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辞源》(第三版)书证疏误偶拾论文

《辞源》(第三版)书证疏误偶拾论文

《辞源》(第三版)书证疏误偶拾

○唐丽珍

(苏州科技大学 文学院,江苏 苏州 215009)

[摘 要] 《辞源》是我国第一部语文兼百科性质的大型辞书,在编纂和修订时非常注重辞书的知识性、学术性、客观性,但由于书出众手及其他主客观条件的限制,难以备善。就书证而言,偶有信息疏误、义例不合、书证晚出等缺憾。

[关键词] 辞源; 书证; 疏误

《辞源》是中国现代语文辞书发展史上的开山之作,也是极具权威的重要语文兼百科性质工具书。为迎接《辞源》出版100周年,商务印书馆组织了一批学者开展修订工作,笔者也有幸参与了子集的修订。经过学者、专家的认真修订、核校,在2015年《辞源》第三版如期刊行。然由于书出众手及其他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仍然难以备善。

5个村庄的规划充分挖掘了地方特色,因地制宜。丹徒区世业镇聘请了东南大学韩冬青设计大师团队,定位于“江岛水乡、健康之舟”,依托独特的洲岛生态环境,传承并彰显乡居、河塘、田野共生的水乡圩村肌理,构建面向村民和游客的公共服务体系,培植健康农业、创意农业、参与式生产体验+度假等多种形式的大健康产业。韩冬青教授在全省特色田园乡村建设试点工作推进电视电话会议上将此规划作为范例进行了讲解。

辞书立一词条,或者立一义项,都必须有坚实的语料做依据。进入辞书的语料,就是书证。法国作家伏尔泰曾说“没有配例的词典,只不过是一副骨架。”一部辞书,首先释义一定要准确,而书证就好比是辞书的血肉,其重要性不亚于释义。笔者在翻检《辞源》(第三版)[1]时,发现个别条目在书证方面确实存在疏误。现主要就书证疏误进行讨论,希望能对以后的修订工作起到参考作用。兹分述如下:

一、书证信息疏误

辞书首先要确保书证各项信息的正确无误,其引文与出处等关键要素自不必说,标点符号之类的细节也不容忽视。否则,辞书影响广泛,其贻误读者比一般书籍更甚。

【纱】一绢之轻细者曰纱……《汉书》四五《江充传》:“充衣纱縠禅衣。”注:“纱縠,纺丝而织之也。轻者为纱,绉者为縠。”(3186页)

依据膳食宝塔的推荐,孕妇可以通过“固定食物法”来保证营养搭配的均衡,既保证营养的充足,同时又可以自由选择食物,使孕期饮食丰富多彩。“固定食物法”就是把一些食物种类相对固定,每天保证这些食物种类的摄入。可以固定的食物种类是:

【骚】五膻腥。同“臊”。《山海经·北山经》(少阳之山)“食之不骄”(晋)郭璞注:“或作骚。骚,臭也。”(4571页)

【佳境】优美的境界……(唐)杜甫《杜工部草堂诗笺》三二《自瀼西荆扉且移居东屯茅屋》之四:“幽独移佳境,情深隔远关。”(0272页)

同样重要的是,书证一定要合适,与释义相合。否则,书证就失去了印证释义的意义。另外,释义是从语料中提炼出来的。辞书中如何建立或分析义项,根本的依据是语料。当我们在仔细阅读辞书中所给书证时,如果发现原有的义项无法覆盖的语例,这就需要建立新的义项。

【剡牍】旧时公文书写多用剡溪纸,故称公牍为剡牍。(宋)楼钥《攻媿集》六一《通添差教授王太傅启》:“抚躬甚喜,剡牍先之。”(0486页)

这封官信是楼钥写给添差教授王信的,关于这位王信,《宋史》卷四百有其本传:“既冠,入太学,登绍兴三十年进士第,试中教官,授建康府学教授……进所著《唐太宗论赞》及《负薪论》……授太学博士……添差温州教授。”[3]据《宋史》,王信并未当过太傅,此条书证篇名中“王太傅”当作“王太博”,太博是太学博士的简称。核查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攻媿集》正是作“王太博”。

