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蒸汽技术革命与世界社会主义,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蒸汽论文,试论论文,技术革命论文,世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蒸汽技术革命启端于18世纪80年代的英国,下迄19世纪60年代在欧美许多国家普遍完成。蒸汽技术革命不仅同世界社会主义有着正相关的历史联系,而且给经典科学社会主义刻下了时代局限性烙印。研究蒸汽技术革命与世界社会主义的历史联系,无疑对揭示科学技术与社会主义的本质关系大有裨益。
一、蒸汽技术革命是科学社会主义学说诞生的大前提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历史性飞跃,由马克思、恩格斯这两位思想巨匠在19世纪40年代完成。他们之所以能超过前人而成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主要是由于新的时代条件,即蒸汽技术革命所带来的社会变化。马、恩的青年时代正是西欧蒸汽技术革命的鼎盛时期,他们生活和活动的英、法、德三个民族恰临这次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浪潮的前峰。蒸汽技术革命对马、恩新世界观的形成产生了巨大影响,为他们创立科学社会主义学说提供了可能,也提出了要求。
(一)蒸汽技术革命提供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客观依据
蒸汽机的发明是由两方面的因素引起的:一是哥白尼到牛顿的近代第一次自然科学革命,为蒸汽技术革命提供了理论基础;二是西欧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需要。1776年,英国格拉斯哥大学的仪器修理工瓦特制成第一台较为实用的蒸汽机,尔后于1782年制成了旋转式蒸汽机,实现了蒸汽机的标准化。此种蒸汽机很快成为适用于各种机器的动力机。
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大大推进了西欧的工业革命,改变了西欧的面貌,使其由农业社会跃变为近代工业社会,社会制度也相应地从封建社会转变为资本主义社会,最终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起来。
蒸汽技术革命还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基本矛盾开始暴露。蒸汽技术革命使生产社会化程度发生了质的飞跃,迎来了真正的社会化大生产,这是机器系统的性质决定的。机器系统由工作机、传动机和动力机三部分组成,它的作用就是把人的生产技能分解为各个单位要素,交由机器的不同部分去完成。由于机器系统的三个组成部分是相对独立的,必然要求劳动主体有相应的部门分工,每个工厂或车间内的生产者都只能完成一部分劳动任务,分工协作才能制造出成品。简言之,在蒸汽时代,所谓资本主义生产的社会化,就是大批人集中在工厂中共同使用生产资料、分工协作地制造商品的生产形式,表现为生产的集中化。在这种形式中,生产过程和生产成品全都社会化了。
在蒸汽时代,生产社会化还呈现出市场国际化的趋势。率先实现蒸汽技术革命的国家,其生产的原料和廉价劳动力越来越取之于殖民地,依赖于殖民地;真正的统一的商品世界市场开始形成,国际经济交换越来越频繁,范围越来越广泛。
但是,蒸汽技术革命在使生产社会化发生质的飞跃的同时,却使生产资料和社会财富越来越积聚在占人口绝少数的资本家手中,导致社会发展的畸形,促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比较充分地展开和暴露。经济危机的爆发就是这种矛盾展开和暴露的主要表现。1825年,英国发生第一次全局性经济危机。此后欧美国家每隔8—10年周期性地受到危机的冲击。在危机中,商业停顿,市场盈溢,产品滞销,银根奇紧,信用停止,工厂关门,好像发生了社会大瘟疫。这就表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生产关系同日益社会化的生产力发生了严重的矛盾。这种矛盾的形成、暴露和发展本身就蕴含着从理论上科学阐述的可能性,也提出了这一时代的任务。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的社会主义理论,是以近代工业为客观历史基础的,正是凭借着蒸汽技术革命的时代云梯,他们登上了科学的巅峰。
(二)蒸汽技术革命奠定了科学社会主义的阶级基础
科学社会主义是工业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社会理想。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是以工业无产阶级的形成和独立发展为社会政治条件的,而工业无产阶级的形成和独立发展,是由蒸汽技术革命造成的。
无产阶级是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的逐步发展而形成的。从行会手工业到工场手工业,已形成了早期的无产者。自从蒸汽机应用于生产过程,工厂制度正式形成,便形成了典型的社会化大生产,从而也开始形成典型的工业无产阶级。在社会化大生产中诞生的无产阶级,本身就是社会化大生产即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掌握了先进的科学技术。这是工业无产阶级不同于以往的被剥削阶级(如奴隶阶级和农民阶级)的本质特征,也决定了无产阶级是最有前途的阶级。
