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工荒”问题的经济学思考_民工论文

“民工荒”问题的经济学思考_民工论文

“民工荒”问题的经济学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学论文,民工荒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民工荒”中讲的“民工”就是农民工,而且主要是指进城农民工。自从20世纪90年代末乡镇企业大规模私有化以来,进城农民工日益成为农民从事非农产业的主要形式。“民工荒”的出现之所以意义重大,值得关注,是因为“民工荒”涉及进城农民工发展前途问题。如果“民工荒”意味着进城农民工大批回到乡村,重新成为纯粹的农民,那就意味着劳动者发展的一种倒退;如果“民工荒”是农民工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对资本进行野蛮的绝对剩余价值榨取,那么“民工荒”不仅不是劳动者发展的一种倒退,而是一种进步了。究竟是一种倒退还是一种进步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深入考察“民工荒”产生的原因。

1

2004年9月12—20日《经济日报》陆续刊出“追踪民工荒”系列报道,报道了东南沿海出现普遍的“民工荒”消息。记者洪敏报道:“今年春节过后,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与往年难以招架的民工潮相反,突如其来的‘民工荒’使当地各方措手不及,也成了上半年社会关注的焦点。”编者按指出:“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珠三角乃至全国劳动力供需市场在今年春天以来凸显了一个历史性变化——农民工短缺!源源不断地输入城市的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大军一度使珠三角等地区长期为大量涌来的‘民工潮’所困扰。而今,珠三角等地区的不少企业却又为‘民工荒’所困惑。从‘民工潮’到‘民工荒’,这是中国改革开放二十多年以来经济社会在悄然中发生的重大变化,一向被认为廉价劳动力接近于‘无限供给’的中国,怎么会发生大范围的民工短缺?据记者了解,不只是珠三角,同时在长三角、闽东南,甚至内地一些地区都普遍存在农民工短缺现象。一种现象的背后,必定隐含着内在的变数。”(《经济日报》,2004年9月12日,第12版)

“2004年7月底,广东省劳动就业服务管理中心在广东的306家企业展开的一项调查显示,有128家缺技术工,总计1.8万人,有166家缺普工,总计8.7万人。东莞市委政研室与劳动部门组成的联合调查组估计,仅东莞2万多家企业缺工就达60万人。”[1] 2005年春节刚过,网上就有消息称,东南沿海地区再次出现“民工潮退潮”现象。可见,2004年“民工荒”并不是2003年“非典”带来的年度特殊现象,而带有一种规律性。

第一,廉价工资和忽视农民工权益是“民工荒”产生的主要原因。根据《经济日报》记者张建军的报道,“来自珠三角各地政府与劳动力市场调查的结果一致显示:信誉度不高的中小企业缺工最为严重;而生产条件好、薪水高的企业招工并不难”[2]。

据广东省农调队调查,民工短缺对不同企业而言,状况不尽相同:大型企业由于工资较高、福利较好,用工比较充足,而中小企业民工短缺现象较为严重;大型民营企业和欧、美、日、韩外资企业也基本不缺工人,相反,部分台资和港资企业,出现了招工不足的情况。东莞市劳动局局长莫海明指出:工资低,待遇差,是目前企业缺工的直接原因。

劳动密集型产品竞争的典型特征是价格竞争而不是技术和质量竞争。相当一部分企业为了产品在价格上有竞争力,靠压低工资、减少劳动者福利保障来获得利润。2004年7月,广东省总工会公布的面对广东全省12市开展的民工基本状况调查显示:民工月收入在800元以下的占总调查人数的48.2%,1200元以下的占78.7%。 而同期广东全省在职职工月平均收入为1675元。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所副所长陈淮指出:最近12年来,珠三角民工月工资仅仅增长了68元,折合物价上涨因素,实际上呈下降趋势。

张建军在调查中发现,在珠三角及其他地区普遍存在企业漠视工人基本权利、劳动环境不理想的状况,这也是招不到工人的重要原因。深圳当代社会观察研究所执行理事刘开明说,相当多的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工作环境还是处于十多年前的水准:劳动强度大、劳动保障设施差,员工吃住条件恶劣、合法权益得不到保护。

