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书法与中小学语文教育的关系_书法论文

论书法与中小学语文教育的关系_书法论文

谈谈书法和中小学语文教育的关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小学论文,书法论文,语文教育论文,关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小学生要学习书法本来是语文教育题中应有之义,为什么现在要重申这个问题呢?这是因为书法教育或者退一步说写字教学在我们的中小学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情况堪忧。正如英国教育家怀特海在《教育的目的》里批评英国中等教育时说:我们中学里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在我们该严格的时候我们让步了,在我们该让步的时候我们却严格了。中国的情况也是如此,从小学开始,在写字、背诵、组词、造句等基本能力的训练上,我们让步了;而在要求学生做“阅读分析”题目时,我们太严格了,要求他们完全按照“标准答案”。这种躐等而上、凌节而施的教学让他们从小就在语文学习上不断遭受挫折。以至于学生厌恶语文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笔者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认识书法教学的意义。

      一、从中国教育的历史看书法的重要性

      为什么要从中国教育的历史谈起?因为我们的语文教育是母语教育,母语教育从本质上说应该承担起“培养学生民族性”的任务,也应该从传统教育那里继承一些思想资源。中国教育的历史实际是一部语文教育的历史,汉字又是方块字,所以中国从先秦起就有写字教学了。例如有名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其中“书”就是识字写字。秦汉以后写字一直是学校的重要功课之一,隋唐以后就更重视了。唐太宗喜欢书法的故事大家都是熟悉的,其实他对书法教学也十分重视。他下令建立弘文馆,以虞世南、欧阳询为教师,让文武子弟入学,让他们学习书法熟读经书。唐代的科举除了常科的进士、明经以外,还有“制科”,其中就有“书学”一门,就是说,写字好的可以做官。所以,汉字的楷书在唐朝发展到顶峰。唐代士大夫可以说无人不擅书法,甚至道士、僧人、将军也有擅书法的,最重要的是有了进士“文凭”,真正要做官还要考书法,吏部的“释褐试”要考“四才”——身(体貌丰伟)、言(言辞辩正)、书(楷法遒美)、判(文理优长)。其中第三条就是书法。宋代是一个重文轻武的朝代,由于科举和教育的关系,宋代士大夫几乎都擅长书法。宋代很有几位擅长书法的皇帝,徽宗、高宗甚至是一流的书家。文人如苏黄米蔡、陆游、杨万里无不精通书法,学者二程、朱熹也善书法。明代教育也很发达,科举与教育的关系更密切。三级科举考试体制的建立,八股文的确立,使天下读书人更不敢造次,读书写字都规规矩矩,科举考试流行“台阁体”,天下文人翕然从之。清代的教育和科举仍然保持重视书法教育的传统,乾隆年间科举考试流行馆阁体,写字要推从“乌、方、光”,结果使书法失去了个性,变成“状如算子”千人一面的印刷体,这引起了一些文人的不满,“板桥体”就是一种对馆阁体的否定。但是反过来说,使读书人个个都要规规矩矩写字未尝不是一件好事。明清两代的读书人如果字写不好,连秀才都考不取,遑论进士。据说有名的诗人文章大家龚自珍就是因为殿试时书法不工,只得了个三甲进士——“同进士出身”,以致他终身遗憾。中国古代的教育,无论官学还是私学,凡蒙学的课程都有写字、对对子、背诵诗文、写作古文、时文(应试的文章,明清称“制艺”或“制义”,俗称八股文)等基本的训练。那种认为旧教育只是重视死记硬背的看法,其实是一种偏见。

      二、从语文教育的现状看书法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先说说必要性。书法教学本来就是我们语文教学的任务之一。

      首先,小学生先好好写字,能培养一种耐心,还可以帮助识字读书。这是一种基本的训练。旧时代学生入学都有写字、背诵诗文、作对子等“日课”,这就养成了一种凡事认真的好习惯。沈尹默先生在谈书法学习好处时引了宋儒程颢的一段话:“某书字时甚敬,非是要字好,即此是学。”沈老接着说:“我以为这里说的‘敬’就是和‘执事敬’的‘敬’字意思一样,用现代的话来解释,便是全心全意地认真去做。因为不是这样,便做不好任何一桩事情的。”(《学书有法》,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38页)让中小学生学习书法可以培养一种凡事居敬的态度和做事耐心的习惯。朱熹读书法有六条:居敬持志、循序渐进、虚心涵泳、熟读精思、切己体察、着紧用力。第一条就是一个“敬”字。梁实秋在回忆清华校园八年从小学一直读到中学,父母和老师的教育非常严格,都强调一个“敬”字。现在的孩子对师长往往缺乏一个“敬”字,不该民主的时候讲民主,同时有的幼儿园、小学老师又专制得不得了,小学生回答问题一定要照他(她)那个“标准答案”,稍有不对就罚抄,使得学生对语文、对老师一点好感都没有,当然谈不上“敬”字。