无产阶级还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而壮大,在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中走向成熟,由“自在的阶级”变为“自为的阶级”。西欧无产阶级首先完成了这一转变。19世纪三四十年代,随着工业革命在英、法、德三国的完成、进行和开始,此时的西欧无产阶级已经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其突出标志是发生在19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三大工人运动,即:1831年和1834年法国里昂工人的两次起义;1836—1848年英国宪章运动;1844年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这三大工人运动同以往的工人运动相比,具有鲜明的不同特点:斗争对象已由反对个别资本家发展到整个资产阶级;斗争形式已由破坏机器,发展到示威、政治罢工和武装起义,已经从个别工厂、个别地区的斗争发展为大规模的政治性的群众运动。随着工人运动的兴盛,西欧的第一批独立工人政党相继出现,并在斗争中成长、壮大,如英国的宪章派全国协会(1840年),法国的家族社(1835年)、四季社(1837年),德国的正义者同盟(1836年),等等。
青年马克思、恩格斯面对西欧工人运动风起云涌、工人政党纷纷涌现的局面,深受感染和鼓舞。走上独立斗争道路的工人阶级迫切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而阶级关系的成熟也为成熟的理论形成提供了可能。在此之前,早期无产者斗争的种种狭隘和局限,使那时的社会主义者看不到无产阶级的远大前途,使他们的学说不能科学揭示实现社会主义的阶级力量,从而不可避免地带有空想的性质。而到了19世纪三四十年代,西欧三大工人运动显示出了无产阶级的本质力量,并证明了空想社会主义的错误,使社会主义思想家必然把视线转向工业无产阶级。
(三)蒸汽技术革命创造了科学社会主义的自然科学前提
蒸汽技术革命的大步行进,推动自然科学在19世纪前半期出现了近代以来继力学革命后的第二次发展高潮。
首先,蒸汽技术革命加强了技术对科学的依赖,改变了以前科学和技术联系不密切的状况。在工场手工业时期,技术上的进步主要依赖工匠的娴熟技巧,而以蒸汽技术为基础的机器大工业则把科学的应用提到首位,技术的进步如果得不到科学的指导,往往就会遇到不可克服的障碍。这就要求科学走在生产的前面,更自觉地以技术上的要求作为自己研究的课题,给技术的发展指出方向。例如,当时广泛使用的蒸汽机实际热效率只有2—3%,因此,提高热机效率问题就成为19世纪热力学研究的中心课题;蒸汽机在广泛使用中进一步暴露出一些固有的缺陷,因此,人们日益关注新的能量转换形式和新的动力的研究。
其次,蒸汽技术革命所创造的巨大生产力第一次充分显示了科学技术的威力,使资产阶级进一步认识到发展科学、扶助科学的重要性,加之到了19世纪,欧美资产阶级大都已上升为统治阶级,已完全有能力来支持科学、保护科学。因此,无论是官方机构,还是私人企业,都不同程度采取了资助和保护科学发展的措施。
第三,蒸汽技术革命时期所创造的仪器、材料和所达到的精良技术,为自然科学的实验提供了日益精确的测试手段和实验装备,19世纪科学实验的水平大大提高了。以这些更高水平的实验为基础,各门自然科学就有可能建立起系统的理论学说。
蒸汽技术革命大大拓宽了科学研究领域。进入19世纪后,不仅力学,而且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质学等研究高级运动形式的学科都相继发展起来,呈全面高涨的形势,在前半期发生了第二次革命。这一次科学革命是以三个伟大的发现为代表和标志的。这三大发现就是: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进化论。
第二次科学革命还是研究方法的一次变革和飞跃,即从分门别类的研究过渡到阐明自然界各个过程的联系,从一成不变地分析现成的事实过渡到考察自然过程的变化和发展,从用力学的尺度来衡量一切过渡到阐明各种运动形式的特殊本质。换言之,到19世纪,自然科学由经验自然科学过渡到理论自然科学阶段,由用观察、实验、解剖等经验方法收集积累材料的阶段,进入到对所获得的经验材料进行综合整理并从理论上加以概括和说明的阶段,思维方法大大改变了。
19世纪上半期自然科学的巨大进展表明:过去被看作是孤立的、割裂的自然现象,现在被证明是统一的物质运动的不同形式;过去被当成是一成不变的事物,现在被证明是逐一形成的,它们不仅在空间上展示出多样性,而且在时间上有其发生、发展和消亡的历史。这就使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产生和形而上学自然观的破产,成为不可避免的事。马克思、恩格斯十分关注科学上的每一个新发现及其社会意义。自然科学的巨大进展所营造的理论氛围和提供的时代条件,有利于他们冲破旧的世界观,形成新的世界观,创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从而为科学社会主义奠定现实基础。