“骚”的第五个义项与书证间义例相合,并无不妥。然《辞源》作为大型辞书有别于其他辞书的一个显著特色是不仅要尽可能挖掘词的最原始的意义,还要出具这个词每一意义最早的比较成熟的用例,做好“溯源”的工作。“骚”用作腥臊义的语例,我们在《墨子》中就能找到,《墨子·经说上》:“是犹食脯也,骚之利害,未可知也。”[10]这比原书证更早。

【沧海遗珠】海中之珠为收集者所遗漏。比喻被埋没的人才。《新唐书》一一五《狄仁杰传》:“举明经,调汴州参军。为吏诬诉,黜陟,使阎立本召讯,异其才,谢曰:‘仲尼称观过知仁,君可谓沧海遗珠矣。’”(2467页)

书证的句读也当仔细推敲,这关系到文意的理解。降官曰黜,升官曰陟。据《唐会要》卷七十八记载,唐朝设有“黜陟使”,是专管人才升降进退的官员,而阎立本正是任河南道黜陟使时,慧眼识英才,提拔了被诬告的狄仁杰。《旧唐书》八九《狄仁杰传》对此记得也很明白:“后以明经举,授汴州判佐。时工部尚书阎立本为河南道黜陟使,仁杰为吏人诬告,立本见而谢曰:“仲尼云:‘观过知仁矣。’足下可谓海曲之明珠,东南之遗宝。”[4]书证中“黜陟”之后的逗号当删,与“使”字不应断开,“黜陟使阎立本召讯”,这才是一个完整的句子。核查中华书局版《新唐书》正是如此点逗。

二、义例不合

杜甫于唐大历元年(766)春末从云安沿长江东下,打算回河南巩县老家。可是他体弱多病,不得不在夔州上岸滞留寓居。大历二年(767)春迁赤甲,随即迁瀼西,这年初秋,杜甫由瀼西再迁居东屯。《自瀼西荆扉且移居东屯茅屋》四首正是在这个时候写的,其中第四首为:“牢落西江外,参差北户间。久游巴子国,卧病楚人山。幽独移佳境,清深隔远关。寒空见鸳鹭,回首忆朝班。”仇兆鰲《杜诗详注》卷二十:“末章见东屯不可久居,杜臆:牢落参差,终非娱老之地,但以卧病旅中,取其幽独清深,以自休息耳。及见鸳鹭翔空,则又想朝班行列。公于用世之志,终未忘欤。”[2]可见,书证中的“情深”当为“清深”,与上句“幽独”相对,当是描绘东屯的环境。

【家人】三仆役。《史记》一〇〇《栾布传》:“始梁王彭越为家人时,尝与布善。”(1127页)

利用GC-MS法对难降解有机物做了定性分析,UV254可以反映出含有多少不饱和芳香环、碳碳共轭双键结构的有机污染物,以及有机污染物吸收紫外光强度会随着有机污染物相对分子质量的降低而减弱。

核查中华书局点校本《史记》,书证中“善”字作“游”。关于“家人”的意义,司马贞索隐:“谓居家之人,无官职也。”[5]又据《史记·彭越传》,彭越在未起兵前,早年“常渔钜野泽中,为群盗”。[5]起兵后,曾封为魏国国相,支持汉王,在楚军后方辗转游击,最终垓下会师。后汉王刘邦疑其谋反,废其封国,灭其三族。因此,梁王彭越与栾布早年交往时,说其身份是“仆役”,缺少证据。依索隐,释为“平民”更妥。

古往今来,传统文化一直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它贯穿了我们每个人的人生阶段,它是无形的,亦是有形的。但如何理解这份传统文化呢?

