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推进我国中小城镇循环经济建设_小城镇论文

论推进我国中小城镇循环经济建设_小城镇论文

论我国中小城镇推进循环经济建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建设论文,城镇论文,论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当前,我国在部分省市一级发展循环经济的试点工作正在如火如荼的推进,但是,全国两千多个县市,五万余个小城镇如何发展循环经济尚待探索。这是关系到全国九亿多人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城镇化和发展县城经济的大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亟待我们认真深入研究。

一、我国中小城镇的循环经济发展现状概述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一直走的是西方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随着社会转型的加速进行,中国的环境问题日益严重。自从循环经济理念被引入我国以来,我们在一定程度上已经认识到发展循环经济对于我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关键性。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从1999年开始启动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试点工作,在全国确定了八大示范园区。生态省的建设也在如火如荼地展开。应该说循环经济的理念已经在中国的一部分地区转为实践,但客观上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我国现今的循环经济建设主要还是集中在省和一些大型城市中,中小城镇的循环经济尚未起步。在当代中国的绝大多数中小城镇,尤其是中西部相对落后地区的中小城镇,经济增长方式仍处于粗放型状态,这种增长方式或许能够带来短期的经济利益,但从根本上来说不利于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与我们建立循环经济社会的目标相去甚远。如何从根本上转变思路,因地制宜,探索出符合中国中小城镇的循环经济之路对于我国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我国中小城镇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一)必要性

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也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体现。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截至2000年实现了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这是中国历史上了不起的事。但是,我们现在达到的小康还只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江泽民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指出,我们要在本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更全面的、发展比较均衡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而实现上述目标根本在于发展生产力。循环经济以“3R”原则(Reduce,Reuse,Recycle,即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特征,是按照自然生态物质循环方式运行的经济模式。在循环经济中,物质、能量流动的表现形式是“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因此推行循环经济是就是发展先进的生产力。但由于我们长期以来贬低自然资源在生产力中的重要地位,采取线性的发展模式,即“资源-产品-废弃物”的发展模式,已经出现资源难以为继、环境不堪重荷的情况。如果继续遵循这种发展模式,也许我们连现在低水平、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都难以维持,更不用说去建设一个更高水平的、更全面的、发展比较均衡的小康社会了。因此,转变线性发展模式,从思想上根本转变“资源无价”的理念,代之以循环经济的思路和实践,对于实现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更高水平、更全面的、发展比较均衡的小康社会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二)可能性

1.循环经济符合生态科学规律和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循环经济的理念最早的思想源头来自于上世纪60年美国科学家鲍尔丁的《地球象一艘宇宙飞船》一文,在该文中鲍尔丁预见:“人们可以肆无忌弹地污染地球,即使破坏了生存环境不得不迁移到新的地方,然后又继续破坏,现在,人不能再这么做了,不得不生活在整个系统中,必须循环其废物,勇敢地面对人类活动产生的物质熵增问题。”这其中包含了生态学的深刻哲理。循环经济的核心就在于要像生态系统一样,建立起经济系统中的循环体系。由此可见,生态学是循环经济的一门重要的科学基础,循环经济符合生态科学规律,循环经济的终极目标就是提高生态效率。另外,循环经济追求“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生产模式,也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

2.中小城镇经济面相对较广,产业链多种多样,乡镇企业发展也有了一定的基础。迄今为止,“长三角”地区的小城镇已有1396个,全国的小城镇更是数以万计,总人口九亿多人。改革开放以来,小城镇在乡镇工业化进程中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乡镇企业的发展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虽然现今绝大多数乡镇企业地发展尚处于初级的相对不发达的阶段,但是其经济总量却是极其庞大的。而且经过近二十年的迅猛发展,中小城镇已经形成了以乡村工业、农业、乡村旅游业相互交织的产业链,因此更易进行循环经济的生态设计。

3.中小城镇有城乡结合的优越条件,生态建设得天独厚。中小城镇往往处于城乡结合部,具有中间传导的作用。一方面,中小城镇一般更接近农村的原材料产地,农产品加工优势明显;另一方面,中小城镇更易获得和接受大城市资金和先进的技术。因此,中小城镇是农村和城市之间物质流和能量流互相交流的媒介和平台。

三、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纵观当今世界,中小城镇的循环经济建设已有诸多成功范例。