“只招年轻女工”已成为许多企业招人“硬指标”。企业在用工上“挑肥拣瘦”,使得用工的性别、年龄需求失衡,从而自缚手脚,招不到工人。有调查表明,珠三角不少企业用工男女比例为1∶5,年龄在17岁~25岁之间的劳动力约占八成,25岁~35岁之间的仅占一成多,而且不少企业还想找熟工。因此,缺工主要是缺女工,在年龄结构上,缺工的87%以上为17岁~25岁之间的青工。女孩子高中毕业一般已经十八九岁,做两年工才算得上有熟练经验,这样计算,一个女孩只有四年的工作时间。这样的用工标准,使许多正值成熟期的男工被堵在门外,企业缺工不是民工造成的,而是企业自身造成的。

第二,劳动力市场竞争格局的变化是形成珠三角等地区“民工荒”的重要原因。内地劳动力需求增加吸引了一批农民工离开东南沿海。在农民工中,曾经流行“东西南北中,打工去广东”的口号,现在已经变为“东西南北中,处处可打工”。

随着国际制造业向中国转移并由沿海向内地延伸,长三角崛起了,京津唐地区进入了新一轮繁荣,西部大开发如火如荼,东北老工业基地正在振兴,国内很多地方投资增加,新增企业多,社会用工的需求大大增加。因此,沿海的吸引力逐渐减弱,不仅外出打工者减少,更有不少农民工回流家乡的趋势出现。劳动力需求和供给的逆向发展趋势明显。对珠三角来说,广东力倡的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使广东近邻的江西、湖南、四川、广西等省区经济发展迅速升温,使得其用工量增加,而这些省区又是珠三角的主要民工供给地。

甚至连农民工输出大省江西省也出现了民工短缺现象。无论是赣南还是赣北,无论是边远的宜春、上饶,还是省会南昌,在国道旁和高速公路边,昔日“欢迎来投资”的广告牌已换成“欢迎来务工”河南亦是中国农民工输出大省,在广东的企业招不到工人的同时,河南不少企业也出现了缺工现象。

中央“1号文件”的出台和农产品价格上涨刺激了农民种田的积极性, 而对农民外出打工的积极性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据记者张建军提供的材料,2004年上半年农民收入同比增长16.1%,每月平均现金收入达到了224元。这意味着外出农民工的纯收入要达到300元以上才会有农民外出打工。何况农民在家可以服侍父母、教育孩子、享受清闲,整体收益不会比外出打工差。

第三,农民工阶级意识的萌芽,是产生“民工荒”不容忽视的原因。连续七年获“中国出口创汇第一镇”的东莞长安镇,有2000多家企业,只有3 万多本地人口却有近70万外来农民工。镇长梁荣业说:农民工是一支最为“革命的力量”,他们在最艰苦的地方创造了巨大社会财富,没有他们就没有今天城市的繁荣。但长期以来,他们的价值却被扭曲,受到了种种不平等的待遇。是市场的力量凸显了农民工的价值。长安镇由于完全依赖农民工发展起来,所以比较注意农民工待遇的提高,因而缺工现象就不太严重。

东莞市劳动局办公室主任宁康分析说,新一代农民工由于家里条件好了,他们找工作的选择性强了,求职观念变了,他们不再是一味地被选择,而是开始选地区选工厂了。因此,一个地区与当地企业整体形象决定着新一代农民工的选择取向与流动方向。新一代农民文化程度提高了,从学校毕业后甚至没干过农活,不像他们的父辈能在城市“忍辱负重”,而且还增加了自我保护意识,要求公正的待遇。

同时,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一些曾经在外“受够了苦”的父辈们,就不再让子女外出“再受罪”。当年留下的黑职介、传销、色情场所等阴影仍然活跃,他们不愿子女再受骗。

中国农民工面对资本的不公正待遇萌发的具有集体“反叛”特征的阶级意识,是文明进步的表现。其实,只要有合理的薪酬与劳动保障,中国劳动力供给将长期供大于求。“民工荒”正是在萌芽的阶级意识指引下农民工对资本的“总示威”。

第四,结构性缺工也是“民工荒”成因之一。目前,珠三角不少地区出现的民工短缺,相当一部分表现为技工严重缺少,普工并不缺乏。“民工荒”从一定意义上说,是企业用人素质提高,产业工人素质跟不上的反映。

从宏观环境上看,民工短缺不应该发生。中国当今劳动力不短缺,未来二三十年之内也不会短缺,相反存在过剩。目前,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存量超过1.5亿。据测算,即使从2000年起中国每年新增安排800万人就业,也要到2030 年左右才能较彻底地卸下中国劳动力尤其是农村劳动力过剩的包袱。退一步看广东,当地劳动力人口并未充分就业,广东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就业远未完成。