综上所述,在19世纪40年代的西欧,蒸汽技术革命所创造的时代新条件,为解决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飞跃中的两大难题和奠定一个根本基础提供了客观历史条件。这两大难题就是:为什么资本主义必然为社会主义所代替?这个任务由谁来完成?这一个根本基础是:科学的社会主义学说应以什么样的世界观、方法论为基础?蒸汽技术革命所推动的工业的发展、工人阶级的成熟和自然科学的第二次革命,蕴含了解决这两大难题、奠定科学基础的可能。一句话,蒸汽机成了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酵母机。
二、蒸汽技术革命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大动力
蒸汽技术革命同社会主义之间的正相关关系,还表现在科学社会主义诞生之后,随着蒸汽技术革命向世界各地的推进,社会主义运动也从西欧一隅向全球扩展。“蒸汽大王”在翻转世界的同时,总伴生着社会主义的电闪雷鸣。
蒸汽技术革命在19世纪三四十年代的西欧形成了第一次大高潮,给予了社会主义第一次大推动,其结果不仅诞生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而且形成了以此为指导的共产主义运动。其标志是1847年世界历史上第一个共产党——共产主义者同盟在伦敦宣告成立。同盟党员最多时达400多名,以英、法、德为主要活动舞台,在欧美8个国家建有组织,到1852年底被迫解散。1848年6月巴黎工人起义,则是工业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第一次“公开搏斗”。
1848年欧洲革命失败后,欧洲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工人运动暂时处于低潮。但是,由于革命沉重打击了封建势力,最新科学技术在生产领域广泛采用,以及世界市场的形成等原因,欧美自由资本主义在50—60年代经历了大发展的“黄金时代”。在这一时期,以蒸汽机应用为标志的传统工业革命,继英、法、德、美之后,在欧美其他一些国家也迅速进行,形成了蒸汽技术革命的第二波浪潮,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和世界贸易都得到了史无前例的增长。欧洲产业工人在50年代末激增到800万,成长为真正的大工业无产阶级。经济的发展使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在更广的范围内激化,1857年爆发了更大规模的世界性经济危机。工业革命在欧洲和北美洲的大步发展形成了对社会主义的第二次大的推动,到60年代初,退居后台的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和工人运动走向复苏和高涨,科学社会主义开始在更广的范围内重新传播。1864年,在马克思的参与和指导下,成立了“国际工人协会”,这是第一个国际无产阶级的群众性组织,史称“第一国际”,会员有40万,在欧美非三大洲18个国家建立了组织。在国际精神的鼓舞和影响下,1871年3月18日,法国巴黎无产阶级举行了武装起义,并建立了巴黎公社。这是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建立政权的第一次尝试。
巴黎公社革命失败后,民族范围内建立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进程大大加快,到80年代欧美群众性的社会主义政党已普遍建立,并茁壮成长。此期,随着第一次(传统)工业革命的中心向东转移,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中心也从英法转移到了德国,德国的工人阶级走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前列。1889年.在欧美社会主义政党普遍建立的基础上成立的“第二国际”,推进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到19世纪90年代,社会主义运动冲出了欧美,广泛渗入到拉美、亚洲和大洋洲,在这些地区,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始,正在形成中的无产阶级开始组织政党,第一批社会主义组织先后涌现出来。
为什么蒸汽技术革命所到之处,总是使社会主义理论得到广泛传播,社会主义运动兴盛?前面在探讨蒸汽革命与科学社会主义内在联系时就已揭示了其基本原因,即蒸汽技术革命提供了科学社会主义形成和传播的土壤(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但纵观历史,有两点原因值得进一步深入探讨:
一是蒸汽技术革命时期的资本主义具有幼稚性,正处在“青春骚动”阶段。此期,资本主义正在取得或刚刚取得支配地位,资产阶级还没有获得丰富的管理经济、统治社会的经验,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还处在很不完善的初级阶段。从经济上看,此期的资本主义具有自由、放纵或无政府的特征,是一种初始的或不规范的市场经济,整个社会经济的运转处于无序化、无宏观调控的无计划状态,经济的内在平稳的实现是以生产力的大规模破坏为代价的,资产阶级就其整体而言,对管理社会化大生产表现出顾此失彼、手足无措状态。从上层建筑上看,资产阶级的政治统治呈现出不稳定性,经常出现旧势力的复辟和人民的起义,对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的统治是以赤裸裸的暴力镇压为主要手段的: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还没有精致化,表现出毫不掩饰的利己主义、拜金主义和个人主义。