【哈】1.shà以唇啜饮。同“歃”。《淮南子·氾论》:“臾儿易牙,溜渑之水合者,尝一哈水而甘苦知矣。”(0710)

首先,此条书证中有一误字,“溜”当为“淄”,指淄水,即今淄河。其次,联系上下文义,“一哈水”是“尝”之宾语,此处“哈”用在数词和名词之间,显然不是动词。《淮南子集释》引高诱注:“哈,口也。”[6]俞樾《诸子平议·淮南子内篇三》:“一哈,言其少也。”[7]这句话是说:淄河与渑水混在一起,臾儿和易牙只要尝一口水,便能根据河水的甜苦来分辨出哪是淄河水、哪是渑河水。因此,书证中“一哈水”即“一口水”,与原释义不合,宜改换书证。“哈”用作啜饮义的语例,如:赵彦卫《云麓漫钞》卷一:“世味审知嚼素蜡,人情全似哈清茶。”[8]

【散漫】二任意,随便,无拘无束。(唐)李白《李太白诗》八《怀仙歌》:“一鹤东飞过沧海,放心散漫知何在?”(宋)朱熹《朱子语类》十一《学》五:“人做功课,若不专一,东看西看,则此心已散漫了,如何看得道理出?”(1773页)

既然拐角那里就站着一个巡警,警察为什么不来处理这样的事情呢?既然苏比对自己的所作所为直言不讳,为什么对方又不举报他呢?这些看似平淡的事实中却寄寓了语言丰富的意蕴:在苏比看来是非常严重的“事件”,在警察那里只不过是一件不屑一顾的小事。因为,警察正忙着去搀扶着另一位“不需要搀扶人”过马路呢。这也就是说,警察不管这些在苏比看来是足以使其进入监狱的“事件”是语句的另一重意蕴。

核查中华书局版王星贤点校《朱子语类》,“则此心已散漫了”句中“已”字前脱一“先”字,[9]当补。关于这一书证中“散漫”的意义,其实此复句的上下分句已说得很明白:注意力分散,不专心,就是“心散漫”。做事是否用心、专一,与“任意,无拘无束”的区别还是很明显的,原释语无法覆盖此义,宜另立义项。《朱子语类》的这一书证放在此处,不妥。《辞海》和《汉语大词典》在处理这两个意义时即分别立项。

三、书证晚出

《辞源》注重“考本溯源”,“源”不仅表现在要挖掘词的原始意义,“源”还表现在书证的引用上。引用古籍中出现较早的书证是《辞源》的特色,这与某些辞书引书证多为印证释义,而不很重视词语最早出现于书面的时代不同。

核中华书局点校本《汉书·江充传》“禅”作“襌”。襌,即单衣,单层无里子的衣服。用轻薄的纱、縠制成的,显然是单衣。颜师古注:“襌衣,制若今之朝服中襌也。《汉官仪》曰:‘武贲中郎将衣纱縠襌衣。’襌音单,字从衣。”[1]颜师古明白说此字形旁为衣。《辞源》【襌衣】复词条(3737页)仍用此书证,即不误。

从纵向上而言,目前基层民主主要侧重于村(居)一级。虽然在理论上乡镇处于最基层的国家政权组织,属于基层民主的实施范围,但是实践上由于缺乏法律的正当性,基层政权一把手的直接选举的试点工作在个别地区试点之后便处于一种停滞的状态。乡镇一级基层民主与村居一级形成的强烈反差,在一定程度上业已形成了倒逼机制,要求把村居的基层民主纵向延伸至乡镇,以直选乡镇一把手为核心,使政治合法性转化为法律合法性,从制度上保障人民当家作主。在推动乡镇民主发展的同时,我们以为,考虑到县(市、区)承上启下的特殊地位,在有条件的地区,在条件许可时,将县(市、区)纳入基层民主的实施范围。

另,关于“骚”和“臊”两字的关系,《辞源》用了“同”这个术语。一般,辞书在标明字际关系时,如两字是异体关系,才用“同”。《墨子》此句中“骚”字,毕沅校注:“骚,臊字假音,读如《山海经》云‘食之已骚’。”[10]肉部的“臊”字,读作平声时,是“腥臭”义的本字。而“膻腥”义仅是 “骚”字《辞源》所列的五条义项中的一项,并且此义与前四项意义之间并无多少关联,“骚”只是在“膻腥”义上和“臊”可以通用。此处,“骚”和“臊”是古音通假,用“通”才妥当,《汉语大词典》和《辞海》即处理为通假字。