(一)丹麦的卡伦堡共生体系

卡伦堡是丹麦一个仅有2万居民的工业小城市,卡伦堡共生体系中主要有5家企业,相互间的距离不超过数百米,由专门的管道体系连接在一起:它们分别是发电厂、炼油厂、制药厂、石膏厂和热力发电厂,以这五个企业为核心通过贸易方式利用各方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和副产品,不仅减少了废物的产生量和处理的费用,而且通过这些交换还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约为每年1000万美元。投资平均折旧时间短于5年),形成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完美统一。

卡伦堡工业体系建立在不同企业之间已有的相互信任之上,是在工业发展过程中自发形成的,但却具有完美的生态效应,每一个企业在这个共生体系中均实现了资源的最大化利用。但该共生体系也有弱点,一旦其中的一员要终止其业务,该共生体系就难以为继。

(二)美国的工业生态园区

工业生态园区是以工业生态学为指导,以产业共生和互利为根本目的对一定区域范围内工业企业进行的生态化设计,从而在最大程度上提高企业的生态效率。当今世界上仅有30多个真正意义上的工业生态园区,而在这当中又以美国的生态工业园区发展得最具特点。在美国建设新型生态工业园区,对园址选择、底层设计、设备设计和建筑物设计方面都作了精心的、符合经济学原理的选择和设计,使之达到了循环经济要求的一体化状态。另外在招商、财务和管理也采取了诸多与循环经济的要求相吻合的制度,如与其他同类型的供应商之间建立相同的关系,以避免当某个园区成员倒闭或改变其产品组合时整个工业园区的共生链条会由此断裂等。美国生态工业园区的先进经验对于我国生态工业园区的创建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工业生态园区根本目的都在于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工业生态设计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从而实现循环经济所要求的“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发展模式。这些范例为我国当今的中小城镇循环经济建设树立良好的榜样,提供了先进的经验。

四、我国中小城镇建设循环路径探索

(一)相关理念比较

在进行具体的路径探索之前,我们必须对循环经济和传统经济的相关理念进行区分,真正在思想上认识到循环经济的内涵和精髓,这样才能设计出既符合中小城镇实际情况又体现循环经济本质的具体措施。否则只能喊喊循环经济的口号,行传统经济和末端治理之实,自欺欺人,毫无益处。

1.两种发展观的比较: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发展观和科学的可持续发展观。前者出现于工业革命时期,在当时由于人们认识上偏差,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对立起来,认为它们之间是一种此消彼长的关系,要发展经济必然要破坏环境。另外由于当时自然环境资源相对于今日来说要丰富许多,因此在此.之后的相当长一短时间内,人类并没有认识到这种发展观的严重危害。直至20世纪70年代,随着资源短缺、生态破坏等一系列全球性难题的涌现,传统的发展观面临严峻的挑战。人类开始认识到,单纯的经济增长并不意味着人类社会的真正发展,必须转变原有的发展观,否则只能是死路一条。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其核心内容是要求社会的发展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同时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构成威胁和危害。可持续发展观强调生态环境的承载力和自然资源是有限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不可能长期超越自然生态环境的承载力,只有建立在生态环境平衡稳定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才具有可持续性。可持续发展观标志着人类对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已经形成了新的理性的认识,只有以这种发展观为指导,人类才能有光明的未来。

2.两种经济性质的比较:线性经济和循环经济。从物质、能量流动的表现形式来看,传统工业社会的经济是一种“资源-产品-废弃物”的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线性经济以“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为特征,依靠自然资源的大量消耗以实现经济的数量型增长,这是环境问题的根源所在。而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与自然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在循环经济中,物质、能量流动的表现形式是“资源-产品-再生资源”,所有的物质和能源要在这个不断进行的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从而将经济活动对自然资源的影响降到最小程度。

3.两种投资价值观的比较:经济价值和自然价值。传统经济学认为,价值是凝聚在商品的无差别劳动,它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只能通过商品交换的量的比例即交换价值体现出来,而且只能由对社会有用的产品体现,而不是物的自然属性。因此,传统经济学是不承认自然价值的。

正如本文前面所提到的,由于长期以来把自然资本当作没有价值的东西来对待,已经将人类带到了灾难的边缘。现实的困境也促使人们开始反思原有的价值观。在《自然资本论》中,美国学者保罗·霍肯提出一种经济需要四种类型的资本来适当地运转,包括劳动和智力、文化和组织形式出现的人力资本;以现金、投资和货币手段构成的金融资本;包括基础设施、机器、工具和工厂在内的加工资本和由资源、生命系统和生态系统构成的自然资本,并由此提出了应向自然资本投资的命题。而在实践中我们更是以征收环境税、环保罚款等方式承认了自然价值。总之,本质上体现循环经济要求的自然价值论必将逐步取代本质上体现线性经济的传统价值。