二是蒸汽技术革命时期的资本主义具有野蛮性。此期的资本主义在很大程度上沿袭了资本积累时期的无比贪婪的特点,资本家对工人阶级的掠夺和剥削十分残酷,使之常常处于绝对贫困化的境地。资本家剥削的残酷性和野蛮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1)剥削女工和童工的廉价劳动力。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使用机器的第一个口号是妇女和儿童劳动”。[③]贪婪的资本家利用机器大生产把剥削的范围扩大到女工和童工,因为女工和童工的工资比较低廉,资本家可以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据统计,1839年,英国工厂有42万工人,其中妇女占24万多,18岁以下的童工占了19万多。
(2)延长劳动时间,增大工作强度,工人的劳动条件十分恶劣。在19世纪上半期,欧美工人的工作日一般长达14小时,甚至长达16—18小时。不断增大劳动强度更是此期资本家千方百计追求的。机器是资本家榨取工人血汗的工具,它转动得越快,资本家就赚钱越多。1815年,工人在12小时内看管两台纺40支纱的走锭精纺机,来回走动等于步行8英里,在两台机器上牵伸次数是1640次;1832年,同样看管两台机器,走的距离已等于20英里,在机器上牵伸的次数是4400次。机器的运转加快,使看管机器的工人紧张到精疲力竭的地步,体力和精力过度消耗,未老先衰,寿命大大缩短。此期的工人也没有得到必要的劳动保护,职业病严重。
(3)资本家拼命压低工人的工资,使之不足以糊口。此期,工人即使全家进厂工作,往往也不能维持起码的生活,温饱问题也难以解决。据英国官方统计,仅在英格兰,需要救济的贫民在1855年就有85万,1865年是91万。美国由于劳动力缺乏,工人的工资一般高于欧洲工人的工资,但同样不能保证最低生活水平。据1851年估计,除建筑业部门工人的工资可达一家人口最低生活费用以外,其他工业部门的工资都达不到,有的差1/4,有的差一半,所以出现全家去做工的现象。当时一个五口之家每周最低生活费是10.37美元,而一个纺织工全家8口人,都进厂工作,所得周工资合计不过15.16美元。法国和德国工人工资的情况还要糟些。
(4)工人生活条件极坏。在蒸汽技术革命时期,工人工作完毕回到家里,得不到合适的休息环境。据英国官方公布的材料,当时伦敦有20个贫民区,每个区有10000人左右。这些人的住房拥挤、破烂,完全是一片悲惨景象。英国工业中心城市利物浦,全市有1/5人口住在狭窄、阴暗、潮湿、空气不流通的地下室里,据有的调查报告说,有的一间小房内住18口人;有的一间小房挤住着3家人;有的床铺平均睡3.3人,甚至4—6人,上白班和夜班的人们倒换着占用这些床铺。这种污秽肮脏、男女混杂的居住条件,使人的身心和尊严受到严重损伤。在资本主义经济蓬勃发展的时期,工人在如此贫困中为生存而挣扎;而当经济危机发生时,大批工人遭到失业的厄运,更加无以为生了。
资本主义在蒸汽技术革命时期的无序和混乱状态,社会瘟疫般的生产过剩危机,工人阶级处在饥饿和贫困之中,这一切都构成了科学社会主义传播的直接巨大的动因。为了生存和温饱而斗争的工人阶级,他们否定现存制度,相信社会主义,追求社会主义,在社会主义的旗帜下团结起来,上演一幕幕悲壮的反对资本主义的历史话剧。这种情况,对于任何步入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国家或地区都是相似的。因此,第一次工业革命在哪里发生、发展,社会主义就在哪里生根、开花;当蒸汽技术革命的中心由西欧向东位移时,国际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的重心也随之向东转移;当蒸汽技术革命对社会主义推动的泉源在西方干涸时,在东方却一次又一次喷涌。从国内条件说,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以俄国为重心的革命高潮,二三十年代以中国为代表的亚洲革命高潮,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的革命高潮,是这些国家和地区相继开始传统的工业革命的结果,可以看作蒸汽技术革命对世界社会主义的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大推动。当然,就国际条件、时代条件而言,它们同以往的革命是不一样的,结局也不一样。
三、蒸汽技术革命对经典科学社会主义的历史局限
蒸汽技术革命既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大前提和大动力,又给科学社会主义的第一个历史形态——马克思主义打上了历史的烙印,使之受到种种局限。
