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演化修正的历史文化街区空间格局保护研究论文_刘博,

基于演化修正的历史文化街区空间格局保护研究论文_刘博,

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510000

摘要:历史文化街区空间格局是经过长时间的演化和发展逐渐形成的,其演化过程受到不同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演化结果既能有利于其发展,也可产生不利甚至造成其消匿。历史文化街区是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载体和组成部分,促进其保护发展是城市规划的重点工作之一。在城市化快速推进下,历史文化街区的自我演化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不可持续的现象,需要对其发展演化过程进行规划修正,通过调整格局空间等要素促进其健康持续发展。

关键词:历史文化街区;演化;修正;文化保护;空间格局

1.历史文化街区演化的正负作用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历史文化街区作为城市历史文化的主要载体和客观见证,是城市文化自信的重要来源,是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集中展示区,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法定的重点保护区。其形成发展并非一蹴而就,是受到不同时期体制、经济、社会、文化、政策等多种要素综合作用以及自我更新,不断演化和修正而来,在其演化过程中,有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正面”的作用,也有对其造成破坏甚至导致毁灭的“负面”作用。

近年,随着城镇化的迅速发展,历史文化街区的演化方向出现了不可持续的现象,其整体格局和公共空间格局等多种要素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和不利影响,对传统文化资源、文化景观与文化环境均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为保护和延续历史文化街区的历史文化资源要素,维护历史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工作的重点内容应以修正演化为主要方向,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

2.从中轴核心到发展边缘的演化问题

2.1初始定位期

历史文化街区自建立之初,通常是城市的空间几何中心,岭南地区城市的选址常位于“水系交汇、群山之间”,城市背山面水,形成古代城市典型的山水格局。根据中国古代建城逻辑,将当时的行政管理部门设立在街区中心,政治核心地位促使历史文化地区开始了早期的人口和建设集聚。

2.2扩张生长期

在农业时代的演变过程中,街区在初始核心的基础上继续向周边扩大。根据《周礼·考工记》的记载,随着规模扩大,“左祖右社、前朝后市”的城市格局逐渐显现。城市核心地区街区通常形成传统中轴对称的格局,并在轴线东西两侧发展了围绕宗祠等祭祀和行政空间的居住区,历史文化街区的空间格局已经形成并日趋完善。

2.3被动边缘期

建国后,城市建设逐渐加快,特别是改革开发后的80-90年代,城市规模迅速扩张,由原来以历史文化街区为核心的发展模式,开始跨河越山拓展到新城地区,并沿着河道展开。新的城市格局和交通组织打破了古城中轴对称的固有格局,城市出现圈层分化,开始形成环形放射式的现代城市格局,新城地区逐渐成为城市发展的核心区。由于历史文化街区开始偏离城市发展的主要轴线,仅作为老城区的组成部分存在,与新时期的城市建设脱节,逐渐成为城市发展的边缘地区,其核心地位也在逐渐弱化。同时,修缮保护的不足导致街区周边建筑在体量和风貌上缺乏控制,历史文化街区逐渐湮没在现代建筑群中,城市核心空间地位已不复存在。

2.4结构破碎期

与现代城市规划理念不同,中国传统城市规划建设中并不着重考虑广场、绿地、公园等公共开敞空间的布局,而是形成以街道、宗祠户前院落为主的线状和点状街区公共空间,近年来由于基础设施建设的不完善和不发达地区的劳动力迁移,本地常住居民逐年减少,其中青年人口的流失情况最为严重,这直接导致聚居的传统难以为继,宗祠开始空置甚至成为饲养牲畜的地方,以宗祠为核心的传统公共空间体系开始被动瓦解。同时,大量房屋缺少修缮和维护,空置和破损情况严重,建筑倒塌出现大量难以使用的零星空间,再加上私搭乱建的情况较多,街巷空间开始出现扭曲和阻塞。因此,常住人口的流失和房屋自建的无序导致街区演化形成大量碎片化空间,这些空间对交通和公共活动的组织不利。