4.两种指标的比较:现行GDP和绿色GDP。GDP是按市场价格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的简称,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它被认为是衡量国民经济发展情况最重要的一个指标。然而现行的GDP指标完全不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自然资源的丧失程度,相反环境质量的恶化却可能促进GDP的增长,如污染引起的疾病会增加人们医疗方面的开支等。由此可见现行的GDP并不能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真实情况。

根据可持续发展理论,1993年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统计处正式出版了《综合环境与经济核算手册》首次提出了生态国内产出(EDP),即我国现在所称的绿色GDP。绿色GDP等于传统GDP减去产品资本折旧、自然资源损耗和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失。绿色GDP建立协调统筹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之上,将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统一起来,综合地反映了国民经济活动的成果与代价,代表了国民经济增长的净正效应。实行以绿色CDP为核心指标的经济发展模式和国民经济核算新体系,不仅有利于保护资源环境,促进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且有利于加快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综合提高社会福利水平。

(二)具体规划

1.做好产业设计,走生态企业之路。建设生态企业是中小城镇建设循环经济的基础环节和微观层面。建设生态企业必须以可持续发展观为指导,以循环经济的理念组织发展生产。首先,要按清洁生产的方式组织生产,即不断采取改进设计、使用清洁的能源和原料,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从源头削减污染,以减轻或者消除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危害。虽然清洁生产本质上仍属于末端治理的范畴,但从我国当前大部分中小城镇的发展现状出发,清洁生产仍然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在建设生态企业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其次,要按照循环经济的要求组织生产,也就是在组织生产的全过程中充分考虑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按照循环经济的3R原则开发、生产降低使用周期中环境负荷的商品,在开发设计阶段就提高商品的重复使用性和再利用性;推动与环境产品相关的绿色采购活动;扩大商品生产者责任制度,积极推进已使用商品、废弃物的回收和再利用,从而实现资源利用的“减量化”,产品的“再使用”和废弃物的“资源化”。

再次,要改善企业的环境管理体系,加强员工的可持续性的环保教育,使之潜移默化于员工的思想行为之中,使生态企业文化渗透于企业的一切活动之中,成为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无形的、强大的动力。

2.建立生态工业园区,构建和谐的产业链。建立生态工业园区是实现企业之间循环经济的重要途径。生态工业园区通过模拟自然生态系统来设计工业园区的物流和能量流,园内企业通过产业链的合理构建使一个企业产生的废料或副产品可以成为另一个企业的原材料,从而实现物质的闭路循环和能量的多级利用,达到物质能量的最大化和废物排放的最小化。前文所提到的卡伦堡共生体系虽然是自发形成的,却形成了完美的各企业之间完美的互利共生关系。但要避免一旦其中的一员终止其业务,该共生体系就难以为继的弱点。因此,中小城镇在建设工业生态园区时,一方面要学习卡伦堡的先进经验,比照自然生态系统,合理设置生态工业园区中的资源生产者、加工生产者(消费者)和还原生产者(分解者),另一方面,可以多吸纳具有相同或相近角色的企业进入生态工业园区,从而增强产业链的抗干扰能力。同时,生态工业园区要通过完善组织领导机构、加快政策法规体系建设(如对园区实施一系列优惠政策)以及加强投融资机制建设,保证园区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3.建设生态社区和生态小城镇,形成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全面协调。必须做好规划,搞好产业设计,形成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全面协调。

中小城镇可以根据自身农业、旅游业相对比较发达的特点,积极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并寻求生态工业和生态农业以及生态旅游业之间“循环链”的延伸和对接。在农业循环的建设方面,中小城镇应充分借鉴北京蟹岛等发展农业循环的一些经验,例如可以利用粪便、秸秆等在沼气池中经过高温发酵,产生沼气、沼液和沼渣作为有机肥料施用于农田、菜地或作为燃料;同时从当地实际出发,寻求农业循环和工业循环的结合点,例如用水稻收割处理后产生的稻壳、稻糟作为工业酿酒的原料等。

