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争争 李根东 李国峰
鄂尔多斯市中心医院 017000
【摘 要】目的:探讨经皮肾镜取石术与开放手术治疗肾结石的效果,为临床治疗肾结石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3年2月至2016年2月来我院泌尿外科诊治的肾结石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采用开放手术治疗,研究组采用经皮肾镜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均无结石残留,研究组治疗后的并发症率小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住院时间、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肾结石应用经皮肾镜治疗效果显著,对于改善患者病情,缓解临床症状有明显效果,并且安全有效,可以在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经皮肾镜;肾结石;开放手术
【中图分类号】R69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867(2016)11-170-01
肾结石属于临床常见的泌尿外科疾病,多发于青年男性,临床症状有腰部酸胀不适、腰腹部疼痛等。近年来随着人们不良生活习惯以及饮食安全问题频发,肾结石发生率也在不断上升。对于有症状的肾结石,临床上多采用手术治疗,常用的手术治疗方法有常规开放手术治疗和经皮肾镜手术治疗,选择不同的手术方法对治疗效果具有重要影响[1]。本文选取2013年2月至2016年2月来我院泌尿外科诊治的肾结石患者60例进行研究,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分别进行常规开放手术治疗和经皮肾镜手术治疗,通过对比分析两组的临床疗效,探讨最适合临床使用的手术方法,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2月至2016年2月来我院泌尿外科诊治的肾结石患者60例,年龄24-73岁,平均年龄36±2.7岁。按照随机数字对照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0例。研究组中男性17例,女性13例,平均年龄为40±10.1岁,病程5个月~6年,对照组中男性16例,女性14例,平均年龄为39.8±11.1岁,病程5个月~6年;全部患者通过CT和彩超检查确诊为肾结石,结石直径为10-42mm,平均直径(24.8±15.0)mm。全部患者排除恶性肿瘤、严重器质性病变、急慢性炎症、精神系统疾病以及其他泌尿系疾病。60例患者均同意本次研究并签署同意书。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一般病情等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术前准备
术前对患者进行相关辅助检查,包括胸片、心电等,若患者伴有心肺功能差或有相关既往病史的患者要完善心脏彩超及肺功检查,必要时请相关科室会诊。术前预防性抗炎、护肝治疗,伴有高血压患者应给予降压治疗,血压控制在160/90 mmHg以下,伴有糖尿病患者应给予降糖治疗,血糖控制在10mmol/L以下。术前6~8 h禁食,4~6 h禁水[2]。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2.2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进行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健侧卧位,按照传统开放手术步骤取出肾结石。
研究组患者进行气管插管全身麻醉,膀胱截石位,垫高腰部约30cm,插入F5输尿管,人工进行肾盂积水,然后患者改为俯卧位。通过超声确定结石部位,选取肩胛下角线和腋后线中间第11肋为穿刺点,使用18h 穿刺针,放置斑马导丝,穿刺时注意出血量,如果过多则重新选择穿刺部位。对穿刺通道进行扩张,沿着斑马导丝从F8递增到F2,直到F16为止,尽量避免伤害肾脏,当完成通道扩张后,将肾镜放入肾盏,并用生理盐水冲洗后通过进行详细检查,对各项解剖特征例和结石位置进行确认,进行超声加气压弹道碎石,先用超声将大块结石击碎,然后再将结石粉碎后清除,为保持肾盏连续冲洗需留置导尿管。从肾盂放入双J管,F16作肾造瘘口。为防止感染需滴注抗生素并且严格控制饮食,保持水电解质平衡,对患者加以心电监护,尿液清亮后12h将导尿管拔除[3]。
1.3观察指标
记录观察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以及术后并发症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计量资料采用方差检验,P<0.05为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
2结果
2.1两组手术指标对比
对照组的手术时间为2.37±0.10h,术中出血量48.01±15.21ml、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27.32±1.44h、住院时间11.47±3.80d。
研究组的手术时间为1.15±0.09h,术中出血量31.04±11.12ml、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6.32±1.21h、住院时间6.76±3.24d。研究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均小于对照组(P<0.05)。
2.2 两组术后并发症比较
研究组术后1例感染,0例发热,并发症率为3.33%;对照组1例术后出血,2例感染,2例发热,并发症率为16.67%。研究组并发症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3讨论
近年来,肾结石的发病率不断上升,可以导致腰腹部疼痛、肾积水甚至尿毒症等。肾结石是中国泌尿外科疾病诊断治疗指南中推荐的手术指征之一,关于本病的治疗,传统的方法即为普通泌尿外科开放手术取石,该手术创伤较大,患者术中出血量较多,术后恢复较慢,同时术后并发症较多,近年来已较少采用。随着微创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成熟,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应用,泌尿外科微创手术也取得了较快进展,其中经皮肾镜取石术可以通过直视状态取石,避免了盲目探查和取石操作,降低了对肾脏的损伤,从而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失血,降低了并发症发生率[4]。本次研究显示,研究组治疗后的并发症率小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住院时间、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上所述,肾结石应用经皮肾镜治疗效果显著,安全有效,可以在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邓耀良;黎承杨;开放性手术在肾结石治疗中的地位及注意事项[J];临床外科杂志;2015:11(02):98-99
[2]新福;霍伟棠;陈春延;上尿路结石腔内治疗进展[J];微创医学;2014:05(08):187-188
[3]邵红宝;祝黎洁;尤晓明;彭涛;戴枫;微通道经皮肾镜联合膀胱软镜治疗复杂性肾结石附35例[J];中国医学工程;2013:10 (06):192-193
[4]唐建生;祖雄兵;微创经皮肾镜取石出血原因分析[J];中国内镜杂志;2014:08(12):235-236
论文作者:董争争,李根东,李国峰
论文发表刊物:《系统医学》2016年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9/22
标签:肾结石论文; 患者论文; 手术论文; 术后论文; 时间论文; 对照组论文; 并发症论文; 《系统医学》2016年1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