  

著名的学校和著名的校长_基础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