任何伟大人物都是时代的产儿,他们的思维和活动必然要受到历史条件的限制,因而他们的思想和著作,即使是划时代的著作,也不能句句正确、完美无疵,更不可能包罗万象、穷尽真理。马克思、恩格斯一贯坚持用彻底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对待自己的思想。恩格斯说:“我们只能在我们时代的条件下进行认识。”[④]1872年,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德文版作序时写道:“不管最近25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这个《宣言》中所发挥的一般基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但有的地方已经“没有什么特殊意义”,有的地方“在实践方面毕竟是过时了”;而且,“基本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要作许多修改和补充。“但是《宣言》是一个历史文件,我们已没有权利来加以修改”。[⑤]他们这种实事求是的态度,为我们正确对待他们的科学社会主义思想树立了楷模。
人类的历史发展到20世纪90年代,我们站在当今实践发展的高度,面向21世纪的未来发展,研究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主义思想,一方面愈益深刻地认识到其基本原理的正确性,另一方面也感到其受蒸汽时代历史局限的特点愈益突出。这种历史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资本主义的生命力和弹性估计不足
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的认识受到了蒸汽时代自由资本主义特征的限制。蒸汽技术革命所造成的机器大工业,其社会化大生产的性质主要表现为生产过程的集中化和商品市场的国际化特点。与这种生产社会化的狭窄形式相适应,资本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表现为无政府、无序化的特征;劳资矛盾表层化、尖锐化;随着工业化的推进,大工业取代小企业、手工业的速度很快,中间等级特别是农民破产的现象特别明显和突出。马克思、恩格斯从这种狭窄的资本主义历史形式出发,认为随着大工业的迅速发展和工人阶级的迅速壮大,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将是为期不远的事情。他们把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划分为简单协作、工场手工业和机器大工业三个阶段,认为机器大工业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最后一个阶段,并把资本主义在工业革命时期出现的无序化现象,看作是资本主义临近灭亡的前奏。他们在《共产党宣言》中写道:“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资产阶级的所有制关系……现在象一个巫师那样不能再支配自己用符咒呼唤出来的魔鬼了。……社会所拥有的生产力已经不能再促进资产阶级文明和资产阶级所有制关系的发展;……资产阶级的关系已经太狭窄了,再容纳不了它本身所造成的财富了”。[⑥]这正如列宁所指出的: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资本主义已经衰老,社会主义已经临近”。[⑦]历史的发展已充分表明,19世纪的欧美资本主义,充其量不过是资本主义的青年时代,资产阶级还处于上升时期,资本主义还有很大的发展余地。
(二)对社会主义革命时机的到来估计过快
马克思、恩格斯制定了19世纪世界社会主义的战略,其要点是: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组成民族性和国际性的无产阶级政党,领导广大人民群众开展合法或非法的政治斗争、经济斗争和思想战线的斗争;利用经济危机造成的有利形势,组织无产阶级去夺取政权;当合法斗争遭到破坏时,无产阶级就必须通过暴力革命、城市武装起义去打破资产阶级国家机器,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社会主义革命将首先在西欧资本主义较发达的英、法、德三国几乎同时取得胜利,然后带动北美和东欧各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进而扩展到亚、非、拉。
上述战略对于指导和推动19世纪的国际社会主义运动起了重大作用,但是经过实践检验,把夺取政权作为无产阶级政党的最近目标显然不符合当时的历史实际,“几个先进国家首先共同胜利”的预测和构想也没有实现。马克思、恩格斯由于过高估计了欧洲资本主义当时成熟的程度,因而对其社会主义革命时机的到来估计过快。在《共产主义原理》中,恩格斯认为,欧洲先进国家已经具备建立无产阶级政治统治的条件,“在英国可以直接建立这种统治,因为那里的无产者现在已占人民的大多数,在法国和德国可以间接建立这种统治”。[⑧]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明确把夺取政权规定为党的最近目的。1848年法国二月革命一爆发,恩格斯就欢呼:“我们的时代,民主派的时代来到了。在士伊勒里宫和皇家之宫燃起的火焰,是无产阶级的朝霞。现在,资产阶级的统治到处都要崩溃,被推翻。”[⑨]在《共产党在德国的要求》中,也存在着列宁所批评的“没有把最低纲领 最高纲领区分开来”[⑩]的局限性。历史也已表明,1848年欧洲革命虽然打上了无产阶级的洛印,但总体上仍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革命的主题不是推翻资产阶级统治,而是建立和巩固这种统治,1871年巴黎公社革命失败的历史也表明,19世纪欧美各国的无产阶级,从根本上说都没有成熟到能够夺取政权并掌握政权的程度。
