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课要与技术教育结合,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劳动课论文,技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小学劳动课既要对学生进行热爱劳动的思想教育,还要向学生传授一定的劳动知识、技术、技能,要求学生通过实践学会劳动。上好劳动课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
根据《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精神,新近制定公布的《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提出:“增设综合实践活动,主要内容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等。”并且强调“各门课程都应重视学科知识、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整合”。
笔者认为,目前的小学劳动课应积极向“课改方案”靠拢,贯彻“劳动与技术教育”结合的精神。具体教学中应注意以下方面:
一、注重激趣
兴趣是学生自觉求知的内在动力,是产生自觉求知动机的进一步发展。兴趣表现在儿童身上的最大特点是实践性,即儿童对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就喜欢动手去做。劳动课在这方面独具优势,便于教师创设动手、动脑的教育环境,激趣并不难。如,导入新课时,让学生说说过去劳动课学到了什么本领,学会以后自己是怎么用的,效果怎样?学生往往争相回答,表达自己成功喜悦。此时,学生学习新课的情绪骤然高涨,教师即可抓住时机导入新课。或者适时出示预先准备的新颖教具,也能吸引学生,激发学生自己动手制作的兴趣和欲望。如一位教师教学《做蛋壳玩具——金鱼》,先出示预先做好的“金鱼”实物教具,让学生传看,学生越看越爱,越爱越想自己动手去做。在此基础上,教师介绍做蛋壳玩具所需的材料,再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制作方法,然后利用实物教具进一步讲解制作要领和步骤,最后让学生动手制作,能使学生自始至终保持浓厚兴趣。
二、培养习惯
培养学生劳动习惯,是劳动课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劳动课要突出思想品德教育,教育学生、特别是在家倍受宠爱的独生子女,懂得劳动光荣,懒惰可耻,引导他们参加一些自我服务性劳动和公益劳动,逐步认识劳动创造世界的社会意义。如教学《室内小件物品的摆设》,既能让学生学到一些居室小件物品摆设的方法,也能对学生进行良好习惯的培养,还可以认识乱丢乱放给自己和家人带来的不便。
三、发展思维
劳动课教学中,引导学生对劳动对象、劳动材料作恰当扩展变换,有助于发展学生思维。如《秫秸小工艺》是指导学生利用收割后的秫秸加工一些小工艺品的。但由于受环境限制,城市小学生收集不到秫秸材料,教师可启发学生动脑筋改换材料进行试做。学生在试作过程中发挥聪明才智,互相交流,用旧挂历裁成窄条,用条形的薄塑料等替代材料,制作加工出各种美观的小工艺品,使他们的思维得到发展。
四、鼓励创新
小学劳动课的目的任务不仅要教会学生劳动,培养劳动习惯,也要教给学生一定的劳动技术、技能,完成“劳动与技能教育”。如教会学生一般的种植、养殖技术,简单的缝纫、烹饪技术等,为学生的综合发展打下基础。这是因为劳动课能直接地为学生动手、动脑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精神提供条件。如《山水盆景制作》,从设计、选料到制作,每一步都蕴含着创造因素。为了较好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应提前让学生做好制作的准备。学生在观看图片或实物之后,开始构思设计方案,然后各自按自己设计的方案找寻材料。首先是石料,用什么石料呢?受课文启发,有的学生找天然石料,如钟乳石、斧劈石、石笋等;有的学生采用适当雕凿后的软性石材,如浮石、砂石等;找不到天然石料的学生,采用替代材料,如熔炼的废弃物、煤渣、水泥、泡沫塑料等,有的则以纸浆进行仿制,真有点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味道。制景时,学生更显出各自的创造精神,无论是树、草、还是桥、亭,都安排得错落有致。通过劳动实践学生变得心灵手巧,劳动实践为学生提供了发挥创造精神的广阔空间。
五、陶冶情操
通过劳动课,学生自身能力得到发挥,自身价值得到展现,兴趣也就不断得到激发和保持,求知欲、上进心随之增强,这非常有利于学生良好学习品质的培养。劳动课更注重实践性,能帮助学生树立实践第一观点;劳动课的教学内容,有的注重个体操作,有的则须共同参与、集体完成,能有效锻炼和培养他们互相配合、团结协作的精神。如《花卉的繁殖》,个体操作往往受条件限制,以班级或小组培育花圃,互相协作,群策群力,既容易做到,还能树立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协作精神。劳动课有的课文偏重知识的讲解,更多的则是传授技术,训练技能。靠观察与实践去掌握。有的教学内容非一堂课能完成,需学生课后继续去做,如《发豆芽》《家兔饲养》《花卉的繁殖》等,做的过程中会碰到不少困难,需要教师注意引导,以培养学生持之以恒、做事有始有终的品质和习惯。
标签:升学考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