      从1904年“癸卯学制”颁布一直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语文教学大纲,都有中小学生学习书法的要求。进入新时期以来好像中小学都不怎么要求写字了。近几年,教师把语文当外语或数学在教,学生把语文当数理化在练,只关心题目做得对不对,不太关心字写得好不好,师生都养成了一种急功近利的态度,以为这样是讲效率。结果,小学生搞“探究性学习”,动不动“思维训练”,却不重视基本功的训练;高中生默写名言警句,恶补文学常识;大学生却要重新练写字。正如《学记》所云: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每当我看到我们的许多中小学生写的满纸狼藉的作文本,心里就不是滋味。我们该严格要求时没有严格要求,如规规矩矩地背书写字;而应该放松的却又很严格,如要让学生回答问题完全按照“标准答案”。

      我曾经看过日本、韩国留学生的字,也看过我国台湾学生的字,他们认真规矩的态度很值得我们学习。我认为语文学习要从写字背诵这些最基本的技能练起。叶圣陶先生说过:学习写作其实也是在学做人。我认为从小认真写字其实也是在学做人,一个人如果连一笔一画写字都没有耐心,我不相信他能有耐心学好语文,更不要说做成大事。从目前的语文教学看,我们有必要强调从小学生开始认认真真学一点书法。作为一个中国人,学一点书法是天经地义的,教师教学生更是责无旁贷。梁实秋在一篇文章里说:一张给人带来愉快的脸对人类是有贡献的。容我仿效一句:一个能写一手好字的教师,对语文学习是有好处的。

      其次,中小学生学习书法是继承祖国文化遗产的一个方面。书法是中国特有的一种艺术,林语堂在《吾土吾民》一书中说:“如果不懂得中国书法及其艺术灵感,就无法谈论中国的艺术。”确实,书法和中国人的生活密不可分:春联、贺联、名山大川庙宇中的楹联,国画上题词,小到家里客厅大到人民大会堂……书法作品无处不在。大家知道书法是个好东西,附庸风雅的人越来越多。一方面,社会上有那么多的培训机构靠书法班赚钱;另一方面,我们应该教会学生书法的中小学却放弃了这个责任,致使中小学生连基本的字都没有写好。我发现,如今五十岁以下的语文教师能够写毛笔字的不多,不善写板书的也不少。前几年,我的几个研究生实习开课,经常有人不写板书,用播放课件来代替,被我批评。现在我要求他们练字、背默古诗文三百篇以上,还要识繁体字。不做到这三点只知道一些空头理论怎么配称中文系的研究生,怎么做得好语文教师?为什么现在的中文系的本科生、研究生大多不会写毛笔字,甚至连硬笔字都写不好?一是不重视,认为什么写字板书都过时了,将来要无纸化办公了。二是考试不考。如果读了十多年语文,连基本的写字都成问题,那么这个教学就值得被追问了,你们究竟在干些什么?这十多年来,专家们侈谈什么“学习经典”、倡导“国学”,在全世界不少国家和地区创办孔子学院,结果我们自己培养的中学生大学生却是连基本的汉字也写不好,基本的语文也没学好,普通的文章都没有写通,哪里还有什么“国学”?

      再说说在中小学继续书法教学的可能性。有人认为现在学生连功课都忙不过来,哪里还有时间学书法,有的说只有中考高考考的东西才会引起重视。我觉得这话有一定道理,但是不够全面。只要看看我们的学生在业余时间干些什么就可以明白,看电视、上网、参加各种竞赛班学习、做大量重复的无效作业……我认为只要思想重视,每天抽一点时间写字总是可能的。关键要有认识,要有这个需要。中学生总是抱怨作业太多,别的我不敢说,语文作业有相当一部分是无效劳动,不做最好,把时间省下来写字读书。大家只要想一想,旧时代读了四五年书,语文就过关了;而我们读了十二年语文,文章还写不通,这里无效劳动不知有多少。有一次我给一个初中年级讲作文,发现许多学生握笔的动作都有问题。