恩格斯在逝世前一定程度上认识到了过高估计资本主义成熟程度、过快估计社会主义革命时机到来的错误。1893年,他写道:1848年革命“到处都是由工人阶级干的……只有巴黎工人在实行推翻政府的同时也抱有推翻资产阶级统治的明确意图。但是,虽然他们已经认识到他们这个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存在着不可避免的对抗,然而无论法国经济的进展或法国工人群众的精神的发展,都还没有达到可能实现社会改造的程度。因此,革命的果实归根到底是由资本家阶级拿去了。在其他国家,在意大利、德国、奥地利,工人从一开始就只限于帮助资产阶级取得政权”。由此可见,1848年革命“不是社会主义革命”。[11]1895年恩格斯又说:“历史表明,我们以及所有和我们有同样想法的人,都是不对的。历史清楚地表明,当时欧洲大陆经济发展的状况还远没有成熟到可以铲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程度;历史用经济革命证明了这一点,这个经济革命自1848年起席卷了整个欧洲大陆……这一切都是在资本主义的基础上发生的,因此,这个基础在1848年还具有很大的扩展能力”。[12]列宁后来也曾明确指出:“是的,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估计革命时机很快到来这一点上,在希望革命(例如1848年的德国革命)获得胜利这一点上,在相信德国‘共和国’很快就成立这一点上……,有很多错误,而且常常犯错误”。[13]
(三)对工人阶级某些特征和结构的概括已经不能完全适用当代
其一,马克思、恩格斯当时认为,工人阶级的生活没有保障,贫困构成了其革命的直接动因之一。这一结论反映了蒸汽时代的资本主义剥削具有特别的残酷性和贪婪性,反映了在工业革命时期由农民、小手工业者破产而落入无产者队伍的工人生活特别贫困。在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中,有着许多“工人变成赤贫者”悲惨状况的描述。这种历史状况不能不影响到他们对工人阶级特点的概括。
在《共产主义原理》中,恩格斯认为,无产阶级是“完全没有财产的阶级,他们为了换得维持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只得把自己的劳动出卖给资产者”。[14]工人的劳动所得“正好是使工人能够维持他们的工作能力并使工人阶级不致于死光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数量。工人的劳动所得不会比为了这一目的所需要的更多。因此,劳动的工资将是糊口所必需的最低额”。[15]奴隶和农奴的生活是有保障的,“无产者生活无保障”。
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重申了上述观点,认为资本家“花在工人身上的费用,几乎只限于维持工人生活和延续工人后代所必需的生活资料。……劳动愈使人感到厌恶,工资也就愈减少”。[18]“为了有可能压迫一个阶级,就必须保证这个阶级至少有能够维持它的奴隶般的生存的条件”。工人随着工业的进步“愈来愈降到本阶级的生存条件以下。工人变成赤贫者,贫困比人口和财富增长得还要快。由此可以明显地看出,资产阶级再不能做社会的统治阶级了”。[19]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对上述观点有着更为详细的论述。
到了20世纪,特别是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工人阶级的生活状况有了很大变化。工人阶级被剥削的地位没有改变,但大多数工人不仅能维持基本生活,而且还能享受某些福利;许多工人不再是“赤贫者”,而是拥有自己购买的汽车和住房,不必再受房东、当铺老板的剥削,甚至还拥有一定数量的股票。当然,这是以生产力的更大发展、资本主义拥有更多的财富为前提的。也是工人阶级长期斗争的结果。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即:赤贫已不再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的普遍特征,饥饿也不再是他们革命的直接动因。
其二,马克思、恩格斯当年考察的无产阶级,主要是指集中在工厂内、站在机器旁的产业工人。他们在《共产党宣言》中是这样描述产业工人大军的:“现代工业已经把家长式的师傅的小作坊变成了工业资本家的大工厂。挤在工厂里的工人群众就象士兵一样被组织起来。他们是产业军的普通士兵,受着各级军士和军官的层层监视。”[20]但是,到了当代,随着新的产业革命的进行,出现了第三、第四产业,企业的发展也出现了小型化、分散化的趋势,大规模集中在工厂内直接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工人的比例大大缩小,从事商业、服务性行业和信息产业的工人比重大大增加。在马克思、恩格斯时代,工人一般是没有条件像剥削阶级出身的知识分子那样从事科技文化和政治理论的创造活动的,无产阶级是从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斗争中、从落入无产阶级队伍中的统治阶级分子和转变立场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那里得到教育因素的。然而,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不少工人接受了高等教育,许多工人从事知识性、专业性很强的职业,“白领工人”的比重越来越大。马克思、恩格斯当年对工人阶级结构的分析已远远不够用。