3.空间格局的演化修正策略

3.1更注重新旧城区交流的格局塑造

将历史文化街区的发展置于城市整体发展趋势中,强化以历史街区为核心的传统轴线,完善以新城为核心的现代轴线,通过打通新旧城区的交通通道,促进新旧两城的古今空间格局对话,在原有古城中轴格局的基础上,形成全城统一的空间发展格局。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2更切实可行的空间结构整合

历史文化街区的破碎空间急需统一整合,但由于对政府储备用地、房屋权属、土地地籍等了解不清,街区公共空间改造一直难以实施。通过对街区公共租赁房的逐栋摸底调查建档,以及对现场闲置用地、低效用地的实地调研,建立具备可操作性的街区改造土地数据库,为切实推动公共空间整合和服务配套提供规划决策参考。

3.3更强调古城空间轴线的地标构建

遵循历史街区传统中轴线,构建结构清晰的街区功能和空间格局,强化中轴线和历史街区重点建筑的地标地位。保护街区内由形成的传统历史风貌轴线,保护轴向两侧传统商住风貌区和传统文化生活风貌区,延续传统街道和建筑空间肌理,逐步整治与传统空间肌理不协调的空间。

3.4更突出社区活力的空间品质提升

通过公众参与和与走访调研,获取居民日常公共活动意向地点,筛选街区的碎片空间和破败建筑占地空间,在该类空间中对拟拆建筑进行改造整治,规划公园绿地、活动广场等公共开敞空间,为市民提供必要的室外生活场所。以绿地和广场为核心,设计针对不同人群的主题公园,设置相应的居民运动和健身设施、休憩座椅、公共卫生间、垃圾收集箱、社区广播、社区宣传牌、移动图书馆、移动售卖机等公共设施。

同时,以传统街巷走向和尺度为基础,重新梳理并组织街巷空间,拆除阻塞街巷的加建和破败建筑,疏通尽端道路。串联街区内的社区服务中心、文化服务中心、文教培训中心、创意产业中心、传统商业中心等主要活力点,实现以步行为主、可达性高的交通联系网。

4.结语

城市街区一直处在持续的动态演化进程中,历史文化街区作为特殊的城市街区,在快速城镇化的推动下,应承担更多的城市历史文化记忆和不可替代的文化价值。然而,历史文化街区演化过程受到较多的历史文化破坏而导致街区衰败和文化流失问题,通过对街区整体格局、公共空间等多方面的系统性演化修正,充分发挥规划战略引领作用,提升街区兼顾保护和发展的能力,促进街区的可持续、高质量演化发展。

参考文献

[1] 戴学东. 浅析中国传统历史文化资源产权保护问题[J].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8.

[2] 贾晓雅. 洛阳历史文化街区的旅游开发探析[J].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4(16):76-77.

[3] 卢艳茹. 历史文化街区的旅游体验研究——以呼和浩特市大召历史文化街区为例[D]. 内蒙古大学, 2014.

[4] 陈攀. 基于空间句法的历史文化街区空间结构研究[D].南昌航空大学,2017.

[5] 邱桂芳. 基于梯度保护理论的城市历史街区保护方法初探[D]. 青岛理工大学, 2012.

[6] 蔡永旭. 试论历史文化街区保护问题[J]. 四川文物, 2005(3):75-78.

[7] 蒋德平. 区域经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若干建议——以河南省驻马店市为例[J]. 天中学刊, 2014, 29(4).

[8] 黄芙蓉, 高蓓, 虞家欣. 近10年来国内历史文化街区研究进展与展望[J]. 鸡西大学学报(综合版), 2012, 12(5):53-56.

[9] 李郇,黄耀福,刘敏.新社区规划:美好环境共同缔造[J].小城镇建设,2015(04):18-21.

论文作者:刘博,

论文发表刊物:《城镇建设》2019年第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8/7

标签:;  ;  ;  ;  ;  ;  ;  ;  

基于演化修正的历史文化街区空间格局保护研究论文_刘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