【沧洲】滨水的地方。古称隐者所居。《文选》(南齐)谢玄晖(朓)《之宣城出新林浦向板桥诗》:“既欢怀禄情,复协沧洲趣。”(2467页)

其实,“沧洲”用来指隐者所居之地,有比原书证更早的用例:三国魏阮籍《为郑冲劝晋王笺》:“然后临沧洲而谢支伯,登箕山以揖许由。”[11]《为郑冲劝晋王笺》是阮籍作品中非常特殊的一篇,它笔锋“清壮”,被誉为“神笔”。而由于其特殊功用,也引起历代评论者纷纷争议。句中所提及的支伯和许由都是古代贤士,支伯也称子州支父。《庄子·让王》:“尧以天下让许由,许由不受。又让于子州支父,子州支父曰:‘以我为天子,犹之可也。虽然,我适有幽忧之病,方且治之,未暇治天下也。’……舜让天下于子州支伯。子州支伯曰:‘予适有幽忧之病,方且治之,未暇治天下也。’”[12]上古时期尧和舜曾让位于支伯和许由,而二人均予以推托,并躲进沧洲和箕山。沧洲一词,从字面来看,原指碧水环绕之地,古时隐者往往钟情于这样的环境,因而常用以称隐士的居处。后代文人诗文中常用沧洲一词,来表示归隐之义。如:唐代刘长卿《送郑说之歙州谒薛侍郎》:“老得沧洲趣,春伤白首情。”[13]此处,与原书证谢朓诗句中的“沧洲趣”一样,即指隐逸的情趣。再如:唐代刘沧《过沧浪峡》:“远入虚明思白帝,寒生浩景想沧洲。”[13]杜甫《曲江对酒》:“吏情更觉沧洲远,老大悲伤未拂衣。”[13]两位诗人都以“沧洲”点明自己对隐居生活的向往。《辞海》和《汉语大词典》皆引阮籍《为郑冲劝晋王笺》句为书证,而《辞源》本身对书证就有溯源的要求,更应采用较早的语例。

总之,对于一部辞书而言,释义之外,书证也是非常重要的。没有恰当的书证,不但词目难以确立,而且释义也将失去根基,因为释义是从语料中提炼概括出来的。进入辞书的书证,一方面,要使词语进入具体的语境以凸显词义,对释义起到辅助作用。另一方面,要能体现词语的时代、词义的形成发展情况。

【注 释】

①本文是对《辞源》(第三版)疏误予以指正,所据《辞源》为商务印书馆2015年10月第22次印刷本,何九盈、王宁、董琨主编,商务印书馆编辑部编。

997 Efficacy of mechanical thrombectomy with stent-retriever for anterior circulation distal vessel occlusion

【参考文献】

[1](汉)班固,撰.(唐)颜师古 注.汉书[M].中华书局,2010.

[2](唐)杜甫,著. (清)仇兆鰲,注.杜诗详注[M].中华书局,1999.

[3](元)脱脱,等撰.宋史[M].中华书局,1977.

[4](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M].中华书局,1975.

[5](汉)司马迁.史记[M].中华书局,2006.

[6]何宁.淮南子集释[M].中华书局,1998.

[7]俞樾.诸子平议[M].中华书局,1956.

[8]赵彦卫.云麓漫钞[C]//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编.全宋笔记:第六编第四册.大象出版社,2013.

[9](宋)黎靖德.朱子语类[M].王星贤,点校.中华书局,1986.

[10](清)孙诒让,撰.孙启治,点校.墨子闲诂[M].中华书局,2001.

[11]阮籍.为郑冲劝晋王笺[C]//[梁]萧统,编.(唐)李善 注.文选:卷四十.中华书局,1977.

[12](清)王先谦撰.庄子集解[M].中华书局,2010.

[13]彭定求,等.全唐诗[M].中华书局,1979.

[作者简介] 唐丽珍,苏州科技大学文学院讲师,文学硕士,研究方向:古代汉语训诂学。

标签:;  ;  ;  ;  

《辞源》(第三版)书证疏误偶拾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