(四)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特征的某些预测需要修正
马克思、恩格斯依据他们创立的唯物史观,依据他们对原始资本主义和自由资本主义的不断批判,对未来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第一阶段)的基本特征作了预测和构想。他们认为,社会主义社会将是这样的理想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生产资料实行全社会公有;经济发展高度计划化,无商品、无市场、无货币;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并采取劳动证书形式;人民当家作主,消灭了阶级剥削和压迫,国家失去了政治职能;等等。他们的这些预测在总体上是科学的。一是方法科学:他们始终坚持生产力根本标准和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相统一的原理,把社会主义的诞生和发展始终看作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二是态度科学:他们并不要求人们把他们的预测当作教条,一再声明无意为未来社会构想一个套搬的模式,未来的社会主义将是一个不断变化和改革的社会。三是根本观点科学:一贯把社会主义看作是以社会化大生产为基础的,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
但是,由于当时缺乏社会主义制度的实践,由于只能以对蒸汽时代资本主义的分析为依据,他们的预测还有待于实践的检验和发展,还难免含有不切实际的成分。最为突出的一点,是他们认为商品经济、市场经济是以生产资料和劳动者相分离(资本主义私有制)以及社会分工为历史前提的,在马克思、恩格斯时代,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还处于无政府、无计划状态,经济危机造成了生产力的大规模破坏,因此,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经过过渡时期消灭了资本主义私有制后,社会主义社会将通过经济的计划化和产品化消灭这一弊病,即实行没有商品、没有货币、没有市场的计划经济。这显然是受当时资本主义特点的局限,也受了空想社会主义的影响。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提出社会主义社会的按劳分配采取劳动证书形式,就是接受了欧文的观点。资本主义在当代的发展,社会主义在当代的实践证明了这种认识需要加以修正。
上述种种局限证明了,马克思、恩格斯在蒸汽时代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需要随着历史和实践的发展,抛弃和修正错误的或过时的结论,根据新材料、新实践不断充实和发展,才能解决新问题,进入新阶段,获得新的生命力。
注释:
[③]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第433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562页。
[⑤][⑥][⑧][11][14][15][16][17][18][19][2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29页、256页、219页、248页、211页、212页、213页、216页、258页、263页、258页。
[⑦][⑩][13]《列宁全集》(老版)第8卷,第438页。
[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第548页。
[1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第597页。
标签:科学社会主义论文; 恩格斯论文;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论文;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论文;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论文; 无产阶级政党论文; 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世界历史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工人运动论文; 资本主义社会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社会阶级论文; 宣言论文; 经济论文; 工人阶级论文;