      三、语文教师学习书法的迫切性

      为什么要用“迫切”这个词?我觉得现在到了非提倡中学语文教师学习书法不可的时候了。

      首先,现在相当多的语文教师写不好字,这是一种普遍现象。三十岁左右的新教师都是严格高考考出来的,大多数是做题目做出来的。从“标准化试题”到“主观性试题”,这二十多年的语文考试把语文搞成一个怪物。没有多少教师关心字写得好不好,也没有多少教师关心学生读了多少书。教师只关心平均分、及格率。宋代有个高官叫孙觉的曾上书皇帝论考试说:其法愈密,得人愈疏。因为考试考得越严密就越会把人的注意力引导到那些无价值的小考点上,当然没有时间思考重要问题了。我曾经戏称如今的学生像笼子里养的鸡,统一喂养一样的食料,没有机会到野地里觅食。沉重的作业把他们的课外兴趣全扼杀了,人也变得毫无趣味可言。这样一代一代传下去,语文教师会变得语言寡味面目可憎,除了教科书对什么都没兴趣。语文教师没有趣味是很可悲的。我的中学是在“文革”中读的。所在中学的教师都是我们的老校长挑来的,那时校长和这些老师都是牛鬼蛇神,被监督劳动,后来一个个被“解放”了。我记得有一阵提倡“复课闹革命”,那些老师居然开了一个书法绘画展览。不但语文老师参加,还有数学老师、历史老师、化学老师也参加。后来我教了几十年书,走了很多中小学再也没见到这个盛况。米兰·昆德拉说:艺术有三大敌人,一是没有思想,二是媚俗,三是缺乏幽默感。语文教师也有三大敌人:没有见识、妍媸不分,写不好字读不准音,上课从来不会笑。这样的语文老师我觉得是没有趣味的。梁启超自称是个“趣味主义者”,他说:“我不问德不德,只问趣不趣。……我并不是因为学问是道德,才提倡学问,因为学问的本质能够以趣味始,以趣味终,最合于我的趣味主义条件,所以提倡学问。”(《学问之趣味》)现在语文课不太受学生欢迎,有一个原因就是把本来有趣的课弄得毫无趣味了。上课时动不动就要学生去想“标准答案”,去揣摩作者的意图,弄清楚课文的所谓“核心价值”。这样的老师,自己常常缺乏思想独立、学术自由的基本观念,他培养的学生一定不会有大出息。在这样一种环境里时间长了,就会习非成是,是非不分。教师自己也没有时间读书,更不要说练字了。所以,年轻一点的教师能写毛笔字的很少,许多人干脆不写板书,过去叫做“藏拙”,以免显丑。其实这是不对的,语文教师不善写字就如数学教师不善运算一样,是不会赢得中小学生尊重的。我就不止一次听到过中学生抱怨,说他们的老师只会放PPT,“字写得还不如我”。所以,年轻的语文教师需要补上这一课。自己字写好了,一方面上课有底气,不怕写板书;一方面无形中会影响学生。这符合国外“潜课程”的基本原理。

      其次,一个教师书法好了不但有助于教学生,更重要的是对自身发展有好处。因为学习书法时自然会涉及其他方面,比如要抄抄诗词、楹联,了解一些相关的知识;在写字过程中不知不觉会背诵很多诗词,读很多古人的法帖、尺牍;足可以识很多繁体字……在他面前会展现一个新世界,他的学养得以提升,眼界就会渐渐宽起来,人也慢慢地变得有趣了。中国有句话说书如其人,如其志。心浮气躁的人,连写字也没有耐心。

      最后,练书法可以找到一个终身有趣的娱乐工具。1925年,梁启超在清华大学教职员书法研究会作过一次“书法指导”演讲,他称书法是“最优美最便利的娱乐工具”。他说书法有几点好处:一是可以独乐,一人不饮酒,两人不打牌,唱歌听戏要聚合多人才有意思。就是下棋最少也要两人。只有书法可以一个人独乐。二是不择时不择地,随时随地可以写字。三是费钱不多。四是费时间不多。五是费精神不多,作诗和下棋都需费精神。六是成功容易而且有比较。画画很难,唱歌的进步与否自己无法将今天和昨天做比较。七是收摄身心。他说:依我看写字虽不是第一项的娱乐,然不失为第一等的娱乐。我非常赞同梁启超的话,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太快,人们太讲功利,弄垮了身体,还要讲什么养生。

      总之,我觉得中学语文教师提倡书法是一件好事,可以说的绝不止以上所说的。

标签:;  ;  

论书法与中小学语文教育的关系_书法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