4.搞好水资源的循环利用。水是生命之源,搞好水资源的循环利用是关系到全国九亿多中小城镇居民的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中小城镇企业应搞好自身内循环,利用先进技术处理工业废水,防止直接将之排入江河或地下,污染城镇居民的生活饮用水源,保证群众能喝上干净的水。要增强节水意识,大力发展节水农业、节水工业、节水服务业,建立节水型社会,特别重要的是研究处理好中水,如可以利用中水进行厂区绿化和清洗车辆等。另外,要加强对群众的“水保护”教育,全社会要树立“亲水”意识,建好中小城镇水网,形成良好的河流景观和滨水环境。

5.提倡绿色消费,尽量使用脱碳能源,促进能源的低熵流动。循环经济的基本战略是优化物品的可长期使用,即使用价值是循环经济的主要着眼点,不同于线性经济只关注产品的交换价值。基于这种理念,循环经济提倡以租赁产品方式取代传统的购买方式。在这种消费方式中,生产者不再是推销产品而是推销服务,使用者无须购买和拥有物品的所有权,而只需在一个为满足其需要而组织起来的体系中支付服务费用就可以了,而这笔费用往往比购买所有权的费用要低得多,生产者也必须承担在产品报废时的回收处理义务,从而达到了社会、企业和个人的“三赢”局面。现在世界有很多企业都试点了这种制度,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美国的施乐复印机公司以租赁代替消费的服务。中小城镇的政府部门可以带头去实践此种新的消费观,如在政府采购中尽量采购耐用性产品,而防止选用一次性产品;鼓励人们尽量用租赁方式去替代购买方式,用集约使用的方式代替单独使用方式,提倡企业生产耐用的、易于更新零部件的且包装简易的产品等。

此外,整个社会的生产和生活要提倡人们尽量少用原生资源,而改用再生资源;尽量少用碳化合物(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而改用太阳能、风能、潮汐能等自然能源,即尽量使用脱碳能源,实现能源的低熵流动。上海市政府现在已经鼓励一部分企业去购买依靠风能等自然能源发的“绿电”,由于技术上的限制,这种“绿电”价格比普通的电价要高出近一倍。但比起用电高峰时期拉电停产,还是用“绿电”合算。而且随着风能发电技术的提高,绿电的价格总会将下来。

6.技术创新的支撑。科技的发展对循环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但由于中小城镇经济基础比较薄弱,往往无法确保对循环经济科研的投入,因此在建设循环经济初期,中小城镇可以主要借鉴发达国家或我国其他发达地区的一些行之有效的科技手段来促进本地区的循环经济的发展。在通过循环经济模式使经济总量增长的情况,再逐步加大对循环经济的科研投入。同时鼓励企业依靠科技进步采用降低原材料和能源消耗的无害或低害的新工艺、新技术;对研究和处理废弃产品的研究机构给予政策和经济上的支持。

7.建立绿色GDP核算体系。关于建立绿色GDP体系对中小城镇建设循环经济的重要性,前文已经提及,这里就不再赘述。下面我们来具体讨论一下绿色GDP的核算方法。绿色GDP应当等于传统GDP减去产品资本折旧、自然资源损耗和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失之值。

(1)产品资本折旧。产品资本在使用的过程中,必然会出现折旧的问题。折旧是将固定资产的成本减去残值后按照估计资产使用年限系统地分配到每年的营运成本中去的一种方法。产品资本的折旧有四种方法:直线折旧法、工作量法、双倍余额递增折旧法、年数总和法。鉴于GDP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通常是指一年之内,因此,笔者认为绿色GDP中减去的产品资本折旧率应采用年折旧率为宜。

(2)自然资源损耗。自然资源包括土地、森林、矿产等。森林、矿产等资源随着人类社会的开采是日益减少的,应当列入自然资源损耗。自然资源损耗量应当等于初期环境资源资本加上本期增加的环境资源资再减去本期耗用的环境资源资产。

(3)环境污染的损耗。对环境污染损耗的价值的核算,可以使用两种方法:一是直接计算法;二是维护成本法。由于环境大多属于非货币化交易,所以直接计算法往往很难确定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失。采取维护成本法,从治理的角度测算,对所需的治理费用进行估算,这种方法较容易操作。根据维护成本法,一年内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失价值应包括三个部分:1)为治理环境污染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并按照固定资产折旧计算的折旧额作为当期的经济损失。2)报告年度内维护和管理防止污染设施的投资额,如人工、设备材料等。3)为建设防治污染设施而造成的机会成本,即为建设该项设施而放弃建设的其他具有直接经济效益的设施。

标签:;  ;  ;  ;  ;  ;  ;  ;  

论推进我国中小城镇循环经济建设_小城镇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