“民工荒”表现出来的结构性民工短缺是个事实。但企业连普工招工亦有困难的主要原因是资本的匮乏。只要资本提供的劳动报酬有一个适当的提高,劳工安全有一定的保障,用工观念有相应转变,就会有足够的农民工走进工厂。

2

“民工荒”不仅不会使农民工倒退到农民,相反对农民工阶级自身发展来说是一个健康因素。

“民工荒”对于农民工廉价工资的提高和劳动条件的改善起了推动作用。资本利用中国初级劳动力几乎无限供给的客观现实,尽量降低农民工的工资,以实现自身的积累。“民工荒”是弱势农民工对强势资本的消极抗争。“民工荒”的结果,迫使一些企业适当提高农民工的工资收入和待遇。

“民工荒”有利于技工的增加。工资是劳动力的价值。劳动力卖多少钱,就能用多少钱再生产出劳动力。什么样的工资就能再生产什么样的劳动力。廉价工资只能生产出普工,含有劳动力教育与培训费用的较高工资才能生产出技工。一个高级技工月薪在4000元~6000元,而一个普工月薪只有600元~700元。普工工资怎么能生产一个技工呢?生产不出技工又怎么能雇到技工呢?资本只想支付廉价工资,却想雇佣技工,怎能不发生“技工荒”呢!“民工荒”的出现给企业主上了一堂课:要雇佣技工就要支付技工工资,而不是廉价工资。

令人遗憾的是,由于农民工工资收入对农民工输出省的经济意义巨大,以致在“民工荒”打击下,东南沿海的企业尚未普提工资时,农民工输出省政府自己开始投资培训农民工,这样一来,就部分抵消了“民工荒”的积极作用,继续维持着农民工教育培训费用列支于农民工工资之外。由于政府行为不能保证经常性的教育和培训费用,因此,在大规模出现“民工荒”的同时政府行为的介入是短视的。

四川省是全国第二大劳动力输出省,从1983年起,四川省劳务输出走过了起步、加速、稳定、持续发展的路程。20多年来,工资收入已成为四川省农民收入的主渠道。2004年仅上半年,全省转移和输出农村劳动力1204.3万人,比上年同期增加62.1万人,增长5.2%。其中向省外输出709.3万人,同比增加62.7万人,增长8.8%。上半年四川民工实现劳务收入314.12亿元,同比增加28.58亿元,增长10.01%。其中从银行和邮局汇兑回川152.69亿元(不含卡汇等渠道),同比增加6.06亿元,增长4.13%。全省农民人均劳务收入475.94元,同比增加73.06元。 在四川农民工大军中,流向广东省珠三角的“川军”队伍不断发展壮大。近几年来,在粤“川军”常年保有量为360万,约占广东外来农民工总数的28%;高峰期在500万人左右,占四川全省外出“川军”的50%。

2004年开春直到夏天,珠三角地区遭遇“民工荒”,广州、深圳、东莞等地急缺200万人,“川军”素质跟不上用工单位技术需求。在这种情况下, 四川省历史上最大的农民培训工程——“千万农民培训工程”已正式启动。计划在两年内培训农民工1000万人次,省财政拨出1500万元财政专款,配套农业部和国家扶贫办培训资金达6100万元,各市(州)、县(区)用于农民工培训的资金更是多达1.5亿元以上,惠及像“川妹子”这样的大量进城农民工,旨在使现已转移和输出劳动力及新增劳动力普遍接受一次系统的技能培训,掌握1~2种市场需要的职业技能,提高“川军”在劳动力市场上的竞争力。为巩固“川军”在珠三角的地位,四川省还积极参与“泛珠三角(9+2)洽谈会”,签署了《泛珠三角九省区劳务合作协议》。“民工荒”有利于巩固农民与农民工分化的成果,而不是弥合这种分化。“民工荒”出现后,有人以为会出现“民工东南归,再扶犁把手”的所谓新潮流,“农田变成了抢手货”。这是对“民工荒”的一种误读。我们已经指出,农民工从农民阶级中分化出来是中国劳动者的一次大发展,巩固这一成果是劳动者利益所在。“民工荒”客观上使企业招工犯难,但却对提高农民工工资有利,因而它不是弥合而是巩固了农民与农民工分化。农民工工资与农民收入差距越大,越有利于巩固这种分化。

基金项目:河北师范大学2003年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课题研究成果之一

标签:;  ;  ;  

“民工荒”问题的经济学思考_民工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